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國小數學教案八篇

來源:文萃谷 3.13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8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國小數學教案八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2.探索並掌握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退位、不進位)的計算。

3.體會加法的交換律。

教學重點:

探索並掌握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退位、不進位)的計算。

教學難點:

探索並掌握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退位、不進位)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出示主題圖,引出課題。

問:圖中是什麼動物?在幹什麼?(松鼠媽媽和小松鼠在採松果)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松鼠採松果,板書課題:採松果

2.觀察主題圖,提問題。

你能看圖提出數學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松鼠媽媽採了25個,小松鼠採了4個。一共採了多少個?

松鼠媽媽採了25個,小松鼠採了4個。松鼠媽媽比松鼠多采了多少個?

二、解答問題。

1.你能根據“一共採了多少個”“松鼠媽媽比松鼠多采了多少個?”列出算式嗎?

學生説,板書:25+4= 25-4=

得多少?怎樣想?小組討論,彙報。

2.操作驗證。

(1)擺小棒:左邊擺25根,右邊擺4根,5根和4根合在一起是9根,20加9等於29,板書:5+4=9 20+9=29

(2)擺小棒:左邊擺25根,右邊擺4根。5-4=1 20+1=21

3.看算式撥計數器練習。

32 + 4 = 26 + 3 = 54 + 4 =

48 – 5 = 87 – 7 = 66 – 5 =

三、作業。

1.圖意提問題。原來有19個草莓,吃了9個,還剩多少個?

列式:19 – 9 = 10(個)

2.第2題:觀察算式,有什麼規律?

(兩位數加一位數,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計算並照樣子寫一組算式。

3.根據“大恐龍比小恐龍長多少米?”這個問題列式。

25-2 = 23(米)

4.獨立完成第3、5題。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能熟練地運用連加和連減等有關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運用估算,探索加減混合運算的方法,可以順利運算。

教學重難點:

1靈活運用連加連減等有關知識,結合具體情境,解決問題。

2運用所學的知識,靈活解決生活中實際的問題。

教學準備:草稿紙

教學過程:

一.你學到了什麼

這一欄目,目的在於讓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回顧與整理,這一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更好地掌握有關的知識。這兩副畫是對學生學過知識的一個提示,左圖是有關認識圖形的知識,右表可以利用呈現的數據練習加減法。教師可以通過這幅圖,引導學生自己説一説想到了什麼,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並加以解決。

二.我的成長足跡

這一欄目,目的在於讓學生回顧在學習過程中的體會與進步,體現了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倡的學生成長記錄的方法,是學生自我評估的一種方式。教科書中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問題,比整理與複習(一)提高了一步。學生可以展示最滿意的一次作品,可以組織學生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展示和交流,並適當加以指導。

三.練一練

1.第1題

練習萬以內的加減法。學生可以列豎式計算,要求學生計算正確,在速度上不要提過高的要求。

2.第2題

教材通過“五一”旅遊的情境,提出了三個問題,不僅複習了萬以內數的感受和培養了學生的估計意識。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出其他的數學問題,並試着解決,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第3題

複習認識圖形的內容,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

反思: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第1課時: 數據收集整理(一)

教學內容:數據收集整理

教學目標:

1、體驗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瞭解統計的意義。

2、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同時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根據統計表的數據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及解決策略。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統計過程,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同時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合作討論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統計問題的方法。 教法:

談話、指導相結合法,引導學生通過對情境問題的探討,師生互動,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師引導提問:同學們,你們入學都要穿上我們學校的校服,你們喜歡我們校服的顏色嗎?(指名3~5個學生説一説)。

師:有的同學喜歡這個顏色,有的同學不喜歡,如果我們學校要給一年級的新生訂做校服,有下面4種顏色,請你們當參謀,給服裝廠建議下該選哪種顏色合適。

(指名學生回答,並説明理由。)

教師引導:張三喜歡紅色,學校就決定將校服做成紅色的,怎麼樣?你有什麼意見?

