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穹頂之下》觀後感範文

來源:文萃谷 1.63W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柴靜《穹頂之下》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柴靜《穹頂之下》觀後感範文

柴靜《穹頂之下》觀後感範文1

《穹頂之下》是一部由柴靜自費百萬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紀錄片,於2月28日正式公開播出,一瞬間柴靜和她的紀錄片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成了當下名副其實的大頭條。而我們全班也在開學第二天花了一整個下午的時間從頭到尾一百四十分鐘完整看完了它。

整個紀錄片裏先後談到了關於霧霾許多方面的問題,包括各種駭人聽聞的事實和數據,霧霾對環境所造成的污染、危害和人類所遭受的慘狀,霧霾的根本緣由以及針對如此種種的解決方案。而我個人認為在這裏面最直觀的例子就是美國洛杉磯的低碳減排和英國倫敦的能源結構調整。

在有着攤大餅的城市規劃的洛杉磯,為了過濾減緩加州空氣中71%來源產生於柴油車的致癌物質,所有的這些耗油量巨大的大傢伙都被要求安裝DPF,置之不理者一律開罰單,重則停止更新牌照。而為了進一步治理污染,加州環保部門有權利抽查任何新車並要求車企召回全部問題車輛,一旦發現廠家違規就會從出廠當天起每天罰兩萬五千美元。這樣嚴格的強制性執法可以管住超過百分之九十的人。

而曾備受污染的倫敦身為一個比現在中國煤炭消費量還要高的'地方,他們又是怎麼做的呢?在賣給用户之前,煤炭會通過洗煤設施被徹底洗淨。而政府也出力承擔家庭壁爐改造百分之七十的費用,同時履行着異常嚴格的懲罰標準,違反者可以處以一百英鎊的罰款,甚至坐牢。通過所有人的努力,煤炭在整個國家的能源結構中從原來百分之九十降至百分之三十。這無疑是一個歷史性的重大變化。

説了這麼多,其實到頭總的來講,想要徹底治理好環境污染和困擾籠罩了中國如此之久的天敵霧霾,最好的方法就是從嚴格執行的法律開始。不來點直觀的標準,不來點嚴格的法律體制和嚴厲的懲罰制度,怎麼徹底治理好污染?怎麼打假?

正如柴靜説到的一樣:“不執法的結果就是逼別人作假。”人們往往只有在等到最後一分鐘、被迫逼到絕境時才肯妥協改進。那麼既然如此,何不動點真格,來點實在的?承受着這些污染,每天呼吸着那些大氣中的顆粒物的是我們每一個人,所以我們也應該承擔起責任,讓自己哪怕是在小事上的努力和嚴格執法一起,還天空一片蔚藍一朵白雲,也還所有生物包括我們自己,一個潔淨的大自然。

柴靜《穹頂之下》觀後感範文2

我們的思維邏輯是不是出了問題,首先環保問題不是哲學問題、是人類生存問題,不用辯證的去看,因為你總得喘氣吧?

其次作為普通老百姓我們能做的就是更多的去關注環境保護,減少自己的污染排放,你管不了垃圾掩埋,但可以自己分分類,至少電池不亂扔吧,你管不了油品控制,可以邁開腿少開車。至少不大晚上擾民飆車吧?你戒不了煙,也可以儘量少抽。至少抽的時候儘量不影響大家吧?難道因為做不到就不去做嗎?咱如果連這種意識都無法培養,那中國幾十年後絕對不可能是倫敦、洛杉磯。作品中的數字肯定是片面的,作品也有渲染感情的手段;但她的數據沒有虛假的,她的觀點不是錯誤的!你中石化的老總敢站出來説不用環保無須治理,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這事兒就沒了,環境就自愈了?就業發展貧困這都不是我們不去保護環境的藉口,我們不是皇帝不用考慮如何治理、我們需要發出必須治理的呼求就可以了。

