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國小數學教案錦集八篇

來源:文萃谷 4.63K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門】國小數學教案錦集八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全單元的教學內容分為三部分,第49~52頁着重教學24時記時法及它與普通記時法(12時記時法)的聯繫;第53~55頁聯繫實際問題教學求經過時間的基本思路與方法;第56~57頁是一次實踐活動。

在本單元中,安排了兩則你知道嗎。其中第一則簡單介紹原始人以及我國古代的計時工具;第二則以北京時間早上7時為例介紹了世界幾個知名城市的地方時間,讓學生初步知道時差。

1.認識24時記時法的教材編寫特點。

這部分教材分成三段,第一段是引入24時記時法,第二段是講解24時記時法,第三段是24時記時法與普通記時法的關係。想想做做密切配合各段的教學。

(1) 聯繫實際教學24時記時法。

生活中經常應用24時記時法,學生或多或少都有過接觸。教材一方面利用學生熟悉的事例吸引學生有興趣地學習,另一方面還引導學生繼續觀察生活,學會在生活中應用24時記時法。

例題先出現摘錄的一段電視節目時間,從學生喜歡的六一劇場的開始時間切入,讓學生討論怎麼會有14:00呢,引入了24時記時法。想想做做中有學習和體育活動的時間、銀行的營業時間、公共汽車站牌上標註的服務時間、交通標誌上的起止時間、火車票上的開車時間、紅領巾廣播站節目預報等等,無論是數學內容還是生活內容都十分豐富。

(2) 設計了較好的教學形式。

學生理解並掌握24時記時法與普通記時法的關係是有些困難的,教材充分注意到這個難點。在學生已經知道一天裏有兩個8時、兩個10時、兩個12時等的基礎上,例題首先利用連貫的三個鐘面講述24時記時法的基本原理,從左邊到中間這兩個鐘面是24時記時法的0~12時,中間到右邊這兩個鐘面是24時記時法的12~24時。右邊的那個鐘面上還完整地顯示了一天中的0~24時。

例題接着利用線條上的0~24時教學兩種記時法的相互轉換。先分別講了上午8時、中午12時與晚上8時轉換成用24時記時法表示,然後讓學生試着把16:00和18:30改成用普通記時法表示的時間。

(3) 紮實、靈活地安排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以練習兩種記時法的互換為主。教材考慮到學生在生活中習慣使用普通記時法,因此第1題先把普通記時法表示的時間轉換成24時記時法表示。教材同時注意到學生在許多場合會看到用24時記時法表示的時間,所以第2~5題着重幫助學生看懂用24時記時法表示的時間,並練習把這些時間改成用普通記時法表示。第8題是一道開放性的題,鐘面上的時間可能是上午也可能是下午,可能是中午也可能是午夜。題目要求學生看鐘面想一想可能是什麼時間,會做什麼事。這道題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兩種記時方法,同時也培養學生有條理地思考的習慣。

2.形象地展開求經過時間的'思考方法。

這部分教材由易到難,第53頁例題的前一半求整時到整時的經過時間,後一半求非整點時刻間的經過時間。

(1) 求整時之間的經過時間讓學生獨立完成。

六一劇場從14:00開始到16:00結束,教材問學生播放了多少時間,這個問題並不難,教材要求學生自己解決並交流思考過程。把看着鐘面直觀思考與列算式計算結合起來,從憑生活經驗解決問題上升到在數學思考中解決問題。

(2) 利用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求非整點時刻間經過時間的方法。

金色的童年從8:10開始到8:40結束,播放了多少時間?是學生想回答又有困難的問題。教材及時利用線段圖引導他們思考,是這樣處理的:

① 在線段圖上表示時間。線段的起端表示8時,終端表示9時,把整條線段分成6小段,每小段表示10分鐘。線段上的各個點從左往右依次表示8:00、8:10、8:209:00。

② 把問題表示在線段圖上。教材在8:10到8:40之間印上紅色色塊,表示從8:10到8:40的經過時間,也就是金色的童年的播放時間。

③ 引導學生看着線段圖計算播放的時間。由於線段圖已經形象地顯示了從8時10分到8時40分之間的時間,所以教材引導學生想辦法計算這段時間是多少。思考與算法應該是多樣的,學生也可能這樣想:從8:10起10分、10分地數到8:40,一共播放30分鐘。還可能這樣想:都是8時多,用40-10=30(分鐘)。教材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例題中有還可以怎樣想?同學之間交流一下的安排。求非整點時刻的經過時間,允許學生利用表象(頭腦中想的鐘面或畫線段圖)進行思考,不一定都要列算式計算。

