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原州城呈張賁從事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

來源:文萃谷 1.51W

原文:

登原州城呈張賁從事原文、翻譯註釋及賞析

登原州城呈張賁從事

宋代:魏野

異鄉何處最牽愁?獨上邊城城上樓。

日暮北來惟有雁,地寒西去更無州。

數聲塞角高還咽,一派涇河凍不流。

君作貧官我為客,此中離恨共難收。

譯文

異鄉何處最牽愁?獨上邊城城上樓。

身在異鄉,什麼地方最能引發憂愁呢?那就是獨自登上這邊的層樓。

日暮北來惟有雁,地寒西去更無州。

暮色漸漸降臨,昏黃中只見北來的大雁飛向南,地域荒涼寒冷,往西去更沒有郡州。

數聲塞角高還咽,一派涇河凍不流。

塞上的號角聲,時而高越時而低咽響在樓頭,一條遼遠的涇河,被冰封住再不能東流。

君作貧官我為客,此中離恨共難收。

你作清貧的小官,我在異鄉客居滯留,此中的離愁別恨,一樣都悠長難收。

註釋:

異鄉何處最牽愁?獨上邊城城上樓。

原州:轄今甘東寧南交界處,州治臨涇(今甘肅鎮原)。從事:州郡長官的佐吏。牽愁:牽動愁緒。邊城:邊境附近城鎮。

日暮(mù)北來惟有雁,地寒西去更無州。

北來:從北面飛來。

數聲塞(sāi)角(jiǎo)高還咽(yè),一派涇河凍不流。

塞角:邊塞上報時的號角。咽:低咽。涇河:即涇水,北源出甘肅平涼,南源出甘肅華亭,東南流入渭水。派:水的分流,這裏泛指水流。

君作貧官我為客,此中離恨共難收。

貧官:清貧的官宦。

賞析:

《登原州城呈張賁從事》是北宋詩人魏野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抒寫羈旅客愁。首聯以問句呼起,點明憂愁因獨上邊城城樓望遠,但見滿目荒寒引起。頷聯渲染原州冷落蕭條的景象,言置身於無盡頭的孤寂之感。頸聯由聽覺感受和視覺感受,襯托出詩人心境的悲涼。尾聯總束全篇,寫出友人為異鄉貧官而自身為客,離恨均難收拾的情狀。全詩寫景高遠開闊,情調蒼涼悽楚。

首聯以設問形式開篇,先是自問身處異鄉何處最易牽發個人愁緒,接着自答孤身一人獨自登上邊遠城樓,這就足“答案”。身處異鄉,就已令人孤寂憂愁的了,更何況是客子伶仃一人獨自登上偏遠邊城城上之樓呢。站在邊城高處,就能極目遠眺,邊地景色一覽無餘。就是這帶有邊地特徵的景色,最能牽動客子心中之愁,此意雖然詩人沒有明説,但卻藴情於景。藉助逼真的畫面予以展現。這就既為下文抒寫展開了宏偉的畫卷,又設定了“愁”這一主體旋律,頗有柳宗元“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式的開頭風格。

頷聯開始抒寫塞外風光。“日暮北來惟有雁”,秋季黃昏,抬眼望去,眼前看到的唯有振翅而飛的北歸雁羣,儘管是“平沙萬里絕人煙”,但卻仍是“衡陽雁去無留意”,北來的雁羣彷彿毫無留意,頭也不同地向着南方的中原飛去了。漸漸地“幾行歸雁雲邊斷”,心中不難湧起“何處行人不斷腸”的'愁怨。詩人的家同本在中原,但卻不得不滯留兩北邊陲一望着那越飛越遠的雁兒,令作者傷感。“地寒西去更無州”,雖説現在還是秋天,然而邊地冬季來臨甚早,早已天寒地凍,衰草連天了。從此再往西去,已經沒有朝廷的州郡了。想到自己就像那身不由己無依無靠的蓬草,被寒風一吹,就流落到了這邊遠荒涼的原州邊城了,作者不由得悲從中來。

頸聯緊承上文進行情景描述。“數聲塞角高還咽”,處在淒涼哀愁情緒中的詩人偏偏又聽到了幾聲時而高昂時而嗚咽的軍中號角,就不禁在淒涼悲切的羈旅心境中又平添了幾多哀愁:“一派涇河凍不流”,詩人此刻站在原卅城上,放眼望去,只見涇河之水早已被凍住不流了,更使人覺得“塞上風雲接地陰”,讓這種頓起“愁雲慘淡萬里凝”哀思。面對這樣的窮荒野漠,碎丘幽壑,耳聞聲聲號角,呼呼北風,一介書生剩下的只有“可憐無定河邊骨”的慘不忍睹的景象和“古來征戰幾人回”之無窮無盡的感慨了。

尾聯“君作貧官我為客,此中離恨共難收”。這兩句是説:你在異鄉作小官,我在異鄉作異客,其中的客愁,是你我兩人都難以收拾的。尾聯以貧官、異客之離恨作結,呼應了開頭的“牽愁”,點明瞭主旨。

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中間兩聯寫景。抒情,則感情悲愴;寫景,則景象蕭瑟。情景交融,感人至深。這首邊塞羈旅行役律詩景象蕭瑟,感情悲愴,和盛唐的邊塞詩有霄壤之別。時代之不同是造成差異的一個原因,身份之不同則是更主要的原因,作者是個消極遁世的隱士,而高適和岑參他們則是積極進取的用世之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