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日常讀書心得體會

來源:文萃谷 3.12W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莊子日常讀書心得體會,歡迎閲讀與收藏。

莊子日常讀書心得體會

莊子日常讀書心得體會1

中國哲學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我國思想史上影響最大的,有四大思想資源和思想傳統。那就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國佛學和宋明理學。這四大思想傳統的一個共同點是,它們的學問都是生命的哲學,他們的智慧都是人生的智慧。這就是説,中國哲學的智慧是從偉大精神人格中、從哲學家的實踐行為中流露或顯現出來的。中國哲學家是先知、詩人和聖賢的綜合人格。他們透視現在,玄想未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把高尚的理想拿到現實世界來實現。

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老子》文約義豐,《莊子》詼詭譎奇。《老》《莊》不獨表達了特殊的生存體驗、宇宙觀念、人生智慧,而且代表了特殊的中國藝術精神,是各類藝術的靈魂和源頭活水,堪稱世界文化的奇葩。讀《老》、《莊》既要用理智,又要用感情,要有自己對生活的體悟,甚至要投射全幅的生命。

《老子》又名《道德經》,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寶。老子所著。其人姓李名耳,字伯陽,諡曰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是軸心文明時代最著名的思想家,道家著名代表,又被奉為道教的鼻祖。

《莊子》一書(莊子著,其名周,先秦著名思想家,道家著名代表。)是道家與道教的經典,主要強調的是整體的和諧與物我的相通,是我國文學史上不朽的源泉。包含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內篇語言風格接近,思想連貫,自成一體,乃莊子自著,是全書之核心。莊子的精神,也正是中國藝術精神和中國美學精神。

“道”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恍恍惚惚的東西,無形無狀,混而有一。它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為“萬物之母”,是一個終極實在,是萬物的根源,是一種不受侷限的、無終止的、一切事物的源泉與原始渾樸的總體。“道”不是一靜止不變的實體,而是永遠不停息的流轉與變遷的一個過程。道是整體與過程的統一。道具有否定性和潛在性,它創造和維持了每一肯定的和實在的事物。在這一歷程中,潛在變為現實,否定變為肯定,空無變為實有,一變為多。同時,又伴隨着相反的歷程。在這裏,相反相成的辯證公式決定了變遷的過程。“道”還可以視作陰陽、剛柔等兩相對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動態統合。在人生論上,老子強調“無為而無不為”;主張“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認為,真正的智慧,必須從否定入手,一層層除去表面的偏見、執着、錯誤,穿透到玄奧的深層去。宇宙真相與奧祕,是在層層偏見剝落之後才能一步步見到的,最後豁然貫通在我們人內在的精神生命中。

其實道家與儒家殊途同歸,最終都是強調個人與無限的宇宙契合無間──“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道家通過否定的方法,否定知識、名教,甚至一切外在形式的束縛,包括儒家仁義的束縛,化解人生之憂;追求的自由是精神的超脱解放,人與天地的合一。所以莊子要化解物形,才能作逍遙無待之遊,達到“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境界。道家之“道”本體雖具有“自然而然”的特性,但在深層上仍具有價值、意義本體的含義。“道”成為最高準則和最後目的,“為道”即展開了道家人生價值的各種內容。莊子所主張的精神自由即以對最高本體“道”的冥悟契會為前提。

道家認為,個人應當追求永恆的逍遙與解脱。莊學討論了人的生存處境。此身有限,吾生有涯。以有形有限之生投入天下,人要面對無限的時空、知識、意義、價值,這一“無限”令他不安。在熙熙攘攘的人世和各色人等的不同慾望之追逐競爭中,人心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和痛苦,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如何化解這些痛苦、困惑?莊子的人生哲學啟迪我們由現實到理想,由有限到無限,這一自由觀的背景是反對唯我獨尊,主張寬容。承認自己的生存、利益、價值、個性自由、人格尊嚴,必須以承認別人的生存、利益、價值、個性自由、人格尊嚴為先導。這種平等的價值觀肯定、容忍各種相對的價值系統的意義,決不抹殺其他人的利益、追求,或其它的學派、思潮的存在空間。這樣,每一個生命就可以從緊張、偏執中超脱出來,去尋求自我超拔的途徑。人們從超時空的境界中還要再回到現實中來。到最高境界時,道家又以道為出發點地向下流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因此,道家理想也要貫注到現實人生之中。