(3) 想想做做選擇學生身邊的事情,需要解決的問題比例題複雜,可以組織學生合作學習。

第1題要分別求出一天裏圖書館兩次各借書多少時間,再求每天的借書時間,這裏的經過時間都是以整時為起點的。第2題要分別求出百貨商店、超市、快餐店一天的營業時間再進行比較,在這些營業時間裏涉及了兩種記時法,快餐店一天營業時間還是三段時間的和。第4題裏的睡覺時間和起牀時間不在同一天。第5題列車時刻表裏有很多信息,可以提出許多問題。這些題可以組織小組學習,讓學生合作完成,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方法。

3.通過實踐活動指導學生合理安排時間。

《週末一天的安排》分三段教學。第一段是瞭解小華週末的生活安排,學習看懂作息時間表;第二段是學生製作自己週末一天的時間安排表;第三段是學生相互交流各人的安排。

(1) 引導學生觀察小華的時間安排表。

教材先呈現小華週末一天的時間安排,詳細地列出了一天的生活內容和相應時間,並用插圖形象地表明小華的生活內容是很豐富的。然後通過第57頁(1)、(2)兩個問題引導學生細緻觀察小華的時間安排表,回答這些問題既鞏固了求經過時間的方法,又進一步明白作息時間應該怎樣安排。

(2) 引導學生製作自己的時間安排表。

教材先通過週末一天你準備怎樣安排這個問題引發學生思考:一天中可以安排哪些活動?分別安排在什麼時間?然後教材要求學生製作一張詳細的時間安排表。學生可以借鑑小華安排的時間表的形式,結合自己的愛好和計劃完成製作任務。

(3) 引導學生交流各自的一天安排。

教材要求學生在製作自己的時間表後,和同學、老師交流討論,看看各是怎樣安排的。特別提出看了同學的時間安排表,你有什麼新的想法的問題,一方面讓學生相互啟發,使一天的活動內容安排得更豐富、更充實,另一方面讓學生相互評價,使一天的安排更合理、更科學。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1釐米=10毫米的關係。

2、 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度量物體的長度,並且在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並學會估測,提高估測能力;

3、 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學重點: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熟悉所學過的長度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正確使用長度單位。

教學、具準備:課件 直尺 硬幣 米尺 正方體盒子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以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引出新課。

二、教學新課

(一)、認識毫米

1、1毫米到底有多長呢?你們的尺子上有表示1毫米的長度,你能找出來嗎?請大家試着找一找。

教師小結:直尺上1釐米中間的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2、毫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1釐米=10毫米)

3、用手勢表示出一毫米的長度。

4、估測數學書的'厚度。

5、練習

(二)、認識分米

1、分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1分米=10釐米)。

2、找出1分米的長度

3、米和分米的關係。(1米=10分米)。

4、同桌交流,用分米説一句話。

5、剪一分米長的吸管。

6、比劃一分米的長度。

7、估測課桌的高度,並交流方法。

三、練習

1、遊戲:給物體選擇合適的單位

2、辨一辨數學日記。

四、小結

五、課外活動。

(查一查):米、分米、釐米、毫米國際上採用什麼樣的符號表示?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83頁例1。

【教學目標】

1.會進行時、分、秒之間的簡單換算。

2.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與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3.結合具體情境進行德育教育。

【教學重點】

時、分、秒之間的換算。

【教學準備】

課件,答題卡。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教師:同學們,我們學過哪些時間單位?(時、分、秒)關於時、分、秒的知識你都知道些什麼?(學生自由説,針對性地板書1時=60分,1分=60秒)

對於時、分、秒,同學們積累了這麼多的`知識,真能幹!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用一用這些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二、教學新課教學例1

(1)瞭解跑得快慢與時間長短的關係

教師:同學們,喜歡看比賽嗎?烏龜、兔子和小狗它們三個要進行一場跑步比賽。瞧,比賽開始了。

課件播放:第一次比賽情景,並出示比賽成績表。烏龜小兔小狗2400秒80秒85秒

教師:誰得了第一?為什麼?

