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教學反思[共15篇]

來源:文萃谷 3.14K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命生命》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共15篇]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1

今年學校圍繞“有效教學”舉行了課堂展示活動,我執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第19課《生命生命》一課。這篇課文含義非常深刻,短小精悍,從飛蛾求生、瓜苗破土、靜聽心跳三件小事中,向我們展示了生命的意義: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作者還表達了自己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是什麼?這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對四年級的孩子來説似乎過於深奧。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如何讓學生對“生命”有自主地、個性的感悟,是我這節課想要努力實現的目標。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課前先讓學生交流知道的珍惜生命的名言,讓學生對生命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課始,由課題入手,讓學生關注生命,再品讀詞句,感受生命然後通過資料的交流,情感昇華,最後迴歸課題,感悟生命。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詞析句,讀出自己的感受,引發孩子們對生命的感悟。下面就上課情況談幾點體會。

一、抓住關鍵詞,品讀生命

文章中的三個事例非常清楚,並都採用先敍事後談感受的模式來記敍,於是我就讓學生通過讀,用心去發現、去體會。學習第一個事例時,教師導學這一部分內容,讓學生找出令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進行批註,學習這種閲讀方法,再通過找關鍵詞語的方法,抓住“掙扎、極力、鼓動、躍動”等詞語和三個“!”一遍遍轉換角色的朗讀來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入情入境,直接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體會飛蛾那種強烈的求生慾望。第二個事例,讓學生運用學習第一個事例的閲讀方法,小組合作學習,再在班級裏交流,抓住“衝破、不屈向上、茁壯生長”等詞語,體會瓜苗那種頑強的生命力。而且又讓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昇華朗讀課題中,切身體會到“生命”這一沉重話題的意義。

二、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感悟生命。

學習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把對生命的感悟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加深學生的生命的理解。在感悟第三個事例時,讓學生切身體驗自己的沉穩而有規律的心跳,用認真、鄭重、自豪地告訴大家“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於我的。”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引出了這一聲聲沉穩而有規律的心跳也給了杏林子以啟示——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決定,我必須對自己負責。並讓學生聯繫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説説飛蛾是怎樣好好使用生命的?香瓜子又是怎樣好好使用生命的?從對杏林子的介紹中讓學生體會到杏林子是怎樣好好使用生命的。聯繫實際生活舉個例子來説説怎樣做是在白白地糟蹋生命?在對待生命的態度上,杏林子的決定就是必須對自己——負責。這一部分內容,主要讓學生學會聯繫上下文和聯繫生活的閲讀方法來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在學習第五自然段的時候,讓學生運用這些方法來感悟“如何讓自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通過簡單瞭解人物的事蹟,加強情感體驗,從而理解了本課的重點句,突破難點。

這一堂課雖然上的不是很成功,但我覺得自己在很多地方有了進步,也存在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表現為:

1、因侷限於備課時的框架,為了讓某些問題的探討更深入些,在感悟第一個事例中佔用時間比較長,以致課堂密度較大,從而導致後面的內容沒有真正落實到位,對詞句的品讀不夠深入和到位,有點蜻蜓點水的感覺。

2、文中的一個亮點,讓學生書寫生命感言,由於時間的問題,沒有落實在課堂上,沒有達到檢驗學生對生命理解的程度。這是一個最大的遺憾。

3、教師的語言還不夠簡練,評價還應再多樣些。

4、教師缺少教學經驗,教學機智也不夠豐富。

這節課讓我再次感受到老師的教學設計要學會取捨,不要面面俱到,要真正為學生的學服務,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2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八冊第五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屬於講讀課文,共需2課時完成,這一單元的教材是圍繞生命這一專題展開的。4篇文章從不同角度反映出人類對於生命的思考,抒寫了我們對人生的感悟。

本篇文章語言簡練,內容淺顯,含義深遠,很適合三段六步的教學方法,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安排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學,討論,在彙報的過程中能不講的就不講,儘量讓孩子孩子們隨意發揮,只要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即可。

(一)在導入上,我用德國音樂家貝多芬的《命運》引入課堂、這首聽後令人振奮的曲子,把許多同學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我看到很多孩子隨着節奏打着拍子,體驗到這位失去聽力的音樂家是如何創造音樂界的奇蹟的。

(二)在學習目標的選擇中,我確定的重點是從3個故事中體驗生命的意義,同時能夠賞析重點詞語。由於3個故事都很平凡,只要細心觀察,留心感悟,學生都能讀懂。因此,我重點引導學生學習第一個故事,從朗讀到畫好詞,再到品味含義深刻的詞句,最後感悟作者的情感,讓學生們體驗到學習的過程,並總結出四步學習法,“讀——畫——説——悟”。這就教給了學生們閲讀的方法。在找好詞的環節中學生們很躍踴,積極發言,基本上説出詞語的好處。有了上面的'四步學習方法,另外兩個故事,學生們能夠很好地自學並討論,在彙報的過程中學生們的思維很積極。老師只是適當點播,讓學生更明確地認識到生命的意義。

