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長教學反思

來源:文萃谷 1.67W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揠苗助長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 篇1

1、詞語的理解不夠到位,沒有深入細緻的讓學生理解分析。我應該採用逐字理解的方法讓學生明白透徹。使學生容易體會這篇寓言故事。

2、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只注重引導學生理解插圖、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卻忽略了最基本的教學方法—————朗讀。朗讀是理解課文的最好手段,我反而像故事裏的主人公一樣,做事急與求成,只顧把問題羅列出來要求學生解答,本來是想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課文,但卻把事情弄的更加糟糕,而且還造成他們學習上的'困難和回答不出問題時心理受到的壓力。學生不懂問題更不懂答案,所以課堂氣氛較緊張。我應當讓學生多讀課文,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才能對他們提出問題並且要求他們解答問題。

3、我羅列出的問題沒能抓住重點,沒能對學生進行引導,問題比較瑣碎,導致沒有提供給學生更多思維空間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我應當將不必要的問題去掉,整理出重點問題,一步步將他們引導到寓言的含義上。

4、我本想讓學生在輕鬆、愉悦、活潑的課堂氣氛中學習,所以才自作聰明的讓這些根本不懂課文內容的學生對本課進行表演。

這次的教學中,我由於緊張和上台經驗不足,把原本備課時就規劃好的一些內容給忘記了,沒能將他們完全展現,望各位領導老師理解並給予指導、批評。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 篇2

《揠苗助長》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故事中那個忙着把禾苗一棵棵往上拔並累得筋疲力盡的農夫顯得很可笑。其中的道理顯而易見:禾苗的生長是有其發展規律的,不遵循其生長規律,任意拔高結果當然適得其反。

我們在嘲笑愚蠢的農夫的時候,卻常常自己也不自覺地做着農夫一樣的傻事兒。只是我們的勞動對象不是禾苗而是學生而已。正如農夫一心巴望自己家的禾苗長得高一點兒一樣,我們做教師的'總是希望孩子們能好點兒,再好點兒。對好的總希望更好,不好的希望好,期望總是沒個盡頭。我們雖不至於把孩子往高裏拔,但卻常常加班加點,希望每個孩子都能達標;我們忘記了自己也曾是孩子,我們不能容許孩子犯錯,我們總是要板起面孔訓斥孩子,用許許多多的不許禁錮了孩子自由的天性。

為了現實的功利性,我們不自覺地也在扮演着農夫的角色,愚蠢地重複着揠苗助長的行為。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冷靜地遵循孩子自身成長的規律,熱切地關注着,耐心地期待着孩子的成長呢?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 篇3

揠苗助長是一個成語故事。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用拔高禾苗的方法幫助禾苗長高,結果禾苗都枯死了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按事情的發展的'客觀規律辦事,急於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在學習時,抓住“巴望自己田裏的禾苗長得快些”這一關鍵的句子展開閲讀,先找出描寫農夫的動作、神態和語言的詞句,從“巴望”“天天”“焦急”等語句上感受農夫內心的焦急;再抓住“終於”“急忙跑到田裏”等詞句體會農夫想到辦法後急切、興奮的心情。然後邊讀邊想:“農夫幫助禾苗長高的結果?禾苗為什麼沒有長高反而都枯死了?”從而理解“揠苗助長”的意思。

這節課雖然在教學設計上有很多考慮,但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教師在一些環節的處理上不夠靈活,比如,在對每一段重點詞的處理上,因對課堂的時間把握的不太準確,害怕學生回答不上來,好幾個學生才能説對,這樣浪費時間。所以,直接把重點詞告訴了學生,這樣的問題設計的非常好,但是這樣的處理對學生課文的推敲訓練效果是非常微小的。在以後的教學生活中,我要多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隨時進行改正,提高課堂效果。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 篇4

寓言是一種用比喻性的故事來説明道理的文學作品,大都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含有諷刺意義和教育意義。《拔苗助長》是一篇含有深刻寓意的課文。就二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與認識能力,要理解文中的寓意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課堂必須創設一種與學生生活體驗直接聯繫的場景,讓學生去體驗、感悟,從而明理。