小結:誰跑得快,誰用的時間就少。當時間的單位統一時,我們很容易看出誰用的時間少,誰跑得快。

(2)時、分、秒之間的換算

教師:小狗得了第2名,它可不服氣,要求再比一次,於是它們三個又進行了一次比賽。

課件播放:第二次比賽的情景:小兔中途睡着了。

教師:同學們,猜一猜,它們誰跑得快,可能最先到達終點呢?(學生自由説,教師結合情景進行德育教育)

教師:到底誰跑得快?聽聽它們自己是怎麼説的。

烏龜:我跑了1時。小兔:我跑了3分。小狗:我跑了120秒。

教師:聽了它們的話,到底誰跑得快呢?好比較嗎?你能想出辦法讓別人一眼就能看出誰跑得快嗎?

(3)組織交流彙報

教師:誰來説給大家聽?

學生:1時=60分,120秒裏面有兩個60秒,是2分,小狗用了2分,小兔用了3分,烏龜用了60分,小狗跑得最快。

教師:還有其他的算法嗎?

小結:當時間的單位不統一時,我們不容易直接比較出它們的大小,如果把單位換算一致了,就很容易比較出它們的大小了。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第112頁課堂活動第2題。

(2)判斷對錯。

①2分7秒=27秒

②1時25分=125分

③90分=1時30分

(3)比一比。

①誰跳得快?在( )裏畫?。小紅跳100下繩用了40秒。( )小蘭跳100下繩用了1分5秒。( )

②誰拍得快?在( )裏畫?。小明拍100下球用了1分10秒。( )小剛拍100下球用了65秒。( )

③誰踢得快?在( )裏畫?。小麗踢100個毽用了120秒。( )小江踢100個毽用了1分25秒。( )

(4)下面是60米跑的成績,請給他們排名次。姓名小剛小紅小麗小明小勇時間1分35秒90秒1分40秒2分1分20秒名次

四、課堂總結

教師:今天你學到了什麼?你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問題?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質,並會應用這個性質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培養學生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研究探時的意識,追求創新的精神:

二、教學資源

1.實物投影儀—台。

2.每小組《驗證表》一張。

驗證表

舉例

結論

3.比,除法,分數關係表:

前項相當於

後項相當於

比值相當於

除法

分數

4.卡片若干張。

(1)商不變的規律;(2)分數的基本性質;

(3)比的基本性質。

三、教學實施方案

教學內容:蘇教版義教課標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70—71頁。

教學形式: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學流程:創沒情境——驗證猜想——展示交流——意義構建——鞏固拓展。

評價方法:目標評價、師生評價、組際交流評價。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理解比的基本性質中“0除外”的道理。

教學準備:實物投影儀、驗證表,卡片等。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引發猜想。

目標:

(1)複習舊知,為學生髮現問題、產生猜想奠定基礎。

(2)啟發學生大膽猜測,提出自己的假設。

過程:

(1)複習比和除法、分數的關係,通過填寫比和除法、分數的關係表,讓學生髮現比、除法、分數有很多相似之處?

(2)複習商不變的規律和分數的基本性質。

通過複習,引導學生聯想:在除法中有商不變的規律,在分數中有分數的基本性質,那麼比有沒有類似的基本性質:

提出猜想:

(1)學生討論比有沒有類似的基本性質。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如:比和分數、除法有很多相似之處;一個比就可以寫成分數的形式,看成一個分數,就可以遵循分數的基本性質等。最後得出比的基本性質。

(2)猜想比的基本性質的內容。引導學生根據商不變的規律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內容,猜測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比值不變。

2.小組合作,驗證猜想。

目標:

(1)引導學生對驗證猜想提出各自的想法與途徑?

(2)組織實踐活動,揭示知識本質,讓學生自己獲取知識,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

(3)營造協作學習氛圍,組織討論研究、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協作學習意識。

過程:

(1)小組討論:這個猜想成不成立?是否具有普遍性?用什麼方法來驗證?