(三)在合作探究環節中,我設計的題目是“思考什麼樣的生命才是有意的?”學生們根據課本的學習,以及課外資料的查閲,都能説出自己的感悟,並且提到了很多能夠做到“用有限的生命,創造無限的價值”的名人。我覺得這個題目讓學生的視線從課堂進入到生活。

(四)測環節中,我根據課堂氣氛,圍繞文章的感情基調,設計了2個題目,一是文章標題連用2個生命的意義,學生們的回答都能談到作者強調了生命的可貴,呼籲人們珍愛生命,二是仿照例句“生命是掙扎的飛蛾。”來表達你對生命的感悟。學生們的答案很精彩,由課內到課外,用精美的語言表達了對生命的感悟。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很多學生認識到了生命的可貴,要像飛蛾、瓜苗、杏林子一樣頑強地與命運抗掙,讓自己的生命活得更加光彩有力。當然,本節課有很多不成功的地方,比如説沒能引導學生自始自終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有些環節學生回答問題不夠積極踴躍。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3

活動目標

1、在操作活動中讓幼兒學會區分有生命的與無生命的物體,進一步掌握分類的方法。

2、讓幼兒瞭解有生命的物體是不斷生長變化的,而無生命的物體則不能。

3、初步萌發幼兒的環保意識:愛護生命、保護生態環境、關心自己的生活環境。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1、多媒體:有生命與無生命物體的錄像。

2、若干小貼紙標誌:哭臉和笑臉3、活動前佈置户外活動場地,放置相關有生命與無生命的物體,如:各種昆蟲、花草等。

活動過程

1、播放多媒體讓幼兒觀察,引發幼兒進行分類的興趣。

(1)播放兩組圖片,一組是有生命的物體,一組是無生命的物體,讓幼兒觀察比較兩組圖片的異同。在這一環節中,幼兒初步感知有生命體和無生命體的特徵,並加以區分。

(2)滲透"有生命"與"無生命"兩詞,引發幼兒進行探索與分類的慾望。

2、教師講解用圖標分類方法,幼兒操作。

(1)教師出示標誌,笑臉代表有生命,哭臉代表無生命,將有生命的物體粘貼上笑臉,無生命的物體粘貼上哭臉。

(2)組織幼兒在户外尋找有生命與無生命的物體,並進行分類、粘貼標誌。孩子們在户外盡情的尋找有生命與無生命的物體,併為其粘貼標誌户外的小草、大樹、毛毛蟲被粘貼上了小笑臉,滑梯、鞦韆、垃圾桶被粘貼上了小哭臉。

3、共同討論有生命與無生命的區別及其概念。

(1)共同探討有生命與無生命的`區別:根據幼兒的分類結果,引導幼兒分別説出尋找到的有生命和無生命物體的特徵。

(2)教師進行小結:有生命的物體在不斷的生長變化,而無生命的物體則不能。

(3)帶幼兒一起檢查分類結果,並找出錯誤進行改正。

4、教育幼兒保護生命,熱愛環境。。

(1)幼兒一起探討:我們應如何愛護有生命的動植物?

(2)帶領幼兒將大自然的動物放生。

5、延伸活動:看幻燈片。感知鞏固有生命體和無生命體的特徵。

課後反思:

本節活動有二十五名幼兒參與,大部分幼兒表現很好,課堂氣氛活躍,目標完成很好。

本文擴展閲讀:生命的內涵是指在宇宙發展變化過程中自然出現的存在一定的自我生長、繁衍、感覺、意識、意志、進化、互動等豐富可能的一類現象,其外也可以包括生化反應產生的能夠自我複製的氨基酸結構,以及真菌、細菌、植物、動物(人類),就未來的發展可能而言,人工製造或者促成的機器複雜到一定程度,具備了某種符合生命內涵的基本屬性的現象也將可能納入生命的範疇,包括人機混合體,純自由意志人工智能機器人等。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4

在課一開始,從介紹作者杏林子導入新課,為學生理解課文做了很好的鋪墊。這堂課讓學生充分地讀,注重朗讀訓練,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體會感情,讀的訓練有層次性,我指導學生初讀時要求理解內容,知道寫什麼,再讀時瞭解作者的寫作方法,是怎樣寫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品讀時體會感情,讀出情,讀出味;並拓展學習語文的渠道,憑藉課文有意識地讓學生利用現實生活中豐富的語文教育資源,如網上的材料,各種書籍、報刊中的相關資料等,尋找有關震撼人心的生命故事進行交流,這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寬了學生的思路,發展了求異思維。

《語文課程標準》對閲讀的要求是:“具有獨立閲讀能力,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內涵,獲得有益啟示,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這節課緊扣語文課程標準,採用合作探究方法進行教學,可以説是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為學生創設了一個適合學生討論、學習、想象的情境。學生在自主的空間裏,可以自由地學習、思維和想象,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七年級學生的閲讀面相對狹窄,經驗也不豐富,尤其是作為住宿學校的學生,這一點表現尤為突出。讓他們對相對厚重的生命話題有自身的感悟並談出深刻性,就需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設計問題,挖掘出他們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在教學過程中,我以“整體感知──研讀賞析──體驗反思”三大板塊為主要教學模式,環環相扣,逐層深入,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學生的自主空間更大,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思維都得到了極大發展。