語文學習應時刻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把語文帶到生活中。本片段的教學,通過讓學生回憶自己參加拔草的感受,利用已有的經驗體驗勞動的辛苦,再讓學生演"筋疲力盡"可謂水到渠成。這樣的教學,喚醒了生活場境在頭腦中留下的表象,溝通了書面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聯繫,引發了學生與語言文本的.對話。學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實現對語言文字的理解。

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葉瀾教授也指出:"只有關注學生的潛在性,才會促使學生實現智慧和才能的發展。"在這裏我摒棄了以往教學寓言時,把隱含的寓意用語言向學生描述的做法,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演、去説、去感悟、去體驗,讓學生的思維盡情地拓展。在輕鬆、愉悦的表演中、笑聲中,他們的潛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釋放。挖掘出了生活中許許多多的類似"拔苗助長"的現象,受到了深刻的啟發和教育,這些是我始料不及的,但這又彷彿是必然的,因為我給他們的不僅僅是翅膀,還給他們展翅騰飛的空間。

阿基米德説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我想説,給學生一個空間,學生就能釋放潛在的才能,在課程改革的課堂中,"教教材"只會令課堂產生窒息,"用教材教"才能凸顯課堂的生機與活力。我們應拋開一切雜念,做課改全心全意的擁護者,去追求教學合一的境界。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 篇5

這則寓言是家喻户曉的作品,語言簡潔明快,內容生動有趣,勾勒出了古代一個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於求成,違背常理,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在本課的教學中,着重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語句,插圖,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讀懂課文。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設置了較多的問題去引導學生朗讀。朗讀是理解課文的最好手段,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語言和心理,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再現了當時的場景,理解了人物。在對情節的深刻體悟中,讀出理解、讀出個性,解讀文本。但是在設疑的'時候忽略了一個問題,沒有抓住重要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問題比較瑣碎,導致沒有提供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其二,詞語的理解不夠到位,沒有深入細緻的讓學生理解分析。可以採用逐字理解或表演説話等方法讓學生明白透徹。

第三,綜觀全堂課,教學設計不夠新穎,能吸引學生的成分比較少,可以採用讀完課文後,讓學生對本故事進行表演,以進一步理解詞語,理解課文。同時還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抓住課文的內在聯繫,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影響。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充分利用多種輔助教學,學生在輕鬆,愉悦,活潑的課堂氣氛中學習,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年級的學生處於具體形象思維階段,他們喜歡做各種遊戲,在學中玩,玩中學。在創設教學情境,呈現教學內容等方面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氛圍,使學生自然地,主動地將自己的情和感融入到學習中。本節課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比較滿意

在設計“導入新課”“學習生字”等環節時,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認知特徵,設計了講故事,闖關遊戲,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富教於樂,達到了學習最佳境界

利用多媒體創設課文情境,激發了學生讀文的興趣,支持了學生的`想象

自主學習“拓展練習中,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更好地做到因人而異,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課程理念

我給老農取個名”這一環節以學生的疑問為契機,因勢利導,組織學生小組合作探究拔苗老農的名字。學生外引相關經驗,內聯課文內容,興致盎然。從課堂交流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從寓言內容出發,同時又超越了教材本身,將個體自身的相關語文經驗融入其中。於是,“白費力”,“賈聰明”,“胡塗”,“辛急”,“大傻”一個個富有想象力,充滿靈性的名字就這樣誕生了,讓我們不得不由衷地讚歎:“同學們可真聰明!”我們有什麼理由抑制這一朵朵創新的小花呢。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 篇7

新課程標準告訴我們,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所以,我們應當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結晶。而“寓言”就是我們中華文化中的瑰寶之一。《揠苗助長》一課勾勒出了古代一個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於求成,違背常理,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期望學生對《揠苗助長》中那個不瞭解事物發展規律的揠苗人行為、心理的分析、比較、瞭解,讓學生明白做事情不能急於求成,不然反而會欲速則不達。

寓言具有篇幅短小、資料生動趣味的特點,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一種體載。它能經過一個資料簡短明白易懂的小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深奧的道理。所以,課堂上如何結合“寓言”的.特點,讓學生能更好地學文理解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從《揠苗助長》的課題着手,引導學生提出疑問:揠苗是什麼意思?揠苗能助長嗎?那為什麼還要揠苗呢?帶着這些大問題,在圖片、錄象等現代技術教學手段的輔助下,幫忙學生有條理地理解文本資料。

