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醫學學習心得體會

來源:文萃谷 9.29K

救人性命第一要有一顆慈悲之心,普濟天下也許太過遙遠,但是懷着一顆救世濟民的心去學習中醫,我相信自己會學好,會成為一個好醫生,一個能夠給別人帶來健康和幸福的好醫生。對此小編給大家收集了有關中醫醫學學習心得體會的優秀內容,應該能給各位帶來幫助。

中醫醫學學習心得體會

  中醫醫學學習心得體會(一)

研修期間,我們按照由公共管理、教育管理及人文素養三大知識模塊組成的課程體系,進行了強化學習。可以説,這期研修班起點高、模式新穎、效果良好。整個課程體系設計科學合理,既關注了當今公共管理和理論前沿,又關注了教育管理的工作實際,既有前瞻的視野,又有豐富的案例分析。雖然本期研修班只有短短的17天時間,但我覺得感觸很多,收穫也很大。下面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彙報一下個人的感受:

一、拓寬了視野,開闊了眼界

這次研修,我們完成了120學時的課程計劃,22門課程基本涵蓋了公共管理專業應涉獵的主要領域,從宏觀經濟學、危機管理、公共管理、公共財政、公共政策、教育管理到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人力資源管理、媒體新環境及應對策略、領導語言藝術、信息技術等等,內容覆蓋面廣,信息量大。聆聽了教育部有關官員及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人保部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中國教育電視台等知名專家教授的授課,領略了名師的智慧和風采,老師們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知識淵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都有獨到的分析和精闢的見解,他們精彩的講解不時閃爍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維理念不斷地受到新的衝擊,從而進一步理清了思想認識上的誤區,解開了許多工作、學習、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大大地拓寬了視野,開闊了眼界。正所謂:聆聽的是智者的聲音,感悟的是知識的力量;學到的是管理的精華。

二、增長了知識,提升了能力

一是學習了很多科學的管理方法。如中國人民大學侯景新教授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周石教授的“高績效團隊建設”、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李克實教授的“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國際關係學院郭惠民教授的“突發事件處置與危機管理”等專題講座都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可以説,通過這次研修,切實地增長了管理知識,增強了工作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能力。“管理的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 “管理的一半是科學”指的是管理的制度要合理、科學,即既要符合當前的教育方針政策,又要適合本校的實際情況。“管理的一半是藝術”指的是學校的管理要講究技巧。即要“善管巧理”。 它告訴我們,只有把合理的制度和管理的技巧兩者合二為一,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可以預見,在培訓期間所學到的這些先進的管理方法,必將給我今後的工作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

二是學習了很多新穎的思維方法。如清華大學韓廷春教授的“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分析”、清華大學王孫禺教授的“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中國人民大學謝明教授的“公共政策分析”、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綜合處劉培俊處長的“關於中國職業教育吸引力的若干思考”、清華大學袁本濤教授的“教育的公共性與教育公平”、北京師範大學劉寶存教授的“發達國家的教育改革與發展趨勢”、清華大學李越教授的“中學與大學教育銜接”、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喬玉全處長的“中國基礎教育辦學現狀、熱點和發展趨勢”、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談鬆華教授的“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宏觀背景與戰略選擇”、清華大學王有強教授的“公共財政學”等,從不同的研究領域出發,以不同的研究視角,展現了許多新穎的思維方法,這些新的思維方法,是在既符合政策法規和教育規律,又充分結合自身實際的基礎上,直面現實困難,突破常規思路,創新解決問題的辦法,達到問題迎刃而解,效率不斷提高,成效事半功倍的效果。實際上,這些思維方式所閃現出的智慧,就是解決問題能力的具體體現。因此,我覺得這些新思路、新方法對實際工作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它使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能夠心態更加自信,思路更加開闊,方法更加靈活。

三是學習了很多有效的溝通方法。如中國教育電視台聞閘教授的“領導者語言表達藝術”、 清華大學孫靜惟教授的“媒體新環境與應帶策略”、清華大學孟波講師的“管理溝通”等課程,都結合了生動的案例分析,為我們講述了溝通在現代管理中的'重要性,簡言之,溝通,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瞭解,相互理解,就是消除誤會,化解矛盾,摒棄隔閡,就是密切關係,求得諒解,增進感情,達成共識。但凡成功的管理者,無一不是善於溝通的好手。作為管理者,一方面加強團隊內部管理,需要與成員溝通,良好的溝通,能夠使團隊成員理解管理者的管理意圖,能夠激大家的參與感和熱情,能夠引導團隊成員朝着共同的目標團結一致,發奮努力。另一方面創設團隊發展的良好環境,要與外界溝通。無論是要爭取領導的政策支持,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還是要贏得外界的大力幫助,這都需要重視溝通,一方面要保持自信、充滿誠意,另一方面要善於尋找雙方的關注點、興奮點和共同點,促進工作的有效推進。