最後人不會輕易放棄既得利益所以馬上柴靜本人會被質疑作為一個記者她比我們更清楚自己會被推到風口浪尖但她依然選擇完成這樣一個作品。她的確説服了我,作為一個接受過教育、作為一個不再年輕的80後、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這106分鐘打動了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環境治理這場人與人、人與自己的戰爭無論哪一方取得勝利,這片作品都會被記起。所以我佩服她的勇氣和才華,03非典後這個瘦弱的女子再一次震撼了我。有人會説不是能源行業、站着説話不腰疼,那你錯了,經濟不是個體、下行帶來的'影響是全方位的,誰也逃不掉。都有個先後輕重,現在喊冤?撈錢時候也是你們最狠最快,捱打的時候你也得走前面。

我不會去考究她本人開不開車抽不抽煙,也沒功夫管國外腫瘤死了多少人,更不會關心哪個領導和她褲腰帶以下的那點兒傳聞。我想做的只有改毛病、少開車、不浪費、垃圾分類、嘗試戒煙,培養自己和孩子的環保意識和生活習慣,不去選擇嚴重危害環境的謀生手段。我不再去理會自己這樣做對大氣治理有沒有用,但明善惡、分對錯,我自己得這樣去做!

柴靜《穹頂之下》觀後感範文3

“一個拉丁詩人信奉一句格言:一個瞭解事物原由的人,才是幸福的。如果他在中國,會把這格言改成:試圖瞭解事物緣由的人,是要倒黴的。”這段話是柴靜女士為張宏傑先生的著作《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所作的序中寫的。歷時一年,投資百萬,走遍中外,為了弄清霧霾的'原由,柴靜女士所受辛勞我們無法想象,在這裏,向柴靜女士致敬。

一張張細緻描繪曲線圖,一個個真實的數據,一次次明察暗訪,用“觸目驚心”已不足以形容。我看見,煙囱燃燒的不是化石燃料,而是我們每一個人乃至每一個活物的生命;我看見,濃煙滾滾,塵土飛揚的背後,是物慾的貪婪,是權利的糾纏,是挑釁法律的尊嚴,是漠然與習慣。我不知道,如果沒有柴靜女士耗時一年殫精竭慮的調查,我們對霧霾的集體警惕和重視還會延遲多久,是否,還是一如既往的把霧霾編成段子,一笑了之?我不知道,如果沒有對那些“既得利益者”的言談觀念進行曝光,那些灰色甚至黑色的地帶還能隱藏多久。

有誰願意重返1960年倫敦街頭,行人連自己的雙腳都看不見,交警需要用火把來為車輛引路?有哪一個媽媽,會把自己的孩子囚禁在家中,會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笑,生怕那樣會吸入更多煙塵?有哪一位“既得利益者”希望自己的家人生活在自己創造的穹頂之下?有哪一個國人,願意燃燒生命去換來錦繡繁華?我想,沒有人會回答“我願意”。那麼,為什麼,為什麼還不在建築工地的土堆上蓋一層布?為什麼還不在餐飲店裏裝一台油煙淨化器?為什麼還不在油槍上裝一個油氣回收裝置?為什麼還要一再踐踏法律的尊嚴——執行?怕拖累經濟發展,怕加大失業率,怕觸犯有關部門的權利……這些都不是藉口,都不是理由,唯一的藉口是淡漠,唯一的理由是利益。

我只想春有云霞出海曙,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萍;夏有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秋有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冬有千峯筍石千株玉,萬樹松蘿萬朵雲。希望,這不僅僅是奢求,而是穹頂之下的我們共同擔起的夢與責任。

柴靜女士的《穹頂之下》發佈後,很多人越來越警惕與重視霧霾和環保,然而,也有一部分人趁機深挖她的往事,藉機炒作,有人質疑她的動機,甚至有人説她“滿紙荒唐言”,而我卻只有“一把辛酸淚”。因為在當下,有太多盲從,太多惡意,太多無動於衷,太多眼睛被無知矇蔽,太多腦袋失去理性,然而,這些都無法改變——每一個時代,都需要像柴靜女士這樣真正有良心的媒體人。