當前國中生對生命意識的淡泊和生存能力是很低下的,所以我在教學時設計了一個問題:“聯繫生活實際,談談你對生命的認識。”開創學生思考、探索、討論的氛圍,使學生進入理性的求真生活。把整節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在師生共同開拓的自由創造空間中,做好引導作用。

在“體驗反思”這一環節中,對學生的情況估計不足,教學中,學生沒能聯繫現實去談感受,而且七年級的學生語言表達不規範,感覺他們找不準方向。給他們一個模式,舉個例子,他們就彷彿找到了方向一樣。所以我隨機加上了一個示例仿寫,沒想到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成為一個高潮,高興之餘還是深為自己備課不細而感不足,在備課時對學生這塊備的不充分,所以才會出現狀況,這為我以後的備課提了個醒。

當前的.教育要求改革的不僅是學生的學習方式,更重要的是教師的教學思想與理念,這要求的不僅是外表形式上的變化,更是思想深處上質的飛躍。我們要想推動語文教學的迅速前進,必須加強自身的人文素養,打開束縛思想的繩索,引導學生在新的學習方式的體驗下,與課文中的作者共同感受交流,在洋溢着知音的情深意切之中,共同吹響內心自然的簫聲!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5

《生命生命》是“生命”專題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開頭首先提出問題:生命是什麼?下面的內容卻沒有從正面回答,而是從飛蛾求生、磚縫中長出的瓜苗、傾聽心跳等幾件小事中,向我們展示了生命的意義: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課堂思路我是這樣設計的:讓學生通過品讀課文、交流、討論,感悟生命力的頑強,理解生命的真諦。通過暢談對生命價值的理解,抒寫對生命的感言,提升對生命的認識。

課後,自己靜靜反思,從中悟出一些感受。在這樣的課堂上,老師牽引的少了,孩子自主的多了,他們能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繫上下文來談感受,在沒有脱離文本的情況下,也能入情入境地讀文,既沒有丟失語文味,也讓孩子發揮了自己的個性。最重要的.是,老師打開了學生交流的平台,沒有了老師這層屏障,孩子之間的交流更為順暢,交流的空間更為廣闊。這樣的課堂不正是我們想到達的嗎?與上次失敗的課相比,自己還是前進了一大步,找到了感覺,學生也正在我的指導下,一步步學會自學。正如老師所講,這才是有生命的課堂,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是主人。

反思這節課,有些地方還需要提升。課上孩子依賴教輔,要讓孩子慢慢丟掉枴杖,學着自己去走,即使會有跌倒,但失敗過後總有收穫,總會成長。在朗讀方面還要讓孩子潛心多讀,有層次的讀會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本。

在交流三個故事時,如果每開始交流一個新的故事,孩子能再突出一下本文的主題,這樣就不會顯得太突兀,這樣教學目標就能在一次次彙報交流中更紮實,更便於孩子進行理解。有了這樣的信心,我相信我能更堅實地走下去,希望我和孩子們一起走得更遠……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6

《生命生命》這篇課文選自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第八冊。課文列舉了三種生命現象,從飛蛾求生、磚縫中長出的瓜苗、傾聽心跳三件小事,抒發了作者的三種感觸,進而展示了生命的意義: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我在教學不僅要重視學生的語文知識的掌握,語文能力的培養,更要重視語文對學生精神的`薰陶。

一、注重學生對教材的個性解讀

“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在上課開始,我就讓學生獨立默讀課文,找出感觸最深的句子,並寫出自己的感受。這樣既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又給予學生個性化的解讀的時間。

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各自交流自己的理解,我通過和學生交流,逐步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意義。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成為課堂的引導者。

二、注重學生的朗讀,以悟其理

“閲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閲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閲讀,促進表達的過程。”語文教學更要注重學生的體驗,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使感悟得到昇華,感受得到釋放。學生通過朗讀,讀出了自己的理解,同時,多種形式的朗讀,進一步增強對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三、拓展延伸,思想得到昇華

學生結合作者杏林子的人物事蹟,以及生活中其他的人物,來感受生命的價值,使對生命的理解得到進一步的昇華。最後以“生命因——而美麗”,體現對生命的理解,學生談到很多,例如生命因別人服務而美麗、生命因為誠實而美麗、生命因努力學習而美麗、命因珍惜時間而美麗、生命因奉獻而美麗。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7

《生命 生命》是一篇哲理性較強的散文,文章短小精悍,語言簡潔樸實,思想含蓄深邃。作者選取了飛蛾求生、瓜苗從磚縫中長出、“我”靜聽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這三件尋常小事,從動物、植物、人類自身這三個角度,談對生命的認識,並從中感悟到:要珍惜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教學時必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讀書、思考,讓學生接觸文本、走進文本,在與文本對話中有所悟有所得。

