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基因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精選12篇)

來源:文萃谷 6.65K

每個人都有自私的一面,讀了自私的基因這本書,你都從中感悟到了什麼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自私的基因讀後感,歡迎大家前來參閲。

自私的基因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精選12篇)

自私的基因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1

這是嚴琦推薦的一本書,生物學方面的書,據説是進化論方面的經典著作。不過全文通俗易懂,中間稍微擺弄了一點淺顯的博弈論知識,完全不妨礙外行人如我來閲讀。

針對動物進化問題,作者道金斯認為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不是個體或種羣,而是基因,自私的基因。並把我們人類及其他所有動物都描述成是我們的基因創造的機器。所有的行為都可以歸結為基因的自私行為,即為了更好的複製,傳播。所有的利他行為,也僅僅是自私目的下的有限利他行為。

還好作者強調了,“不涉及到意識的動機”,要不然真的有點像嚴琦説的那樣有點“反人類了”。正因為這樣,在看書的時候,我時刻提醒自己,這是在講沒有意識的動物,這是在講沒有意識的.動物。作為一個人類,我還是希望世界能美好一點的,雖然,基因可以這樣的自私。慶幸的是,作者提到了意識的非一般的作用。特別是在講到意識的產生的時候,“把意識視為一個進化趨向的終點”,生存機器最終從主宰它們的基因手中解放出來,變成有能力,甚至是有拒不服從能力的決策者,比如説拒絕生育。

雖然要知道這本書寫的不是基於人類的行為,但作為一個外行人的收穫,也許更多的是將人類納入這些“準則”中去思考,反思發生在自己身邊的自私行為和利他行為。當然,最好是同時懷着一顆積極的心。

自私的基因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2

“自私的基因”是個很有趣的書名,它激起了我揭開探索生命之旅的好奇心。在沒有遇到這本書之前,我覺得“基因”只是靜靜地呆在人類體內,併為人的一生而勤勤懇懇工作的小粒子。我也從來沒有想過,基因的性質竟然可以用“自私”這樣富有強烈的人類感情色彩的詞語來修飾。

讀罷本書,心中還在深深地驚歎造物的偉大。在“不朽的螺線圈”這一章裏,作者出人意料地提到——我們,不僅僅是人類,包括地球上的千姿百態的物種都是生存機器。這樣大膽的論點就進一步證明了,基因是自私的這一論點。從人類到大象再到細菌,體內的分子基本上都同屬一種類型。我們都是同一種複製基因,即DNA分子的生存機器。而在我個人的主觀理解上,道金斯的理論可以把我們人類的軀體解釋為用於保護基因,為基因的正常運作提供穩定環境的“臭皮囊”。而我們人類在地球的活動絕大多數都受到基因行為的控制。我的驚歎在於,原來事實往往比想象更離奇。我們眼中形形色色的生命形式都是DNA所創造,並用來延續自己的生存和繁衍的機器。我們人類一直都自認為自己是地球上的萬物之靈,但往往沒有想到,從自然的客觀規律上,我們和大多數物種一樣,都是自私的DNA的掌控之物。這樣説來,自私應該就是生命體的客觀性質,並非含有貶義的感情色彩。當我們人類自私地想操控整個世界的時候,卻未曾想過,生命的幕後還有更加自私而難以干涉的DNA分子在操控着所有物種的進化和發展。道金斯在內容的開始就毫不猶豫地拋出了這個有趣的觀點,賦予了讀者一種新的生物思維,併為後面的生物行為的解釋做下了極其重要的鋪墊。

道金斯認為,基因是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因而也是自我利益的基本單位。既然自然選擇的最普通的形式是指實體的差別性生存,那麼,在我看來,基因之所以是自私的就合乎常理了。一個物種要在地球上繁衍和壯大,就不能用我們人類道德上所遵循的“共產主義”來決定事情。只有那些生存能力強,優越的個體才值得種羣付出更大的代價將它們保留下來;也只有它們才經得起自然選擇的殘酷考驗;也只有它們才有足夠的生命力來為物種繁衍做出貢獻。就拿貓頭鷹的習性來説,很多小型的貓頭鷹都會生4到6只蛋,而且是先後孵化的,並不像大多數鳥類那樣同時孵化。因為貓頭鷹的食物比較難捕捉,在哺育期很容易遇到食物不夠的情況。所以為了保持種羣的繁衍,貓頭鷹媽媽必須保留其中生命力旺盛的幼兒。也就是説,在不能保全的情況下,寧願捨棄一些。這樣,後孵化的.弟弟妹妹們,就可以被已經長成的哥哥姐姐們吃掉。這樣的做法雖然是自私而殘忍的,但是從物種發展的整體來觀察,卻又是合理的。這就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也就是基因自私的理由。

無論是我所提及的貓頭鷹的行為習性,還有作者在文章中提到的各種大大小小的生物行為,都可以説明一點:生存機器的行為有一個突出的特徵,那就是具有明顯的目的性。事實上,生存機器都能夠深思熟慮去幫助動物的基因生存下去。在我看來,現在地球上能夠保留而且存活的基因,都是經過漫長的自然選擇而形成的。它們都有着適應自然的精密編碼程序,甚至還有可能存在超越自然的潛在序列。用一點帶有主觀色彩的形容來説,基因比生物實體更早存活在地球上,它們才是真正的“江湖老手”。各種生存機器從沒有任何思考能力,只是一層保護壁,到人類這種有思維能思考的極其精密的生存機器,都是在DNA分子的操作經營下漸漸完成的。基因行為的目的性因而是極其明確的,可以説為了生存下去,它們是不擇手段的。