教師小結:你們剛才説的只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決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顏色,不能代表學校大多數同學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種顏色是大多數同學喜歡的呢?(學生可能回答,調查全校學生喜歡的顏色。)

教師追問:如果我們現在要馬上把信息反饋給服裝廠,你覺得調查全校的學生這個方法怎麼樣?(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全校學生那麼多,要調查全校的學生,範圍太廣了,我們可以先在班級裏調查,通過班級中的數據作為代表,找出大多數同學喜歡的顏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數學生喜歡的顏色。那這節課就以我們班級為單位,在班級中進行調查統計,看看在這四種顏色中,大多數同學最喜歡哪種顏色。

二、互動新授

1、討論收集數據的方法。

(1)教師提問:剛才我們確定了要在班級裏進行調查,我們班級的人數也不少,應該怎樣調查呢?你有什麼好的辦法?(指名學生回答。)

學生討論收集數據的方法。

(2)出示統計表。

可以用什麼方法來完成這張統計表呢?

(3)學生説出各種不同的方法。(學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歡的顏色寫在紙張上、舉手、小調查等。每人報喜歡的顏色,我們在自己的表中做記號,如畫“正”;舉手表示自己在哪一個範圍的,老師數一下,再把結果填在表中??)

(4)教師提問:你認為以上各種方法中,哪一種方法最方便? 師:在這些方法裏,舉手表示是比較簡便的方法,現在由老師發佈指令,每人只能選一種顏色,最喜歡哪種顏色就舉手表示。

“用舉手數一數”的方法,師生合作完成統計表。

師生活動,教師説顏色,學生舉手,教師數人數,學生填表格。

2、從這張統計表中,我們可以知道些什麼?(讓學生自由發言,説出自己的發現。)

(1)師:從統計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樣計算?(把每種顏色喜歡的人數加起來,如果與全班人數不相符,説明我們在統計的過程中出現了錯誤。)

(2)師:喜歡説明顏色的人數最多,那麼這個班訂做校服,選擇該種顏色,那全校選這種顏色做校服合適嗎?為什麼?

組織學生分析表格,教師根據分析的情況加以引導,突出統計的意義。

三、鞏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頁“做一做”,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去哪裏春遊。

(1)要完成這張表格,你準備怎麼辦?

(要引導學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舉手報名,彙報填寫等)並説出統計的過程;收集整理數據填寫表格進行分析。

(2)採用比較簡便的方法,師生合作完成“數據的收集與整理”(強調數據的準確性),學生獨立完成“表格的填寫”。

(3)小組內討論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歡去( )的人數最多,最喜歡去( )的人數最少。 最喜歡去植物園的右( )人。

你最喜歡去( ),喜歡去這裏的同學有( )人。

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學生提問,全班進行反饋。)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

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參加哪個課外小組。

(1)課件出示第1題的表格圖。

用“舉手數一數”的方法,師生合作完成統計表。

師生活動,共同填表格。

(2)根據表格內容回答問題。

參加( )小組的人數最多,參加( )小組的人數最少。 我們班參加計算機小組的有( )人。

我喜歡( )小組,喜歡這個小組的有( )人。

四、課堂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穫?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通過舉手表決的方式統計了本班同學最喜歡的校服的顏色,最喜歡去哪裏春遊,最喜歡參加哪個課外活動,這個方法簡便,易操作,下次我們班級調查就可以採用這種方法。 板書設計:

學校要給同學們訂做校服,有下面4種顏色,選哪種顏色合適?

紅 黃 藍 白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掌握連乘應用題的數量關係,學會能用兩種方法正確地解答.

(二)通過分析解答應用題,培養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靈活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認真審題,初步滲透不變中有變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分析數量關係,用兩種方法解答.

難點:第二種解法.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準備

選擇合適的條件和問題,再算出來.

(1)每層有4個教室.

(2)每個教室有6盞燈.

(3)每箱“可樂”有12瓶.

A.12個教室裝幾盞燈?

B.4箱“可樂”共多少瓶?

C.3層有多少個教室?

學生回答後,老師提問.

這三道題為什麼都用乘法計算.

