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草木》讀後感精選12篇

來源:文萃谷 2.02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間草木》讀後感精選,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人間草木》讀後感精選12篇

  《人間草木》讀後感精選篇1

初拿到這本插畫集的新書,愛不釋手,封面及插畫都是我喜歡的風格。帶着這種喜悦的心情開始走進汪老先生的花草世界。

開篇《人間草木》

“尋常細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縮影,無限往往收藏於有限之中!”

講的是芋頭、豆芽、紫薇、桂花、菊花、枸杞,書中有多幅花卉圖,為汪老先生親手所繪,畫面逼真優美。

其中個人尤為喜歡《記憶的味道》這篇,因為這篇內容及感情最豐富,也是最賞心悦目的一篇。那裏有家的記憶,有童年的珍貴記憶,有父親,繼母,伯母,表姐,姑姑,傭人。

有榆梅,草,臭芝麻,虎耳草,紫蘇,垂柳,臘梅,天竺果,海棠,梅,桃,丁香,繡球花,夾竹桃,含羞草,荷花,槐樹,桑,葡萄,杏,何首烏,金雀花,香椽花,枝珠蘭,石榴花,玉蘭。

有天牛,蟋蟀,蟬,蜻蜓,土蜂。

有鳥,麻雀或癩花,鷺鶩屬的鳥。

於花園玩耍流連的折花少年,成年之後,便是愛花人,順理成章。

看完這本書,忽然想起了一些東西。想起了姥姥,因為在姥姥家生活的那段童年是此生最美好的日子,那段無憂無慮的歡樂時光。

蜻蜓

我們稱做麻楞,大個青色的叫大老青,也是捉了吃蚊子的。放在屋裏,趴在窗户的稜布上。那時候蜻蜓還是很多的。

知了

也叫蟬,雄性的腹部有發音器,能連續不斷髮出尖鋭的聲音。雌性的不發聲。我們一般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約上週圍的小夥伴,用絲襪抓個十幾二十只。姥姥會用油過一遍,就成了我們的小零食,當然也就身體和脖子中間的部位可以食用。

棗樹

小時候在老家的院子裏,有一顆很大的棗樹,每到五六月份會開出像傘似的小花,黃綠色。八九月份會結出青綠色的果實。每到這個時候,我和弟弟都會用一根非常長的竹竿拼了命地敲打它,然後就會收穫非常多的青棗,極其香甜。

南方的雨頻繁又短暫,每到下雨的時候我總是莫名的興奮,因為我可以穿着母親給買的新雨鞋在雨中玩耍,尤其是鄉下的環境真是美極了,大雨過後,樹葉似乎更加鬱鬱葱葱了,花朵也開得更加豔麗,就如同一幅畫一樣美。

全書讀罷,有如出遊賞花歸來,美不勝收。喜歡這樣的題材,讀起來輕鬆歡快,雖然愛花草,但不如汪老先生來的炙熱和愜意。

在我看來,汪老先生才是真正會生活的人。這個“會”,包括“懂”,也包括“愛”。汪曾祺寫“帶着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最純粹的,最難得。似乎在説,動人心扉的生命體驗,並不一定在千里之外,在難及之地。

在匆匆過眼的“人間草木”中,汪曾祺老先生證悟到了人生無常,但見有序。置身陰影,發現光亮,就成為他演繹自己生存美學的唯一方式和本文策略。

  《人間草木》讀後感精選篇2

我一直認為,一個作家的創作風格與其個人生命的兩種要素息息相關:一是生他養他的一方水土;另一是他的成長經歷。南來北往又轟轟烈烈,絢爛之極歸於平淡——不僅是汪曾祺先生的人生軌跡,也浸潤到他的作品《人間草木》中。

透過這部作品,我看到了一個在蘇北運河邊成長的調皮男孩明澈的眼神,一個在五七幹校糞池旁施肥的男人佝僂的背影,更看到了一顆至純至善的心——猶如荷塘月色下微微的風,吹散了白日的塵囂。

“人生得意須盡歡”,汪先生得意而平和的人生在三個方面表現的淋漓盡致:寫文、繪畫、做菜。這三種人生愛好,我倒是覺得神似花中四君子:其寫文如蘭,空谷幽香;其繪畫如竹,篩風弄月;其做菜如梅,剪風裁雪;而其為人,則如時下深秋之菊,恬然自處、清談疏朗。汪先生在將個人價值充分展現、平和表達的同時,也滿足了他人在精神和物質兩個層面的需求,這種“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共濟局面,又何嘗不是個人的歡樂和社會的福祉呢?