在看完整本書,心裏多多少少會對人性有點恐懼,原來自私就像是動物的本能一樣潛在在人類的體內,甚至在很多情況下,自私的行為卻又是合理的。但是我們還是不能忘記一點,在很多時候,人類之所以可以在世界上脱穎而出,人類之所以可以與大部分動物區別開來,是因為我們有屬於自己的璀璨的文明。我們有道德的約束。所以,在我們瞭解的生命的本質後,還是要保持意識上的清醒,保持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人類的傳統美德。基因在客觀上是自私的,但我們可以在主觀意識上改變我們的生活價值觀。和諧發展始終是這個社會必不可少的元素。

自私的基因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3

我們的基因從何而來?不朽的雙螺旋——這只是《自私的基因》第三章的小標題,卻是道出了基因的最基本特點,從遠古而來。

我們人類是複雜而高級的物種,有思想、有技術,能控制地球上的資源、對其他物種有生殺予奪的權力,是地球的主宰。而作者理查德·道金斯卻認為基因控制了人類以及其他一切物種:地球上千姿百態的物種都只是生存機器。是誰的生存機器?是基因的!我們都是同一種複製基因,即雙螺旋DNA分子的生存機器,根據道金斯的理論,在我身上存在的雙螺旋,一個來自父親、一個來自母親,這二條DNA的基因組上溯至唐宋元明清三國秦漢春秋戰國到三皇五帝,基因組一脈相傳,我相信在近3000年的時間裏,我的DNA沒有大的突變,我和我的祖先在作為人類這個物種上也沒有多大的改變,一代又一代的祖先同時也包括我,我們的軀體作為保護基因的載體,為基因的正常運作提供了穩定環境的“皮囊”。而基因所做的.只是複製、遺傳。

幾乎要把自己作為宇宙中心的人類來説,作者的這個觀點有點讓人難以接受,我們作為基因的載體,也只承擔了一個短暫的瞬間而已,我們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我們的基因能在更長時間、更多空間里長久的遺傳下去。我們以及其他一切動物都是各自的基因所創造的機器,以供基因源源不斷的複製生存下去——這就是本書的論點。

道金斯在本書中向我們闡述了這樣的觀點,自私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徵。成功的基因一個突出特性就是其無情的自私性,這種基因的自私性通常會導致個性行為的自私性;同時基因為了達到其自私的目的,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會滋長一種有限的利他主義。但這種利他主義的出發點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我們所認同的無私的母愛,作者的觀點確是:母愛不過是自私的維護自己的下一代,希望自己後代得以延續並優化的體現。雖然這個觀點太過無情,卻也讓人無法辯駁。

剛才説過我們的基因和幾千年前祖先傳給我們的那條DNA沒啥大的差別,但大不同的是我們所處的環境、幾千年文化科技知識的積累,社會總體氛圍等等,這一切的發展可以説更有利於生存機器的生存。作者在道出人的自私基因的同時説道:“我們具備足夠的力量去抗拒那些與生俱來的自私基因,在必要時,我們也可以抗拒那些灌輸到我們腦子裏的自私母體。”我們作為基因的載體而被創造,但我們有足夠強大的力量去反對我們的締造者。

人類社會發展至今,基因也以另一種温和的方式來體現自私的一面,比如這幾千年間形成的社會道德體系、法律法規等,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基因的個體自私行為要適應羣體發展的需要,就如上面提到的有限的利他主義。基因想要綿綿不絕的延續,他的載體就需要一個穩定的生存環境、很好的社會氛圍,於是人類這個物種基因,為了更好的繁衍生息,保護着其他低等物種,保護着地球這個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盤。

基因在客觀上是自私的,和諧發展始終是這個社會必不可少的元素。比如目前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基因,一上來就想滅殺宿主人類,終將會被人類滅殺,如果其基因變異到能和人類共存,那將是長久的勝利。獨樂樂,體現的是基因個體的自私,眾樂樂,體現了基因既利他更利己的自私,説明基因已經開啟了更高級的自私行為。

自私的基因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4

大約是年齡的原因,現在的我對所有的小説喪失了興趣,只肯去閲讀一些我感興趣並能記住的書藉。

英國人理查德道金斯在40多年前出版的《自私的基因》是我很感興趣的科普讀物,我曾向很多朋友推薦過。當下,我與全中國的人們一樣都因疫情而宅在家中,對於有趣的書,當然值得再次翻閲。

時間回到40億年前的地球,科學家們將那時的海洋稱之為“原始湯”,在原始湯中極偶然的產生了大的有機分子,某個時刻,一個非凡的有機分子偶然形成,它能夠複製自己,這之後漫長的時間裏,生命產生。

幾十億年後,它們早已不是海洋之中游曳的分子了,它們在天空中飛翔,它們在山林中奔跑,它們遍佈地球的每個角落,它們是你,它們是我,它們是我們。

科學家們稱它們為基因,而我們就是基因生存的容器。

此時坐在電腦前的你,或是正在你旁邊呼呼大睡的貓,我們的身體裏,總有着某些共同的相似的基因,它們都來自於40億年前的原始湯。

基因是不朽的。

它們一代一代的從一個個體轉到另一個個體,並用自己的`方式操縱着這些個體:它們將在這些個體衰老死亡前拋棄個體容器,實現轉移。以這樣的方式,它們在億萬年的時間裏,得以永存。

個體是不穩定的,它們不停地出現與消失,生命渺小如微塵,但是基因卻像鑽石一樣長存。

我們人類的生命是短暫的,短的幾年幾十年,長不過百年。我們會發現,從大概率上來講,體弱多病的總是老年人,而年輕人總是顯得身強體壯。那是因為,基因這個鬼東西,它需要人們在年輕強壯時生育繁衍,一旦實現後代延續,基因已經得到了傳承,那麼,之前的那個軀體容器,老、破、殘、死,都不再影響基因的生存,再也與它無關,將會得到它無情的拋棄。

所以基因就是自私的。

有的基因能生存100萬年以上,而有的基因甚至第一代都熬不過,原因在於長壽的基因都掌握着看家本領,即它們善於製造供它們生存的容器,它們讓容器一代代的進化適應環境。地球上生物大滅絕共發生了五次,最近的一次是6500萬年前的恐龍大滅絕。隨之而消逝的,是它們的基因。

