生物與環境的相互影響教案及教學反思

來源:文萃谷 1.9W

七年級學生思想活躍、好奇心強,合作意識淡薄,但學習熱情高,對本節內容瞭解不夠,但是對於統計數據的方法(如: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等)在國小有所接觸,只是運用得少,從沒接觸過乾濕計,不知如何使用。大部分學生有室內養花等經驗常識

生物與環境的相互影響教案及教學反思

我們的探究結果是:裸地一天內的温度和濕度變化最明顯,中午濕度最小;草地、灌叢的濕度較大,灌叢的濕度大於草地的濕度;草地、灌叢中午濕度較大。中午裸地温度高於草地温度高於灌叢温度。我們的探究結論是:植物影響空氣的温度和濕度。

同學們對她的彙報報以熱烈的掌聲。她謙虛地説:“同學們對我們的探究有何問題,請批評指正。”思維敏捷的孟月説:“你們調查的是植物對空氣的影響,為什麼還要測量裸地温度和濕度?”王曉貞説:“這是與草地和灌叢作對比。”於是我趁機指出科學研究應有對照實驗,才能保證結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實驗前應確定變量而且保證變量只有一個。你們組是如何保證變量只有一個呢?”“出發前我們共同對錶,定好測量時間、間隔時間和次數。”“不同的組所測的數據不太一樣,那麼以誰為準呢?”孫子豪問。這時我沒有説話,而是用鼓勵的目光看着同學們。活潑的張明朗説:“每一個組的數據都可能有誤差,應該計算小組的平均值,這樣誤差會小些。”他的觀點得到同學們的認可。我乘機引導“那麼全班的測量結果呢?”於是各小組紛紛彙報數據,並很快計算出全班的平均值,並得出結論。“同學們如實記錄實驗結果、分析處理數據是科學工作者必須有的科學態度。處理的方法很多,同學們用圖表、折線統計圖、條形統計圖等進行處理,老師要祝賀你們又掌握了一項本領。為什麼草地、灌叢中午的濕度大於早晚?哪位同學能解答?”同學們爭先恐後地發表觀點。於天樂説:“是因為植物會吐水。”“因為植物會吸收光。”同學們爭論不休。於是一場討論又開始了。經過老師的引領和激烈的爭論最後形成結論,即植物通過蒸騰作用由葉子散失水分,中午温度高,水分散失快,空氣中含水量多,所以空氣濕度大。

我接着又真誠地説:“同學們,於天慧是一個非常善於觀察的學生,讓我們來聽一聽他們小組的論點。”於天慧等來到講台前,她説:“我們測量的結果與前幾個組大體相同,但是在我們測量探究的時候發生一件事,請同學們幫我分析一下原因。上週六我組準備到市一中校園測量,我們剛出教學樓,一陣大風颳來,塵土飛揚,夾雜着紙屑。頓時校園內一片灰暗。我們趕緊捂着嘴跑到了學校對面的市第一中學,那裏卻是另一種景象――幾乎沒有風,而且空氣讓人覺得很舒服。而我們自己的校園呢,校門前風沙卷着廢紙、廢塑料袋打着旋,我們往返兩次對比兩處的場景。我校與市一中只一道之隔,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差異呢?誰能幫我們分析一下?”同學們躍躍欲試,高舉小手,有的甚至站起急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希望於天慧能叫到他。我沒有阻止。這時榮宇迫不及待地自己站起就説:“那是因為我校校園內沒有植物,而一中校園內四周都是植物。”於天慧高興地説:“你説對了。那麼如何解決呢?”孟繁志説:“多植樹,多種花草。”“你的建議很好。”“我組除測量乾濕度外,因以上原因又進行了一項調查。調查我校與一中的植被差異:

通過調查我們進一步瞭解到植被除增加空氣濕度外,還可防風,綠化環境。為此我們設計了未來校園的綠化方案。”於是他們把未來校園模型抬到台前,並描繪未來的校園,重在突出環保理念(綠草地、隔音牆、體育館、生物園等),並體現了中華民族龍的精神(龍頭噴泉)。同學們為他們的執著精神所感動。我也激動地擁抱了這些可愛的孩子們。

第6組的代表樑雪來到台前説:“我同意以上各小組的觀點。我組的測量數據就可以證明。我們的題目是測量室內空氣濕度和温度與植物的關係。我們分別測量了不同居室的温度和濕度,結果如下:

所以我們的結論是植物能增加空氣的濕度。我建議居室內應放些植物。”張強突然站起來説:“我不同意你們的觀點,據我所知居室內養花並不好,花與人爭奪氧氣。”這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各抒己見,有的反對,有的贊成。那麼究竟好不好呢?我靈機一動,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通過巡視發現學生對植物是吸氧還是放氧搞不清楚,於是適時點撥,最後終於達成共識,認為白天卧室內可以放植物,因為植物不僅能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而且還能增加空氣濕度;晚間不放植物是因為植物晚間只進行呼吸,與人爭奪氧氣。心靈的交融、智慧的碰撞拉近了師生關係,豐富了課程資源,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我激動地説:“我祝賀你們學會了思考,學會了交流,懂得尊重他人,並能堅持自己的觀點,你們逐漸成熟了。”“老師,我還有不同的'觀點,我認為植物不僅能影響空氣的濕度,還有許多作用。”“那好,你來説一説吧。”“我在少兒百科全書中看到圓柏這種植物能分泌殺菌素,能淨化空氣。”張文軒的觀點又啟發了更多人的思維……

  〖小結

同學們又將自己收集的資料與小組同學討論、交流和分享。然後歸納出植物能維持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吸收灰塵、殺滅細菌、阻降噪音等。學生通過親自測量、質疑、討論,認同了生物影響環境的觀點。最後通過開放式作業(常聽人説:齊市一年刮兩次風,一次刮6個月,你如何認識?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留下了進一步探究的空間。

  〖教學反思

  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設計並實施了本節教學,使我對探究式教學及對學生都有了新的認識。我的感悟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三點。

  第一,教師的教學理念決定着教學方式,而教學方式又決定學生的學習方式,要真正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必須徹底更新觀念,做到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使自己成為幫助者、指導者。教學就是使學生更好地生活。

  第二,不要低估學生的潛能,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可塑性極強,而平等、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是學生潛能發揮的前提。應給他們充分的空間和時間,積極參與學習和探究活動,讓他們進入社會、接觸自然、感悟人生,從而學會學習,學會生活。

  第三,在使用教材上應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應多層次開發教學資源,本節課開發和挖掘了學生生活資源(居室內空氣與植物的關係)、社會資源(本市及我校氣候乾燥現象及解決辦法)及教學資源中潛藏的人文資源等,尤其是課堂上新生成的資源更是可貴。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交流、研討促進了學生的思維,形成了許多新的觀點,並從不同的層面探究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處理測量數據。極大地豐富了課程資源,拓展了教學的空間,使學生增長科學知識的過程也成為人格健全、發展和塑造的過程。

  〖教學點評

  一、課程資源對學生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

“生活中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説是無窮無盡的教育資源”。本教學設計課程資源是豐富且具有開放性的,它以其具體形象、生動活潑和學生能夠親自參與等特點,給學生多方面信息刺激,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探究。教者從探究“測量不同植被環境的空氣温度和濕度”入手,深入挖掘和整合教材的基本課程資源,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家庭背景和知識積累――家裏養花與空氣濕度的關係、對第一中學和本校四十二中植被的調查、感受和建議等基礎性的課程資源,特別是教師注重捕捉在互動質疑中生成的問題、觀點和方法――草叢和灌叢中午的濕度為什麼大於早晚的濕度、有誤差時怎麼辦、實驗變量的設計、數據統計的方法和同一風力下的兩種環境等等新生成的課程資源及挖掘潛在的人文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從書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兩個世界的交匯,使學生成為課程資源的主體和學習的主人。這樣做不僅有利於“植物與環境相互影響”的意義構建,形成解決“校園風沙乾燥”“室內乾燥”等實際問題的心向和能力,而且還可以激發聯想、生成創意――合理化的建議等,更使他們深深地意識到自己學習的責任和價值。在探究第一中學校園植被對空氣的温度和濕度的影響時,卻發現“成旋渦的風沙校園”,這個問題促使學生參與探究,實地進行對比觀察、交流討論、尋找解決的辦法,這無不説明孩子們學習的責任和已形成的環境意識,這不就是學生人生價值的實現嗎!這定會增強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和動機,使學習不再是枯燥無味必須完成的義務,而是一種樂在其中的有趣的探究了。可見,教師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幫助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主動地、有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在社會大環境中學習和探索,在愉悦的體驗中增長知識,發展能力,陶冶情操,形成環保道德價值觀。

  二、科學探究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生命科學教育要引導學生親歷科學,這成為本教學設計的突出特點。案例中石老師引領孩子們親歷探究的過程,而不是在意其結論,她關注的是學生通過自己的嘗試操作將有可能形成哪些探究的意識,獲得哪些探究的方法,體驗哪些情感,提升哪些價值觀。這樣學生在探究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問所解均在討論與交流、批判與質疑、經驗與享受中展現出來,不時碰撞出思想火花――居室和校園環境問題、中午草叢和灌叢的濕度等問題的發現、辨析及解決……這樣的一個“過程”經歷,不僅會使他們感受和理解“生物與環境相互影響”知識的產生與發展,掌握探究“測量不同環境的植被對空氣濕度和温度的影響”的方法和策略,而且又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這樣的探究、體驗使學生的學習進入到了生命領域,沒有孩子們親自去嫩江公園、第一中學等地的探究,沒有開發與孩子們生活實際相聯繫的課程資源,又怎麼能撥動情感的琴絃,引起心靈的共鳴,感受探究與創造的快樂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