書中自述,每日早上,汪先生都習慣久坐在家中的老沙發上,泡上一杯茶、點上一支煙,裊裊煙霧中,一篇篇文字油然而生。而就在這個深秋,每個雙休日的早上,我也會坐在家中的沙發上,伴着一杯茶,在汪先生的字裏行間,在窗外透過的暖暖陽光中,讀懂這人間的一草一木。

  《人間草木》讀後感精選篇3

筆尖流轉,勾勒着華夏的符號。娓娓而來,人間的一草一木傳出芳香。

我們舉頭望天,看得到鋪天蓋地的霧霾沉寂了世界,卻看不到飛鳥的奮力翱翔,閃爍它生命的光輝;我們穿過樹下,看得到滿地的枯黃阻礙行走,卻看不到樹葉燃燒着自己的身軀延續了樹的枯榮;我們俯身低頭,看得到讓自己頭破發麻的螞蟻在腳下穿梭,卻看不到它們正舉着重其千倍的食物一次又一次地進行着原始勞動,只為捱過下一個嚴冬……

曾幾何時,有那麼多絕美的畫面從眼前悄然劃過,我們卻不曾得知;曾幾何時,有那麼多生命的讚歌在耳畔流轉,我們卻不為所動……

讀《人間草木》,我才知道自己,曾經錯過了那麼多。

人間草木,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縮影,無限往往收藏於有限之中!汪曾祺筆下的芋頭、豆芽、鐵蒺藜、紫薇、秋花、冬樹……無一不是隱祕在不為人所注意的小角落裏。正是這樣細小的生命,分織交繪我們這樣美麗的世界。作為經歷過風風雨雨的作家,擁有一雙發現這些細小美好的眼睛,正是體現了汪曾祺細膩的心。

世間風物,平中顯奇,談中有味,既有濃郁的人文關懷,又瀰漫着最獨特的氣質。短短一篇《螃蟹》,揭露了“兇惡和滑稽往往相似”的真理;一片《刀螂》,呼籲孩子們從電玩中解脱出來,迴歸自然的懷抱……我們自陽光從天際中露出便投入另一片光芒下——屏幕的光。手機屏幕的光,電視屏幕的光,電腦屏幕的光已將孩子們的視野與心團團圍住,封鎖。這樣的孩子們又如何知道遛鳥的學問,逗蟲的樂趣呢?在互聯網世界不斷壯大的同時,現實世界正在以殘忍的速度不斷縮小。

行者無疆。四周山色臨窗透,一夜溪聲入夢清。一葉飄落而知秋,一葉勃發而又春。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卻又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由此可見,出門遠行,價比千金。國子監、衚衕、泰山、天山……這些孕育着一方文化的地方,其魅力並非文字可承載。汪曾祺就像一個拿着大口袋的尋寶人,來到一個大寶窟,只能帶走其中一二藏在自己的字裏行間。宅在屋子裏的作家如同沒有陽光雨水滋潤的種子,即便深埋於沃土之下,也無法生根發芽,更別提枝繁葉茂了。藝術永遠是源於生活,不懂得熱愛生活,發現生活之美的人,也無法寫出動人的文字。

北平是汪曾祺先生人生的過客,但是他對這裏的瞭解比我這個常住人士要多得多。關鍵就是他懂生活,懂發現。街邊小草,枝頭小鳥,也是錦繡山河中的一滴墨。關注這些一草一木,我們在能更好的詩意地棲息在這個世界中。