其次,抓住關鍵詞句,如“巴望、焦急、自言自語、筋疲力盡、喘氣、一大截”等,聯繫上下文進一步理解課文的資料。經過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做做動作,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在説中理解、在讀中感悟。例如:説説“巴望”還能夠換成什麼詞語?什麼叫“自言自語”?做做“喘氣”的樣貌……對於句子“可是一天、二天、三天,禾苗好象一點兒也沒有長高。”則經過3次不一樣層次的朗讀——“着急地讀,急、覺得時間過得十分慢,覺得真是度日如年啊”來理解揠苗人因急而感到時間過的十分緩慢,層層遞進。在理解“筋疲力盡”的時候不是死板地用語言來解釋,而是讓學生來做做揠苗人拔苗的動作,説説自我的感受,周圍人説説他拔完苗會有什麼感覺,什麼樣貌,這樣在形象的展示同時經過説話練習就能夠十分自然貼切地理解“筋疲力盡”了。

寓言常常是以一個小故事來説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所以,理解寓意也是十分重要的。可是,對於二年級的學生而言,花長時間來説那些道理,是不適宜的,他們的認識水平限制了他們抽象地理解寓意。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我緊緊扣住課題:《揠苗助長》這4個字,個性,解讀文本。可是在設疑的時候忽略了一個問題,沒有抓住重要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問題比較瑣碎,導致沒有供給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讓他們自我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其一,詞語的理解不夠到位,沒有深入細緻的讓學生理解分析。能夠採用逐字理解或表演説話等方法讓學生明白透徹。

第二,綜觀全堂課,教學設計不夠新穎,能吸引學生的成分比較少,能夠採用讀完課文後,讓學生對本故事進行表演,以進一步理解詞語,理解課文。同時還能夠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抓住課文的內在聯繫,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影響。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 篇8

《揠苗助長》是一則寓言。它展現了一個急於求成而揠苗助長的可笑而滑稽的農夫形象,讓學生明白做事不能操之過急,違反規律的道理。

本課教學中,利用重點詞句讓學生充分感受農夫那可笑而又發人深思的.形象,如抓“巴望、天天、好像”等品味農夫的“急”,抓“好像”在不同句中的作用體會語言文字的妙用,抓“一棵一棵、一向”體會農夫的“傻”。

同時我十分注重對學生思維的發散訓練,因為寓言故事留有豐富的想像空間,教學課文時,指導學生對感興趣的地方想象,如:教學課文結尾時,引導學生想象兒子看到禾苗枯死會對爸爸説些什麼?農夫會説些什麼?你會對種田人説寫什麼?在學生在想像中發表自己對寓言故事的領悟、見解,説出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 篇9

寓言是一種用比喻性的故事來説明道理的文學作品,大都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含有諷刺意義和教育意義。《揠苗助長》就是一篇含有深刻寓意的課文。就三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與認識能力,要理解並概括文中的`寓意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課堂必須創設一種與學生生活體驗直接聯繫的場景,讓學生去體驗、感悟,從而明理。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從“看圖猜故事名”這個遊戲導入,既複習了學過的寓言故事,又順勢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由於課文篇幅短,故事內容容易理解,我就把朗讀和感悟結合起來,着重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語句,插圖,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讀懂課文。所以在課堂上,我設置了較多的問題去引導學生朗讀。從第一遍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到第二遍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語言和心理,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再到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再現了當時的場景,理解了人物性格特點。最後,利用圖片展示課文主要內容,並依此複述故事,自是水到渠成。

雖説在上課之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但上完課後,仍不滿意,覺得這節課存在以下不足:

一、詞語的理解不夠到位,沒有深入細緻的讓學生理解分析。例如學習“精疲力竭”這個詞時,如能結合上下文並加以表演,學生肯定會有更深刻的記憶。

二、理解課文內容設疑的時候忽略了一個問題,沒有抓住重要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問題比較淺顯瑣碎,導致沒有提供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第三,綜觀全堂課,教學設計不夠新穎,能吸引學生的成分比較少,如能在課堂上讓學生對本故事進行表演,把文本加以更生動的形式去呈現解讀,相信這節課會更加成功,也能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影響。