柴靜《穹頂之下》觀後感範文4

柴靜是一個小女子,一個普通的母親,一個由對孩子的愛昇華到對所有中國人的愛的的人,一位曾經的知名記者而現在是一位普通人的人。她的愛是大愛,是儒家所推崇的大仁大愛。穹頂之下的思考是由環境和呼吸引發的思考,進而達到更大的思考,政策的,經濟的,法律的,社會的,直至生命的,人生的,人性的,由個體到羣體,再昇華到個體——人和生活、生命。一個弱女子以君子之風,講一個難言的話題而娓娓道來,沒哀、怨、怒、恨,用自己的行動和平靜的語言分析因果,剖析利害,展示事實,客觀理性,從容平實。平靜中充滿了對社會、生活和自然的.熱愛,用科學和事實提醒人們正視生活,珍視生命,繼而良知覺醒,體察人性。

這個視頻引發了國人的思考,展示了理性的美和力量。她的"我不怕死,但我不想這樣活着"的話震撼了聽者的心靈,從霧霾的生產到對人體的侵害;從經濟的運作,利弊的權衡;政府職能的發揮;法律的缺陷;中外的對比等等諸多方面的陳述,科學準確的展開了社會,社會的各級組織,法律和政策以及普通人的生活等等真相。這個片子對每個人,社會組織,企業,職能部門,政府,法律,社會經濟發展模式,人生價值,社會價值都起到了振動和積極推動的作用,由此所引起的連鎖反應和變化也許是驚心動魄的,但這是必然,是天意,是不可違背的自然規律。

無論由此產生的對其個人的生活和選擇的指責有多大,多真實,其背景、來歷及目的有多少可能,金羊年初兩會召開的關節之時,這個曾經知名的普通人引發的的這個事件,以穹頂之下的名義,告之我們每一個人,這是一個深化改革的時代,一個鉅變正在發生的大時代。普通人的公民意識、責任感、人性和文化的甦醒、迴歸正在走來,其轟轟的巨音己經在振動我們的心靈了。人們必然要思考,昇華,覺醒,我們究竟要怎樣活着。

柴靜所作是君子所為,平靜理性,以理服人,不以聲色化人。

柴靜是寓風雷於平靜之中。用人性在吶喊。

柴靜,才靜,才是靜,這才是靜。柴靜詮釋了這個“靜”。

20xx年,讓我們記住這個震動了我們心靈的人——柴靜。

柴靜《穹頂之下》觀後感範文5

《穹頂之下》——我認識了柴靜,也知道了這霧濛濛的天空是什麼?當我看完這個關於霧霾紀錄片時,我的感觸很深。曾經的我一直以為天空中那一層厚厚的灰色類似雲的東西叫霧,所以並沒有怎麼放在心上,有一段時間,我彷彿有些認為這並不是霧,而是霧霾。我開始關注起來霧霾,我發現霧霾的天氣並不是只有幾天就會消失,而是長時間這樣。我慢慢地重視了自己的環保,也注意起了大家的環保。直到我看完了這部紀錄片,我才真正地去認識了霧霾。

霧霾,名副其實,就是霧和霾的總稱。但是霧和霾並不是用一種物質,它們的區別是很大的。霾,就是灰霾,也就是空氣中的一些灰塵,雜物混合在一起的渾濁現象。

當初我和柴靜都有這麼三個問題:霧霾是什麼?霧霾從哪裏來?我們應該怎麼辦?這三個問題之前困擾了我很久,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看了柴靜的'霧霾紀錄片,我才解答了這些問題。

在紀錄片中,柴靜來到一個地方調查了一位小女孩,柴靜問她:“你見過夜晚上發亮的小星星嗎?”女孩搖着頭苦笑着説:“沒有見過。”“那你見過藍天嗎?”“見過幾次。”最後,柴靜問:“那你見過藍天上的白雲嗎?”小女孩用稚嫩的聲音回答了柴靜的問題:“沒有見過。”那個時候,我的心有一瞬間被震撼住了。我驚訝極了!一個六歲的女孩怎麼會沒有見過白雲和星星呢?很快,我又為她感到悲哀,看不到白雲,看不到星星,甚至看不到藍天,這樣的生活該如何想象,那兒的天氣和環保要有多差才能這樣。對於我來説,看到藍天、白雲是件簡單的事情,是的,環境在變得惡劣。我們雖然看得見藍天白雲,可是想要看到漫天的星星在夜空中閃耀着卻是件棘手的事情。

