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才是人生讀後感3篇

來源:文萃谷 2.85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苦才是人生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苦才是人生讀後感3篇

苦才是人生讀後感1

去年在書店買了幾本書,其中有一本書讓我受益匪淺。雖然這本書和教育教學關係不大,但對我解開自己人生中的種種困惑很有幫助。今天我就把這本書《苦才是人生》和大家分享。這本書是由著名的藏傳佛教大師索達吉堪布所寫。作者在序言中寫到這樣一句話:”認識人生之苦,才能找到幸福。“

索達吉堪布是藏地偉大的佛學上師,被譽為”當代玄奘“。清華、北大、港大、哈佛大學、華盛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眾多高等學府的講台上都留下過他的身影。他在《苦才是人生》這本書中,向我們講述了很多藏傳佛教中解決痛苦的不同方法。其中記憶最深刻的一句話是:”苦難,到底是財富還是屈辱?當你戰勝了苦難,它就是你的財富,當苦難戰勝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在人的一生中,總會遭受各種各樣的苦難,沒錯,誰都得學着面對人生的苦難。苦難,雖然折磨人,但也能造就人。關鍵是你如何去看待它。所謂一念起則萬法生,當你把苦難當成修行,當成是通往成功之路的考驗,則會有很多解決痛苦的不同方式,戰勝它,其實並不難!

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有時免不了會感到很痛苦。比如:事業的挫折、疾病的折磨、親人的離去、對財富的貪戀、內心的煩惱、情感的波折等等,無時無刻不在困擾着我們。很多時候也想過用許多的方式想讓自己變得快樂起來,找朋友吃飯,和朋友誑街,去看電影、去購物、去旅遊,但那些許的快樂只是曇花易謝,迴歸安靜後,那份痛苦的感受依舊清晰深刻的印在自己的內心。讀了這本書後,自己想通了許多,也放下了許多。作者在書中這樣寫道:“面對同樣的半杯水,悲觀者會傷心於杯子一半是空的,而樂觀者會滿足於杯子一半是滿的。”這其實就是個心態問題,索達吉堪布一語道出了苦與樂的真諦。在我們的人生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不能正視這些痛苦,一味地怨天尤人,總想改變外境來讓自己快樂,這無疑是不現實的'。所以,我們不論身處什麼環境、不論遇到什麼挫折,與其一味地抱怨外境,倒不如靜下來調伏自心。因為,這比什麼都管用。不執見、不痴迷,內心才能寧靜。明白自己的心就是世界,外在皆是由心造!

人生在世,往往有太多的放不下。堪布上師告訴我們痛苦的根源,就是執著。即便只有針尖那麼小的執著,也會引來綿綿不絕的痛苦。對於自己執著的,得到了,患得患失,得不到,傷心欲絕。如果沒有執著,這一切得失又與你何干?沒錯,如果有一顆知足的心,懂得“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即使自己的人生不完美,目標不能完全實現,也會牢牢抓住幸福的翅膀。所以,何時放下了,何時就會滿足,何時才會幸福。

最後我想用書中的一句話與大家共勉:一切都會過去的。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不可能一帆風順,對於種種得失榮辱,用不着放在心上,因為,一切都會過去的。“苦與樂,一切皆由心造。寵辱不驚,笑看成敗,這是人生的一種境界。

苦才是人生讀後感2

讀了著名上師索達吉堪布所著的《苦才是人生》,上師以簡明又富有甚深含義的言詞,闡述了苦與樂的真諦,以為人處世的道理教導我們如何獲得快樂、解脱痛苦,讓我獲益其中。

苦,人生為什麼苦?苦又源於哪裏?苦與樂究竟有什麼關係?人們都想要離苦得樂,卻又尋找不到苦的真相。上師開篇講到“且不論生、老、病、死都是苦,單單在日常生活中,就難免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而世人自落地之日的第一聲啼哭開始,就被各種依時而生的苦痛抑遏,並且一生為此苦心孤詣。

我們擁有的、想要取得的、未曾得到的一切萬事萬物,其實都只是曇花一現,致使我們總是在放不下與求不得中焦慮,一直執着於一顆被自己矇蔽的心,卻全然不知亙古不變的只有“什麼都在變”。我們即使攥的再緊,結果只會事與願違,所有的一切終將不會與自己的靈魂至死不渝,時間不會給任何事物這樣的機會。