(2)小組代表發言,説出本組思路。

A組:我們想用一個比,用它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得到新比,看比值變不變。

B組:我們想用一個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一個分數或者一個小數,看它的比值變不變。

C組:我們想把不同的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看它們的比值變不變。

通過學生髮言,讓學生互相啟發,產生靈感,對驗證猜想的方法進行比較,使自己的實踐活動更加具有科學性,更嚴謹。

小組合作,試着驗證:

每個小組根據自己的想法,用一個比或多個比進行驗證,對驗證結果進行初步總結。填寫《驗證表》。

3.展示交流,感受過程。

目標:

(1)理清知識脈絡,構建良好的認知結構,培養學生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讓學生感受到探究過程,使學生學到科學的研究方法、

(3)培養學生的條理性和語言表達能力。

過程:

(1)用實物投影展示各個小組的《驗證表》。

(2)各小組代表發言,本組所得的結論。

(3)老師引導學生比較各組的結論。

(4)引導學生討淪比的基本性質是否具有普遍性,有沒有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比值變了的。如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0,比值會怎樣。

4.意義建構,體驗成功。

目標:

(1)通過整理歸納,提高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2)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信心。

過程:

(1)引導學生討論哪個組的結論比較全面,怎樣説更嚴謹。

(2)集體歸納,板書。

(3)體驗成功:我們發現的這個數學規律就叫比的基本性質,許多科學家都是這樣提出猜想、實踐驗證,發現了許多大自然的奧祕,還有許多奧祕需要我們去發現、創造。

5.鞏固拓展,靈活運用。

目標:

(1)利用不同形式的練習使學生熟練應用比的基本性質、

(2)培養學生積極探究,勇於創新的精神。

過程:

(1)(出示)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第71頁練一練2)

邊練習邊討論:怎樣運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怎樣化簡最快最好。

(2)總結方法:聯繫舊知,靈活運用。

(3)靈活運用,搶答比賽。

五、教學反思

1.創設情境,讓學生產生探究慾望。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所以,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把問題隱藏在情境之中,形成懸念,引起學生迫不及待地探索和研究。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還能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構數學知識。如《比的基本性質》一課,傳統的教學是:出示一組分數3/4、6/8、9/12,讓學生髮現3/4:6/8:9/12,接着把分數轉化成比3:4=6:8=9:12,歸納出比的基本性質,接着是一層層的鞏固練習。這個過程是老師講,學生聽,被動地接受。不説讓學生感興趣,就是對其內容,學生也是一知半解。在應用時,會出現比的前項和後項乘的不是同一個數,甚至會出現前項乘後項的笑話。這種以接受知識為目的教學顯然不適應培養時代新人的要求,所以我在設計這節課時,沒有采用教材中的例3進行引入,而是讓學生先填表格複習比和除法,分數的關係,問學生:通過填這個表你發現廠什麼?生:比和分數、除法有很密切的聯繫,它們很相似:再出示:18÷6=( )÷2=24÷( )、15/20=( )/4=9/( )=( )/6。問:這兩題是根據什麼規律和性質來做的.?生:商不變的規律和分數的基本性質。師引導:在除法中有商不變的規律,在分數中有分數的基本性質,那麼比有沒有類似的性質呢?通過這樣的引導,緊緊抓住了學生的心。他們很想弄清楚:比有沒有類似商那樣的規律和分數那樣的性質,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

2.猜想驗證,讓學生感受探究過程。

在激發學生認知需要和探究慾望後,怎樣才能讓學生的思維捲入知識發現的過程呢?這時教師要起到引導者的作用,引導學生自由思考,作出各種猜想,對猜想提出驗證的方法。然後小組合作從不同的角度驗證猜想,最後藉助實物投影展示學生的研究思路與成果,通過這一系列的探究性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感受探究過程。這樣不僅為學生自主發展提供了條件,讓學生學到科學探究的方法,還培養了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團結協作的精神,同時學生在活動中互相啟發,產生靈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相應的發展。

如《比的基本性質》一課中,學生提出:比肯定也有類似除法那樣的規律和分數那樣的性質。老師引導大家討論怎樣驗證。結果A組的意見是:我們想用一個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看它的比值變不變B組的意見是:我們想用一個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一個分數或者一個小數,看它的比值變不變。C組的意見是:我們想把不同的比的前項和後項乘或除以相同的數,看它們的比值變不變。老師肯定了大家的這些想法好,要求同學們分組試試。學生反應十分活躍,小組成員分工合作,你寫一個比來驗證,我寫一個比來試試,有的故意把數寫得很大,有的用。來乘……幾分鐘後,學生們爭先恐後地拿出自己的驗證結果,同時也提出了驗證過程中的疑問。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都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潛能,讓他們根據白己的需要實驗驗證,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完成新知的建構。