一、與文題對話,思考生命

課伊始,教師可直接引導學生讀題思考並質疑:1.生命是什麼?2.題目中“生命”一詞,為什麼連續用兩次?去掉一個行不行?為什麼?教學時,可帶着兩個問題走進文本。當理解課文內容之後,再回歸課題,進而體會生命是什麼以及“生命”一詞重複表達的作用,並通過比較朗讀體會作者呼喚生命的強烈意識。

二、與文本對話,感悟生命

為了便於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教師可引導學生在認真閲讀課文的基礎上,自覺運用第四組所學的加小標題的方法,概括三個事例的主要內容並加上小標題,即:飛蛾求生、瓜苗從磚縫中長出、靜聽心跳。

1.飛蛾求生──感悟生之慾望

①抓重點詞語理解文本。教師引導學生在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表現小飛蛾動作的重點詞語進行品讀理解。引導學生結合“掙扎、極力鼓動”等詞語,聯繫事例,結合作者的感受談體會:這是小飛蛾在生命面臨着嚴重威脅時的一種抗爭,無論怎樣危險,無論能否逃生,它都沒有放棄求生的努力,從中感悟小飛蛾強烈的求生慾望。

②創設情境體驗角色。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轉換角色,師生展開對話:“小飛蛾,你如此弱小,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你就動彈不得了,為什麼還要掙扎呢?”“因為我想活下去,只有拼命掙扎,才會有生的希望啊!”……這樣,學生在對話中走進文本,體驗角色的內心世界,進而獲得“每個生命都有強烈的求生慾望”的感悟。

2.瓜苗從磚縫中長出──感悟生命力之頑強

第三自然段可以採用“一讀、二畫、三談”的方法進行教學。“一讀”,讀課文;“二畫”,畫出寫作者感受的句子;“三談”,結合具體事例和作者感受談自己的'感受,從而感悟香瓜子頑強的生命力。

3.靜聽心跳──感悟要對生命負責

第四自然段引導學生自覺運用學習第三自然段的方法進行自主學習。學生在談感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創設情境,合作朗讀:“咚、咚、咚”,聽着那強有力的心跳,杏林子對自己説______;聽着一聲聲沉穩而有規律的跳動,杏林子對自己説______,在情境和朗讀中感悟生命的意義。然後,教師抓住學生畫出的句子,出示“我可以( ),也可以( )”進行語言訓練,加深對生命意義的理解。“一切全由自己決定”一句,杏林子選擇的是什麼?她是怎樣對自己負責的?從中體悟杏林子的人生態度──對生命負責,並自然地導入下一環節。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8

胡佳敏鑑於所承擔的彙報課任務,本節課教學設計的思路是:首先引導學生通過三個事例,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接着體現清華附小的“羣文閲讀”最後要根據文本特點推薦相關書目。 在本課教學中我體現瞭如下幾點:

1、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教學不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感悟。一味的告訴只會扼殺孩子的一切,所以我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創新、去盡情地展示自己,培養學生説的能力和發散思維,使他們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文並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

2、反覆品讀重點詞句段,理解感悟文章情感。反覆品讀文中2-4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內容,在讀中感悟情感,在讀中體會思想,在讀中受到教育。學生進入情境,領悟到生命的價值不在於存活的.時間長短,而在於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了,是否活得精彩。從而真切的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屈與偉大。 1

遺憾之處:1、由於時間的關係,考慮到後面的羣文閲讀的彙報體現,本課教學中,語文知識點有遺漏之處。個別地方處理地有些粗糙。比如理解“糟蹋”“有限”“無限”等詞沒能引領學生深入理解。

2、感悟生命的價值的文本內容對於四年級孩子來説的確有些深。部分學生思維不夠活躍,教師的點撥調動的能力還需提高。

總之,我盡所能地展示了外出學習中竇桂梅團隊的教學走向,對於羣文閲讀。清華附小也在探索之中,有限的40分鐘能否進行羣文的比較閲讀。怎樣進行羣文閲讀,並讓羣文閲讀體現價值,還有待於探索!我旨在拋磚引玉地告知大家,無論是擠在課內,或是聚在課後,今後依據文本適時地拓展學生的閲讀視野是語文教學的必然走向。

語文教學任重道遠,莘莘語文人將上下求索!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9

《生命生命》是台灣女作家杏林子對生命的獨特感悟,是一篇對生命的頌歌。作者通過生活中普通的飛蛾、瓜苗、心跳三件事物的細緻刻畫,以小見大,引領讀者從三個事例中去感悟生命,從字裏行間去探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同時表達了作者強烈的生命意識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希望每個人都珍惜生命,堅強勇敢,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更加光彩。

這篇課文對四年級的學生有點難,不是難在把課文讀正確、通順上,而是理解重點句子。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較多,而學生的生活閲歷和積累又相對較少。如何讓學生從文中普通的事物中感悟生命的含義,體會杏林子對生命價值的追求,對命運不幸的不屈。如何讓這兩個“生命”真正走進孩子的心田,這才是真正的難點。

為了突破這三個難點,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引導:

一、創設情境,用經驗催生感情。

“生命”對11歲的孩子來説是個沉重的話題,為了讓孩子們能真正體驗這個沉重的話題,在第一個事例中,我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聯繫已有的經驗,幫助孩子走進生命的.內涵。

情境一:假如你是那隻被握在手中的飛蛾,你會怎麼想?