上師在文章中寫道:“有智者説,人的奇怪之處太多了,急於成長,然後又哀歎失去的童年;以健康換取金錢,不久後又用金錢換取健康;活着時認為死離自己很遠,臨死時又彷彿從未活夠;明明對未來焦慮不已,卻又無視眼下的幸福。”所以,明白無常、接受無常,便是化苦為樂的開始。

人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以自己的方式好好活着,即使活着很苦、很累,也要盡最大的努力活下去。可是,誰都不會永遠活着,但絕對會最終死去。為何人們又極度畏懼並且避諱着死亡?因為在人們的意識裏,死亡就是走向黑暗,意味着所有一切都終將失去;因為對它無知,所以又毫無準備。我們放不下執着的、貪念的所有一切,也沒有辦法解脱對死亡的焦灼迷茫。

佛陀説“到了無可捨棄的境地,就是你超脱生死的時候”,可世人都在取捨之間,惴惴不安的徘徊着、痛苦着。因為我們未曾反觀內省,也從來不願給自己時間覺知自己、明瞭自己。

上師説“痛苦的根源就是執着,如果沒有執着,這一切得失又與你何干”。對啊,如果沒有執着,我們又有何可畏懼迷茫的,苦又何來?

文中有一個觀點:“其實,整個世界,全部是我們心的顯現。”諸多的人一生都在想方設法看透世人的心,追求着別人的生活,往往忽略了了知自己的內心,從來未曾明白過自己。所以漠視着生命的根本,看不清生命的真相,更不知道最終的歸途在哪裏。很多時候,我們對於生命路上的的泥濘耿耿於懷,因為它不僅污染了鞋子,更堵塞了我們的心。我們生氣卻對於泥濘無可奈何,可是我們忘記了本是自己踩到了泥濘,打擾了它的安然,受苦的本是它。所以説,我們忽略的從來都是自己帶給別人的困擾,還妄想通過改變外境、改變別人使自己獲得快樂,最終還是品着無盡的苦果而不自知。

“萬物唯心造”,唯心,唯有內心,無心外之法。所以,一切從改變自己的內心開始。

快樂從來不是因為得到,而是源於放下。若我們每一個人都能領悟這樣一門至深的修心智慧,還有什麼苦無可解脱。

在生命這樣一條看似漫長又極其短暫的修行路上,願我們都能不辜負此生的自己,真正能夠離苦得樂!

苦才是人生讀後感3

我原來有個搭檔和我有些投緣,我們都不是世俗定義的商人,我自詡有點詩人的氣質,而他有些哲人的智慧,但我們卻都在商場中行走了近20年。他的專業是養殖統計學,而更喜歡西方哲學,與他相處的幾年裏他向我推薦了很多西方的哲學家和他們的著作,我也看了一些。於是從他那裏我有機緣接觸到了西方哲學中關於人與自己相處的真相。於是有了西方哲學和佛學一些粗淺的比較。西方哲學和佛學都有關於人和人生的根本性的概括,集中起來就是一個字“苦”

西方哲學認為人生中“苦”是本質,而幸福只不過是在認識到“苦“的本質後,所珍惜的短暫的“因滿足而愉悦”的時刻。"人們追求幸福和慾望,可得到的只是暫時的滿足,享受只是慾望暫時的停滯。慾望其實是一種痛苦的形式,。“所謂幸福的人生歷程,即是讓慾望和滿足彼此消長、交替出現的間隔,調整在不太短的時間內,使二者各自產生的痛苦。——叔本華”

佛學中所説人生真相其實也是一個字“苦”。佛家説苦有八種: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求不得苦,六,愛別離苦,七,怨憎會苦,八,五藴熾盛苦,更有一苦,乃不聞佛法不知苦之苦,曰苦苦。

佛學是學問,哲學也是學問,於是從學問上説人只不過是知道了人生真相是苦罷了。

“佛學”不同“學佛”,學佛便可知苦,品苦,舍苦,而離苦

“哲學”不同“學哲”,學哲便可明苦,察苦,惜苦,而得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