為什麼會是這樣呢?是因為現在大家的環保越來越差,反而工廠越來越多,排出的氣體大多是有毒氣體,這樣空氣質量也會嚴重下滑。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一抬頭便能看見湛藍的天空,一呼吸便能擁有最神清氣爽的空氣。可是光想有用嗎?我們得做出行動來,綠色環保出行,不亂扔垃圾,看見違法排放毒氣隨手撥打12369舉報。也許你的一個小小舉動就會讓世界更加美麗、乾淨。容我們用雙手創造出一片藍天,同呼吸,共命運!

柴靜《穹頂之下》觀後感範文6

今天我看完了記者柴靜拍攝的關於霧霾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同呼吸共命運》,裏面詳細的分析了霧霾形成原因以及如何能夠控制霧霾的產生,想要留住藍天我們應該做些什麼,記者通過一個個事件,一串串數據深入淺出的告訴了我們霧霾帶給我們的身體多大的傷害,它的致癌率有多高,在這之前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思考這個問題,但是看完這個視頻讓我沉默了許久,也讓我對這位身材嬌小,內心卻充滿着正能量的女人豎起了大拇指。

在調查視頻中我看到了我生活的城市—石家莊,20xx年污染天氣天數竟高達264天,一年365天,這是什麼比例?意味着我們一年中72%的時間生活在這樣的“毒氣”中,早上起牀我拉開窗簾看到的不是遠處的高樓大廈,不是遠處的大山,看到的只是顏色灰暗,雲裏霧裏的模糊世界,霧霾又來了,心想着這樣的天氣什麼時候能夠結束,緊接着我會翻看手機看看這幾天的什麼時候能夠颳風,等待着霧霾的結束,因為如果盼着好天氣就只能靠風來結束。

視頻中記者採訪一個小女孩,你看到過白雲嗎?她回答:沒有,記者又問你看到過藍天嗎?她回答:只看過一點點藍色,看完這個小女孩的回答,我的心裏感到難過又惋惜,因為我也有一個女兒,她今年才3歲,我不希望我的女兒將來生活的城市看不到藍天白雲,現在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每個家庭都有汽車,甚至幾輛,即使很近的'路也得開車,這已經成了習慣,覺得不開車就出不了門,我想這就應該從我們這一代人,從現在開始,從自身做起,想要留住藍天,留住綠色家園,是時候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了,減少開車次數,多坐公共交通和地鐵,能拼車就拼車,保護我們生存環境。

節能減排。是我們一直以來號召的,也是今後發展的重點,雖然我們只是一名普通人,但是我們都是霧霾之下的一份子,我們之力雖微薄,但眾志成城,終會改變些。柴靜説,這是她和霧霾的私人恩怨,其實,這是我們每個人和霧霾的恩怨,它已危及到了我們及家人的身體健康,危及到了子孫後代的生存環境,這是一斗爭,是一場長期戰鬥,我們一定能戰勝,所以從現在起我們就要做到節約能源和減少環境有害物排放,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

柴靜《穹頂之下》觀後感範文7

整整兩天的時光,我發現我的朋友圈被柴靜的消息刷屏,和她有過兩次論壇講座的交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欣賞她的新聞節目,央視極少數能讓人看得下去的新聞節目,讀過她的《看見》。雖然沒來得及看她的《穹頂之下》,但還是很願意支持轉發,昨晚看到幾個羣裏面的爭論,看到有消息説有關部門要“和諧”她作品的消息,一直忙碌沒有時間看的我,深夜凌晨兩點到四點連夜看她的'作品。

我感到非常震撼,不需要什麼大製作,也不好界定這是紀錄片還是新聞片,我只是看到一份認真,和有專業性的調查,那裏面有我的故鄉哈爾濱,有我生活過的北京,有我現在生活着的上海,我甚至沒有想到,河北、唐山、乃至下有天堂的杭州居然都被霧霾污染成這個樣子。

我看到環保部門無力作為,企業、行業標準規則的荒誕無奈,看到諾大的發展大國付出如此巨大的環境代價,看到每個個體生命,無論你的政治立場如何,無論你有錢、沒有、有權、沒權,不是同呼吸、共命運嗎?我也看到了微信朋友圈有人轉發黑她的材料,又是拾人牙慧的咀嚼別人的私生活,讓我深感這樣文字的無恥。一個國家,如果説在政治改革上沒有共識,但是我想在環保問題上應該有共識,誰的健康不受影響呢?不值得認真的對待解決嗎?