情境二:伸出手,合上,現在你的手中就握住了那隻飛蛾,你有什麼感覺?

這個時候,學生就成了那隻危在旦夕的飛蛾,成了那個握住飛蛾,掌握飛蛾命運的人,同飛蛾一起思考,一起掙扎,一起極力鼓動雙翅。再加上老師的動情講述,瞭解了飛蛾平均只有7天的生命,從而產生心靈的震撼,飛蛾為了這7天的生命,為了能活着,如此奮力拼搏,求生的慾望是多麼強烈啊!

二、以體驗感悟為主要教學策略,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一道感受生命的珍貴,領悟生命的真諦。

因為生命這個概念具有相當的抽象性,如果只是教師單純地講解,就會上成空洞、乏味的思品課,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不同形式的讀,並步步推進。初讀,感知文章三個事例;尋讀,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悟讀,結合句子談理解、談感受;學習第二段時,引導學生從品味詞句和設身處地(飛蛾被抓住了,它會怎麼想)中領悟;學習第三段時,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從切身體察中領悟;學習第四段時,從補充作者的相關資料中促進學生領悟。採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學生對珍愛生命、讓生命活得有意義和有價值就有了深刻感受。

三、注重學法指導,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在教學中,我採用讓學生作“圈點批註法、小組討論交流、換詞、分析重點句子”等方式,對學生學習和語言的訓練有一定的指導作用。課堂上圍繞“在作者杏林子心中,生命是什麼,她對生命有着怎樣的思考?”這樣一個主問題引導學生展開閲讀,去深入思考,學生通過感悟語言,想象畫面、角色置換理解了一隻弱小的飛蛾、一粒小小的香瓜子對生命的熱愛。並通過誦讀生命的格言,探究思考生活中像杏林子一樣珍愛生命的人還有哪些?在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書寫生命的感言,將讀寫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美麗,在學生有了深刻體驗和感悟的基礎上,有機地進行表達的訓練。多方面、多層次、實實在在的語言訓練,保證了課堂教學的高效益。也使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意義。

四、教學設計環環相扣。

為了讓學生真正領悟到生命的真諦,不只是單單停留在對文本的理解上,我在教學的設計上從三個事例入手,引導學生在對課文的理解上,又設計了有關生命的格言;發現身邊像杏林子一樣珍愛生命的人;引導學生在音樂中書寫生命感言;將生命的真諦“生命有限,價值無限”送給身邊的人,你想對他(她)説些什麼?這些環節的設計將本課的內容一步步延伸,使文章的內容得到昇華。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10

《生命生命》這篇文章編排在人教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這一單元熱愛生命為主題,課文都是抒寫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這篇課文寫的都是尋常小事:小飛蛾在險境中掙扎,香瓜子在牆角磚縫中長出小苗,“我”靜聽心臟的跳動感受自己的.生命,表達了作者在逆境中的頑強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人生的大問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追求美好的人生。

教學中我通過學生自主識字、指名讀、齊讀的方式,讓學生認識“擾、欲、屈、茁、診、撼、踏、限”八個字;又通過讓學生説一説這些字在書寫時需要注意的地方讓學生能正確書寫這八個字。然後通過自由朗讀、默讀、範讀的形式讓學生讀懂課文內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在學習三個事例時設置了想象説話,讓學生學會運用語言。

可能是因為有老師聽課,課堂上學生紀律好,很多同學不敢積極發言,只有幾個同學踴躍舉手發言,其他同學認真聽講。由於本節課設置容量較大,所以最後結合三毛和作者杏林子最後不同的命運表現方式給孩子們帶來的深刻對比沒有時間講出來,同學們雖能感受作者對生命的熱愛之情,但沒有得到昇華,讚歎之情和珍惜之情、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等方面理解認識還不夠深刻。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11

《生命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湛、富含哲理的散文,這篇課文通過捕捉飛蛾、磚縫中生長的瓜苗和傾聽心跳三個事例,讓我們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本課的教學中,我採取“讀、悟、誦、寫”的方法來進行,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讀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與交流;悟是學生與自己、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達到理解的目的;誦是學生熟讀成誦,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曉之以心,誦之以口;寫是把自己的感悟和想法寫下來。通過一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對生命感悟也是多方面和多層次的,應該有所想,更想有所寫。

1、抓住重點詞語,更好地讀出感情。教學中,讓學生把三個事例中感受深的句子劃下來,寫出自己的感受。學生能積極交流自己的感受,但如何更好地理解句子,其中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抓住重點詞語。因此,讓學生找出這些句子中用得好的詞語,學生主動性很高。再把這種展現珍惜生命、體現生命價值和對生命負責的句子讀出感情,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讀,讀出了意境。