(因為都是求幾個幾是多少)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建議:

在進行總複習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整理知識,回顧自己的學習進程和收穫。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説一説哪些內容最有趣,哪些內容最有用,哪些內容的學習最困難等。

教師在組織學生複習時,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採用多種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變換練習的方式,開展遊戲活動等,而不要進行機械枯燥的訓練。

在複習中,教師要告別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使所有學生通過複習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總複習中題目的難度和範圍體現了本冊教科書的基本要求。教學時,教師要注意把握課程標準的目標和要求。

學期知識技能的評價建議:

1、正確讀、寫20以內的數,掌握其順序,並能比較大小。

2、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體會加、減的含義,能正確、熟練地計算20以內的加減法。在本學期結束時,要求學生每分鐘能正確計算8道左右,並能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用圖畫呈現的簡單問題。

3、會比較多少、大小、高矮、長短、輕重等;會按照一定標準或自定標準進行分類;能確定物體前後、左右、上下的位置與順序;能識別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等幾何體;會認讀整時、半時、整時過一點或差一點整時四種情況。

4、初步體驗數據的整理過程,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能根據圖表中的數,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教學目標:

1、能正確讀、寫20以內的數,掌握其順序,並能比較大小。

2、能正確熟練地計算20以內數的加減法。

3、會比較多少、大小、長短、高矮、輕重等、會按照一定標準或自定標準進行分類;能確定物體前後、左右、上下的位置與順序;能識別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等幾何體;會認讀整時、半時、整時過一點或差一點整時四種情況。

4、初步體驗數據的整理過程,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能根據圖表中的數,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教師與學生一起復習所學內容,為後面的練習做鋪墊。

二、練一練。

1、第1題可先讓學生觀察圖,明確題意,再説一説左上、右下、右上、左下所指示的位置,並填空。

2、第2題,先讓學生填空,再説一説規律,也可以讓學生先説一説規律,再填空。

3、第3題是鞏固數的組成。

4、第4題目的是能正確熟練地進行20以內加減法運算。

5、第5題鞏固認識鐘錶的四種情況。

6、第6題是鞏固比較數的大小,它不是直接把兩個數字拿來比,而是要先運算再比較大小。

7、第7題先讓學生觀察圖,説一説圖的意思,再提出問題並交流和解答,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8、第8、9、11題, 先讓學生觀察圖,説一説圖的意思,並且列式計算。

9、第12題,教師先讓學生觀察圖,明確圖中符號的含義和題目的意思,再進行統計。

10、第15題,先觀察圖,明確要解決的問題,然後獨立地思考,嘗試解決問題,在此可組織交流與討論。

11、第18題,是一幅連環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編數學故事,然後説一説,算一算。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上下(位置)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上下的位置關係,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2、確定物體上下的位置和順序,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3、初步培養學生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

4、初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準備:

動物分房圖若干;四隻動物頭像若干;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從生活經驗出發,初步體會上下的含義,培養想象能力

1、看看我們的教室,你發現了什麼?

2、再看,你的上面有什麼?

3、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頂,穿透這棟樓房,你的上面還會有什麼?

4、再看,你的下面是什麼?繼續往下想,你的下面還會有什麼呢?

5、揭示課題: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感受“上、下“

二、創設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養空間觀念。

1、創設情境(1),初步體會上下位置關係

A:深秋,大地豐收了,小兔子忙着收蘿蔔,準備回家過冬呢!(CAI)顯示:可愛的小鳥正忙着摘果子呢!(CAI)顯示

B:看它們的位置,你發現了什麼?誰能完整的説一説,誰在誰的上面?誰在誰的下面?

2、創設情境(2),初步體會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

A:大家説得好,小松鼠也想來聽一聽(CAI)顯示

B:觀察:你還能用“上”或者“下”來説説它們現在的位置嗎?先跟你的同伴説説看

C:再觀察小松鼠的位置:説“小松鼠在上面”對嗎?

“小松鼠在下面“對嗎?,那怎樣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來説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結:看來,比的參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創設情境(3),進一步體會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

A:大家都説對了,小松鼠和小鳥高興得在樹枝了蹦上蹦下(CAI)顯示,松鼠和小鳥交換了位置

B:現在,你又發現了什麼?還想知道什麼呢?跟小組的同學説一説,比一比,誰問得好,誰答得好。

小結:看來,位置變,上下關係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

三、創設活動,加深理解,促進情感體驗

1、擺一擺。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1)聽口令擺一擺

先擺數學書,再把數學本放在數學書的下面,最後把筆盒放的數學書的上面,並説説,誰在最上面?誰在最下面?