柴靜做了一個大時代之下,一個女人的擔當,一個專業新聞人的擔當。新年都説有新政,問題清楚的提出來了,看為政者的擔當。我看到一個微信朋友圈裏面,不同立場的人還在爭論,有人繼續拋出險惡的陰謀論,懷疑她的動機與行動背後有什麼力量支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我看到有人引用曼德拉的一句話,很是精彩,抄錄下來:“如果發出聲音是危險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覺無力發光,那就IE去照亮別人。但是,不要習慣了黑暗就為黑暗辯護;不要為了自己的苟且而得意洋洋;不要嘲諷那些比自己更勇敢、更有熱量的人們。可以卑微如塵,不可扭曲如蛆蟲。”

我想就像魯迅先生説的那樣,我們最起碼能吶喊那麼兩聲,是那些勇於在黑夜裏前驅的真的猛士,不憚於在黑夜裏前驅。

柴靜《穹頂之下》觀後感範文8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我從表叔那得知了《穹頂之下》這部紀錄片,然後在班上就把這部紀錄片給看完了,這部紀錄片給我了極大的感受。

柴靜是以她女兒的故事做開頭:“聽到她的心跳的那一瞬間,我覺得對她沒有任何期望,健康就好。但是,她被診斷為良性腫瘤,在出生之後就要接受手術。”我被驚住了,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小嬰兒就要接受大手術,霧霾讓柴靜的女兒出生前就患上了病,所以柴靜以一個母親的身份與霧霾開始了鬥爭,正如她所説,這是一場一個母親和霧霾之間的私人恩怨。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柴靜正在採訪一個六歲的`小女孩:那個小女孩沒有見過星星,沒有見過白雲,連藍天也只見過藍一點點的。現在,孩子們想看見星星是一種奢望,成人們想看見曾經的天空是一種奢望,白雲也是曾經的回憶罷了。這,是因為什麼?是因為我們自己罷了。

霧霾是什麼?霧霾從哪來?我們怎麼辦?這是柴靜提出的三個問題。

霧霾是什麼?柴靜説:它們是一些空氣動力學直徑小於2.5微米的顆粒,我們看不見它,因為肉眼能看到的顆粒物,最小的也是它的20倍,這是一個看不見敵人的戰爭。一個看不見敵人的戰爭,是危險的,是可怕的。而且這些敵人在我們呼吸的時候,它們都在。

霧霾從哪來?來自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國的PM2.5,百分之六十來自於燃煤和燃油,也就是化石能源的燃燒。還有一部分是來自於汽車尾氣、加油站廢氣泄漏……我們的煤怎麼了?現在中國燒的煤比其他所有國家加在一起燒得都要多,而且我們燒的是劣質煤、褐煤、沒有清洗過的煤!我們的油又怎麼了?我們的油大部分燒在車上,我們的車在十年之間增加了將近一個億,光北京20xx年一年我們增加的車是多少呢?八十萬,排成一條能從北京排到深圳,再從深圳排回來。

我們怎麼辦?我們該拿霧霾怎麼辦?讓我們的曾經湛藍的天空回來很簡單,就要看我們有不有這個決心。有個APP軟件可以隨時查看你周圍的重污染工廠,你可以舉報;你看到周圍的餐廳有污染情況,可以撥打12369舉報。但如果我們不説,12369永遠只是一串數字,但如果我們説,那麼12369就有可能是讓天空變回湛藍的原因之一。

我們該拿霧霾怎麼辦?很簡單,從你做起,從大家做起,從有關部門做起,一起保護家園,讓霧霾從此消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