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與環境》的教學設計及反思

來源:文萃谷 1.25W

  探究的目的與意義:

《蚯蚓與環境》的教學設計及反思

蚯蚓俗稱蛐蟮,中藥稱地龍,具有頗高的經濟價值,同時,它還是耕耘土壤的大力士,能夠通過它的活動,使土壤疏鬆,團粒結構增強,從而促進農作物的生長,因此,我們有必要去探究這一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動物,它所需要的生活環境,而且通過該探究實驗,能夠強化學生、生物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使其更加觀注生態環境的保護。

  改進意圖:

一、解決就地取材的問題,實驗儀器多可用生活中的器具來代替。

二、解決在探究的活動中,儘量的符合學生的思維,力爭直觀性與理論相結合,培養學生動手、動腦,通過觀察、實驗去探索自然界祕密的良好習慣。

三、對教材上關於蚯蚓的生活環境這一知識點作了更進一步的探究與補充。

  探究過程

  一、導入

1、事先在課後佈置學生去挖蚯蚓。

2、上課時再詢問學生,在什麼地方容易挖到蚯蚓,什麼地方不容易,甚至是挖不到蚯蚓。

3、教師引導學生去探究蚯蚓的生活環境。

  二、提出問題

(為什麼我們只能在特定的環境裏挖到蚯蚓?這主要與生活環境有關)。

蚯蚓喜歡什麼樣的生活環境?

  三、猜想和假設

蚯蚓喜歡“明亮、潮濕、陰涼”的生活環境;

蚯蚓喜歡“黑暗、乾燥、陰涼”的生活環境;

蚯蚓喜歡“黑暗、潮濕、温暖”的生活環境;

蚯蚓喜歡“黑暗、潮濕、陰涼”的生活環境。

………

  四、分組實驗

1、根據學生的猜想和假設,把學生分成a、b、c三組。

2、根據投影儀上所列出的實驗單,學生選出自己感興趣的實驗和實驗時所需的儀器,進行分組實驗。

實驗一:

探究蚯蚓的生活環境與光的關係

實驗器材:

透光的長方形盒子、黑紙、手電筒、筷子、蚯蚓。

實驗步驟:

將一個透光的長方形盒子,用一塊玻璃板,將它隔成兩個未完全分開的`兩部分,在其中一部分的內壁貼上黑紙片,而另一部分則不做任何避光措施,用筷子向兩部分中間各放入數目相同的蚯蚓(假設每邊放5條蚯蚓),將貼有黑紙片的那部分蓋上不透光的頂蓋,而另一半則蓋上透光的玻璃板,把手電筒打開,透過玻璃板向內照射,這時盒子內一半有光較亮,而另一半則無光較暗,靜置一段時間再觀察,看蚯蚓會不會大多數都集中到較亮的這邊來享受陽光浴呢?

實驗現象:

大多數蚯蚓都集中到了較暗的那一端。

實驗結論:

蚯蚓喜歡黑暗的生活環境。

實驗二:

探究蚯蚓的生活環境與水的關係。

實驗器材:

長方形的玻璃槽、乾土、濕土、筷子、蚯蚓。

實驗步驟:

先在玻璃槽的兩端分別放上一堆乾燥的泥土和一堆濕潤的泥土,用筷子取數條蚯蚓放在兩堆泥土之間,靜置一段時間再觀察,看蚯蚓會選擇哪裏作為自己的新家?

實驗現象:

大多數蚯蚓鑽入濕潤的泥土中。

實驗結論:

蚯蚓喜歡潮濕的生活環境。

實驗三:

探究蚯蚓的生活環境與温度的關係。

實驗器材:

薄鐵皮、濕土、蠟燭、筷子、蚯蚓

實驗步驟:

在一塊長長的薄鐵皮上,鋪上厚約5釐米的泥土,用筷子取數條蚯蚓放在鐵皮一端的泥土的中央,然後將這一端放到蠟燭上烘烤,靜置一段時間再觀察,看蚯蚓會不會躺在這兒靜靜的享受這酷似北方的炕頭?

實驗現象:

大多數蚯蚓都爬向了未烘烤的那一端。

實驗結論:

蚯蚓喜歡陰涼的生活環境。

  五、得出結論

1、蚯蚓喜歡“黑暗、潮濕、陰涼”的生活環境。

2、每一種生物都有它相適應的生活環境,我們應該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

  六、知識拓展

為何大雨過後,地面上有許多蠕動的蚯蚓?

1、設計模擬此現象發生的實驗裝置圖。

2、動手操作實驗,從中找出此現象發生的原因所在。

  七、總結與反思

我設計此係列實驗目的,除了讓學生探究蚯蚓的生活環境以外,更重要的通過該探究實驗,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起其親自動手與自主思考的慾望,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此外,此類動物的實驗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此類實驗時,每個環節都應該多準備幾條蚯蚓,並且此類動物的實驗不能以一次實驗結果為準,應該反覆多進行幾次,這樣,我們得出的實驗結果才會更加準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