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敦煌莫高窟觀後感範文

來源:文萃谷 1.42W

莫高窟是祖國西北的一顆明珠,位於甘肅省的三危山和烏沙山之間。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敦煌莫高窟觀後感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觀看敦煌莫高窟觀後感範文
  敦煌莫高窟觀後感(一)

初次來西北,對於這裏的風土人情很是陌生,只覺得這裏的一切都很純樸,大氣而不張揚。而對於敦煌,對於莫高窟,更是讓我神遊已久。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從敦煌市出發,趕到河西走廊西端,鳴沙山東麓,巖泉西岸的莫高窟。路上聽導遊介紹,對莫高窟已有了大致的瞭解:在我國的三大名窟中,莫高窟最為著名,它氣勢宏偉,內容豐富。石窟羣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000多米,創建於公元366年,由於自然風化和人為的破壞,迄今保存多種類型洞窟735個,歷時1600多年。

走入景區,首先進入視野的是郭沫若的“莫高窟”匾額,沒有誇張的宣傳,沒有刻意的造作,莫高窟在無聲無息中給人帶來了震憾和衝擊。進入每一個洞窟細細品味每尊佛象和雕塑的韻味,彷彿展現在面前的不是那冰冷的山石,而是活生生的歷史。我更驚歎這鬼斧神工,儼然置身於美倫美奐的世界中,置身於“飛天”、“反彈琵琶”的絲路花雨中。

莫高窟的規模看似並不是很大,但是要想品味到它一點一滴的內涵,不僅要花費許多的時間,更要傾注些許精力。初到這裏,雖然是“淺嘗輒止”,但我確為雲崗宏大的氣勢、精湛的雕工和絢麗的彩繪所歎服。可惜有相當部分已經被風化和破壞,1600年的風霜,洞窟沒辦法守住永恆,但正是這一切才組成了現在的充滿了蒼桑感和成就感的莫高窟。站在深遂的洞窟中,我苦思冥想:歷史是什麼?少不更事時以為是文字圖片,再以後就以為是經驗教訓,現在才知道它都不是,也都是。有莫高窟一樣經過沉澱的事物都是歷史。洞窟的佛像站得高,見得多,可是它卻在歷史的過往中保持着一貫的沉默,象塵埃一樣,淡化着自己的存在,在更為深遠的歷史長河中顯現着不可磨滅的光彩。

  敦煌莫高窟觀後感(二)

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南北長約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層、高低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形如蜂房鴿舍,壯觀異常。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也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中心。198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歷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號為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

莫高窟雖然在漫長的歲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襲和人為的破壞,至今保留有從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個朝代的洞492 個,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兩千身,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若把壁畫排列,能伸展3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個畫廊。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學着對敦煌藝術極感興趣,不斷進行研究,形成了一個專門學科"敦煌學"。

莫高窟是古建築、雕塑、壁畫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宮殿,尤以豐富多彩的壁畫著稱於世。敦煌壁畫容量和內容之豐富,是當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宮殿都不能媲美的。環顧洞窟的四周和窟頂,到處都畫着佛像、飛天、伎樂、仙女等。有佛經故事畫、經變畫和佛教史蹟畫,也有神怪畫和供養人畫像,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裝飾圖案等。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這裏有高達33米的坐像,也有十幾釐米的小菩薩,絕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數量眾多,堪稱是一座大型雕塑館。

莫高窟是一座偉大的藝術宮殿,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書。莫高窟1961年被國務院首批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 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並於1991年授於"世界文化遺產"證書。

外國的旅遊者的評價對莫高窟的評價是:

"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於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

"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畫廊。"

"它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

敦煌莫高窟始建於公元366年,一直到清代的一千五百年間,在三華里長的鳴沙山上壁上,密密層層地建造了四百八十多個洞窟,佈滿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為題材的壁畫。彩色佛像共有兩千多身,最大的一個高達三十三米。壁畫的技巧高超,數量驚人,如果一方方連接起來,可排成五十多華里長的畫廊。此外,在一個封閉的石室中,還發現了大量的價值極高的古代經卷,文書,畫卷等。