(2)同桌合作擺一擺,説一説

2、找一找。在生活中體會上下的位置關係

四、分層活動,鞏固理解、增強應用意識

確定位置,培養簡單的推理能力

小紅住在小英樓上,

小英住在小蘭的樓上。

誰在最上面?誰在最下面?

國小數學教案 篇7

第一課時釐米的認識

教學內容:

課本1頁到3頁內容。

學習目標:

1、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表象。

2、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

難點:能在直尺準確找出指定的釐米數。

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學生準備學生尺。

學習過程:

一、掲題示標:

1、故事引入:在古時候,想知道物體的長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們常常用身體的一部分作為測量長度的單位。今天我們就來幫古人解決這個難題。下面請認真看老師板書課題,並把課題齊讀兩遍。

2、口述並出示目標:

(1)、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我能認識長度單位釐米。

(2)、通過學習我能學會測量方法的多樣性。

過渡語:你們有信心學會嗎?同學們非常自信,老師也相信你們。怎樣才能學會這個新本領呢?下面請出我們的學習指導。

二、口述並出示學習指導:

認真看課本第1-3頁內容,重點看書中的情境圖。思考並討論:

1、測量課桌面的長度時你採用的方法是哪一種?你們的測量結果一樣嗎?為什麼?

2、尺子上統一的長度單位是什麼?可以用哪個字母來表示?可以記作什麼? (自學5分鐘後,小對子進行交流並口頭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學探究)。

生認真地看書自學,師巡視,督促人人認真地看書。

2、議一議(小對子交流)。

1、測量課桌面的長度時你採用的方法是哪一種?你們的測量結果一樣嗎?為什麼?

2、尺子上統一的長度單位是什麼?可以用哪個字母來表示?可以記作什麼? 針對學習指導中的問題對子間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在學生交流時巡視,觀察小對子交流情況,對合作不太好的小對子給以幫助和提醒 , 促使每個小對子及每個成員都能積極參與到討論交流活動中。

3.説一説(針對學習指導中的問題進行彙報展示)。

學生彙報時有不足或不準確的地方老師或其他成員可以及時給予補充,在展示完之後,給與評價或獎勵。

4.知識歸納:

(1)利用“鉛筆”“文具盒”“拃”等作為長度單位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會因選取的.標準不同導致測量結果不同。在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使用統一的標準,這樣才能準確的得到物體的長度。

(2)釐米是比較小的長度單位,可以用“cm”來表示。1釐米記作1cm。 通過剛才的彙報,老師發現各個小對子的自學效果的確很好。到底同學們運

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怎麼樣呢?下面請看我們今天的闖關題,比一比誰發言最積極,誰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強!

四、學情展示:

第二關:我能快速填出答案。(展示要求:指名回答。)

1、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 )做單位。

2、釐米可以用字母()來表示。1釐米記作 ()。

3、我的橡皮厚大約是()釐米。

4、圖釘的長大約是()釐米。

第三關: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線嗎?(內容見同步課件)要求:獨立完成後再整合答案。

五、歸納小結:

(1)在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使用統一的標準,這樣才能準確的得到物體的長度。

(2)釐米是比較小的長度單位,可以用“cm”來表示。1釐米記作1cm。

六、鞏固提升:

這節課大家表現的都很棒,下面我們就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比賽做作業。

1、完成課本第2頁的1、2小題。

七、板書

統一長度單位 認識釐米

測量時,標準不同,結果就不同—,統一長度單位 釐米cm

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釐米”作單位。

課後反思:

第二課時 測量長度

教學內容:

課本4頁到5頁內容。

學習目標:

1、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2、會分辨什麼是線段。

教學重難點: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學生準備學生尺。

學習過程:

一、掲題示標:

1、談話引入

同學們,你媽媽和老師比,誰高?誰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劃一下。你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

“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來進行測量。那如何進行測量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方面的知道。

2、口述並出示目標:

(1)、通過學習我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2)通過學習我能分辨出什麼是線段。

過渡語:你們有信心學會嗎?同學們非常自信,老師也相信你們。怎樣才能學會這個新本領呢?下面請出我們的學習指導。

二、口述並出示學習指導:

認真看課本第4-5頁內容,重點看書中的情境圖。思考並討論:

1、你是如何估計並測量橡皮長度的?測量時要注意哪些事項?