  《人間草木》讀後感精選篇4

我最喜歡的一篇是《北京的秋花》這篇,還分為4小篇,我認為最後一小篇《黃滬。爬山虎》應是葉不是花,菊花裏我最喜歡最後一段,我也認為菊花一盆盆看是很好的,這樣就能發現每一盆菊花的特點去欣賞它獨特的美,紮起來卻只能感到一眨眼的震驚,覺得無趣。在《秋葵雞冠鳳仙秋海棠》這篇文章裏,我最喜歡第3段,更讓我感到鳳仙花的實用,秋海棠也讓作者睹物思人,果園的收穫裏,寫葡萄的時候,那種熟練的感覺,讓我覺得汪曾祺種葡萄很久了,也很用心。

老媽買的那本書,前有汪曾祺的畫,飛灑的墨汁,瀟灑的畫,配上文中應景的段落,簡直文中有畫畫中有文,在這些畫裏,我最喜歡第四張畫,這張畫的枝條一直垂到畫紙最下方,正好應了抽條甚長這句話,汪曾祺的文和畫都可以用簡練一詞來形容,文章的簡練是猶如文言文的白話文,畫的簡練是因為他的畫簡練到最少11筆就可畫成。

人間草木這本是裏的葡萄月令是汪曾祺被判為右派時寫的,但卻無一點不開心,就像是沒被冤判一樣,所以更造就了一種獨特的風格,那種漫不經心、娓娓道來的感覺。

  《人間草木》讀後感精選篇5

坦率地講,我看書,多半是帶着點附庸風雅的強迫性,一天強迫自己看幾章幾頁,一點點地向前推進,看得吃力,毫無樂趣。

這兩天,在朋友的推薦下,看汪曾祺老先生的《人間草木》。説來羞愧,在此之前,我居然對汪老是一無所知的。更沒有看過他的文章。得虧朋友推薦,讓我今生有緣讀到他的文字,真是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

汪老寫的都是一些稀鬆平常的事,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那些景都是我們熟悉的,離我們不遠,或者我們就置身其中,讓我們感到親切,也能勾起我們心裏那些美好的回憶。

汪老《花園》裏寫的那些童年趣事裏,就有我童年的影子。我童年裏的花園比汪老的花園更大(請允許我傻笑一下)。村子周圍的自然曠野,雖然被全村人共有,但我總能在這座大花園裏,找到屬我自己的小花園。我的小花園是移動多變的,今天在這裏,明天在那裏。或者一天裏,上午在這裏,下午在那裏。反正是隨我高興,我想畫地在哪裏就在哪裏。

我也像汪老那樣嚼過草根,品過它淡淡的甜味;壓過青草,看青草被壓扁過後又緩慢伸直;抓過蟋蟀,但不是養在篾籠裏,而是裝在瓶中。我在玩螳螂時,母親也警告過我,説是螳螂碰過的地方,會長修子(尋常疣)的,我就拿着小樹枝撥弄着螳螂玩,不敢用手碰觸。因為是鄉下的野丫頭,沒汪老那麼斯文,我爬過樹,掏過鳥窩,把一窩小鳥帶回家養。至於後來怎麼樣,已是忘了。拿網捕蟬的事,我也做過。我拿家裏的網絲兜、細鐵絲和竹杆,做一個捕蟬的網,聽到蟬聲就仰頭在樹杆上找。我記憶裏是沒有捕到過一隻蟬的。但用這自做的網,倒是有捕到過蝴蝶,拿回家後,學哥哥姐姐的樣,夾在書中做標本,過後再也不管了。夏天,我喜歡靜靜躺在小河流水的地方,感受着流水輕撫而過的温柔。秋天,便是偷吃最好的季節,餓了,花生、紅薯和板栗都是被偷的對象。

當然,我也幹過一兩件有益無害的正經事。我喜歡花花草草,就撿來斷磚石頭,在我們家門前的院子裏圍起一個花壇,讓父親幫我填上土後,我種了菊花、月季、桅子花和一堆從田野裏挖來的不知名的花。花壇裏四季有綠葉,有花開。父親説種上花的院子到底不一樣,看着,飯也要多吃一碗。有一年,看母親種絲瓜,我就跟她討來一些絲瓜籽種在屋後的空地上,等瓜苗長起時,我也學着母親的樣,撿了些豬糞埋在苗旁,時不時去澆些水。沒想到,我種的絲瓜比母親種的好,結的絲瓜家裏吃也吃不完,母親叫隔壁左右的鄰居來摘時,總不忘説一句:"是我幺女種的。"這事讓我高興了好一陣。

