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與罰讀書心得範文

來源:文萃谷 8.46K

我們有一些啟發後,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罪與罰讀書心得範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罪與罰讀書心得範文

罪與罰讀書心得範文1

《罪與罰》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一個極其窮困的大學生,因痛恨當鋪老闆娘的盤剝,憤而行兇——殺了老闆娘,卻自以為是伸張正義。但以後的日子裏,他飽受殺人的恐懼,良心的譴責。最後,他醒悟了。在家人、朋友的幫助下,投案自首。

其實那位大學生有正義感是好事,可我認為他用了一種最極端的方式去伸張正義,結果事得其反。變成了殺人兇手。有時候,在做一些事情之前,要想清楚這些事該怎麼做,事情才能做得更好,更完美。而那位大學生正是因為太恨老闆娘,頭腦發熱,才殺人行兇的。

但主人公畢竟是受過教育,有良知的一個人。他在殺人後十分不安,就怕自己被抓。這時,我想他已經明白,自己即使逃脱了,也會不安地度過一生。於是,大學生首先把殺人的事實告訴了自己的`愛人、親人、朋友。並最後告訴了警官。這也是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第二個道理:在你犯錯後,一定要勇於去承擔責任,而並不是去逃避。因為這樣,你的一生都會充滿恐懼。

所以,我們一定要用大腦思考後才能做事。哪怕做錯了,也要敢於承認事實。這也就是《罪與罰》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罪與罰讀書心得範文2

我要去了。我要去的地方,你們不能抵達;我告訴你們一條救贖之路: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愛自己那樣去愛別人——耶穌

面對不可逃避的苦難,作者一直在寫作中苦苦尋找救贖的方法。我們來看看作者在這部《罪與罰》中的尋找過程:在一開始,主人公是個懷疑主義者,甚至對大眾的信仰,都持懷疑的態度;他自己更是一個無神論者。這就註定了他和大多數人都沒有共同語言,只能遊離於人羣之外。他有自己的理想、包袱,但都只是一些理論:他把人分成兩類;第一類是被統治者,也就是普通人;他們負責在數量上保存人類。第二類是統治者,是手握權利、可以殺人的人;他們負責推動着歷史前進。為了證實一下自己到底是哪種人,他殺了人。(這只是作者給自己提出的一種假設)經過事後的事實和無數次的內心掙扎證明:他自己也是一名普通人,根本沒有能力改變和拯救別人;但索妮婭是個例外。(索妮婭是苦難的代表)他曾對索妮婭説:我們要自己肩負起受苦受難的重擔。但他和索妮婭有一點不同;索妮婭是有信仰的,無論多大的`苦難,她都可以忍受;而主人公是沒有信仰的,他在獨自承擔自己的苦難;並且還經常嘲笑索妮婭的信仰。

後來他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服刑,索妮婭也陪他一同去了。在監獄裏,他從不覺得自己有罪,繼續保持着自己的高傲,這使得他周圍的犯人都不喜歡他,把他當成異類對待。索妮婭經常會來探望他,可每次他都以冷漠的態度對待她。他在監獄裏痛苦的活着,覺得未來是沒有希望和毫無意義的,有的只能是苦難和犧牲。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到故事的最後,事情發生了變換:有一天,他突然感到自己和自己的信念其實都是十分虛偽,他逐漸地學會了轉換一個角度看問題。當最後他和索妮婭擁抱在一起哭泣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已經重獲了新生。是什麼讓他重獲新生的呢?是愛,是信仰。苦難依舊存在,我們依舊渺小、無力,但因為有了信仰與愛,我們就變得能夠承擔苦難了:除了承擔以外,我們還要愛它。尼采説過:“愛命運”。你可以不喜歡它,但你要愛它。其實索妮婭一直在等待這一天的到來,並且堅信這一天終將到來。(他們終於擁有了共同的信仰)在這裏,索妮婭既是拯救者,又是被拯救者;既是苦難,又是救贖;在苦難之中完成了救贖。

作者在這裏這樣寫到:他們想要説話,可是誰也説不出來。他們都熱淚盈眶。他們倆都面色蒼白,兩人都很瘦;但是在這兩張仍然帶有病容的、蒼白的臉上已經閃爍着獲得新生的未來的曙光。愛情使他們獲得了新生,這一個人的心包含有另一顆心的無窮無盡的生活源泉。

他們決定等待和忍耐。他們還得等待七年;而在那個時候到來之前,還有多少難以忍受的痛苦和無窮無盡的幸福啊!然而他獲得了新生,他也知道這一點,已經獲得新生的他以全身心充分感覺到了這一點,而她——她只是為了使他活下去而活着!