四是提升了個人修養。如清華大學劉書林教授的“科學發展觀與幹部素質提升”、清華大學李燕教授“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漫談”、清華大學朱漢城教授的“走進音樂世界——音樂賞析”等課程,對提高個人的素養有莫大的幫助。

三、提高了認識,完善了自身

在學習中提高,在實踐中成長,這是我這次研修的重要心得體會之一。通過學習,不僅逐步地提高和完善了自己,而且,通過學習,還促進了反思。

一是要注重提高理論修養。通過這次學習,我深刻地感覺到得自己的教育理論水平和管理理論水平離工作實踐對自身提出的要求差距大。這不僅體現在自己學習的習慣上,沒有養成有計劃、有規律地學習理論知識的習慣,而且體現在自己的學習成效上,既沒有對各種理論做到大量涉獵,擴充知識面,又沒有精讀某種理論,融會貫通,更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因此,以後要在學習上更進一步加強,不斷提高自身理論水平,在學習中提高、在學習中成長。

二是要注重積累實踐經驗。理論是在實踐的基礎上,通過概括提煉而成。專家們的工作經驗和理論成果,都是因為他們不僅勇於實踐、不斷探索,而且是因為他們善於總結,注重積累。因此,我們在平時的工作中,要注意收集、總結、提煉成功的經驗,使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方法,並逐步成為自身工作特色,不斷提高工作水平。

三是要注重提高業務水平。通過這次研修,我深刻地認識到,要做好工作,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自身業務水平,以適應現代社會對一名管理者的要求。一方面要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斷提高管理能力,掌握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益,使學校發展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能夠勇立潮頭,立於不敗之地。

  中醫醫學學習心得體會(二)

也許是巧合,也許是緣分,在大學聯考結束後,原本一心想要做個程序猿的我,居然會改變主意報考中醫專業。

中醫,這個傳承了千年的古老醫術,一直有着獨特的魅力和神祕。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髮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醫承載着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強調辨證實施,重視病人個體差異。雖然同是慢性肝炎,病程長短不同,通過辯證進行不同的治療,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按照化驗去治‘大三陽’。氣滯血瘀者,當以祛邪為主;氣虛血滯者,當以扶正為先。‛這些理論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看中醫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是根據病人的體質、體徵,結合天時、地理、病史等諸多社會因素確定癥結和治療方案,這就是著名的三因理論‚因人、因時、因地用藥‛。

中醫學理論體系是經過長期的臨牀實踐,在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逐步形成的,它來源於實踐,反過來又指導實踐。通過對現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內在機理。因此,中醫學這一獨特的理論體系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辨證論治。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氣血津液、髒相、經絡、運氣等學説,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醫幾千年的發展史,為人類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作為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的代表和傳統文化的結晶,中醫創造了世界科學史上的兩個奇蹟,一個是歷史的奇蹟,中醫為中國人民繁衍生息的醫療保駕護航;另一個是現實的奇蹟,為那些患有疑難怪病的病人解除痛苦。也許有人要問,中醫是什麼?我們説中醫是樸素的辯證法,是勞動人民經過兩千多年以來積累的與各種疾病做鬥爭經驗的總結,中醫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同時也是具有最完整理論體系的科學,它的理論對其它學科和人類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傳統文化裏面還有一家,那就是醫家。醫家不僅是一種醫療技術,也是一種文化哲學。中醫是崇尚陰還是崇尚陽呢?其實中醫是講陰陽平和、陰陽不偏的。可以説中醫是陰陽哲學的最佳體現。中醫説一個人有病了,那是陰陽不和。怎麼治病?就是調和陰陽。病治好了就是陰陽調和了!有人攻擊中醫就説一個陰陽太簡單了!其實越簡單的東西越接近事物的本質。中醫是一種陰陽中和的文化!應該在我們中華文化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然而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衝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人們開始使

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 現在,西醫院遠遠多於中醫院,在大多數人認識中,有了病就是去醫院檢查,然後吃點藥,中醫從來不是第一選擇,也是隻有在經過多方折騰病也沒有痊癒後,才想起來去看看中醫。

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説了一箇中醫的自述,看得我目瞪口呆。感到生孩子絕不是一個自然過程,而是一種有如‚神六‛發射的高科技程序。