汪老的童年留在他心中的花園。我的童年留在我心中的花園。因為要得簡單,容易滿足,我們的童年都是快樂無憂有趣的。

汪老先生的《葡萄月令》,寫了葡萄從入窖到出窖的整個生命歷程。

我生於農村,長於農村,看着父母翻田弄地,播種收割十幾年,卻從來沒有想過把他們的辛勤勞動寫於筆下。因為心裏覺得那是不足為提的。如果非要讓我去寫,大概一定會濃墨重彩地添加進一些歌功頌德,強行賦予我自以為是的意義,讓文章空洞無趣。

汪老寫葡萄,像極了一位熟悉農事的葡萄老農,用平淡樸實的話語,把侍弄葡萄的農事一月一月地向我們細細道來,把所有的意義都賦予在侍弄葡萄的過程裏。讓讀者自己去想會,去感受,去頓悟,去吸收自己需要的營養。

生命的意義莫過如此:在過程中去感知,去體會。

汪老在《人間草木》篇裏,講了三個小故事:山丹丹,枸杞子和槐花。坦誠地講,我是不懂汪老所賦予的深意的。我只講個人喜歡。我喜歡山丹丹的草木本有心和隨遇而安的皮實;喜歡摘枸杞子二老淡泊名利的童心未泯;喜歡槐樹花裏那位婦人的簡單純樸。我在未嫁時,也跟槐花裏那位婦人的想法差不多,如果有個人伸出手來跟我説:"跟我走吧!"我便跟他走。後來,我們家的大頭先生出現了。我就跟他走了。

因為要得少而簡單。所以幸福快樂。摘枸杞子的二老是。養蜂人的女人是。我想我也是。就象現在這樣,曬曬太陽,看看書。

汪老在他的《我的創作生涯》裏寫道:"我曾經説過,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於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潤,讓人覺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詩意的。你很辛苦,很累了,那麼坐下來歇一會,喝一杯不涼不燙的清茶——讀一點我的作品。我對生活,基本上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我認為人類是有前途的,中國是會好起來的。我願意把這些樸素的信念傳達給人。"

汪老他做到了!

  《人間草木》讀後感精選篇6

汪曾祺先生的《人間草木》讀了很長時間,中間斷斷續續,只作專心學習後的消遣。我以為最後那幾篇寫西南聯大人文趣事的文章最好玩。

學校雖是臨危建成,設備條件很差,生活很苦,但人文精神向上、自由,還會在選址時,刻意保留一個小小的景點。教授們專心學問,安貧樂道,有的古板,有的開明,有的激情,有的沉靜,但都是讓人覺得可靠可親近的人。同學們更是各式各樣,尤其讓我笑出聲的是那位,日本轟炸校區時仍在新校舍大圖書館旁的鍋爐上神色不動地攪合他的冰糖蓮子的廣東鄭同學。這樣的學校、這樣的教授們、同學們是多麼可愛。汪先生寫的生動有趣,讀的讓人心癢癢。

不由得聯想起自己的求學時光。真是渾渾噩噩,不清不楚的混了過來。學問沒有長進,心理也未得成熟,倒是學會了憤世嫉俗、顧影自憐。想到這,真是要拍桌子!過去是回不去了,也不可能給過去的自己一嘴巴,打醒他。把握今後的時光吧,要用盡全力做一個有趣的人,認認真真地努力一把。

  《人間草木》讀後感精選篇7

與汪曾祺的相識,還是國中語文課上那篇《端午的鴨蛋》,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對高郵的雙黃蛋念念不忘。而與《人間草木》的相識是偶然的,偶然讀到汪曾祺在《泡茶館》裏引用的一首詩:"記得舊時好,跟隨爹爹去吃茶。門前磨螺殼,巷口弄泥沙。"於是去網上搜索汪曾祺的其他作品,由此遇見了《人間草木》。