當我輕輕地合上這本《罪與罰》的時候,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靜。這一個月的時間,它帶給我的是強烈的心靈震撼和深深的思索。現在就要和它道別了,心中難免有些傷感。其實它不會離開我,那些深刻的思想已經成為了我的一部分。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經死去;但他的思想卻永遠活着。這部用非凡的藝術表現力、巨大的悲憫情懷完成的《罪與罰》,也不會死去;它會靜靜地躺在圖書館裏,等待着下一個讀者把它打開;每一次打開,都會是一次重生。

罪與罰讀書心得範文3

該説,這是一本非常值得那些為着自己的能力而驕傲、而痛苦的人讀的書。

該書的主人公認為憑着自己的能力和思想,能夠隨意決定其他人的生與死,天才具有通過犧牲弱者和平庸者的生命來實現自己的偉大目標的權利,在天才面前,他只為自己立法,而不需要聽從一切世俗的道德和法律的約束,為了能夠讓人類獲得進步,天才即使一時傷害了普通人,他的這種行為也是合法的,有道理的。

正是這種思想,驅使了主人公完成了他的那次為了驗證這個思想而去實施的'殺人。但最後,他自己卻無法忍受由此而來的孤獨,也無法説服自己殺人的目的,並通過與救助那些平凡人的過程中,逐漸被平凡人的感情所感化,最後通過自首、服苦役而開始了新的生活

在這本書裏面,作者批評了當時盛行於歐洲的功利主義、實證主義、科學主義、庸俗唯物主義的觀念,倡導了人性和情感的力量,尤其重要的是,他通過揭示那些普通人的喜樂,普通人身上不平凡的地方,以及非凡者身上平凡的地方,最終打消了自康德以來,一直在哲學界中存在着的那種理性者有權利為自己立法,因而有權利不顧普通人的感受來強加給他們意志的歧視性的做法。在陀氏的作品中,極力揭示的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人、事背後那些感人至深,異常複雜的東西。如果缺少了這些關切,那麼任何一個天才所要拯救世界的理想,最終也將不可避免地蜕變成為一個暴君獨裁專制的藉口

罪與罰讀書心得範文4

輟學窮大學生拉斯柯爾尼科夫,犯罪毀滅,認罪伏法、贖罪,改變信仰的故事。拉斯柯爾尼科夫是個很奇怪的人,思想行為矛盾,反覆無常,從故事開始到結束,從他的犯罪墮落到悔悟整個過程每個轉變,都透出荒謬的氣息。他的慷慨、他的正義、善良、清高,他的殘暴、他的冷漠、怯懦、卑劣,他變幻的信仰,全部都透出一股輕率、飄搖無力的青年的魯莽盲目。小説有大量19世紀時期,沙俄貧苦大眾的生活細節描寫,前半部像渺小的歷史片段萬花筒令人目不暇接,但也充滿悲苦與陰暗。後半部大量對人物心理變化的剖析,讓人憋屈窒息,看到尾聲的簡明敍述,簡直是解脱。或許這種令人窒息厭煩的心理活動描寫,是此書的珍貴之處吧?內心的負罪感,糾結,煎熬,衝突才是真正的罪與罰。當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真正悔罪改變信仰後,他反而獲得瞭解脱。