“大道廢,有仁義。”仁義禮法正是在大道荒廢、國家混亂、家庭不和的時代,才成為社會的急需。老子在這裏主要不是批評儒家,而是講述道德仁義出現的背景。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説,老子採取了追問的方式解釋了從“公天下”到“私天下”的蜕變過程中,由於人們普遍信仰和具有原始宗教意味的“道”的旁落,而後才需要強調人之內在的“德”;內在德性的削弱,才勉力保留起碼的憐憫心、同情心與推己及人之“仁”;總體的道德原則──“仁”的淪喪,才需要強調部分的道德原則和合宜、適宜的行為──“義”;義行的喪失,則只有靠外在的秩序、規範之禮樂制度來約束人的行為,並維繫社會,包括使財產與權力的分配秩序化。

莊子日常讀書心得體會2

兩千多年前的某一天,莊子在閒靜的午後靜卧,他微閉的雙眸和上翹的嘴角,正展示着他歡悦的夢境。恍惚間他身後長出一對翅膀,莊周化作栩栩蝴蝶飛舞在天地之間。然而豁然夢醒,莊子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發現自己是睡在牀上的莊周,但那隻在夢魘裏飛翔的蝴蝶卻再也揮之不去。於是這位質樸到純真的哲學家開始懷疑,到底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我是莊周?還是蝴蝶?

他住在窮鄉陋巷,斜陽草樹之中,享樂天年,布衣芒鞋,鼓盆而歌。倘若用筆勾勒莊子,應當用近乎白描的悠閒飄渺的線條畫他的衣紋,用靈動疏放的墨色寫他的鬢髮,他厭惡亂耳的五音,迷目的五色而鍾情於自然的高山流水風吟蟲唧。他嘯傲山林,憐花惜草,他淡泊名利,息交以絕遊,知道人世間的爾虞我詐,不如魚之相忘於江湖。知道繁華落盡必為凋零,故自然而生,自然而死,無慾無求。他的精神高高地飛翔在污濁不堪的泥沼之上,那是何等博大而輝煌的垂天之翅,他驅散着人類貪慾,殘暴和自大的陰霾。莊子的思想是那樣深刻地影響了我們的民族,那些閃着智慧之光的文字,悠然而至,帶來林林總總自然的生命與言説,歡焉而去,留下了深邃廣博的宇宙蒼穹,以及,美和自由的人生。

美是什麼?美在哪裏?難道是世俗彩繪的國棟雕樑?是精緻的陶瓷或墓葬的裝飾?是五絃妙手彈奏的音樂?去吧,去吧,這都不是。這些矯偽的藝術,在莊子看來都是惡俗的,不堪的,不可容忍的,真正的美存在於天地之間,是沒有經過人工雕鑿,天然淳樸的存在。顯然,莊子追求的是一種沒有經過人破壞的天地醇和之美,一種純真不加矯飾的自然之美。而一切人為之美的藝術,不過是一些摧殘事物本性矯偽之作,這些東西與人為天性相執拗,必除之而後快。“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莊子的美,是徹底的真和樸,故“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朋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説”。你看那雲中白鶴,山間明月,水上清風,那浩浩江流,巍巍高山,層層林海。那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寒光積雪,蒼茫的宇宙之間,何處不是無言的大美?