3.整理歸納,讓學生體驗成功。

歸納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很多知識都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歸納。通過歸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掘學生的聰明才智,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如在《比的基本性質》一課中,把學生驗證的結果一一展示後,老師引導學生比較,比的這個特性是否具有普遍性,比的這個特性怎樣歸納呢?有的説: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相同的數,比值不變。有的説:還應該加同時除以相同的數,比值不變。有的説:這還不完整,應加上0除外……這樣有效地讓學生通過分析、整理、歸納等科學研究方法得出結論,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科的嚴謹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邏輯推 理能力。得出結淪後,告訴學生:你們太聰明瞭,發現的數學規律叫比的基本性質、學生感到獲得了很大成功,信心十足,不僅增強了學習數學的興趣,更讓學生掌握主動獲取數學知識的方法,學到主動參與數學實踐的本領。

總之,“比的基本性質”是學生學習“商不變的規律”和“分數的基本性質”後安排的教學內容、由於比和分數、除法的關係,很容易讓學生聯想到比也應該有類似的性質,這為學生髮現問題、產生探究慾望奠定了基礎。同時由於上述學習內容的鋪墊,為學生自主探究“比的基本性質”這一新的學習任務創造了必要條件。所以,我沒有沿襲以往的教學思路及教材束縛,而是立足於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與經驗,用探究性的學 習方法,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建構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獲得新發展。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瞭解有關利息的初步知識,理解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義,會運用利息的計算公式進行計算利息。

2、使學生明白儲蓄的意義,進行教育,培育其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學生分組、幻燈機、存款憑證。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由小品導入新課

師:在上新課前,我們來看一個小品。大家可要仔細看,等一下,老師有問題要考你們,看誰最聰明,好,現在請看:

師:銀行職員,同學甲:儲户小麗,同學乙:孜大爺。

(甲揹着揹包,興沖沖地趕路,碰上乙)

乙:喂,小麗,這麼些早去哪裏呢?

甲:張大爺呀,我還要去銀行取錢呢!

乙:取錢!真不懂你們這些人,錢好好地家裏不放,偏偏要藏到銀行裏,又要存,又要取,多麻煩。

甲:大爺,這您就不懂了,這錢放在家裏不安全,存到銀行裏,不但能合理、有計劃地用錢幣還能支援國家建設呢!

乙:真的嗎?錢存入銀行有這麼好處,那我趕緊去把家裏的幾百塊錢存了,省了我天天提心吊膽了。

甲:大爺,再見

乙:再見

(甲繼續走,到了銀行)

甲:您好,我不想取回去年存的100元錢,請您辦下手續。

師:好的請填一下取款單。(生填)

師(把錢遞給甲)這是你的錢,數數看。

甲:(數錢)驚訝地叫道:哎,怎麼錢多起來了?

(甲揚起手中的錢)您多給了一塊八毛。

師:(撫摸着甲的頭):真是個誠實的好孩子,錢沒錯,這1.8元是你應得的。

二、新授: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誰會知道,説説看!

1、 學習利息的計算公式,及相應的幾個概念。生:(利息)

師:同意這種説法嗎?是的,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內容——利息(板書課題)

師:那你對利息瞭解多少?生説。(取款時,銀行多支付的錢叫利息)

師:説得真好,大家表揚他。

師:再請幾位同學説説什麼是利息,並引導學生説出小品中的1.8元是利息。

師:你知道這1.8元利息是怎麼算出來了嗎?請學生看書討論,後引導學生得出:

利息=本金×利率×時間 (板書)生齊讀利息的計算公式。

師:從這幾年來公式可以看出,要求利息,首先得知道什麼?(本金、利息率、時間)

師:我們已經知道什麼是利息,對於本金和利率你知道多少,結合課本,請同學們説一説。生説。

(存入銀行的錢叫本金,小麗的100元是本金)利息與本金的比值叫利率,利率是由銀行的規定的。有按年規定的,叫年利率,有按月規定的,叫月利率,利率可根據存款的長短,和存款的方式不同而不同)生沒説到的,教師可進行補充,並出示:

小麗整存整取的年利率是2.25%

讓學生説説這整存整取是什麼?