按照理查德道金斯的定義,運氣不論好壞並無規律可循,一個一貫敗陣的基因不能怪自己運氣不好,因為它本來就是個“壞的”基因。這一點,與達爾文的進化論是一致的。

雖然地球上物種滅絕了一次又一次,但始終還是有生存下來的物種,原始人“阿爾迪”的第一塊骨骼化石於1992年在埃塞俄比亞出土,他生活在距今440萬年以前。亦即,我們人類,在這個地球上已經繁衍了440萬年。

我們儘管已經完成了基因的繁衍功能,但就每個個體來説,還是想要儘量地生存得更加長久,不甘於只是承載基因的容器。理查德道金斯發現,成功基因的一個普遍特性就是,它們通常把它們的生存容器的死亡時間拖至個體生育之後。

因此,他提出了兩個有趣的觀點,第一,人類可以延長生育時間,即可以拖到40歲以後再繁衍後代,這樣才能讓基因對你手下留情;第二,我們可以想辦法去“愚弄”基因,讓它以為它所寄居的個體比實際的要年輕。即,你在一個老年個體中越能模仿或模擬青年個體的特點,不論這些特點看來是多麼表面化,那個老年個體應該生存得越久。

這是一種“擬態“。

其實在自然界中為了生存下去,物種的擬態比比皆是。比如枯葉蛺蝶,會擬態一片枯葉來逃避昆蟲天敵的獵殺,使它生存期更長久;蘭花螳螂不僅可以擬態成白色,還可以隨着蘭花的生長而變色,更是迷惑天敵獵殺獵物的高手。

中年人或老年人擬態年輕人,就可以迷惑基因,讓它以為你還很年輕,於是,它會給你更長的歲月。

如果説這本書帶給了我什麼啟示,那就是更加堅定的保有我的赤子之心,保有身上的少年氣。

既然生物學上已經給出了支持年輕化的理由,那麼在心靈上也就更加釋然了。所以你才可以像年輕人一樣任性妄為敢愛敢恨,所以你才可以像年輕人一樣勇敢熱血異想天開,因為你的基因啊,它就以為你是一個年輕人啊!

人到中年的周華健彈着吉它微笑着唱出《少年》:

“昂首走了好久好遠,在世界的盡頭撒野,卻想念最初的少年……我唱着每一首歌,留住的快樂。有些路用力走着,有些傷用生命癒合,我還能微笑着活着

……歲月總是跑在靈魂的前面,好在還有一點信念陪我們完成每一天。別忘記心中的少年,狂奔的勇敢的最初的少年“。

別忘記心中的少年。他像鑽石一樣永存。

自私的基因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5

對於“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兒去”柏拉圖的哲學三問在讀《自私的基因》這本書之前,在我心裏仍然是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在假期照顧生病的爺爺的時候,進行過很多次的頭腦風暴,風暴中心便是生命的意義在何處或者説什麼樣的人生才算是有意義的。

在《七月與安生》這個電影裏面,記憶深刻的一個內容是一個吉他手要追隨偶像27歲結束生命。這個偶像是因為意外去世,吉他手人還好好的,我當時就在想為什麼要年紀輕輕結束生命,這世界這麼美好。人可能到了新的階段,所想的事情真的都會有所區別吧。

科學家們將40億年前還處在混沌時期的地球上的海洋稱為“原始湯”,在經過無數次且長時間週期的偶然事件的發生(或者説是偶然產生的有機大分子間的碰撞),地球上有了生命形式的出現,並將這種生命形式命名為“基因”,而我們人類本身其實就是基因生存的容器、基因的保護者。

此刻,坐在電腦前的你,或是家裏搗亂的貓貓狗狗,我們身體裏,總有着某些共同的、相似的基因,都來自於40億年前的“原始湯”。之前一直覺着人與人之間,只要去追溯前面的祖宗總會找到一個共同的,也就是每個人之間或多或少都是有親屬關係的。現在看來不僅僅是人與人一個物種之間了。

“其實你只要花三分鐘想一想地球、宇宙、死亡,感覺生命無意義的絕望情緒立刻就會佔據你的心靈”,我們的生命是短暫的,短暫到長不過百年。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大概率上講,體弱多病更多的是老年人和嬰幼兒,這裏不管是照看還是醫治,老年人會輸於幼兒,相對這兩個羣體而言年輕人總是身強體壯一些。歸結其原因,基因需要的是我們人類在年輕的時候生育繁衍,一旦得到延續,基因有了新的保護者,那之前個體的生老病死都不再將影響基因的生存,基因終將會無情的拋棄前一個保護者,由此推想一下正在滅絕、已經滅絕的物種應當是如此了。就如作者道金斯所述“我們都是生存機器——作為運載工具的機器人,其程序是盲目編制的,為的是永久保存所謂基因這種稟性自私的因子”。

所以説基因是自私的。

整個宇宙和世界上存在的萬物從來沒有意義,我們所想要挖掘的、更深層次的思考,只不過是自己給自己設下的困頓情境、一個美其名曰思考的“牢籠”、是自己建立的生活下去的幻想。我們生命本質追求的不是幻想的實現,而是追求實現的過程。

這裏舉個例子,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對於無論是家裏的還是認識的老人,在大家普遍的意識裏都會祝他(她)長命百歲、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等。但這裏人們可能只沉浸在節日的喜悦,卻不曾考慮過其它哪怕一個小方面的問題,其一就是在老人贍養方面,子女應該怎麼做。以我家鄉這邊的習俗為例,在我父母這一輩,農村當地的習俗就是家裏老幺負責贍養老人,作為“報酬”會將爺爺奶奶名下的地給他們去種,其它子女則各過各的生活,完全不理會生養他們的父母。這種情況在老人身體健壯時問題可能不是很明顯,但隨着老人上了年紀,身體機能越來越差,很多事情不能自理,在身體力不行時、看別人眼色時,“長命百歲”在我看來,往往是一種惡毒的“詛咒”。因為過於年邁,等到的結果往往是身邊所有相知的、有共同回憶的人先自己一步走了,留下來陪着自己的是無奈、孤獨和漫漫長夜身體的病痛的吞噬。