《人間草木》的封面是很簡單的.,翻開即是汪老的親筆水墨插畫,看着親切淡雅。這本書的序是汪老的兒子汪朗寫的,序中提到汪老寫過一首詩:"我有一好處,平生不整人。寫作頗勤快,人間送小温。"私以為,這裏的"人間送小温"不是雪中送炭,而是一個微笑、一聲問候那樣讓人覺得温暖。就像他的文章,用極簡的文字讓我們覺得意藴深長。有人説,讀汪曾祺的文章不能太功利,同樣是寫一株草一朵花一塊石頭,都不能像他一樣寫的簡練而不簡單,樸素又温暖。

《人間草木》是作者的所見所聞以及經歷,有舊時的記憶,有懷念的師友更多的還是生活的故事。故事娓娓道來,明明是散文,卻美的像詩,讀起來是滿滿的幸福感。讀到他筆下的茶花蘭花桂花梔子花時,會忍不住想嗅上兩口氣;讀到他寫的蘿蔔野菜豆腐乾絲魚時,會忍不住咽口水。

讀到小英子和明子踩荸薺,會忍不住跟着笑。與其説喜歡汪曾祺筆下的文字,不如説是喜歡他這個人吧,他會用心準備食材,為家人朋友煮一鍋菜。連他自己都説了,只要是可以吃的,他都會去嘗試一下,而對於每一種食材都是講究的,講究怎麼做才好吃,對於好吃的評判標準,他講起來也是理直氣壯。有人説他是美食家,的確,就算吃飽了,讀到汪老談吃食仍會覺得餓。

汪老的文風相當輕鬆,讀起來毫不費力,更多的是詼諧幽默。《葡萄月令》是他被打成"右派"是寫的,當時他還在改造,但從文中並沒有看到絲毫悽慘悲憤的情緒,有的只是感歎葡萄園的美、對勞動者的尊重和對自然的熱愛。

他帶給我們的美,是偶然的、存在犄角旮旯的,他總能從這些細微之處發現美,努力發掘並表現出來,就像他自己説的"美,多少是要包含一點偶然的。"而這些美之中,是對生活的熱愛,傳遞的是温暖,就如同他這個人一般,一個"人間送小温"的人,他也一定是一個温暖、善良的人。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汪老做到了。

  《人間草木》讀後感精選篇8

那天夜裏,下着小雨。隨手合了書本放在桌前,伴隨着思慕人間草木的雨的情懷,我在窗邊大夢一場。

一位少女,清逸出塵,入我夢來。“緬桂花是雨季的花。”她説。雨簾密密的叩擊着房瓦,水霧把她的髮髻都沾濕了,窗櫺邊滾下幾粒水珠,我倚着欄杆去聽雨聲,思緒飄遠。

初春的雨,沒有洋洋灑灑,也沒有潤澤大地的意思,就突然降臨了。石階下,藤架旁,滿園新鮮,雨聲作響。不由得想起書中昆明的雨,明亮,豐滿,易使人傾心,也極易萌生嚮往之情。

雨聲聽得倦了,再把書合上時,雨季的花兒,雨季的菌子,雨季的婀娜多姿,也就全數煎進了茶湯裏,細細的啜飲了,甜到心坎兒裏去。

細看書名,就胡思亂想着參悟,就解讀些世事。懵懵懂懂的雨季中懵懵懂懂的靈魂,蹣跚前行彷彿孩童。古人云,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那草木真的無情如此嗎?

不是的。不是的,她説。草木本來就是至情至性之物,至少在此間如此。那隋唐盛世的瓊花,為了不讓昏君觀賞而自行敗落:嚴冬中的牡丹,違抗女皇而被迫遷入洛陽。相比之下可是世上有情之人的楷模。

“你講的那都是傳説,草木既不能動,又不能語,怎個至情至性法?”我笑道。無甚道理。她有些惱了,聲音就蓋過了雨聲,像細碎的木香花。

你看那竹林,自顧自密密的長起來,可曾阿諛奉承?那臘梅,大雪中朵朵的綻將開來,她是彎腰了,還是低下頭?我又不同你頑,草木的精氣神可遠遠超過你們的所謂正人君子,自成你那“世間”,也説不定。