自然之美,正是美在率真和純樸,毫無雕飾,靈動清晰,刻意雕琢可能美麗,但已失之於生動。人也應該如此。《莊子》中關於東施效顰的寓言,最能代表他的觀點。西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女,無論舉手投足,還是音容笑貌,都惹人迷醉。即便略施淡粧,衣飾樸素,也無法遮掩她的天生麗質。有個長得很醜的人叫東施,很羨慕西施的美麗,就時時模仿西施的一舉一動。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見她手捂胸口,雙眉皺起,嬌柔無限,十分惹人憐愛。當她從鄉間走過,鄉里人無不睜大眼睛注視。東施看見西施姑娘這個樣子很好看,就模仿着西施的樣子,也手捂胸口,雙眉皺起從鄉間走過,可是村裏人看到她這樣子,都嚇得緊緊地關上門不出來,或是遠遠的走開了。這醜女人只知道人家皺得好看,卻不知道人家皺眉為什麼好看,西施麗質天成,哪怕陷於疾痛之中,也自有一番風韻,動人心絃。那醜女人本已很醜,再以愁苦的樣子,可謂醜上加醜了。

這個故事流傳至今,人們以為莊子藉此嘲笑東施的醜陋和不自量力。其實,莊子講這個故事,不是嘲笑東施的面貌形體,事實上他也並不在意人的外在形體,在他的著作中,對於醜得奇形怪狀但心靈淡泊飄逸的人,莊子都是大加讚美的,他在意的是你是否是個自然的真人,一個誠實本色、率性、純潔的人,一個卸掉眾多虛偽面具的人。

我們都經過孩提時代,那時候餓了就哭,吃飽了就不鬧,沒有貪求的慾望。愛父母,親同伴,惡壞人,全出自內心的情感而非虛飾和矯情,面對五彩的的世界,不懂就問,不會就學,只因好奇而非功名利祿之心。所有一切,皆自本性,快樂與悲傷、喜愛與厭惡毫無半點虛假。可是,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卻學會了各種各樣的虛偽。痛苦的時候不敢放聲大哭,拼命地擠着笑臉面對世人,開心的時候不敢開懷大笑,偏偏板起臉像是沒有發生任何事。我們一面真實的感受生活給予的苦難和幸福,一面虛偽地掩蓋面容上的喜怒哀樂,慢慢地,我們學會硬起心腸,不動聲色。我們失落了自己的本真,同時也失去了無所掛礙的自然的快樂。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一切最美好的都是最真摯的,只有能保持自己自然天性的人,才是精神的偉人,也才是永遠快樂的人。相對於宇宙來説,人生何其短暫,為什麼要逼自己揹負各種各樣的理想,使自己的心被奴役?假如世外有一雙慧眼俯視紅塵之間的財貌名利之爭。看見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慾,絞盡腦汁,刻意苛求,不再保持率真與純樸,那它該如何悲憫人的愚昧啊!世事有其內在的運行規律,絕非人力可以全然改變,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是人力之外的聲音,強人強己都不如順其自然,這樣才能是一個合乎自然之道的人,才能是一個“美”的人。

看見拈花微笑的佛祖和迦葉了嗎?見到鼓盆而歌的莊子嗎?見到發現了“一切美的相同性”的蘇格拉底嗎?背離了自然的本性,才是讓人越來越不快樂的根源啊!

莊子日常讀書心得體會3

大家都會知道一本叫《莊子》的書。可是看完這本書都會發出許多讚歎。于丹就把她的慷慨記錄了下來,寫成了一本書,書名就叫《莊子心得》。

在百家講壇節目中也談論過這個話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領悟于丹心語。

于丹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窗某學院長助理,影視傳媒繫系主任。20xx年春節期間在《百家講壇》欄目解讀《莊子》心得,受到觀眾熱烈。

《莊子》心得也講述了許多深奧的論語,裏面講的都是莊子何許人、境界有大小、感悟與超越認識你自己,總郵路可走,談笑論生死,堅持與順應,本性與物性,心態與狀態,和大道與自然。

下面就讓我們先了解一下莊子這個人,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他上窮碧落下黃泉,嬉笑怒罵,説盡天下英雄,其實他的內心並不激烈。他曾經做過漆園小吏,相當於現在的保管員。他一輩子就生活在一個戰國紛爭、戰亂頻仍,而到處求賢若渴的時代裏。他隱居不仕,終老天年,沒有什麼社會名分。莊子的生活一直是相當貧困的,經濟抗面也很差。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嚷嚷皆為利往。”人生在世,從古至今很難看破的就是“名”與“利”兩個字。應該説,大家首先面臨的就是利益的紛擾和誘惑,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會面臨着經濟問題,生存的困窘。莊子也不例外。