當然,這裏面忽略了太多其他方面的影響,只討論了老年人一個年齡水平。

正如作者所述“行星上的智慧生物,當他開始思考自身存在的道理時,他才算成熟”、“沒有意識的基因構成了有意識的人類,而有意識的人類只不過是沒有意識基因的保護者”,作者帶來的這種嶄新的以基因的視角,來審視生命的意義是我還沒有領悟到的新的思考境界。

而生命最後去到何處,有神論者會説死後會有天堂、地獄之分,但也沒有人死後復活過來向世人闡述兩者,只能説這兩者還只是人們自己的一種幻想罷了。從基因的'角度出發,死亡是不存在的,因為基因會像鑽石一般長存不息。我們人類的死亡對基因來説,只不過是沒有保護能力的軀體,因為生育繁衍,基因會一直“寄存”在下一代身體中,直至再過去很久很久,甚至超出人類的時間意識的時候,基因找到比人類更好的保護者而拋棄時,人類是否會像已經滅絕了的恐龍般存在於基因新的保護者意識中……

看完這本書,我自己理解到的一件事是,人活在世上,生存與繁衍,是作為人類為基因做得最有價值的事。有人會説同性戀者不會像異性戀者一樣育有後代,與上述不符,但想一下DNA在複製過程中也會有錯誤出現的可能,更何況人自身是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以DNA為遺傳物質構成的個體。對於衰老,有一種理論認為,衰老標誌着一個個體一生中發生的有害的複製錯誤以及其他種類的基因損傷的積累。

讀完這本書,我們也可以通過這種以基因的角度去分析和解答自己所遇到的困惑與不解,如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可以想一下拖着大自身幾倍的內啡肽走在單纖維努力讓你快樂的一個個肌球蛋白。

就像卡爾薩根的《活着是一個奇蹟》裏一樣“我們DNA裏的氮、我們牙齒裏的鈣……都是曾經大爆炸時的萬千星辰散落後組成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星辰”。所以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沒有人知道它的答案,但總有人是生活在自己所熱愛的領域,並閃閃發光的。畢竟被基因“操控”的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活在當下顯得更重要了。

自私的基因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6

早年細讀過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一書,受益匪淺,對於個人理解和剖析自然演化和社會文化都有着重大的影響,也成為一個生動的練習和模仿的例子,幫助建立更本質更基礎的思維原則。

時隔十多年有些地方的細節漸漸模糊,有些地方彷彿理解的更進一步。為了印證自己的感覺,今年寒假又拿起了《自私的基因》,開始了重温之旅。

《自私的基因》是20世紀最經典的著作,出版於1976年,自出版以來就一直奉為經典。作者理查德·道金斯是英國著名演化生物學家,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教授,演化論堅定擁護者之一,有“達爾文鬥犬”之稱。

《自私的基因》是一本生物演化理論的科普著作。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説給人類開啟了一扇重新認識世界的大門。使人類社會的主流認知拜託了神創論和靜態論等自然原始的本能認知的舒服,睜眼看世界——從146億年,46億年的眼光來看待世界和自我。在經過一代代生物學家,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生物化學家的努力之後,整個人類世界對於生物演化的認知逐漸到了一個能夠突破到新的層次的前夜,而道金斯就是黎明破曉的司晨啼鳴。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的突破性貢獻在於,把根據自然選擇的社會學説的這一重要部分,用簡明通俗的形式,妙趣橫生的語言介紹給大家。這是第一次,他驚世駭俗地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不是個體而是基因。從而使的與之相關的所有科學研究的視角都轉向了更加隱祕而本質的層次。通過從更加基礎性和自然性的數學模型的分析中,人們再次思考我們從哪裏來,又將到哪裏去。生命有何意義,我們該如何認知自己?我們發現任何生物,包括我們人類自己,都只是被熵增的宇宙在小小角落特殊環境所塑造的追求低熵的結構——求生的機器。這本書是實實在在的認知科學,複製、變異和淘汰簡單的三種機制可以演變出所有大千世界生命現象裏的林林總總。再次基礎上,自然科學的成果映射入社會科學,人類窺見了社會關係中基本的對稱性和邏輯性,在我們有了更充分的理解之後,我們的政治見解當會重新獲得活力,並對心理學的科學研究提供理論上的支柱。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必將對我們受苦受難的許多根源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

這本基於生物學的書籍,為什麼名聲如此響亮、影響如此深遠?以至於無數的名人大咖競相推崇備至?甚至於影響到了各個學科的思考模式與邏輯思路?

基因存續於萬物生靈,通過一個個生命體得以繁衍與延續,在此過程中,它們通過優勝劣汰“聰明”的形成一套套合符邏輯的生存策略,它們的這種“智慧”對生命體的影響深刻而又深遠,他的“策略”甚至成為一個個生命體被喻為“本能”的東西,其中的“自私”顯得原始但又“合符情理”,其中的“利他”顯得文明而又“合符邏輯”,通過了解我們每個人身上攜帶的“古靈精怪”基因元素,也瞭解了我們自己以及我們周邊的羣體與社會……

下面,簡單歸總一下我理解本書的主要觀點:

1.基因存在於每個生物體內,而每個生物體就像是“它們”的“臨時交通工具”,它們通過換乘這樣一趟趟的“交通工具”繁衍億萬年,生物體“緣起緣滅”,而基因卻“萬世一系”。這個觀點是本著的基本觀點,是寫作的出發點。

