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範文

來源:文萃谷 2.01W

一、教材分析:

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範文

本冊內容由“微小世界”“物質的變化”“宇宙”和“環境和我們”四個單元組成。

“微小世界”單元,將引領同學經歷從肉眼觀察到放大鏡觀察,再到顯微鏡觀察的過程,讓同學觀察豐富多彩的昆蟲、晶體、細胞和微生物,使他們既瞭解人類觀察工具的發展歷程,又對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局部效果進行梳理,擴大視野,提高認識。

“物質的變化”單元,同學將通過一系列的研究,觀察和認識物質變化是常見的自然現象,物質的變化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種類型。在研究化學變化的過程中,同學將根據化學變化隨同的現象,認識到化學變化的實質是發生新物質,從而將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區別開來。

“宇宙”單元,同學將在感知的基礎上,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處置,建立有關環形山、太陽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對月相、環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認識。希望他們能認識到宇宙是一個龐大的、運動變化着的系統,不同宇宙空間分佈着不同的天體。人類通過不時的探索,將發現越來越多的宇宙奧妙。

“環境和我們”單元,從垃圾和水兩個主題動身,同學將探究垃圾的來源、成分和處置方法;將探究水污染的成因,瞭解污水處置的方法等,從而對人類生活帶來的環境問題有一定的瞭解,真切地認識到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並且能夠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開展環境維護行動。

通過以上不同視角對周圍世界的探究,同學將會對國小階段所學的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等內容有一個概括性的認識:世界是變化着的,多樣的;世界是物質構成的,人無時不刻不在與之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我們應當維護地球環境。

在本冊的學習過程中,同學的探究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本冊的重點是:

1.通過系列化的探究活動,較全面地收集證據。在本冊,同學除了通過觀察、實驗方式外,還將學會用統計、調查、收集資料等方式來收集證據。比方對垃圾問題、水資源問題的研究。

2.對各種證據進行處置,尤其是對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如根據資料對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據八大行星數據表建立太陽系模型等。

3.學習對現象進行科學解釋,獲得概念性理解。本冊將讓同學學習用多種不同的方式對探究的結果進行解釋,如畫出通過顯微鏡觀察出的結果,畫日食成因圖,建立環形山模型,形成垃圾問題的解決方案等。

4.加深對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質的變化”單元中,分辨現象與證據的關係,認識證據支持結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動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堅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二、主要資料清單:

1.“微小世界”單元

觀察工具: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玻璃片,平面鏡片,顯微鏡。

觀察對象:昆蟲或昆蟲器官(昆蟲的足、翅、觸角等)標本;食鹽、味精、礦物晶體;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蟲、眼蟲等;洋葱、動物、植物和人體的細胞裝片。

其他工具或資料:小刀、滴管、碘酒、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脱脂棉或其他纖維。

觀察的圖片:多種生物細胞和細胞作用的課件或圖片。

2.“物質的變化”單元

實驗資料:火柴、生鏽的鐵釘和鐵片、蠟燭、米飯、澱粉、碘酒、幾種常見的食物、小蘇打、白醋、鐵鏽、硫酸銅溶液、塗有油漆的鐵製品、小自行車、白糖、檸檬酸、自制電路檢測器。

其他工具:滴管、榔頭、鑷子、玻璃杯、小飲料瓶。

3.“宇宙”單元

模擬實驗資料:圓紙片、皮球、玻璃球、兵乓球、打氣筒、注射器、沙盤、電筒、蠟燭、紙板、橡皮泥、棉線、鐵絲、星空圖。

相關資料:有關月球、日食、月食、太陽系、北斗一七星、夏季星座、航天器、人類宇宙歷程的圖片或多媒體資料。

4.“環境和我們”單元

觀察實驗資料:廣口瓶、洗淨的小石子、紙巾、墨水、有回收標誌的塑料瓶、堆肥箱、包裝盒。

常用工具:彈簧秤、自制量杯、放大鏡、顯微鏡。

相關資料:有關垃圾場、垃圾污染河道、回收垃圾、水污染等圖片或多媒體資料。

三、各單元概述、教學目標和實驗清單:

(一)“微小世界”單元:

1.單元概述:

本單元按人類觀察工具的不時發展,視野不時開擴的線索編寫。同學將經歷用肉眼觀察,到放大鏡觀察,再到顯微鏡觀察的過程。對昆蟲、晶體、細胞和微生物進行進一步的觀察,激發他們深人探索大自然奧妙的興趣。使同學瞭解到,人類為了更好地探索自然界,一直在不時地改進觀察工具。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的視野越來越開闊,發現了原來不知道的許多祕密。

教學的重點是拓展同學觀察的範圍,激發同學的觀察興趣,鼓勵他們探究和發現大自然的奇妙,學習和領悟使用觀察工具的好處,體會科學、技術、社會的關係。

第1課:同學通過討論和體驗,對放大鏡的構造和功能有進一步的瞭解。

第2-3課:指導同學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器官和物體的微細結構,體會用放大鏡比用肉眼觀察更有利我們對身邊世界的瞭解。

第4課:協助同學瞭解從放大鏡到顯微鏡的發明過程,認識到是顯微鏡的發明和不時改進,使人類觀察到越來越小和越來越精細的物體和結構,發現了微生物和細胞。

第5-7課:指導同學用顯微鏡觀察微生物和細胞,瞭解人類用顯微鏡探索生命世界的效果,同時認識生命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微生物具有生命的特徵。

第8課:對單元學習進行回顧和總結,對人類觀察工具的發展以和對人類探索自然的效果進行梳理,並通過查閲資料彙報交流,瞭解更多的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效果。

2.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放大鏡和顯微鏡能將物體的圖像放大,使我們能看到物體的更多細節。

●為了能將物體的圖像放大,透鏡應是透明的、中間較厚的,放大倍數與中間的厚度直接有關。

●細胞是生物生命活動的最基本單位,生物都由細胞組成。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廣泛存在着,它和我們的生活、生產、環境有着密切的關係。

●一些微生物太小,沒有放大鏡或顯微鏡便不能被看到。

●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一起特點,也由細胞組成。

●微生物有在特殊環境下生存的結構。

●物質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種多樣的。

(2)過程與方法

●運用手執透鏡和顯微鏡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標本。

●學習使用適當的器材和技術觀察細胞和微生物。

●通過文字、繪畫、討論等形式記錄、交流觀察結果。

●通過觀察實驗和收集資料,瞭解人類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效果。並以多種方式交流和彙報。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探索微小世界的興趣。

●認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會促進觀察工具的不時進步,觀察工具的不時進步對促進科學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認識到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是可以認識的。

●對人類的探索精神和發明效果表示敬佩。

3.實驗清單:

課次

主要實驗

1

放大鏡觀察物體;製作自身的放大鏡

2

放大鏡觀察昆蟲標本;放大鏡觀察蚜蟲

3

放大鏡觀察實驗、白糖、鹼面、味精顆粒;製作食鹽晶體

4

製作簡易顯微鏡;瞭解顯微鏡下的新發現

5

使用顯微鏡;製作並觀察洋葱皮表皮細胞切片

6

用顯微鏡觀察生物細胞切片

7

用顯微鏡觀察水中的微生物

(二)“物質的變化”單元:

1.單元概述:

本單元主要研究物質的化學變化,從化學變化隨同的現象中,尋找化學變化的實質:發生了新物質。物質的化學變化發生了哪些新物質,怎樣判斷髮生了新物質,這就需要同學學會尋找足夠多的證據,作為判斷髮生了新物質的依據。

本單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質的變化,同學需要認識到變化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從同學認識發展的角度,我們並不要求同學掌握化學變化的類型和化學變化生成的具體新物質,這對同學來説為時尚早,他們將在中學時繼續學習。我們要求的是,同學能夠從種種變化的現象動身,推斷物質的變化是否發生了新物質,然後尋找各種證據驗證自身的假設,從而達到提升科學探究能力的日的。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同學學習科學的思維和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同學通過學習,在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上能有所發展,在理解科學、理解科學的思想和觀點、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單元教學所期望達到的.主要目標。

第1課:主要出現生活中物質變化的實例。從這些變化的實例中,比較出兩類不同的變化,一類是隻改變物質的狀態、形狀、大小等,另一類是發生了新的物質。

第2課:通過兩個實驗,引導同學詳細觀察沒有變化的沙豆混合和發生了新物質的白糖加熱,分辨物質變化過程中的“變”與“不變”,分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主要特徵。