自成世間的草木?雖然荒謬,到也真實。我心不在焉的叩着欄杆,看着雨幕漸漸停了。滿園春色也都醒過來,綠起來,葱葱蘢蘢,草木人間。

人間草木,寫着草木人間,人間本是嘈雜的喧鬧着,草木的乾淨又平添一筆清香。這是遊離於世外的香味兒,也許我們缺的就是這點兒清淨罷。

梔子花頭的純白呵,有款款清香自花架間飄蕩下來。一縷陽光從玻璃窗間劃過,我睜開眼睛。終歸是又回到了人間罷,夢裏人間草木,那般超然,大概也只有汪老先生可以成全並傾注於作品中。

枕邊是一朵開得正盛的緬桂花。

  《人間草木》讀後感精選篇9

超越人生的殘缺和不完美,似乎只得藝術和宗教兩條路徑。前者,周寧在《人間草木》第二章裏多以“審美”一詞加以表述。

不知是單純評價蘇曼殊還是統概藝術創造和藝術化人生,周先生在文章裏提出審美在經過“失重”、“放縱”後卻難免“落空”的過程窘境,並進一步指出其原因是審美是通過主體內心的充實、更新,彌補人生的殘缺,這較之大部分宗教捨棄自身、拋棄身外的修行過程輕薄了許多。

真如周先生所言,那麼藝術創作或者詩意化生存就只是徹頭徹尾的短暫醫學專用,如不能從藝術生活過渡到宗教生活,感性便成為自加的罪過。

也有道理。

宗教是決絕的,割裂因而能不再受困。與之相比,審美更像是徒勞的修補。

開始“嚴肅”地思考自己的生活,深感自己的感性真是萬分險惡。

讓我我試着很感性(很裝)地描述寫一下與這本書的遭遇:

我陷入北京路附近的一仄小巷子,“學而優”書店的燈箱廣告有些漫不經心地亮着。只有兩個店員模樣的女子蜷在一樓正堂的藤椅裏,不大的正堂因為燈光暗淡似乎有將她們淹沒的態勢。我想這正該有咖啡的香味,於是連步走上窄窄的樓梯,並對綠色的牆面致意。

二樓亮堂點,我告訴店員我要買一本叫作《人間草木》的書,周寧寫的。

另一店員去找的時候,我隨手翻看擺在當前的《書屋》。因為惰性,我已有一兩年沒買這本雜誌了。

一分鐘後,店員好像剛完成了一次長跑,手裏正拿着《人間草木》。她有些抱歉:先生,書名是“人間竹木”吧?我一下被擊倒,但我像士兵生疏了用槍的方法但篤信自己開火的能耐,很快鎮靜下來。説,那是仿篆書的“草”字。書脊上偷看到的“草木”二字消除了我的遲疑。於是兼收得書後的滿足和獲勝後的喜悦,交錢下樓。

頭一天,我在《南方都市報》上看到《人間草木》書評。

用很熟悉的狀態、裝模作樣地寫上面幾段描寫的文字,過程中我很感自由。過後會怎樣,真用不着想。現實還容不得你像寫字一般遊戲對付。

還得感性下去。因為刻意改變自己無異於又加大殘缺的可能。

  《人間草木》讀後感精選篇10

談這本書,自然是要談這個人。自幼時就已經接觸了他的文章。國小時語文課本上的《高郵的鴨蛋》,到現在或多或少都還有些記憶。而這本《人間草木》,也如同那篇《高郵的鴨蛋》,簡單,而美。

在書店看見這本書時,四字書名瞬間征服了我那顆浮躁的心。人間、草木,一字一句念出,心中竟莫名的地感到平靜。

不能説是看見這四字我就迫不及待的買下了這本書,只是在權衡後放棄了一開始的目標。這個自然段承上可以,啟下啟得含糊不清。

高三確實比較壓抑,特別是最後一學期的最後幾月。那時候內心的煩躁讓我對一切事都缺少興趣。幸好在那時我找到了汪老先生的這本散文集。正如他人所説,汪老先生的散文是“即興偶感,娓娓道來,於不經心、不刻意中設傳神妙筆,成就當代散文經典”。所以汪老先生的文章有能讓人內心感到安寧的力量。

汪老先生的文字是有煙火氣的。就像這篇《人間草木》,它是從人間煙火中慢慢溢出的文字,它離不開升斗小民。可是其中的一草一木,都流淌出文人的雅趣與情調。哪裏?