2.作為一個“聰明”的基因,它的基本目的只有一個——萬世延續,“管他風吹雨打、善惡倫常,我就是要想方設法的搭乘一趟趟的生命列車永無止境的通往永恆的未來”,所以,基於基因的這個基本任務與目標,我們可以把它看做是“自私”的,這種自私也就是本書的標題“自私的基因”,本書的所有理論和推論都是在這五個字上開花結果!很多人只看題目不願潛心細讀,只得到“自私”二字,這種所得,其實連皮毛都算不上,算是遠遠看了一眼便説皮毛是咖啡色肯定是可樂喝多了吧,不健康,要多和茶。

3.基因延續在生物當中絕大多數都是需要雌雄交 配從而繁衍後代,這幾乎是基因“換乘列車”最重要手段,也是我們人類有性繁殖的唯一手段(試管嬰兒也在這個範疇),因此,基因就必須想方設法的尋找可以合作的“另一半”以助於讓自己的基因延續下去…………

4.複雜生命的基因要繁衍,就需要兩性合作,兩性的基因都是出於自己繁衍的目的是“自私的”,它們都傾向於與更好的基因結合,因為這樣組合成的`基因更具有生存與繁衍優勢、更能夠在將來吸引其他異性與己合作延續基因…………

看到這裏其實只是開始,後面在徐徐展開大膽的預設和精妙的推理,本著將精深而必要的數學建模用通俗語言寫得幾乎可以被沒有受過嚴格科學訓練的人所理解也是善莫大焉,難能可貴。

後面的內容太精彩,不是簡簡單單,三言兩語,二元評價可以摩其項背之影的,還望有興趣的朋友,耐心反覆閲讀和思考,相信必有所得。像這樣的真正的科學普及之佳作,對於一個人形成真正的科學的,雋永的,用着長久而普遍價值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是決定性的信息來源。

其實讀後感這類文字,本不是寫給別人看的而是獨為自己的。小馬過河,問誰都不好使。如果別人看了這篇讀後感大概會得“自私”二字,並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和引著自己的行為,那就事與願違了。如果是能引起別人興趣,認真的吸收理解書本的精髓,並努力構建自己嶄新的認知體系,那才算是聊可慰藉。

作者道金斯本人都在書的末尾章節承認《自私的基因》一書的標題具有迷惑性:“我應該當時便選擇‘不朽的基因’作為標題。也許這個標題有點過於神祕,但所有關於基因與生物體作為自然選擇的競爭單位的爭議則可迎刃而解”。甚至,在第二版中加入了一個新的篇章來説明這個“自私”這個帶有強烈感情的詞只是一種描述手段,基因是沒有意識的,所以談不上自私。

《自私的基因》不是一本指導我們肆無忌憚自私自利的理論書,相反,《自私的基因》提醒我們具備足夠的力量去抗拒我們那些與生俱來的自私基因。

我們甚至可以討論如何審慎地培植純粹的、無私的利他主義。這種利他主義在自然界裏是沒有立足之地,在自然演化歷史中前所未有。但是,我們人類這種生物是非常特殊的存在。

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人類,以最先進的科學知識和所有人類優秀文化武裝了思想的人類,才能夠反抗自私的複製基因暴政。加油吧,人類!

自私的基因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7

經典大作就是不一樣,儘管是幾十年前寫的關於進化理論的書籍,新的理論和技術不會出現在裏面,但《自私的基因》這本書建立的解釋體系,仍然是強大的。

從我的閲讀記錄來看,我對關於本原問題的好答案有很濃的興趣,《自私的基因》給為什麼各種生物會像現在這個樣子?的問題提供了一個邏輯自洽且證據充分的答案。

自私在這本書裏,只是一種擬人的説法,方便説明而已,我們大可以這樣理解:基因的自私性質,是指它有自發增加自己數量的趨勢,就和物體在高處總有下落趨勢、高温物體自發向低温傳熱的性質一樣,是物理規律、化學規律等。

實際上,全書對進化的一個根本邏輯可以這樣概括:為什麼會這樣呢正常來説,不這樣的都被淘汰了(死掉了)。

從宇宙形成之初,物質已經存在(比這一部分更深入的問題只能交給物理學家了),此書從這樣的條件開始。在某個條件下,例如壓力、温度等,某些粒子和另外一些粒子容易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穩定的結構,而另外一些,因為不穩定,無法形成或者無法維持某種結構這時,可以把穩定的結構看作進化了,它們比其他粒子更多,打比方説,假設原來的宇宙只有H原子和O原子,某種環境下形成了H20,也形成了H2O2,但H20因為性質穩定而佔很大比例,H2O2很少或者徹底被分解,可以看作H2O前進了一步。

根據上面的邏輯去演繹,各種各樣的分子機緣巧合之下,碰到了其他分子,形成更穩定的分子,各種分子達到了比例穩定的狀態,穩定的分子不再容易碰到其他分子形成更穩定的狀態了。

有些有機物,可以複製自己據我的理解,應該就是鹼基之間的連接與分開吧,也可以對應形成氨基酸,進而形成蛋白質。這裏算是基因吧。有些基因形成的蛋白質可以包裹基因分子,因此更穩定,它的數量會逐漸增加。

不同的基因會碰到一起,有時候可以連接在一起,如果連接在一起可以穩定,或者形成了互利,形成的保護更好,他們的數量也會變多(不是它們主觀想要互利,而是自然界只有穩定的東西才會隨着時間推移而積累變多的)。漸漸地,基因就變成了基因集合,進而形成生命。

單個基因不一定能分好壞,在不同的集合裏,同一個基因就不一定是好是壞。假定草食動物對應合適的牙齒和胃由兩個基因管理,碰巧出現了肉食的牙和草食的胃,它們的搭配不好,所以就被淘汰了。作者以賽艇為例説明,划槳最好以左右平均搭配為好,在一個右手漿手多的環境,左手漿手的加入更能提高成績。