阿基米德説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我想説,給學生一個空間,學生就能釋放潛在的才能,在課堂上,要充分相信學生,給學生以機會和舞台,不僅是“教教材”,更要“用教材教”。只有這樣才能凸顯課堂的生機與活力。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 篇10

寓言具有篇幅短小、資料生動趣味的特點,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一種體載。它經過一個資料簡短明白易懂的小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深奧的道理。所以,課堂上如何結合“寓言”的特點,讓學生能更好地學習課文並理解是十分重要的。

教學《揠苗助長》這則寓言時,首先,我從《揠苗助長》的課題着手,引導學生質疑:揠苗是什麼意思?揠苗能助長嗎?那為什麼還要揠苗呢?帶着這些問題,我藉助多媒體教學手段的輔助,來幫忙學生有條理地理解文章資料。

其次,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如“巴望、焦急、自言自語、筋疲力盡、喘氣、一大截”等,聯繫上下文來進一步理解課文的資料。經過分析人物的動作和心理活動,讓學生做做動作,並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在説中理解、在讀中感悟。例如:説説“巴望”還能夠換成什麼詞語?什麼叫“自言自語”?做做“喘氣”的樣貌……在理解“筋疲力盡”的時候,我讓學生來做做揠苗人拔苗的動作,説説自我的感受,周圍同學説説他拔完苗會有什麼感覺,什麼樣貌,這樣在形象的展示同時經過説話練習就能夠十分自然而貼切地理解“筋疲力盡”了。

寓言常常是以一個小故事來説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所以,理解寓意也是十分重要的。可是,對於二年級的學生而言,花長時間來説那些道理,顯然是不適宜的在實際教學中我就緊緊扣住課題:《揠苗助長》這4個字,異常是“助”,抓住“那個人為什麼要揠苗?怎樣揠苗?結果怎樣樣?”這3個前後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在讀文中明白揠苗人的“幫忙”是起到了反作用,這都是因為他的幫忙違反了禾苗的生長規律。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 篇11

今日,我設計並教學了《揠苗助長》一課,深感收穫頗豐,特反思如下:

1、設計思想

這則寓言是家喻户曉的作品,語言簡潔明快,資料生動趣味,勾勒出了古代一個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於求成,違背植物生長的規律,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着重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語句,插圖,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讀懂課文。

在本課的教學中,設計了一些情景。在理解人物焦急的心境時,我讓學生抓住詞語:巴望、轉來轉去、自言自語、急忙,經過朗讀來體會,然後出示句子“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自言自語地説:‘我得想個辦法幫它們長。’挑一個學生把轉來轉去和自言自語用動作表演出來,這樣學生理解就更容易。另外,在理解詞語:筋疲力盡和喘氣時,我讓學生實際表演,彎腰模擬拔禾苗100棵,邊拔邊數,然後而後夥伴交流感受,這樣筋疲力盡和喘氣兩個詞語學生一下子就理解透拉,並且會用。

2、在領悟寓言所表達的道理時

我讓學生聯繫自我的生活實際,和夥伴交流,把自我看到的植物生長的過程,自我發現的一些事物的規律説一説,並從本寓言中去領悟寓意。例如:有學生説,人的生長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我們不能把人吊起來天天拉他的`胳膊和腿啊,這樣人是長不高的。從而談就得出這樣的結論:做任何事不要着急,要按事情的規律去做。

總之,“設景入境,對話生成”是這節課文教學成功的原因,在教學方法上大膽嘗試新的教學模式,進取調動學生的參與,注重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互動,師生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從而使師生到達共識、共享,實現了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獲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不足之處是:學生雖然參與活動比較進取,興趣也很濃厚,可是在讓他們自我表達時,語言的連貫性還存在一些困難。另外,有些學生在主角朗讀上還需要得到更多的訓練。在以後的教學中儘量做到完美。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 篇12