從市區至莫高窟約有25公里,汽車行駛約25分鐘左右。莫高窟谷稱千佛洞,這裏並不是指有一個千個佛或一千個洞窟,佛語泛指有許許多多的佛和洞窟。在我國有四大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崗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和敦煌的莫高窟,之所以莫高窟的聲譽遠遠超越其他石窟。其原因一是敦煌莫高窟開鑿年代較早,迄今已有1643年的歷史;二是規模宏大,現保存完好的洞窟492個,像蜂窩一樣密密麻麻排列着,錯落有致,綿延1600多米;三是雕塑,壁畫十分精美,現存彩塑2499身,壁畫45000平方米,有人稱敦煌莫高窟既是一大雕塑館,又是一個佛教藝術畫廊。

據莫高窟的碑文記載,公元366年,有位叫樂尊的僧人云游到鳴沙山東麓腳下,此時,太陽西下,夕陽照射在對面的三危山上,他舉目觀看,忽然間他看見山頂上金光萬道,彷彿有千萬尊佛在金光中閃爍,又好像香音神在金光中飄舞,一心修行的樂尊被這奇妙的佛光影景象感動了,他認為這就是佛光顯現,此地是佛祖的聖地。於是樂尊頂禮膜拜,決心在這裏拜佛修行,便請來工匠,在懸崖峭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佛門弟-子、達宮貴人、商賈百姓,善男信女都來這裏捐資開窟,從4世紀至14世紀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朝拜者絡繹不絕,香火不斷,經久不衰

  敦煌莫高窟觀後感(三)

人類對於自身的起源總在不斷地探求,不斷地尋覓,這種熱情和執著一代又一代從未熄滅。那裏有某種神祕的呼喚,某種與血脈相連的情愫。

於是《莫高窟》寫進了教材。那是歷史在某一個瞬間遺留在絲綢之路上的一顆華夏文明的璀璨明珠。那彩塑、那壁畫,無不凝聚祖先血液中某種殷紅的期盼,那飛天的舞姿如此神奇,那美麗而迷離的眼神永遠閃爍在那個混沌的、只有浪漫的想象的歲月,那是祖先對人類文明的理解、渴求還是某種含糊的解釋;那微笑的神靈呀,只有我們——華夏民族的後裔才能在煙塵中讀懂,因理解而膜拜。於是才有了今天演繹的敦煌舞曲,才有了一本又一本讀來讓你性靈澄明的敦煌故事,那裏有嚮往,有抗爭,有血有淚有歎息,也有微笑!

“莫高窟保存着兩千多尊彩塑。彩塑個性鮮明,神態各異。有慈眉善目的菩薩,有威風凜凜的.天王,還有強壯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長達16米,他側身卧着,眼睛微閉,神態安詳。看到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遊人無不嘖嘖讚歎。

莫高窟不僅有精妙絕倫的彩塑,還有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宏偉瑰麗的壁畫。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有記錄佛教故事的,有描繪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間生活的,還有描摹自然風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飛天。壁畫上的飛天,有的臂挎花籃,採摘鮮花;有的懷抱琵琶,輕撥銀弦;有的倒懸身子,自天而降;有的綵帶飄拂,漫天遨遊;有的舒展雙臂,翩翩起舞……看着這些精美的壁畫,就像是走進了燦爛輝煌的藝術殿堂。 ”

這是課文中的兩個介紹彩塑和壁畫的段落。儘管這種穿透歷史的仰望有些吃力,但是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説,有效的補充完全可以縮短仰望的距離。可以展示莫高窟的彩塑、壁畫,特別是美侖美奐的飛天,並配以優美的音樂,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聽享受,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可以收集大量的資料,如彩塑、壁畫豐富的圖片和《藏經洞發現與敦煌遺書流散》等補充閲讀材料,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幫助理解課文內容。