作者極力避免提到意識這東西,更不用説人。他把各種各樣的生物歸類為生存機器,和當初保護基因分子的蛋白質一樣,把行為都看作是基因製造的物質的外在表現,是基因這個程序設定好的。(當然,他也説了,對行為的控制是遲滯的、延時的)。

這種基因控制行為的理論基礎,解釋了各種各樣的行為,包括、父母兒女/兄弟姐妹的愛、蟻后奴役工蟻、鳥一窩該生幾個蛋等等。即使在個體層面上的利他行為,拋開意識對行為的干擾,也可以理解為基因增加自己數量的手段。這裏並不是説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有目的性的,而是説不同的行為,包括利他行為,都符合以每個基因在盡力使自己變多為基礎的演繹。

我個人延伸的'部分:

人是有意識的,而不是單純受基因控制,儘管受基因控制的行為還真的不算少。也不知道從哪個階段的動物就算是有意識。我覺得,用書中同樣的邏輯去推理應該是這樣的:在一羣無意識的生物中,出現了幾個有一定記憶力的生物,後者顯然比前者有更強的生存能力,進而擴大了比例;然後,記憶和預計未來的能力在進化歷程中越來越重要;慢慢地,基因的程序出現了放權,即原來慣有的代碼是無論如何你要做這事,新的代碼變成了如果長期來説那樣做更好,你可以那樣做而不用這樣做我猜想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我們可以形成文化、建立制度,使我們的長期利益可以提高。以博弈來説,作弊可以在短期獲益,但合作可以使很長一段時間的總獲益提高。記憶能力、推理能力弱,不懂得合作等等的,自然就不容易生存下來,被淘汰了。

小時候我就想過,身體的構造真好,一些東西不用腦子控制就自然做了,腦子只需要思考,現在想來,這完全是反過來了,應該是無意識的基礎還在,意識能力的發展對基因有了更好的保護看看人類在地球上的統治力就知道了,同時也可以觀察到有些人類不想發生的身體變化,還是會發生,放權的程度不足以讓意識完全控制自己這個生存機器)。

目前來説,人的意識的自主度還是相當高的,很多情況下人不必像一個機器,可以更像一個人。

自私的基因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8

細胞,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的單細胞生物。早在遠古時代人類還未出現,就已經存在。關於細胞的來源,眾説紛紜,但是有些觀點卻很有趣,比如“原始湯”傳説。這個傳説把細胞的來源,解釋成在45億年前,在當時原始地球海洋裏,有很多有機分子的原始湯。這些有機分子受到大氣層中一些雷電和原始大氣層中那些甲烷,氮氣,氨氣的化學作用而形成碳元素的轉移。而碳元素是構成生命的基本元素之一。

細胞祖先最早的目的,可能是為了擴大族羣,因為在最早期的地球上——原始地球,那是一個炙熱着充滿着巖漿的火球,大氣層中多是甲烷,氨氣,二氧化碳,氮氣等氣體,但是後來隨着地球地表温度的下降,第一批生物的出現,這些生物的活動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開始下降,氧氣量急劇上升,從而出現第一批需氧的動物。

當然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可能在早期大氣中或者海洋中,就已經存在一些能夠穩定的,以原子或者分子為主要成分的穩定粒子。這些成分大量穩定存在於地球上。隨後某一天,可能是某些因素的突然改變,在這些穩定的粒子中,出現了一種奇特的分子,這個分子能夠進行自複製,這種分子叫複製者。

然而複製者,在複製的過程中勢必會出現複製失誤或錯誤,當出現錯誤的時候,就會影響或者改變這個原來分子的屬性。這個改變的屬性結果,可能會讓這個分子更加長壽,或者多產,甚至能夠精確無誤的保持自我遺傳信息,那麼這個分子裏的信息密碼就能夠被傳遞下去了。

而如果這種分子在短時間內就死亡。可能這種類型的分子就會在眾多競爭中被淘汰,當然這個假説的前提是資源是足夠多,多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而資源總會枯竭,當有了一定基礎的分子以後。分子間有了競爭,逐漸的,強競爭優勢的分子就被保存下來了。但是當強競爭分子數量巨大的時候,分子間開始競爭彼此有限的資源,複製者開始出現幾個流派,殺戮複製者和進取複製者為首的主要兩大陣營。

殺戮複製者通過入侵另外一些複製者的內部資源,來獲取創造自身的原材料。但是複製者為了保持自我,久而久之,出現了進取複製者,它們想出了一個絕秒的辦法,通過一層蛋白質來保護自己。也正因為如此,可以解釋細胞核設立在細胞的中心最深處,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自我,細胞核的以外的世界,有很多的骨架纖維和蛋白質都是為了更好服務於細胞核。

生物的法則,不是被天然設計出來的',而是在進化和改革的過程中形成的,這能使細胞在面對,多種模式的環境和不確定的情況下,應對自如。在細胞的進化的基因中,囤積了大量的所謂的“垃圾基因”,在這些錯誤中進化不斷前進,得以壯大細胞的族羣,由一變二,由二變四。

人類試圖想要讓遺傳與智能化的技術連接在一起,試圖把遺傳寫進編程,變成一堆數據,但是細胞不是簡單的機器,細胞中的各項設計,都是在隨着時間流逝,慢慢進化而成的,細胞的生命力強大到無法想象。

自私的基因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9

基因在億萬年的進化長河中廝殺倖存並不是因為它們本身懂得競爭和爭取,自私只是一個比喻。基因才不懂得要存活下來自身必須得做什麼,必須得擁有什麼條件,得適應什麼環境,存活就存活了,那些億萬年來死亡消失的基因連自身敗在哪裏都不會知道,就像這些倖存下來的基因也不會知道為什麼偏偏是自身得以倖存,或許,只是一個很隨機很偶爾的機遇。自私只是一個比喻,人類的比喻。