這則寓言故事學生早已有所耳聞,故事中的農夫為了能讓自家的禾苗長得快些,愚蠢地將田裏的每棵禾苗都往上拔了許多,辛苦了一天沒有想到反而幫了倒忙,禾苗全都枯死了。

這個農夫做事很性急,為了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引導學生仔細閲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找找從哪些文字中可以看出這是個性急的農夫。學生通過朗讀,找到“巴望”、“天天”等詞,比較“天天”和“常常”的區別,想象農夫“天天”去農田看禾苗的情景,從故事的一開始就埋下伏筆,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農夫。不同尋常的農夫終於做了一件不同尋常的事——將田裏的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儘管累得筋疲力盡可是仍然感到很自豪很驕傲,因為禾苗在他的幫助下長高了。可是第二天,等兒子去看的時候,結果卻出乎意料,禾苗都枯死了。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他違背了事物的生長規律,由於他天天去農田看禾苗,就不容易覺察到禾苗的細微變化;由於他心太急了,就越希望禾苗長得快些,在這樣的心裏慫恿下,他做了一件蠢事。

學生在課堂上生動地再現了農夫在田裏忙活的情景,抓住表情和語言表現出農夫的性急,很好的表演了這個故事。

遺憾的是,學生的思維還沒有延伸出去。假如農夫現在知道了這個道理,他會採取什麼行動促使他的'禾苗長快些呢?假如農夫的兒子早點制止父親愚蠢的行為,結果會是怎樣的呢?假如你是農夫的鄰居,你會怎麼勸阻這位農夫?學生講得頭頭是道,課外閲讀成了他們發自內心的需要。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 篇13

《揠苗助長》在品讀表現農夫急性子的語句時,學生感情把握非常充分,文章讀得非常有味道。語文課要有語文味,孩子能夠把句子讀得有感情,讀出語文味,這個過程,就是對語言文字的一種品味,消化,吸收,今天同學們表現非常好。

1.讀準字音。

古文中有許多生僻字、異讀字,如果不及時掃除這些障礙,將會對學生理解古文意思、領悟內涵造成一定的困難。學生只有在讀準難讀字的字音後,才能把文章讀得字正腔圓。在初讀這一環節,老師先讓學生自讀寓言,提出“讀準字音,讀通寓言”的自讀要求。之後,在檢查學生自讀情況這一環節,又非常注意發現學生的讀音錯誤,並及時糾正。

2.讀出語氣。

古文教學如果單純地講解古文意思,不但學生不易聽懂,反而會讓他們覺得枯燥、乏味,效果適得其反。新課程改革倡導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古文教學尤需如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都非常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的指導。第一句“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是故事的起因,比較難理解。老師從“方”字入手,通過師生對比的朗讀,讓學生體會鷸和蚌的動作非常迅速、敏捷。第二、三句“鷸曰:‘今日不雨,時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是故事的經過,老師主要採用的是分角色讀的方法。老師扮演“鷸”,抽一名學生扮演“蚌”,連讀三遍,老師(鷸)越讀越快,學生(蚌)也越讀越快,“爭”得不可開交,下面的學生大笑,都想來“爭”一“爭”。接着分小組分角色朗讀,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在自悟自得的朗讀中體會到了何為“爭”,如何“爭”,“爭”出了效果,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感受到了朗讀的樂趣,充分展示了“以讀促悟”的理念,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堂也有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1、要繼續重視教給學生學習古文的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古文,應該教會學生學習古文的方法,讓他們在今後的古文學習中有法可循,並逐步形成一種學習能力。

2、學生接觸古文,應多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講講寓言故事,而不能僅僅停留在古文的字面意思上,這是初學古文的重點和難點。只有在此基礎上,學生才可能對課文有更深的感悟。

3、朗讀的深度不夠。雖然賀老師已經注意到了對學生朗讀的指導,但還需在學生講清古文意思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品出味。要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有節奏地讀,有韻味地讀,讀出感悟,讀出深意。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 篇14

新課程標準告訴我們,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所以,我們應當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結晶。而“寓言”就是我們中華文化中的瑰寶之一。《揠苗助長》一課勾勒出了古代一個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於求成,違背常理,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期望學生對《揠苗助長》中那個不瞭解事物發展規律的揠苗人行為、心理的分析、比較、瞭解,讓學生明白做事情不能急於求成,不然反而會欲速則不達。