看到《種子心得》這本書的`人都知道于丹可以把每一句話,和每一個字分析的十分透徹。椰油許多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人活在當下,在當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懼生死,那麼我們的心靈將擁有一個多大的空間、一份多大的境界啊!是啊,每個人的境界都不同,有的人高過雲端卻有些人低於雲端。可是每個人只要穿透名和利,那麼你個人的空間就會有許多色彩斑斕的花朵和温暖的太陽。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莊子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她)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的價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價值。

往往一個人是不能輕易的認識一個事物的真正價值。每一個人都希望人世間所有的事物都是美好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認識了事物的價值,才可能獲得人生的目標。而認識一個事物自身的價值卻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

讀了《莊子心得》這本書,我的心境與夢境就立刻變得有聲有色了。不仿你也可以去文中瞭解莊子,從中受到感悟。

莊子日常讀書心得體會4

原天地之美,達萬物之理。濮水一別,濠梁傾覆,終是莊生曉夢,浮世今生。

——題記

蝴蝶,耀目的蝴蝶。

棲在巖壁上的,騰舞於空中的,鳳凰于飛,流光溢彩,蝶落蝶生,生生不滅。

那些唯美纖細的精靈,那些絢爛至極的永恆,是本該就如此明豔的張揚,還是理智與幻想邊緣的沉淪?我分不清,只知彼時花落花飛花滿天,煙火灼鬢,流螢成眠。蝶的幻影,美麗的墜落,反倒把蝶中央男子眉目的清冷,襯得越發清晰。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他淡淡開口,“化而為鳥,其名為鵬,往生天地間,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是以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多年前的道理,你可還懂得?”神色平淡如他,待我,卻如鄰家老友。

“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醜窮,人事貴在無為,莫以心為形役即可。那年相見,你問我何謂自由,今日我便告訴你,自由,便是精神上的超脱。”

我越聽越疑,不知何處見過此人,那雙洞察認識的清透眼睛在都市中本不該輕易被人忘記,只是那人口中的自由讓疲於奔命的我只覺得尖鋭刺耳,自由,沒錢談什麼自由?

我急忙打斷了他;“老先生,這片蝴蝶谷一經打造一定是有名的風景區,咱們一塊商量個價吧,你要多少都成,我給您算算啊………”我沉浸在“黃金夢”裏,完全沒有注意到那片蝴蝶的絢麗,在金錢的叮噹聲中向更深的黑暗褪去。

男子歎了口氣,神色無悲無喜,“名利縛汝身,我當何作為?你不再是那年探求自由的孩童了。”

“老先生,價錢還可以商量……”

我趕了兩步,想抓住他的衣襟,卻只觸到一片温涼如水,清皎如月,熟悉的感覺……仿若宿命裏的輪迴。

身上一個小本子掉落。我撿起,是兒時一個老人送的塗鴉畫本,翻到首頁,上面赫然寫着——《南華經》。

孩子很小,卻不再樂意和同齡的夥伴一起玩耍,他想追尋一種“道”,一種讓人無限放空的絕對自由,濠水的橋上留下他的吶喊,橋下的魚兒也記住他的找尋。

終於有一天,一個清淡的聲音叫住了他,“子安知魚之樂乎?”