2、抓住重點句子,理解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主題。通過重點句子,背誦課文喜歡的`段落。通過找詞語,找句子,寫感悟,很多學生能當堂背出相關語句和段落。

3、拓展延伸,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課前,讓學生蒐集了關於生命的格言,在課堂上,教師先將杏林子和冰心的生命名言進行展示,繼而進行分組展示,學生通過展示,達到了學習拓展的目的。

4、讀寫結合,寫下自己的學習體會或感悟。由於在教學安排上,我把這一課作為本單元最後一課來進行學習,因此,學生在本文學完之後,對生命的理解是多方面和多層次的,無論是盲姑娘對生活的熱愛、琳達一家無私奉獻角膜、小花在寒風中怒放勇氣,還是杏林子關於生命的感悟使學生理解生命是多彩的,珍惜生命、發揮生命價值可以從不同方面去表達。加之,海倫.凱勒、杏林子、貝多芬、張海迪等身殘志堅的名人的勵志故事,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對生命的認識和熱愛生命,創造價值的動力和勇氣。在此基礎上,學生來寫出自己的感受,是心聲的自然流淌,也是學習的理解和昇華。學生們都談出了自己的感悟和自己應該如何發揮生命價值,使自己的每一天都不虛度。

??不足: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生交流討論的沒有預想的充分。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12

我教學生學習課文《生命生命》,面對文章簡潔樸實的語言和含蓄深邃的思想,不是讓學生以旁觀者的身份冷靜地分析理性地歸納,而是以當事人的身份,直接面對,由衷地感悟人生。教學結束了,心卻久久不能平靜。以往,我的閲讀教學總是依據三維整合的原則制定教學目標,一貫以落實聽、説、讀、寫為基準,師問生答,有板有眼。這樣的課堂當然能很好的應付考試,我也曾為此得心應手、頗感滿足。葉瀾教授的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一語驚醒夢中人,他促使我在生命化教學與學生和諧發展方面做了嶄新的嘗試。在課堂上,我順應兒童的天性,讓學生設身處地地置身於文本的特定情境,還原並經歷文本表現的生活,從中獲得豐富的體驗,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享受人生的美好經歷。

一、未成曲調先有情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有一句名言: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他們的思維火花,好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上課伊始,我沒有站在自己的角度給學生設陷阱、套籠子,而是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出發,引導他們在課題上加上不同的標點,再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這種設計新穎別緻、富於想象、引人入勝。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認識水平和生活體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地表達自己的見解。讓學生不同程度的情感表白,自然生成了與課文情感相融合的特定情境,促使他們對生命的解讀有了初步認識,進而進入角色,溶入課堂之中。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文章作者從飛蛾求生、磚縫中長出瓜苗、傾聽心跳等幾件小事展示了生命的意義。這就為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想象的飛躍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天地,藉助文本內容這個他山之石,創新出自己對生命的認識和理解這個玉。學生領悟到: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創造出無限的價值。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引起學生情感上的震撼。在教師的引領下,他們藉助文本中的優美的語言內涵,走進作者內心,主動獲取感受,最終形成自己豐富而獨特的精神世界。為完成這一精彩的教學環節,我首先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地方入手,引領他們感受生命的存在;然後從學生感受最深的地方入手,引導孩子們表達生命,欣賞生命;接着從典型事例入手,加深學生對生命的體驗;最後從師生自身情狀入手,面對生活,演繹生活。如此不斷昇華、反覆詠歎,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共鳴,產生對美好生命的嚮往與追求。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過程,讓課堂上師生鮮活閃現的智慧之光相映生輝,並最終陶醉其中,樂而忘返。

 三、心有靈犀一點通

課堂上,我用真誠的生活化的.語言與孩子們交流,促使學生敞開心扉,大膽傾訴那些極具啟發性和親和力的語言,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體驗,產生感悟,讓學生一觸即發。同學們從課文、資料和自身現實生活中充分地感受着生命,表達着生命,也演繹着生命。他們驚異地發現:原來生活中有那麼多的事情值得去關注,去體會。心由情動,文隨情發。我不失時機地拿出紙筆,邀請全班同學寫下自己對生命的感悟。至此,師生以情入文,以文抒情,最後以情品文,學生用心書寫的生命音符讓人隨之高歌。可以説,這種情景交融的童心世界的值得百般珍視的課程資源!作為教師,面對這種情形,我欣喜若狂。我深深明自由表達正是學生獨特感受的流露,是智慧迸發的火花,是對生命的美化和呼喚,是來自了:指導學生走進文章,不單單是知道和懂得,更重要的是心靈的溝通,情感的交融,是主客融合,物我同境的真正實現。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13

《生命生命》這篇充滿哲理的散文,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三件小事,傳遞着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表達了作者的獨特生命體驗和感悟。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如何讓學生對“生命”這個如此宏大的話題有自主地、個性的感悟,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是我這節課想要努力實現的目標。