很喜歡作者的這種表述方式,喜歡他談論這些東西的口吻。喜歡他一再強調自身只是在用一個人們的都很喜歡都很容易理解的比喻來闡述基因的不自覺無意識無目的性。喜歡他有時候得費力的向我們説明,些些的矛盾我在會意的.時候往往內心裏是充滿笑容的。

作者用自私這個比喻想要表達的卻和自私這樣一個人類術語完全相悖的理念。有時候我看着這些矛盾的表述不禁佩服起作者來。正如作者所説,他只能用這個我們都能理解的比喻來做這次闡述,因此,這個標題很恰當卻又很不恰當。

其實讀完這本書是和DM巴斯的進化心理學混着讀的,讀完還是有些想法的,只是自身的能力實在有限,也表達不出什麼。不過相信以後會有機會的。

自私的基因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10

今晚終於有空,靜下心來讀這本書。讀這樣的書籍,遠不如讀上一本簡.愛來的從容而輕鬆。彷彿又回到學生時代去再學一遍生物課。什麼是基因,什麼是有絲分裂,什麼是基因重組?等等這些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彷彿很遙遠的詞彙。我們已忘卻了自己正是一個個基因生存機器的存在。

我不由自主想起了我們高中的生物老師。他身材不高,很瘦,姓氏少見,我們一下就記住了他,而他的課上的也好,課堂上,他不苟言笑,雖然他的年齡並不比我們大多少。他認為很重要的章節和難懂難理解的內容,會反覆的給我們講,給同學提問若還答不上來,他手裏捏着粉筆,默不作聲,那個情境盡顯老師的威嚴。而有一次在課外勞動中,不知何事竟看到這位老師露出孩子般的笑,讓我一愣:喲!這老師還會笑呢!哈哈!更讓我刮目相看的事情,是一個星期天學校賣桔子,那時候學校都有自己的柑橘園,有自己的經濟收入。原本談好的商販變卦不要了。而學校已讓我們留校的學生把柑桔採摘下來並用車拖來了。可能是商販沒料到桔子有這麼多,一再壓價,幾次交涉未果,幾個五大三粗的商販看到只有這麼一個身材瘦小,説話聲音又不大的.人和他們談判,沒放在眼裏。後來根本不理老師的了。我們在一旁也乾着急。老師騎上自行車扭頭就走了,不一會兒,唰啦啦,學校留校的男生全來了!幾十人!還來了幾個老師。老師們對商販説:今天這桔子按我們當初説好的一定得賣!同學們,把桔子稱重,上筐!所有的同學齊心協力,把那幾個商販唬得站在那裏,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哎,裝車吧!賣完桔子,大家有説有笑的回學校去,談論着商販的表情,樂不可支。這瘦小的老師真有兩下子啊!那天晚自習,每個班都分到了幾大筐桔子,每個同學都有份兒。教室裏的空氣中都瀰漫着桔子的味道,以至於漂亮的女地理老師來上課,掩鼻開窗,作難過模樣!被同學們笑了好長時間!

慚愧!那時所學差不多已悉數奉還。而今再次看到這些詞彙,也只是意會而不能詳細明白的講述。翻閲此書,彷彿把那時的時光重新拾起!

自私的基因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11

被御神團的知友安利數次,終於下定決心開始啃這本大名鼎鼎的科普讀物。沒想到這本書超出想象的精彩。令人歎服的不僅是作者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的洞見,更在於其深入淺出、循循善誘的分析講解。

簡單説,整本書是對進化論更深入的闡述。説到進化論可謂是眾所周知,而進化論為什麼是科學的理論,生物演化的背後是什麼在起作用,可能就沒多少人能講明白了。理查德·道金斯旗幟鮮明地提出以「自私的基因」的角度來分析自然選擇的過程及結果。而通過書中的闡述和給出的遺傳學證據,這樣的分析方法是站得住腳的。儘管基因並不具備情感,更不會有「自私」這種「想法」,但是通過這樣擬人化的方式,道金斯把基因的利己行為和利他行為解釋得十分清楚。

更進一步,作者還把基因的行為和博弈論的思想聯繫起來。其實對於基因來説,顯然是並不存在什麼「策略」的,但等位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來直接或間接控制性狀,在自然選擇的面前,不同的等位基因的「選擇」必然帶來不同的結果。在這裏我想到了一個相比作者可能略顯蹩腳的比喻:Pinball。

我們都玩過電腦上自帶的彈珠遊戲。按下彈簧,彈珠就被髮射出去,除了設置初始的'發射力度,我們是無法控制彈珠的飛行軌跡的。每次遇到障礙,彈珠會自己選擇反彈的方向;而無論反彈多少次,彈珠終究會落入底部的洞中。

這和基因控制生物體的生存有些相似。基因就像是在初始時設置了每個彈珠的發射力度,隨後發生的事情就不是基因可以控制了。彈珠碰到障礙後反彈到不同方向,看起來就像是彈珠自己在選擇路徑,實則不然:彈珠只是根據入射的速度和角度,決定反彈後的飛行路徑;彈珠碰到特殊的障礙會使障礙產生變化,而生物和環境也是會相互作用的;最後,所有彈珠都難逃一「死」,只不過有的彈珠會堅持更長時間,獲得更高分數。

假設有無數個人在操控無數個完全符合牛頓運動定律的彈珠枱遊戲。每個人都可以設定一個彈珠的發射力度,而得分高的人可以用積分換取更多的彈珠。然後讓這些彈珠枱一起開動。我們會發現,有些特定的發射角度,會讓彈珠在彈珠枱上獲得更高的分數,相應地這樣的選擇就會有更多次重複的機會。而有的發射角度讓彈珠很快落入黑洞,導致無法通過積分換到更多彈珠而出局。這可以類比基因控制生物體的自然選擇過程。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理解,其實書中的比喻更加精彩,比如作者對於划槳的比喻就簡單地説明了為什麼自然選擇是以基因而不是個體或羣體為單位的。