寓言具有篇幅短小、資料生動趣味的特點,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一種體載。它能經過一個資料簡短明白易懂的小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深奧的道理。所以,課堂上如何結合“寓言”的特點,讓學生能更好地學文理解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從《揠苗助長》的課題着手,引導學生提出疑問:揠苗是什麼意思?揠苗能助長嗎?那為什麼還要揠苗呢?帶着這些大問題,在圖片、錄象等現代技術教學手段的輔助下,幫忙學生有條理地理解文本資料。

其次,抓住關鍵詞句,如“巴望、焦急、自言自語、筋疲力盡、喘氣、一大截”等,聯繫上下文進一步理解課文的資料。經過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做做動作,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在説中理解、在讀中感悟。例如:説説“巴望”還能夠換成什麼詞語?什麼叫“自言自語”?做做“喘氣”的樣貌……對於句子“可是一天、二天、三天,禾苗好象一點兒也沒有長高。”則經過3次不一樣層次的朗讀——“着急地讀,急、覺得時間過得十分慢,覺得真是度日如年啊”來理解揠苗人因急而感到時間過的`十分緩慢,層層遞進。在理解“筋疲力盡”的時候不是死板地用語言來解釋,而是讓學生來做做揠苗人拔苗的動作,説説自我的感受,周圍人説説他拔完苗會有什麼感覺,什麼樣貌,這樣在形象的展示同時經過説話練習就能夠十分自然貼切地理解“筋疲力盡”了。

寓言常常是以一個小故事來説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所以,理解寓意也是十分重要的。可是,對於二年級的學生而言,花長時間來説那些道理,是不適宜的,他們的認識水平限制了他們抽象地理解寓意。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我緊緊扣住課題:《揠苗助長》這4個字,異常是“助”,抓住“那個人為什麼要揠苗?怎樣揠苗?結果怎樣樣?”這3個前後相關的問題,在充分理解寓言資料的基礎上,讓學生在讀文理解中明白揠苗人的“幫忙”是起到了反作用,這都是因為他的幫忙違反了禾苗的生長規律。

這樣,寓意的深刻理解就自然地滲透在文本資料之中,在教學時引導學生經過閲讀短小的文章故事,經過了解課文資料和語言的精練準確之美,初步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含義和淺顯易懂的語言之間的和諧、融會貫通。即根據寓言簡練清楚的資料學習,經過揠苗人可笑的行為與學生自生生活經驗的比較,明白寓言深含在文字中的寓意。

另外,這次教學十分重視詞語的積累。具體表此刻3個方面:

一是課前的寓言成語的積累,讓學生説説自我看到過聽到過的寓言成語,板書在黑板上。

二是在教學之後讓學生圈圈文中用得好用得恰當的詞語,放到積累本中,這樣對學生今後的語文學習有很大的幫忙。

三是課中對型近字的積累。具體表此刻隨文識字的時候,引導學生積累二類型近字:和“焦”同部分的字以及和“截”同偏旁的字。

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課不是浮誇白顯的,而是樸實、紮實、真正有效的的語文課。綜合來説,本節課的教學要以文本為主,緊緊抓住閲讀這個十分重要的教學途徑和手段,重視語文的説話練習,語言的積累,經過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關鍵詞句的意思,引導學生在讀中學,在學中感受、體驗和理解,再在感受、體驗和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來讀。以及閲讀中不斷積累詞語,將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結合在一齊。

當然,教學下來,課堂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一是教學備課還能夠更細緻一些。像“自言自語”不僅僅是自我説給自我聽,還包括輕聲地説;“巴望”不僅僅是期望、盼望,還有極度渴望的層度……這些詞語的理解不夠到位,造成學生朗讀指導就不夠到位。另外,在對於揠苗人揠苗之後人的表情動作樣貌的説話練習的時候,學生的發言有些扯開去,説“揠苗人可能會累的昏倒了……”在這個環節時間浪費地有點多,造成後面教學的時間有點緊,教學環節有點趕。另外,學生的課堂生成沒有及時抓住強調。當學生邊做動作邊朗讀的時候沒有強化肯定他,而是之後讓學生一齊齊讀,比較遺憾。仔細想想,歸根到底,還是要從文本出發,要將文本讀透,讀深。僅有自我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在學生出現預設以外的東西的時候,抓住閃光點,將這個化為自我的課堂的東西。如何在課堂上抓住即時生成的東西,抓住課堂上的閃光點來為我所用,是今後所要努力奮鬥的方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