葉聖陶先生在談到閲讀教學的任務時明確指出,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線索,是閲讀教學的首要任務。而在第二課時中,檢查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情況,整體回顧課文的主要內容,可以達到夯實基礎、關注文本,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因此在上課伊始,我用簡短的語言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然後讓學生認讀上節課學過的生字詞,並回憶課文的梗概。這樣既關注了學生的基礎知識教學,又在學生回顧梗概的'彙報過程中進行了説的練習,併為本課的順利進行做好了前期鋪墊。

在學生了解了文章梗概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針對文章重點段落的重點句子進行品讀,在品讀中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的指導,在品讀中體會句子的深刻含義,在品讀中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在品讀中培養學生聽、説、讀、寫的語文綜合能力。

教學中,讀應貫穿始終,隨着學生的彙報,教師便引導學生將理解、體會到的感情融入讀中,在對比讀,分角色讀,小組讀等多種方式的讀中引導學生更好地領悟人物的內心的感受,在讀中與作者的感情共鳴,並在讀中積累內化語言。

在學生理解文本和積累內化語言的基礎上,我注意引導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嘗試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習作者獨特的寫作方法,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真情,感悟作者是如何將自己的所要表達的情感融入文字之中。並引導學生説話寫句,這樣就將讀寫有機地結合到了一起,深化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使人文性與工具性有機地結合到了一起。

當然,在本節課中,我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在課堂的調控上,對時間把握得還是不夠精當,整個課堂前面用時過多,使得拓展沒有很好地完成。在今後的日子中,我會不斷努力,提高自己這方面的能力。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14

《生命生命》是篇充滿哲理的課文,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三件小事,傳遞着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表達了作者獨特的生命體驗和感悟。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作為一篇具有較強哲理性的文章,讀是必不可少的。如何讓學生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前提下,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我這節課想要努力實現的目標。本節課,我主要從以下幾點來入手。

一、課前備好朗讀。

認真備"朗讀",是指導學生讀的前提。如果自己不掌握正確的重音、停頓、語調、語速等朗讀技巧,就不能很好地通過指導學生朗讀,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在課前,我充分對課文進行朗讀,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發生共鳴,這樣,在課堂上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時,才有可能對他們進行恰當地點撥,指導他們有感情地朗讀,才能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我在備朗讀時,注重了以下幾點:

1、課前把課文讀懂、讀順、讀通,明確與閲讀、習作相關的朗讀教學目標。

2、全面瞭解課文的感情基調及尺度,對文中不同的語氣、重輕音、停頓、力度等指標能做到心中有數。

3、在鑽研教材的基礎上確定並安排好實施朗讀指導的手段、方法等,確定朗讀教學的重點、難點及時間安排等。

4、課後注意掌握基礎較差學生的朗讀進展情況,為下一課時朗讀指導打下基礎。

二、課中注重"範讀"。

範讀是朗讀教學中任何指導方法都無法取代的。範讀能喚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對朗讀的興趣,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學生的朗讀和欣賞水平。好的範讀,對學生來説無疑是一種美的薰陶。

我在上課時,先進行了全篇課文的範讀。其目的是激起學生學習新課的慾望,幫助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這時的範讀,平穩,速度略微緩一些。如果這時速度過快,學生聽起來跟不上進度,就會影響範讀效果。

然後是部分內容的範讀。一個段落,一個句子,甚至是一個詞語。其目的是促進學生理解課文的重點、難點,掌握一定的朗讀技能。這時的範讀注重指導,講究方式、方法的多樣性。

其實,在講讀課文後的也可以進行範讀。可以是全課或片斷的範讀。其目的是引導學生總結全文。欣賞課文精彩之處。這時的範讀要求能以聲傳情,充分發揮教材的感染力。

在範讀時,也應該注意學生的參與。學生可以是靜靜地聆聽;可以是邊聽邊看課本;可以是輕聲伴讀;也可以是逐句跟讀。

三、對課文內容的朗讀指導。

(1)基礎的訓練:朗讀最基礎要求是正確,也就是用普通話讀準字音,不讀錯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複字句。

(2)節奏的訓練:書面文字對有聲語言的節律一般是不加表示的。朗讀者通過輕重、快慢、停頓、連接等語言節律來表現文章思想感情。同樣一個句子,由於重音不同,可以表達不同的意思。國小生的朗讀容易產生一字一頓,或者無停頓地連續,或者自由停頓而讀破句等現象。讓學生形成"詞"的概念,指導學生掌握句子中重點詞的朗讀技巧,使學生知道句子之間的句號、歎號、問號一般停頓稍長,頓號、逗號、分號、冒號停頓略短一些,句子中的詞或詞組之間還要有長短不一的語氣和語法停頓。從而才能使學生的朗讀做到有節奏的流利。

(3)語調的訓練:國小生朗讀時語調較平,沒有層次,而且不會控制音量。對音量的控制訓練比較容易。告訴學生,自由練讀的時候,要邊讀邊想,聲音要輕;集體齊讀的時候,聲音不要太響;指名讀的時候,聲音要響亮,但不要直着嗓子喊。對沒有層次的平調朗讀的學生,要結合課文內容和漢語所固有的四聲,理解後讀出揚調、曲調和平調。