(是存款方式,存款有活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等方式)

2、 計算利息。

師:好,現在請同學們根據這個公式。

出示:小品中的小麗把100元存入銀行,整存整取一年。年利率是2.25%。到期,利息是多少?

① 學生獨立完成,請一學生上台板演。

100×2.25%×1=2.25(元)

② 讓學生説説列子中的每個量代表什麼?根據什麼進行列式。(100是本金,2.25%是利率,1是時間,2.25元是利息)

3、 税後利息的學習及計算。

師:2.25元是利息,這可就奇怪了,可小麗只拿到1.8元。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錢真的.算錯了嗎?

讓學生自由説,不清楚,可以翻書找找原因,小組進行討論,得出:

(國家規定,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利率納税)小麗得到的實際上是納税後的利息叫税後的利息。教師板書:税後利息。

師:那税後利息該怎麼算呢?想想看,看誰的腦子最聰明,轉得最快。

學生討論思考後,師引導得出:

税後利息=利息-利息×20%=利息×(1-20%)

師:看來,同學們真了不起,利息已經算出來了,現在,算税後利息有困難嗎?好動筆。學生計算,請一同學板演:

2.25×(1-20%)=1.8元

或2.25-2.25×20%=1.8元

師: 現在,大家知道,小麗,多得的1.8元是怎麼回事了嗎?生:知道。

出示第三個問題:小麗一共可取回多少元?

師:這“一共”包括什麼?(本金和税後利息)學生獨立完成,然後反饋。

100+1.8=101.8(元)

答一共可取回101.8元。

4、 反饋練習,讓學生看教科書P124—P125內容。

師:還有什麼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請提出來,大家一起討論解決。……

師:同學們表現真好,現在讓老師來考考你們,看誰知識掌握的最牢。

出示:①把錢存入銀行,只對國家有好處( )

②所有的利息都要納税( )

③存款的利息按20%的税率納税( )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10-11頁:植樹。

教學目標:

1、探索並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提倡算法的多樣化。

2、結合具體情境,用除法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3、人人蔘與口算,學生能夠簡單的、有條理的闡述思考過程。

4、結合形式多樣的練習,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

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

能夠迅速正確地計算。

教學準備:

教具:自制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

口算

804= 3000 6= 60 8=

311= 100 5= 23 2=

二、新授

1、出示例題

(出示課件)出示主題圖。

從圖中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

根據這些信息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生回答)

這道題就是把36人平均分,分成每組3人,要想算出可以分成多少組,應該用除法來解答。 板書:36 3

怎樣算出這道題等於多少呢?

(設計思考:教師提供本課的主題圖的畫面,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2、探究算法

(1)用乘法想除法

因為12乘3等於36,所以36除以3,就等於12。他使用乘法來想除法的結果。

(2)用分小棒的方法

(出示課件)用小棒分一分。

36根小棒。她先把3捆小棒平均分,每組分3根,可以分成10組。再把6根小棒也平均分,每組3根,可以分兩組。10組加2組就是12組。

我們可以用這三個算式表示小盈分小棒的過程。

303=10 63=2 10+2=12

(3)直接口算

先用被除數十位上的3除以3得1,把1寫在十位上;再用被除數個位上的6除以3得2,把2寫在個位上,這樣就算出了得數是12。

為什麼要把1寫在十位上麼?

這裏的1表示的'是1個十,所以要把1寫在十位上。

(設計思考:這個環節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維空間和交流空間,倡導算法多樣化,注意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且不固定計算思路,培養了學生髮散思維能力。)

3、試一試

試一試,並説一説你的口算方法。 633= 262= 444=

三、鞏固練習

1、算一算,説説每組中的三個算式有什麼規律。

82= 60 3= 804=

802= 66 3= 844=

8002= 693= 884=

2、奪紅旗

461= 993= 484 = 1005= 6309=

720 8= 963 = 86 2 = 4008= 1803=

小朋友請看剛算的這些題,它們的除數都是幾位數?

除數都是一位數。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口算

3、解決問題

教材第10頁第2題2 。

教材第11頁第2題

第1小題。一雙鞋子的價錢是一副手套的幾倍?