孩子回頭,男子坐在河邊悠然垂釣,眉目間的清冷,極為清晰。

“我不知,那你知道嗎?”孩子不服氣。

“無憂無慮的自由,便是魚的快樂。”

自由!孩子精神一震,停下了繼續找尋的腳步。

言談中,孩子漸漸瞭解了他。涸轍之鮒,濠梁觀魚,惠子相樑,擊缶而歌,一個超脱世俗虛名的大智慧者,一個不屈財富寧生而曳尾塗中的大無畏者,一個看破生死超然灑脱的大自由者。孩子想追求的“道”,在他身上,有了最完美也最矛盾的體現。

貧困交加,麻鞋為生。孩子覺得他可憐,然而是這個人,“以天地為棺淳,以日月為連璧”,氣魄灑脱超然若天神。朋友離開,妻子辭世,孩子覺得他孤獨,可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超凡人格,對精神自由的上下求索,讓任何讚美的語言,都無法形容他的充實。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紫陌紅塵,他是獨守心靈月亮的月桂,讓所有孤獨彷徨的人一抬首總能發現一輪皎白的圓月——是他的靈魂在永不放棄的追逐。天下紛爭,諸侯戰亂,他放下功名利祿坦然守住一池的游魚,用道家的樂生詮釋精神自由的超脱與快樂——那是他自己的逍遙遊,在別人難以企及的心靈高度。

當一種美美到無法言表,只能舞之蹈之,頌之詠之;當一種淡淡到無從品味,只能歎之惜之,贊之賞之。孩子沐浴在道的自由中,想:有一天我會像他一樣。

可還沒等到這“有一天”,他走了。孩子伏在池邊大哭,橋上一本小書飄來:“自由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那孩子是我,那小書,我今天才知,是莊子的《南華經》。

思緒回到現實,看着那些不斷退去的蝴蝶,我忽然間淚流滿面。莊周,是你麼?這些年,原來你一直都在,看着我從一開始嚮往純淨的自由一直到掙扎於名利難以自拔。聖人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你看來,我和他們沒什麼不同。只是這一次的對話,又代表了什麼?重新告訴我自由的定義,是回答多年前的問題,還是新的希望?男子不回答,只是笑,驀地,縈繞心頭的疑惑消失殆盡。

自由,是一尾雀躍於心間的游魚。

蝴蝶重又出現,男子逍遙跳躍,一如往昔。這一次,沒了年少的執着,沒了名利的追尋,我只衝他笑笑,便反身出了山洞。與他的第一次對話,是啟蒙,第二次對話,是救贖。對所謂名利的糾纏,不過拘泥於外物罷了;自由,是精神上的超脱。對所謂自由的追尋,關鍵是看自己。

出了山洞,風清月朗,心如明鏡,所有的一切倏忽消失,彷彿永久存在,又彷彿從未來過……

莊子日常讀書心得體會5

昨天我第一次讀完了《莊子》這本書。從上學期開始,用課餘時間磕磕絆絆的看完了。我談一談我的看法。

莊子,美而不自知。甚至也不為人知。能見者少,見而能受者更少。知其美不為人知,難,知其不自知,更難。事實上,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美,而是他不在意自己美不美,更何況別人怎樣看他了。

他無所謂語言,言不盡意。但是他也不逃避語言。他不介意寫很多字。他不在意。開口也好,不開口也好,傳之後世也好,不傳也好。因為他沒有想要守護的東西。孔孟要守護仁義,墨翟要守護苦難,惠施要守護言辭,管商韓要守護法度。他沒有想守護的東西,他所倚仗之物,不需要他的守護。滅亡的是人,不滅亡的是道。

莊子是庶民。有人提出他是貴族,王族,也有人説漆園吏在楚地待遇是很高的。但我説的庶民,是他的態度。字裏行間透露出來的,小人物的自嘲。這個世界對他而言只是玩笑。這種庶民感,與道德經對比起來,尤為明顯。他像落入凡塵的神仙,雖然是神仙,但終究落在凡塵裏。但在哪裏又有何分別呢?哪裏都是無何有之鄉。