作者也提到了「時滯」這一概念。當基因決定了生物體的性狀後,是無法中途去改變的,所以在自然環境發生變化以後,很難直接反饋到基因,只有能夠成功存活下來的基因才能把這些內容傳遞出來。用這個概念去解釋癌症的發病原因,讓人有醍醐灌頂之感。為什麼年齡是和癌症發病相關性最高的原因?簡單講就是因為人壽命提高了,才讓致癌基因控制的性狀顯現出來了。而之前由於人壽命普遍不長,這樣的基因得以在自然選擇中得以保留。

作者視角不但侷限於生物學,還擴展到文化層面,提出了meme的概念。

自私的基因優秀讀後感心得感悟 12

如果你是個常人眼裏自私的人,那麼道金斯這本自私的基因再適合不過你了,如果你是個經常無私奉獻的人,那麼這本書你同樣需要一讀。

因為讀完這本書,你才能明白自私的人是如何一點一點從這個世界上被自然選擇所消滅,而無私利他的人又是如何一點一點使得物種進步。

道金斯在書中提出了幾個重磅的觀點,這在1976年裏引起了軒然,直到今天,如果你未曾讀過道金斯的著作,或不曾關注過達爾文主義和進化論的學術研究,那麼可以肯定的説,這本書還是會在你的腦海裏興風作浪,讓你讀完一時無法平靜。

他的觀點主要在於,自然選擇發生在基因,而不是人們通常認為的個體,甚至是類羣。

這也是這本書開始後着重筆墨攻擊的對象,道金斯毫不留情的用簡潔明瞭的邏輯和生動形象的類比,彈無虛發的整體打擊了支持類羣選擇學説的同行們。我們人類站在今天的生物成就高度,是很難去理解幾百萬年前基因是採取了什麼樣的策略才能得以繁殖進化。

已經有幸活在健全社會當中的我們,理所應當的將羣體道德,羣體約束,羣體利益等概念強加於生物的進化原因之中,就好似非要用比特率來解釋和描述飛鴿傳書的傳輸速率,只會得個牛頭不對馬嘴。

事實上在生物早期開展階段,如果在一個以羣體利益為終極追求的集體中,所以個體都本能的做着利他行為,而這時如果有某個個體突變出自私的行為,它在這個羣體中會享受到無與倫比的優勢,不管是它可以有更多交尾的時機,或是有更有利的條件來撫養後代,自然地會將他的基因更好的傳遞下去。而也是道金斯在書中描述的事實,動物會進化出欺騙與檢測欺騙的功能。繼續上面的例子,由於這種自私的基因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傳承自己,這個本來無私利他的羣體裏多了許多自私自利的個體,這時出現的情況往往是雙方如何通過進化來更好的保護自己的權益。

我們在這裏談論"利他"或"自私"僅僅是我們人類給予這兩種生存策略的名稱,但實際上策略就是策略,有效的就是好的,無效的就是壞的。當保持利他的羣體可以成功分辨自私自利者的欺騙行為,自私自利者只好進化更復雜的欺騙行為或接受在自然界消失的命運,反之亦然。似乎這樣的結果往往逃避不了一個羣體的覆滅,但道金斯通過引入進化穩定策略來解答這個問題。進化穩定策略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因為便於闡述,道金斯在書中往往通過一個羣體當中的兩種基因,兩種性別,或着乾脆就用兩種生物來進行博弈。

事實上達成這種進化穩定策略往往需要主客觀,內外部的協調統一。

橘生淮南那麼為橘,生淮北那麼為枳。一個種羣或多個種羣達成進化穩定策略的條件是極其複雜多變的,但是回憶話,我們可以發現,實際的情況只能一分為二,要麼達成進化穩定策略,要麼滅絕。這種進化穩定策略幫助了一片區域內,哪怕是敵對的物種之間的穩定進化,舉個例子,獅子和羚羊之間就屬於進化穩定狀態,當獅子第一次遇到羚羊時,很多的羚羊被捕殺了,倖存下來的羚羊無疑有着矯健靈活的基因,隨着獅子羣體的增大,羚羊日益快速靈巧,很多的獅子被活活餓死,而活下來的獅子不是成功忍飢挨餓,就是有着獨特的捕獵技巧。剛好進化的羚羊也繁殖的越來越多供進化的獅子享用,以此周而復始。

聽上去很簡單,但實際上這個時間跨度極長,其他客觀因素如環境,食物鏈等也會不同程度進化穩定。但道金斯指出進化穩定策略是基因層面一定會到達的,不然這種基因就活該被淘汰掉。道金斯對生物以及基因的解讀看上去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恰好這也是想表達的.,我們不應該依靠剖析高度興旺的人類來試圖找尋遠古單細胞生物的進化策略和趨勢,而是應該分割再分割,像物理學中對"上帝粒子"的追求一般去追求進化論的構成粒子。道金斯給出了他所在時代最令人滿意的答卷,《自私的基因》客觀公正的闡述了道金斯及他的一系列同僚所發現的生物進化規律,以及其潛在的自然選擇原理及動力,如果你是個唯物主義者,那麼這本書將幫助你理解自己的構造,甚至可以引發出自己該如何定位自己在進化史當中的地位這樣的深度思考。

我們也可以通過自私的基因這種理論依據,去和解答當今社會當中的存在的各種社會現象,比方出軌,比方拖延。當然還有些更為複雜的情形比方同性戀,單身主義等,道金斯給出了他對這些問題的可能性解答,但實際上這些問題仍有待我們去進一步學習,科技進一步開展才有可能得到答案。

理查德道金斯,1941年3月26日生,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教授,著名科普作家,生物學家。xx年中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他的暢銷書中,於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為最重要的代表作,他的基因觀念,顛覆了我們對自身的幻覺,深刻影響了整整一個時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