讀完後的最大感受“貧困是萬惡之源”拉斯柯爾尼科夫原本是個聰明而有才華,前途光明的法學專業學生,他原本學業優秀,能在雜誌上發表,家庭門第高貴,樂於助人,有正義感,見義勇為,愛家人,寧可忍飢受凍輟學,也不肯犧牲自己妹妹的婚姻。 但是貧困毀了一切。首先,貧窮造成的尖鋭貧富矛盾,經濟困頓摧殘他的.自尊心,讓他變得尖刻激憤,讓他在思想上走上極端,他認為:超凡的人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認為自己殺人搶劫(放高利貸的)是為社會除害。

同時貧困磨損了他的健康,讓他營養不良,他患上了熱病,反覆發燒,失去行動工作能力,自控力判斷力變得低下,情緒總在失控邊緣。任何優秀的人在疾病的陰影下都會被摧毀心智和尊嚴。

他的犯罪過程是悲劇,他的逃罪,認罪,悔罪過程是慘劇,無論是被他殺害的那對姐妹,還是在驚恐悲痛絕望中發瘋死去的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母親,都是他荒誕反覆無常思想的犧牲品。作者安排給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救贖,温柔高尚但地位卑微的女性和宗教,顯得有些一廂情願,與前書基調力度不匹配。但也是身處那個混沌時代的迷惘與無可奈何吧? 拉斯柯爾尼科夫坐牢時有兩處令人印象較深的諷刺點:一是牢房裏也有鄙視鏈,政治犯看不起一般罪犯,一般罪犯看不起拉斯柯爾尼科夫,因為他的殺人犯罪方式太粗魯,不符合他的階層身份。二是拉斯柯爾尼科夫在牢房裏吃得比他念大學時好,穿得也更暖……

罪與罰讀書心得範文5

我還是非常推薦這本書的。

開始,它看上去非常枯燥,有點像論文,而不是小説。不過看完一半以後,故事情節就陸續出來了,開始顯得有些趣味了。所以,如果你還沒有看完一半的話,不要因為枯燥,而把它停下。因為精彩的在後面。

故事大致是這樣的。一個叫拉斯科利尼可夫的青年殺了一個放高利貸的老太婆,行兇以後,被她的`妹妹發現了,所以他連着她妹妹也殺了。之後,兇手陷於痛苦之中。但是他不斷地為自己辯護,認為他殺了那個老太婆是為了行俠仗義,是合理的,也是公義的。

他想辦法逃脱警方的追捕,但是心理卻無法得到平安。他寫了論文説明他是屬於那類改變世界的,不服從律法的人。但是,他仍然十分痛苦。他只有向一個身世可憐的女子索尼雅懺悔過。他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告訴了她一切。

隨着案情的發展,他逐漸逃離了警方的調查。證據都顯得對他的逃脱有利。但是,他最後決定自首,去服苦役。因為他坦白承認,又因為他犯罪以前表現良好,才被判了7年。

不過即使在服苦役的期間,他開始並沒有悔改,還是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他所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他不應該自首。索尼雅在這段時間裏面,常常去探望他。最後,他發現他愛上索尼雅了。從此以後,他開始了正確的反思,比起之後永遠幸福地跟索尼雅生活在一起,7年的苦役就沒什麼了。在監獄裏,他開始閲讀索尼雅給他的那本福音書。

整本小説裏面還捲入了很多人和事。有愛他的母親和純潔善良的妹妹,也有陰險的彼得比特羅維奇,也有他的好朋友……等等等等。

這本小説給了我一個信息,那就是,當人犯罪以後,不管你怎麼為自己辯護,你的良心並不會輕易放過你。所以,與其爭辯,不如謙卑下來,決心悔改。當人決志悔改之後,所有的心理負擔都會立刻消失。所以,解除痛苦的最好方法就是認罪。

罪與罰讀書心得範文6

小説中斯維里加洛夫的自殺,以及他妻子的死好像是一個迷,小説中自始至終也沒有給出確定的答案。不過讀過的朋友一定也像我一樣,有種強烈的預感,他妻子的死一定和他脱不了干係。不過我們的結論不能建立在自己的感覺上面。下面是我基於小説的內容做出的分析。