他逃避着人,但不逃避天。他自認為天下無敵,但讓人疑惑的是,在那個時代,他為什麼沒有出來拯救?不只是他,李耳也沒有出來拯救。答案我已經漸漸明白了。因為世界,不是你想拯救就能拯救的。他或許已經看見了天意,看見了自己的命運。孔丘沒有看見,他失敗了。誰能保證莊周能比他做得更好呢?莊周是莊周,不是秦始皇。秦始皇也是奮六世之餘烈,而不是一蹴而就。他明白自己做不到,也明白孔丘那樣的拯救沒有意義,與其折磨自己,不如快樂。諸侯授予他爵位,他不接受,是不願意接受爵位嗎?只是這爵位是人給的,不是天給的而已,既然不是天賜,就不可能長久,也不可能隨心所欲,更不可能借之拯救世界。他已經看見了未來,所以不接受。莊周比我們想象的要勇敢。對他而言,放棄拯救,或許比頭破血流更為疼痛。他只是無可奈何,遂不在意。

最後説説他的孤獨。

惠施和他爭辯:“人怎麼能沒有感情呢?”莊周利索的把他辯倒了。在惠施看來,是莊周贏了。

然而贏了嗎?惠施死去之後,莊周講了一個故事。他説,有個人鼻子上沾了白土,讓一個木工幫他砍掉。木工刷刷的就砍下來了,鼻子絲毫沒有損傷,而這個人也面色不變。後來木工被王召見,讓他表演這個技術,木工説:“我之所以能做到,是因為對象是這個人,現在他已經死了,我再也做不到了。”

莊周真的沒有感情嗎?惠子其實並不該問,莊子也不該辯,但惠子不明白不言的道理,莊子也因為快樂而駁倒了他。莊周其實喜歡和他説話,惠子或許不明白。

莊周在惠施的墳前説道:“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他説自己逍遙自在,説自己無所待,他覺得自己是匆匆過客,與造物者為友。但身為人類的他,依然存在桎梏。他依然在時空中留下了痕跡。或許他的內心已經不再泛起波瀾,如同他在妻子的屍體前放歌。但他是永遠的放歌着嗎?惠子看見之後訓斥他:“你難道一點都不難過嗎?”他説,她剛剛死的時候,他難過。

只是很多事情都沒有辦法。

再怎麼悲傷,哭泣,她也不會回來了。

在他心裏存在着翱翔於冥海的魚;覆蓋寰宇的大樹;吸雲氣飲露水的神仙;十步殺一人的劍術;莫逆於心的友人;隱姓埋名的漁翁;棄天下如敝履的先賢;侵暴諸侯的大盜……但他看見的是真實的世界。他這麼説着,隨便寫着,但他並不虛妄,也不虛無,也不是漫無目的。如果真的沒有私心,又何必留下這樣宏偉的鉅著?

他依然想拯救世界,只是這條路很艱難,除了天道,他孤苦無依,他也明白,在他有生之年見不到天亮,但他依然動筆了。

他有別的辦法嗎?或許他真的經歷過沒米下鍋的困窘。那時候沒有人喜歡他,也沒有人理解他,也沒有人和他説話。這樣的一個人,如果説自己想拯救世界,恐怕會被嘲笑吧。實際上他也不在乎嘲笑。比人清醒,就會比人疼痛。在那個時代,或許他才是最痛的那個人。以至於他並不在意自身的困窘。

起初孤獨,繼而忘記孤獨。

莊子在開篇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每次讀到這段話,腦海裏便浮現出燦爛的星河。小小的地球上四季榮枯,天空的朱雀緩緩向地平線滑落。

他是一個多麼浪漫的人。

莊子日常讀書心得體會6

古往今來,人們都在追逐一個夢想——自由。從個體來説,柏拉圖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國”,孔子追求“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精神境界;從民族來説,無數被壓迫人民為爭取自己民族的自由獨立而奮起反抗不惜流血犧牲;從國家來説,人們為尋求不斷髮展提出自由新口號:經濟要求發展“自由貿易”、“自由競爭”,一實現經濟的健康發展,政治要求“自由民主”以謀求更廣泛人民利益,文化也也同樣要求自由的空氣、自由的呼吸、以達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面貌……人們心中對自由的呼聲從古一直綿延至今,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愈加洪亮,然而,自由到底是什麼?自由在哪裏?怎麼實現自由?我們心中久久的疑惑誰來解開?