應該用除法解決。777=11。

答:一雙鞋子的價錢是一副手套的11倍。倍在這裏不是單位名稱。

第2小題。一雙鞋子的價錢比一副手套貴多少元?

應該用減法解決。777=70(元)

答:一雙鞋子比一副手套貴70元。

第3小題。請你再提出一個數學問題,並試着解答。

(1)買8副手套要多少元?你來解答一下吧。

(2)買3副手套和一雙鞋一共要多少元?請你解答出來。

請看正確答案。37+77=21+77=98(元)

答:買3副手套和一雙鞋要98元。

4、第11頁第3題

(設計思考:這一環節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練習機會,在練習中,讓學生解決多信息,綜合性、開放性較強的問題,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了學生根據問題正確選擇信息的能力,體會數學在生活的應用。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老師給大家介紹了幾種不同的口算方法。有想乘法算除法;有直接用除法口算;還可以用小棒幫助算。你最喜歡用那種方法,下課以後和你的小夥伴説一説。

國小數學教案 篇7

一、 問題情景,引入新課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老師手中的兩根不同顏色的線繩,你覺得哪根長一點呢?

師:哪位同學能想出辦法,有根據的説出哪根長點,哪根短點?

(引出尺子)

師:非常好,為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我們的祖先啊,就發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那麼,到底怎樣用尺子量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用尺量的方法,然後再來解決這個問題,好嗎?

二、 觀察操作,探索新知

1、認識釐米

師: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直尺,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生:……

■ “0”表示起點,就像我們賽跑時都要從起點開始跑,那我們用尺子量物體長度時,也要從“0”開始量。

■ 刻度線有長有短。

■ 尺子上還有很多數字,這些數字都對着一根長的刻度線,所以數字幾,我們就把它叫做刻度幾,而且這些數字都是按順序排列的。尺子長些,數字就多些;尺子短些,數字就少些。

2、認識、感受1釐米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自己食指的寬度嗎?把你們食指摁在尺子上,你發現了什麼呢?(引出1釐米)

師:請同學們找找,自己尺子上,還有哪些是1釐米的。

生:從刻度2到3,或者3到4……都1釐米。

師:這説明了什麼呢?

l 尺子上每相鄰的兩條長刻度線之間的一大格的長度都是1釐米。

師:我們大家現在一起用手比劃一下,1釐米多長。互相看一下,計住了嗎?閉上眼睛想一想,1釐米有多長。

3、認識幾釐米

師:我們現在知道1釐米有多長了,那3釐米又有多長呢?

師:同學們還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3釐米的長度嗎?

4、用釐米量

師:剛才上課時,老師展示的2根線繩,到底哪一根長一點呢?現在,同學們先估計一下這兩根線繩各自多長,然後在測量比較一下,好嗎?

師:結果是哪根線繩長一點呢?能説説你是怎麼量的嗎?

三、 知識拓展

1、師:老師這裏有一把尺子,可是它斷了一節,沒有刻度“0”,只剩下刻度3到刻度10,那麼這把尺子能不能用來量物體的長度啊?同學們能不能幫老師想一想辦法,好嗎?

2、其他測量長度的工具(課件展示)

捲尺、米尺、皮尺

3、其他的長度單位

尺、寸、英寸、米、公里、碼、裏、海里

4、《買鞋》的故事

四、 總結

這節課,同學們學到了什麼啊?這些知識有些嗎?我們能不能象那個“買鞋的”一樣啊,為什麼啊?

五、 教學反思

第三課時 認識米,用米量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二)根據1釐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米=100釐米”.

(三)通過同學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長度的物體,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1米的實際長度.

難點: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

教具和學具

教具:1米的直尺、摺尺、捲尺,4釐米、6釐米長的紙條.

學具:1米的捲尺,1根較長的繩子.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準備

1.提問

(1)量物體的長度用什麼工具?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是什麼?用兩個手指比一比1釐米有多長?2釐米,3釐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應注意什麼?指名兩名學生量下面紙條的長度.

(3)現在我請一位同學來量講台桌的長(學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結果).因此,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者距離,如操場東邊到西邊有多遠,通常用米作單位.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學習認識米、用米量.

(二)學習新課

1.認識米

■出示米尺,這是一把米尺,觀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釐米為單位.

■讓學生觀察自己帶來的1米長的捲尺,和教師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樣的.