是看得讓人欣喜,內中卻含浮世的悲歡。病句,且這一自然段從結構上來講非常尷尬。

《人間草木》中的文字,是起於生活中的材柴米油鹽,止於路畔一草一木。也難怪有人説他的文字“行文似百轉千回的水道,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這些有深度的話我是理解不到的,可是《人間草木》中的文字,確實是從人間的微小事物開始,止於人間的微小事物。沒有大師應當的借古諷今,也沒有偉人的憂國憂民,可是他文字下的一筆一劃,都透露着對人間深深的熱愛。

汪朗(汪曾祺之子)在序中寫到,汪老先生在文革時被打為右派,被髮配到農科所改造。可是汪老先生的文字卻並沒有像別人的那樣悽苦,依然把他勞動的地方描寫的那樣美。是的,從《人間草木》中就可以看出,汪老先生對勞動的熱愛,對自然的尊重。文中的短句,讀完讓人心裏有種淡淡的暖意。是啊,沒有他人文章中用宂長的句子堆砌讚美,《人間草木》中對於美就需要一個字就夠了。

  《人間草木》讀後感精選篇11

文章分七輯,每一輯內容都不同。作者汪曾祺先生是個真性情的人,單單從目錄就能看得出來。每篇文章的題目都很直白,樸素、平凡但是帶着點詩意。“人間草木”這個題目只是其中一篇散文的題目,但是作為整本散文集的名字,卻很恰當。每篇散文的語言都很樸實,簡單,內容也不是什麼出奇的事情,普通得真的就像隨處可見的草草木木。不知是題目烘托了文章,還是文章烘托了題目?

汪曾祺先生也是什麼都能寫,而且寫的有趣。卸去了華麗辭藻的文章讀起來讓人頗為心安和舒服。從回憶家鄉的一花一草一木,到各種各樣的小吃,再到在聯大的生活、相識的老友、親人……幾乎都是司空見慣的事,在汪曾祺先生筆下卻別有魅力。其中有篇《葡萄月令》,五頁的文章,把葡萄從一月到十二月詳詳細細地描寫了下來,但讀着一點也不使人厭煩。這便是魅力,或者説是魔力。

零零碎碎的小事太平凡了。散文是拿這些小事入文,能抓住人心的就是好文章。即使是他人的經歷,《人間草木》這本散文集讀起來仍舊是温暖的。有人對散文不感興趣,認為它無聊,沒有跌宕的情節,像一杯白水。其實生活就是白水,只是喝的人心境不同罷了。

汪曾祺先生的生活,一定是擔得起這八個字的——温和從容,歲月靜好。

  《人間草木》讀後感精選篇12

看汪曾祺的《人間草木》,惹起我無盡鄉思。

汪曾祺,一位著名的作家,而作為語文老師的我對他是一無所知,真是很慚愧!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在短篇小説創作上頗有成就。著有小説集《邂逅集》,小説《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終於買到了他寫的《人間草木》這本書,可買來之後這本書就真的被收藏了,因為自己總有很多理由説自己沒有時間來讀,真是“書非借不能讀也!”上週終於拿出時間拜讀這本書,一讀便不捨得放下!裏面沒有空泛的好為人師的大道理,也沒有宏大的人生題材,流淌在字裏行間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愛好,瀰漫着文人的情調。讀他寫的植物我感受到的是閒情逸致,讀他寫的人物我享受的則是詩情畫意……讓我感觸特別深刻的是汪曾祺先生筆下描寫的那些植物,仔細讀來真是一種享受,如流水般淨化着浮躁的內心,聯想現在的生活、工作,我們是不是過於匆忙,忽略了生活樂趣了呢?熱愛自然,熱愛植物草木,這是一種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寄託,古往今來,從來如此。工作的時候積極努力,休息的時候,就需要有如本書一樣的發現的眼睛和心情,如此,就會在生活的道路上,既有向前的飛奔,又有欣賞途中風景的收穫。

這就是我讀過本書的最大收穫。讀汪先生的這本書,覺得心裏暖暖的,靜靜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