首先,我們看到他和他妻子的婚姻是沒有愛情的,可以肯定他不愛他的妻子(他妻子比他大不少)。他們的婚姻其實只能算個交易,大家都各有所需(她妻子手裏握有他三萬的借據)。他們七年相安無事,直到遇到杜妮婭。杜妮婭的美貌又加上他好色的本性,使他開始瘋狂的追求杜妮婭。欲糾纏杜妮婭一起私奔,怎奈杜妮婭不同意,而暴露了其醜行,使之美夢破滅。他的妻子為了讓他徹底死心,從而撮合了杜妮婭和盧仁的婚姻。或許就在這時,他心裏有了真正殺人的念頭。只有除掉他的妻子,他才能去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他的妻子剛埋葬,他就急忙趕到彼得堡來,要在杜妮婭與盧仁結婚之前做最後的爭取。把他的殺人動機與狼子野心暴露無遺。

其次,是他妻子死後他表現出的'病態心理與良心的不安。他妻子死後,他常常看到他妻子的鬼魂,暗示他妻子的死和他有關係。小説也描寫他和拉斯科尼科夫有相似之處,也表現出和拉斯科尼科夫同樣的病態心理和良心不安。説明他和拉斯科尼科夫一樣都做了虧心事。他最後的自殺,顯然是因為受不了良心的折磨,而所選擇的解脱。

最後,他妻子死亡的原因與他有直接的關係。他對他妻子兩鞭子的抽打,是導致他妻子死亡的終極原因。我們可以合理推測,他是有預謀的,只不過他的計劃很巧妙。我們也從小説中其他人物的口中都得到暗示。是他害死了他的妻子。這些側面描寫都指向他就是兇手。

本來他殺了人之後夢想過幸福的生活,不過他和拉斯科尼科夫一樣,都過高的高估了自己的智慧。他們千算萬算沒有算到,犯了罪之後真正可怕的是良心的痛苦。人不是冰冷的機器,而是有血有肉的,有良心有感情的。他們的天良有了虧欠,他們已不能與自己和解。內心不得安寧,使他們失去了一切的平安和喜樂。他們殺死了別人,也殺死了自己。活着是種煎熬,死亡或許是解脱。斯維里加洛夫有了自殺的想法,或許唯一讓他活下去的希望是和杜妮婭在一起,當杜妮婭死也不屈的時候,也就徹底終結了他的生命。人活着總得有個念想和盼頭吧,沒有希望,只有痛苦的時候,自殺可能是註定的結局。

斯維里加洛夫最後自殺了,我們知道拉斯科尼科夫也殺了人,他也同樣在經受內心的煎熬和良心的折磨。他的結局又是如何呢?自殺是唯一的出路嗎?

罪與罰讀書心得範文7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筆下,19世紀中葉的俄國城市彷彿一塊散發着惡臭的腐肉,一幅暗無天日的污濁景象。在這裏,貴族地主是荒淫無恥的,房貸者和商人是市儈勢利的,而窮人的絕望程度令人髮指。

小説的主人公,羅季昂·羅曼諾維奇·拉斯柯爾尼科夫(Rodion RomanovichRaskolnikov)。正如作者賦予他的人物特徵,Raskol,分裂,這個詞精確地抓住他性格與世界觀的特徵:善良與殘酷、恭順與暴躁並存,凡事好走極端,在信仰與懷疑中艱難徘徊,心中懷有高尚的救世理想,卻又堅信為達目的可不擇手段,這與書題《罪與罰》是一致的。拉斯柯爾尼科夫把人分成“不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人”兩類,前者為了“推動這個世界”,可以不擇手段,為所欲為;後者是平庸的芸芸眾生,不過是“繁衍同類的材料”和前者的工具。他試圖成為前者,而他的悲劇證明了其“理論”實踐的失敗結果,脱離傳統道德準則對社會進行以自我意識為中心的批判,其行徑無異於極端個人主義。

小説有三個片段讓人印象非常深刻:1.主人公行兇前後的描寫,尤其對心理的描繪細緻入微,畫面感十分強烈,讓人涼徹心骨;2.與波爾菲裏那段互相試探的對話,有大段的復調型獨白,張力十足,扣人心絃;3.索菲雅被誣陷偷竊以及之後繼母發瘋的過程,把底層人物的不幸命運表現得淋漓盡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