課堂教學的流暢,學生眼中的激動,與我訴説的眼神交匯,我的心滿滿地,滿滿地被填充着。但始終感覺意猶未盡,總覺得還有什麼沒有告訴我的學生,好像總還欠了他們一些什麼。孩子們明亮的目光還可看到更遠更遠……

讓他們再寫寫閲讀的感受,再補充一些歷史文化的文本閲讀。這些都做過後,心裏仍然不夠踏實。走在濠河橋畔,側目望去——南通博物館羣落。

她真實記錄着南通悠久的歷史文化,生動展現着南通建設的豐碩成果;堪稱融人文和科學於一體的故鄉史詩,集氣質與風韻於一身的城市畫卷;是世代相傳的精神財富,是積澱豐厚的教育資源,更是廣闊生動的文化課堂。

家鄉的記憶!和絲路花雨一樣的記憶!

當學生真正走進博物館時,似乎已經熟睡的歷史文化頃刻間在學生凝視的目光中激動地醒來,在這鮮活的閲讀方式中,城市的記憶一次又一次被打開,並得以如此明亮地被繼承和延續,記憶就不僅僅只是記憶了。一旦靜默的建築和凝滯的文明碎片被温柔地觸摸和理解時,歷史的血脈和現代乃至未來便被暢快地聯結起來。

俯察家鄉熱土,沉澱歷史記憶,接受文化薰陶。孩子們在凝望、觸摸、撿拾、體驗中繼承着優秀的歷史文明,在浸潤和濡染中培養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使命感,這是教育的責任,也是語文的責任。

  敦煌莫高窟觀後感(四)

莫高窟的存在價值?對於我們學生來説是不能夠做出資深的回答的。也許,莫高窟是歷史、宗教、道德與美的結合吧!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也許這就是莫高窟存在的價值......

“色流”在文章後的解釋中他就是一個很生動形象的詞。然而,在本文作者的眼裏“色流”不僅僅是一個詞而是不同的朝代在莫高窟中的演繹。

北魏時期的色流“青褐渾厚、色澤濃厚,沉着得如同立體”。大家都知道北方人一般都高大威猛。古代多戰爭,在這般文化孕育之下的兒女作的畫自然多了一分強悍,少了一分温柔。

隋文帝統一中國之後的色流卻跟北魏大不相同了。戰亂少了,天下有了一定的太平,文人、才子一一湧現,人們不在滿足於過去的粗布衣服,毫無生氣。於是“衣服和圖案都變的華麗”那這時的色流當然就是“開始暢快柔美”了。

唐朝盛世,盛世唐朝。他比北魏少了些兇悍,多了些文雅。但是,又不缺豪邁。比隋朝少了些温柔,多了些激情,但是又不乏華麗。宮中歌舞昇平,朝廷官員其樂融融;街上 喜氣洋洋,天下百姓載笑載言;山間豪氣昇天,文人才子賦詩連連。在這樣一個盛世,色流當然是“猛的一下渦旋卷湧”。

唐代已成為過去,五代已經到來,他已沒有唐代的雄風,而是變得温柔了。於是“精細”成了這個時代的色流。

色流中少了鮮明的色彩,變得有點灰暗了。那一定是宋代了,國破家亡的滋味有誰嘗過呢?在這個戰亂多於太平的年代哪裏還回有歡快的整體氣象呢?

色流中沒有了紅色,想必是到了元代了。

色流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的寫照。

作者能夠如此仔細的觀賞莫高窟,從着一方水土中看出一千年的生命來;看出莫高窟存在的價值來,這實在是令人驚歎呀,想一想自己遊覽名勝古蹟時馬馬虎虎,匆匆而過的情景真是慚愧呀!只有用動情的眼光,真摯的心才能夠看得明明白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