第3-6課:具體介紹一些化學變化的類型以和這些化學變化所隨同的現象。同學通過觀察現象、作出假設、尋找證據、得出結論的過程,研究各種化學變化,總結化學變化的主要特徵:發生了新的物質。

第7-8課:通過研究化學變化速度的控制,介紹化學變化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同學懂得化學變化與生髮生活之間的關係。最後協助同學總結本單元的主要內容。

2.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是在不時地發生變化的。

●物質的變化是有規律的,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

●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會發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物質的物理變化不發生新的物質,物質的化學變化會發生新的物質。

●物質的化學變化會隨同各種現象。

●物質的變化與人類的生髮生活有着緊密的聯繫,人類可以利用物質的變化解決生髮生活中的許多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推測、實驗設計和驗證獲得結果。

●學習通過“假設檢驗”得出結論的科學思維方式,自身設計對比實驗進行驗證。

●經歷簡單的對比實驗的設計和實驗過程,培養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

●按規範要求完成實驗。

●對觀察研究結果進行簡單整理、分析並概括總結,逐步形成科學概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物質的變化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

●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堅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認識到閲讀、收集更多的相關信息資料,豐富自身的認識,修正、完善原有的認識的必要的。

●培養以證據説話的觀念和行為習慣。

●體會科學的思維方式可以協助我們認識事物的實質。

●體會分辨現象與證據的關係,以證據支持結果的重要性。

●懂得確定一種物質的性質,需要有很多的證據。

●認識到科學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

3.實驗清單:

課次

主要實驗

1

觀察物質的變化

2

混合沙和豆子;加熱白糖

3

米飯、澱粉和碘酒的變化;檢驗食物中的澱粉;製作神祕的信件

4

小蘇打和白醋混合食鹽;檢驗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後發生的氣體

5

觀察鐵鏽;探索鐵生鏽的原因

6

觀察硫酸銅與鐵釘的反應

7

觀察鐵釘生鏽的快慢

8

製作飲料

(三)“宇宙”單元:

1.單元概述:

本單元的教學要讓同學在星空下來感知宇宙,在感知的基礎上,在所提供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有關太陽系、一些星座、星系等模型的建構,形成初步的、淺顯的、有系統的對宇宙的認識。在頭腦中形成有一定解釋力的宇宙的體系或結構模型,培養同學對天文的興趣。

通過這八課的學習,希望同學認識到,宇宙是一個系統,由大小不同的星系構成;組成宇宙的星系或星體都在運動變化,分佈在不同的宇宙空間並有不同的特徵;宇宙是龐大的,但是可以被人類探索、發現和認識的。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為了增強單元教學的活動性,教科書設計了一些探究性活動,如畫月相、造環形山、日食的模擬實驗、建太陽系的模型、建北斗一七星模型、製作活動星圖等,使同學對宇宙的理解建立在一些豐富多彩的科學探究活動的基礎之上。這是本單元的特色之一。

另外,教科書還設計了一些課後的活動,如觀月、觀星、收集資料等,希望這些活動能激發和培養同學學習天文的興趣。

本單元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客觀存在的觀察障礙,如天氣、燈光等;二、夜間觀察活動較難組織、開展。這對教師來説是一個挑戰,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採用多種方法加以解決。

第1課:讓同學對月球的基本情況、運動方式以和人類對月球探索的過程有一定的瞭解,完成一張自身的月球卡的製作。

第2課:讓同學通過畫月相的活動,瞭解月相的變化,在對月相進行排列的過程中對月相變化的規律有所認識,並通過模擬活動試着解釋月相變化的原因。最後,讓同學觀察白晝的月相,對月相變化的情況進行實踐檢驗。

第3課:通過一個有趣味的活動一造環形山,讓同學在製作月球環形山模型的過程中,對環形山的成因展開探究。

每4課:讓同學對有趣的天文現象一日食和月食展開探究,這需要同學運用前面所學的有關日、月、地三天體運動模式的知識,模擬再現日食和月食,從而明白這兩種現象發生的原因。

第5課:讓同學瞭解太陽系的構成,並在此基礎上,根據數據表處置數據,並建立太陽系模型。同學將驚奇地發現,所建太陽系模型與有關太陽系示意圖相差甚遠。

第6課:同學將實際做一個星座模型,從而明白星座實際是遠近不同、相互沒有聯繫的恆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視覺構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