那麼不妨靜下心來,漫步於幽靜的樹木或湖畔,來品讀一番莊子的《逍遙遊》,聆聽那從遠古而來的期盼,來體味自由的馨香,任心思自由徜徉於天際。

《逍遙遊》是《莊子》書中的首篇,也是莊子本人的代表作。在上《莊子研究》課程的時候,我認真地聽老師解讀了《逍遙遊》這篇文章,在深入閲讀之後,我覺得莊子的確不愧是影響漢文化甚深且遠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闡述的觀念也在數千年以下不斷的對後世產生影響。另外,莊子也不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這篇《逍遙遊》看似雜亂無章,但是卻有中心思想貫串其中:他就是要人們不要一直被名韁利索牽絆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觀念或是現實取向的功利價值觀之中。

初見“逍遙遊”三個字,很自然的聯想到這樣一幅悠然愜意的風景:一個學者立於竹筏之上,沒有船槳,竹筏順着水流漂游,兩岸青山徐徐向身後遠去。若問我莊子的自由該如何形容,很自然的想到那句“向詩人一樣自由”。但讀完並深入學習《逍遙遊》一文後,才發現上面的兩個“很自然”的反應與莊子以及他所崇尚的“逍遙”真是差裏百萬裏。莊子逍遙,是近乎忘卻凡世間的一切複雜,纖塵不染的精神與靈魂上得到自由。那些詩人學者,要麼觸景生情,要麼因勢感懷,都是為外在客觀和內在主觀所限,不能達到真正的逍遙。

《逍遙遊》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遊”的狀態,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與我,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遊無窮”。也就是説,心靈順應天地之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祕密後倦極而返的心理經歷。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覆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説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並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遊。

莊子所講的“逍遙”是一種絕對的自由,而不是相對的自由。莊子把人生之最高境界描繪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那是一種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沒有功利目之、心中無我之崇高境界。只要如此,才能潛心學習,為人生之騰飛打下厚實之基礎,才能不畏險阻,翱翔於九萬里之藍天,做才能戰勝自我,不被榮譽所累,才能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以熱愛作為奮鬥之動力。

“逍遙遊”是莊子哲學的總綱,是莊子對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對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從主觀形體和客觀現實環境中提煉。《逍遙遊》的主旨是人應該擺脱一切功名利祿權勢的束縛,在精神上達到一個超然物外、悠然無為、絕對自由的境界。莊子借《逍遙遊》為人們開闢了一個自由空靈、超脱時空的天地。

《逍遙遊》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莊子於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於達觀中流露出些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温去温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着莊子去“乘物以遊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為了名利鈎心鬥角,整天生活的惶惶不安;或是沒有人生目標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質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他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捨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得是去泡網吧,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我們有閒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他,去理解它,做一個現代的“至人、神人、聖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暢遊。

莊子日常讀書心得體會7

孔子被人們稱為“聖人”,把莊子稱為“神人”。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願做一隻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願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為”,敢於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逍遙遊》是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遊”的狀態。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遊無窮”。也就是説,心靈順應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看莊子的《逍遙遊》,首先就要看一個“大”字。“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裏也。”巨鯤大鵬,充盈於天地之間的大氣磅礴。“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大格局、大氣量、大胸懷是逍遙的第一步。

其實,生活都一樣,只是每個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個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於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對。所以,胸懷博大是莊子、是《逍遙遊》給我們上的第一課。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再説如果水的積聚不夠深,那麼則無力承載大船。同樣的,在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嘹亮的哭聲就是人生鳴笛啟航的標誌。我們在書海中、在困難中逐漸成長,小船歷經風雨,變成了大船。倘若沒有在學習生活中的知識、能力、經驗的積澱,水不夠深,人生的大船在未知的水域裏航行,必然危機重重。當然,內涵深度的積累無疑是一種漫長的過程,需要鍥而不捨的堅持,這也是一種逍遙遊的前提與資格。

《逍遙遊》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發乎自然,莊子於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於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温去温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着莊子去“乘物以遊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當感受到心靈的疲倦與束縛時,讓我們靜下心來,跟着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