(4)、情感的`訓練:有感情朗讀是朗讀教學的最高層次。要達到這一點,必須在正確、流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對課文有較深刻的理解,把握住文章的基調,找出文章的情感旋律,分析出相似句式在文中的變化,才能在朗讀中自然流露出相應的情感。

(5)出示朗讀指導中常用的符號,便於學生操作。

"|"--表示邏輯的停頓,打在該停頓的字行之間。

"v"--表示感情的停頓,打在該停頓的字行之間。

"凵"--表示前後句子關係銜接緊密,中間停頓極短,劃在該連的字行下面。

"●"--表示語法、感情的重音,打在相關字詞下面。

"○"--表示重音輕讀,打在相關字詞下面。

"→"--表示平調,即句尾的音平而穩。一般用於陳述句,劃在句尾。

""--表示揚調(升調),即句尾的音先低後高。一般用於疑問句,或表示感情激動、亢奮、驚異和呼喚等句子。劃在句尾(也可在句中出現)。

""--表示降調(曲調),即句尾的音先高後低。一般用於肯定的語氣,感情強烈的感歎句,或表示願望的祈使句等。

"‖"--表示節拍(節奏),一般用於詩歌。劃在詞後。

總之,朗讀教學作為一項語文基本訓練,應常抓不懈,應在"訓練"二字上下功夫,既要有量的要求,也要有質的要求。同時在朗讀教學中,還應結合課文的字、詞、句、篇等基礎知識和閲讀重點進行教學,朗讀教學如果離開了一定基礎知識的教學,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把朗讀指導變成遊離於詞句之外的純方法的指點,也偏離了朗讀教學的宗旨。

《生命生命》教學反思15

一、我對作品的理解

《生命生命》是我國台灣著名作家杏林子的一篇精短美文,表達了她對生命價值的深刻思索和決心與命運奮力抗爭的堅定信念。我們都知道,杏林子從12歲起就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這種病完全無藥可治,發病時手腳腫痛行動不便,患者等於被宣判了漫長的死刑。我們可以想象杏林子身心飽受的病痛煎熬。“我不知像我那樣既沒有念過多少書,又癱瘓在牀上的病人到底有什麼用?我活着到底是幹什麼?僅僅為了自己受苦、拖累家人嗎?我真的要在病牀上躺一輩子,永遠做一個廢人嗎?”——這是杏林子曾經最真實的想法。如果這樣的命運落到我們任何一個人頭上,冒出這樣的想法,都是自然的事情。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一文便是極好的證明。

然而,杏林子在一番極痛苦的掙扎之後,悟出了人生的真諦:一個人無論地位高低,無論身份貴賤,無論身體健康與否,都可以體現出自己的生命價值!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領悟!因此,杏林子在信念的指引下,通過自身的努力,戰勝了病魔,戰勝了自己,取得了自己生命中的一項項輝煌!杏林子的人生令我們每個人肅然起敬!

在《生命生命》一文中,開篇就擺出了作者自己長期以來思索的一個問題:“生命是什麼?”其實,這就是作者在思考:我的生命意義究竟何在?我為什麼活着?我這病殘的身軀存活在這世上有什麼意義?……也許是飽受病痛折磨的人特別敏感吧!世間的萬事萬物總會引起作者的無限聯想。在“我”手中奮力掙扎的飛蛾,磚縫中的瓜苗,這些弱小的生命對生命的渴求和所迸發出的頑強生命力,令“我”震驚、讓“我”震撼!在我看來,飛蛾、瓜苗,就是作者自己生命的投影,也許,杏林子就是這麼想的:“我”的生命不就是像飛蛾、瓜苗一樣卑微、一樣脆弱、一樣短暫嗎?接着,作者筆鋒一轉,寫到自己強有力的心跳,幡然領悟:“我”雖然病痛纏身,但是“我”與常人沒有區別!最後在結尾表明自己的堅定決心:決不讓生命白白流失,一定要讓自己活得光彩有力!自此,一篇美文渾然天成!

二、我對教學的.設想

接到上課的工作,我對教學產生了如下幾個想法:一是就文本的理解而言,學生達到怎樣的程度為宜?二是就語文而言,本課的訓練價值何在?也就是説,我應該拿它來培養學生哪幾個方面的能力?三是就教學方法而言,如果摒棄傳統的串問串答模式,還能做出什麼突破?

基於以上思考,我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第一,在文本內容理解方面,對四年級學生來説,認識到生命的可貴、頑強和我們應該珍惜自己的生命即可;第二,在本課的訓練價值方面,我覺得應該着重體現對學生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表達能力的培養與鍛鍊上;第三,在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方面,我主張儘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在有趣有益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增長本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儘可能地少提問,少灌輸,應該多激勵,多引導,多點撥,保證讓學生學得積極,學有所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