(她先敍述產前檢查,我説:‚完了,非給你剖腹不可。‛我知道這種情況也完全可以自然分娩,不是非剖腹不可。她説:‚是啊,人家説了,這是必需的。‛人家西方醫生還很以人為本哪,刀口在下腹部,還是弧線形,考慮到讓你還能穿比基尼。她説,手術室為抑制病菌温度很低,做完手術又用涼水給她進行了全身清洗,我説:‚完了,你非發燒不可。‛她説:‚人家説了,這也是必經階段。‛我聽了真是叫苦不疊,誰説生孩子就非得發燒呀?醫院趕在她發燒之前先給她掛上吊瓶,這樣她就不至於燒死。一聽用藥方法和飲食,我説:‚更完了,你非沒奶不可。‛她説,醫生説了,這也是正常的。好在西方服務設施完善,什麼都想得很周到,哺育孩子不成問題。我告訴她,她的確‚享受‛了一番西方的一流科技服務,但除了捱了一頓大可不必的‚收拾‛外,沒得到任何好處。 )我推崇科學,但還沒有推崇到為了享受高科技而心甘情願地把自己交給醫生去整治。 現代人對醫學產生了被治的依賴性。對科學的信奉使人們不能‚我的身體,我做主‛。每年,單位體檢,都能掀起一場治病浪潮。因為沒有人是沒有‚毛病‛的。按照醫生的建議把子宮‚挖‛出去了。闌尾‚切‛下去了,把膽‚摘‛除了,還事。有扁桃體,蛀牙……醫生説身上的痣全應該挖光,以防癌變。

看一條美國科技報道説,發現早產兒在保温箱中的成活率很低,而要是帖着人的皮膚保温,成活率卻很高。這讓我説不出的暈。在中國,七個月的早產兒的成活率一直很高。過去的人,穿很寬鬆肥大的棉褲,母親讓把早產兒放在貼肚皮的位置,再用棉褲兜住,也都兜活了。

中國古代自然哲學認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組成,它們統一有序由相互聯繫。世間百草皆有屬性:寒熱温涼,辛酸甘苦鹹。四氣五味,各有所司。人也是自然之子,有五臟六腑、七情六慾。以自然之物、自然之法,醫自然之身。古樸的哲學思想滋潤了神奇的中國醫學。於是,五千年來,一根針,一把草,護佑了千千萬萬炎黃子孫。

雖然我還沒有開始學習關於中醫方面的知識,但是自己也會在圖書館找一些關於中醫方面的書,我喜歡在安靜而温暖的圖書館的角落裏,恭敬而虔誠的接觸這個神祕的國度,偶爾我也會迷茫,自己能不能做一個好醫生,然而我知道,救人性命第一要有一顆慈悲之心,普濟天下也許太過遙遠,但是懷着一顆救世濟民的心去學習中醫,我相信自己會學好,會成為一個好醫生,一個能夠給別人帶來健康和幸福的好醫生。

  中醫醫學學習心得體會(三)

在上個星期的學習中,我們認識到了中醫的神奇與奧祕。中醫學有數千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認識生命、維護健康、戰勝疾病的寶貴經驗總結。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醫學跌宕起伏,保有頑強的生命力,直到現在仍然作為中醫的理論基礎指導防治疾病。

中醫是世界上唯一存續數千年而又擁有系統理論的醫學,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建立在“陰陽”“五行”“經絡”“氣相”“血相”等學説之上。其中,“陰陽”與“五行”純屬中國哲學的範疇;“經絡”、“穴位”、 “氣相”、“血相”又是觀察不見到的,因而顯得有些“神祕”。至於中藥,往往是原材入藥,又常常是多藥配伍,因而其藥理是一種綜合效應。

中醫不像西醫的直觀、線性的思維方式,它我一種抽象的、綜合的思維方式。中醫的“陰陽”、“五行”、“經絡”、“氣相”、“血相”都是抽象的,需要靠靈性去領悟,需要靠想象去意會,需要靠感覺(即望、聞、問、切)去判斷,中醫儘管將人體的五臟六腑分別納入“五行”之中,但絕不將它們割裂開來,而恰恰是將它們作為一個相互制衡的有機系統,完整地統一看待。中醫儘管將人體的前後、表裏、虛實、寒燥等分別劃歸“陰”、“陽”兩大範疇,但不僅不將其割裂,反而特別強調“陰陽調和”。中醫不是針對疾病的直接原因採取對抗性措施,而是強調“扶正祛邪”,即扶持和維護人體自身所具有的正常功能以排除各種不正常的干擾。

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絕不是淺嘗輒止就能領悟得到,需要長久的積累和接觸,這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也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