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中國式管理讀後感範文

來源:文萃谷 1.76W

曾仕強,台灣管理學者。其倡導的中國式管理哲學在台灣推行30年,追捧者眾多。曾教授的管理理論我做過一些瞭解,拜讀了部分書籍作品,但未深入思考過。所以,我無法對其管理思想體系做更多的評價。然而,僅憑從觀看這次對話節目以及之前所觀看的視頻講座,我認為曾教授是個具有個人魅力的人。他擁有諸如博學、幽默、謙虛、責任等偉人的品質。因此,在如何做人這個相對狹小的層面上,曾教授對我是有啟迪作用的。中國人好面子、講情義,複雜的人際關係往往使人無所適從。曾教授闡述了這種複雜人際關係背後的規律是什麼。

曾仕強中國式管理讀後感範文

每個人相互之間都是有個別差異的,所以不要與他人相比。

每個人都是有缺陷的,我們的任務就是在今生修補缺陷。

一位每個人的缺陷不同,所以最後修得的圓滿也是不一樣的。

人生本來就是一個修煉的過程,不斷的修煉自己、改變自己,沒有人可以改變你,只有你自己可以改變你自己。如果你想改變別人的話,就要先改變你自己。這是我們一生一世要完成的工作。

大家都在想什麼是管理?為什麼要管理?管理是以最低的成本達到最高的效率。在上次我們上課所看到的曾仕強的視頻講座之後,用他的話來説不難看出中國人的思維並不是像日本人或者説美國人之類的思維簡單的不分或者是二分法,中國人的思維是三分法,如同中國古代道家學説中的陰陽圖,思維複雜。然而曾仕強先生卻主張以人性之道來管理,稱之為中國式管理。但是從管理的概念來講,管理就是以最低的成本達到最高的效率。本書倡導的“先修身,後管理”卻嚴重違背了這一點。首先,如何進行“修身”,“修身”的標準是什麼,修身到何時才能從事管理,本書中沒有明確的答案,從而使得在實際操作中讓領導者無從把握。其次,俗話説“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通過高等教育的成年人因其自己的生活經歷的不同,其人生觀、價值觀各不相同。其人生觀、價值觀非一朝一夕而成的,而是通過其對自身生活經歷的感悟形成的,要通過所謂的“修身”來改造員工的人生觀、價值觀,操作上相當困難,且成本高昂。再次,要通過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先後修身後才能進行管理,時間太長,效率低下。中國式管理是以中國哲學來指導管理,修身即要研習中國哲學、中國歷史等學問。浩如煙海的中國哲學、歷史也非經短期培訓就能學完的,且個人對哲學的領悟能力有高有低,對哲學的領悟有多有少。可見照此書要求操作,效率太低了。最後,對“修身”的管理無約束力。書中説“管理者先求修已,感應被管理者也自動修已。 雙方面都修已,互動起來,自然更加合理。人人自求合理,才是最有效的管理”。可見被管理者的修已是用管理者的修已去感應的,而不是用制度、規定等進行約束或用獎勵等激勵方式去鼓勵,要真正做到這點,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中國式管理主要主張的是以人性之道來管理企業,如果把握不好中間那個度,或許會致使企業成本高、工作效率低下。最難把握的不是如何將一個企業發展的更大更強而是在企業管理過程中如何去把握中間的一個度。一個企業上下一致並不是説用中國人所謂的圓滑就可以解決的,如果説圓滑風盛行必然會有人在中間型風起浪,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剛有點什麼小小的事就立刻向上級領導報告,領導因為對此事不瞭解,就形成了先入為主的觀念,一個小小的`圈子就成為了後宮爭鬥。我認為人性化管理可以有,但是應該伴隨着制度管理形成雙軌制。

管理,管什麼?管的是人,不是事。我們是以人為中心的,西方思維則講究以事為中心,故而在實際情況中,會出現因人設崗的情況。現在反覆提倡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潮,其實我們已經骨子裏以人為本了數千年,人家也意識到這種思想的重要性,所以我們現在的體制改革、管理規範化等工作,無非是以人為本的基礎上,用制度去彌補以人為本所需要的支持。

嘴上講着制度,心裏卻時時要牢記人才是中心,要學會變通,知曉“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在其管理思維中,確實有些觀念能夠讓我產生共鳴和反思。是他,讓我在近而立之年的時候,開始重視學習中國文化;是他,讓我感受到了身為一個炎黃子孫的驕傲和自豪。以我的理解,中國式管理核心的理論價值在於,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這種人文精神與西方注重效果不注重動機,注重制度和權力不重視影響力的管理文化存在着很明顯的衝突。事實上,我們都能夠感受得到,這種文化的侵蝕就在身邊。對話節目中,我發覺幾乎所有的嘉賓的觀念都是西化的。現在的管理者不是流行這麼一句話嗎?“我只看結果,不看過程”。前兩天,聽到一個在國家質檢局的朋友説她的上司也對她説過這麼一句話。可見,我國的上層建築也在受這種文化的影響。面對這種局面,有學者感受到了一種歷史的使命感,那便是對中華文化傳承。去其糟粕、萃其精華,將其發揚光大。曾仕強便是其中一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