2、測量彩色紙條和毛線在方法上有什麼區別?毛線被拉直後,可以看作什麼?

(自學4分鐘後,小對子進行交流並口頭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學探究)。

生認真地看書自學,師巡視,督促人人認真地看書。

2、議一議(小對子交流)。

(1)你是如何估計並測量橡皮長度的?測量時要注意哪些事項?

(2)測量彩色紙條和毛線在方法上有什麼區別?毛線被拉直後,可以看作什麼?

針對學習指導中的問題對子間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在學生交流時巡視,觀察小對子交流情況,對合作不太好的小對子給以幫助和提醒 , 促使每個小對子及每個成員都能積極參與到討論交流活動中。

3.説一説(針對學習指導中的問題進行彙報展示)。

國小數學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多位數減法連續退位的算理,能熟練使用此算理正確計算被減數中間有0或末尾兩位都是0的多位數減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討論發現被減數中間位置有0的多位數減法運算的算理的過程,感受由猜想到驗證的數學探究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收穫通過合作與探究自主解決數學問題的成就感,增強數學學習的信心。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被減數中間有0或末尾兩位都是0的多位數減法的算理

難點:被減數中間有0或末尾兩位都是0的多位數減法的算理、多位數減法的驗證

三、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複習導入

同學們昨天晚上都看浙江衞視的《跑男》了麼?大家最喜歡哪位明星呢?

老師昨天在網上看到了喜歡他們的觀眾人數。其中,喜歡鄧超的有413人,喜歡Baby的有379人,喜歡李晨的有158人。你們能快速幫老師算出來喜歡Baby的人比喜歡李晨的人多多少個麼?喜歡鄧超的人又比喜歡李晨的人多多少呢?

師生互動:同學們可能較快算出379-158=221,413-158=225的結果,在引導學生回顧上一節課學習的多位數減法中的不退位減及退位減。

提問1:哪位同學能站起來説一下221是如何得出的麼?

提問2:哪位同學能説一下225又是怎麼算的呢?

2、提出原理

這一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一下幾種特別的多位數減法(板書多位數減法)

老師還看到,喜歡陳赫的人有403人,大家能用同樣的辦法告訴老師喜歡陳赫的人比喜歡李晨的人多多少呢?同學們前後四人結為一組一起來討論一下,3分鐘過後老師請小組代表上台發言。

提問1:老師看到有的小組在討論時按照原來的方法,數位對齊,從個位減起,哪一位不夠減向前退一當十時遇到了困難。3不夠減向前退1時,發現十位是0,沒法退了,那怎麼辦呢?

師生互動:引導學生討論得出十位是0沒法退1當10時,再繼續向前一位退1當10,此時十位變成了10,拿去1給個位,個位變成了13,13減8餘5,十位剩9,減5餘4,百位退1後剩3,減1餘2,所以403-158=245。

追問1:哪位同學能説一下403-158在計算時和我們前面學習到的多位數減法有什麼相同點又有什麼不同點呢?

師生互動:引導學生得出,在被減數中間有0時,個位不夠減應該連續向前退1進行兩次。

追問2:同學們能否用學習過的方法來檢驗一下我們的結果是否正確呢?

預設一:158+245=403

預設二:403-245=158

3、講解原理

提問:同學們思考一下,在什麼情況下才需要連續退位呢?

師生互動:引導學生得出在被減數中間有0時需要連續退位。

4、應用原理

提問:現在老師還知道喜歡祖藍的人最多了,總共有500人,大家能快速算出喜歡祖藍的人比喜歡李晨的人多多少麼?

追問:哪位同學能説一下他發現了什麼呢?

師生互動:引導學生得出被減數末尾兩位都為0時,也是需要連續退位的。

5、小結作業

提問:同學們通過本節課都學到了哪些有用的知識呢?

作業:同學們課下自己編一道中間有0的被減數的減法題目,回家考考我們的爸爸媽媽,看看他們是否和我們一樣聰明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