那麼1米到底有多長呢?教師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從地面到講台桌的什麼地方是1米,讓學生觀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畫1米長的一條線段,讓學生觀察1米有多長.

■讓學生用自己的捲尺,把兩臂伸開,看一看到什麼地方是1米,兩人互相量一量身高,從地面到身體的什麼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還是不到1米.同學們看到在公共汽車或電車的車門口有一個1米的標記,不足1米高的兒童可以不買車票,超過1米則要買票,同學們乘車要自覺遵守這一規定.

以小組為單位,量出1米,2米,……給大家看.

2.釐米和米之間的關係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釐米,1釐米有多長呢?同學用兩手指比一下,教師在黑板上1米長的線段的上面並排畫出1釐米.1米有多長呢?同學們用兩手比一下.那麼米和釐米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教師出示摺尺,這是一把摺尺,伸直正好是1米,與1米的直尺相比,一樣長.看一看這把尺上有多少釐米.10釐米、20釐米、30釐米、……、100釐米.再看看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釐米;請同學們看看你的捲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釐米.同時,教師在黑板1米長的線段上,以10釐米為單位,分成10份(如圖11).

同時板書: 1米= 100釐米

3.用捲尺量較長的距離

教師出示捲尺,並説明量比較長的距離,一般用捲尺.用捲尺量物體的長度時,一定要從物體的一頭開始,由學生拿住捲尺的一端,對齊要量物體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麼刻度上,這樣才能量出準確的長度.

(三)鞏固反饋

1.兩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釐米

2.以4人小組為單位,利用4個人用1米長的捲尺,分工量下面的長度(每組量一項):前面黑板的長,後面板報的長,教室地面的長、寬,四周牆壁的長等.測量後,每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3.在( )內填寫合適的長度單位米或釐米.

教室長6( )黑板長2( )

小明身高124( )課桌長50( )

第四課時 認識線段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自己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徵:直的和可度量。

2、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3、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識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教學重難點: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教學用具:刻度尺,各種彎的、直的實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繩子等。

教學過程設計:

國小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經歷編制5的乘法口訣的過程,知道乘法口訣的來源與意義,能熟記5的乘法口訣。

二、過程與方法

熟練運用5的乘法口訣求積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會學習乘法口訣的意義,感受乘法口訣的簡潔美,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編制並熟記5的乘法口訣。

教學難點:

理解每句口訣的意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謎語遊戲,激趣導入

1.猜謎語。

(1)出示謎語:五個兄弟,生在一起,有骨有肉,長短不齊。(謎底:手)

(2)每個人都有手,一隻手有幾個手指?一雙手有幾個手指?三隻手呢?四隻手呢?5只呢?

(3)獨立完成填空

2.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5的乘法口訣。(板書課題)

二、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1.列式計算。

談話:同學們,你們知道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是什麼嗎?(福娃)

(1)課件出示一盒福娃。

①一盒福娃有多少個?(5個)

②幾個5相加?(1個5)(課件演示從一盒福娃漸變成點子圖)

③1個5怎樣用乘法算式表示?(板書:1×5=5或5×1=5)

(2)出示兩盒福娃。

①兩盒福娃有多少個?(10個)

②幾個5相加?(2個5)(漸變成點子圖)

③2個5怎樣用乘法算式表示?(板書:2×5=10或5×2=10)

(3)按照上面的方法,用乘法算式計算出3盒、4盒、5盒福娃分別有多少個?

隨學生回答整理板書

2.編制口訣。

思考:剛才我們用連加的方法算出了乘法的積,如果要算100個5、1000個5相加……,用加法好算嗎?有沒有更好地方法能又快又對地計算出乘法的積?

學生嘗試編制口訣,教師巡視,收集典型案例。

(1)彙報比較,規範表達。

(板書: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2)解釋交流,深化理解。

①討論:每一句口訣是什麼意思?每一句口訣可以計算哪些乘法算式?

②比較:為什麼下一句口訣比上一句口訣多5?

3.識記口訣。

根據規律記憶5的乘法口訣(開火車背、指名背、全班背)。

三、鞏固練習,深化理解

1.熟記口訣。

(1)對口訣。(教材第52頁“做一做”第1題)

四、課堂小結

1.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什麼?

2.全班齊背5的乘法口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