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列傳》讀書心得體會

來源:文萃谷 1.43W

伍子胥在吳國安頓了下來,過了些時,楚吳兩國發生矛盾,原因是楚國的邊地鍾離與吳國的邊地卑梁氏相接壤,而兩地人都養蠶為業,在生產過程中,兩國的女子為爭奪桑樹相互攻擊。這本是件小事但卻引得楚平王的大怒,最終挑起了戰端。吳國得應戰啊,就派公子光伐楚;公子光也不含糊,攻拔了鍾離、居巢兩地,得勝而歸。伍子胥勸説吳王僚:“楚國可破,希望重派公子出征,一鼓作氣拿下楚國。”可公子光有個人野心,他不想過多耗費自己的實力,就對吳王説:“那伍胥的父兄被楚王殺戮了,他勸您伐楚是想借機復仇,楚國是攻不破的。”其實伍子胥的建議固然有為自己復仇的打算,但不全是;他看到了楚王無道,也想乘機滅掉楚國為擴大吳國的地盤而效勞。可是公子光和吳王僚這對堂兄弟在王位繼承權問題上老有矛盾,公子光一直想奪回王位。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再好的建議都難以被接受:這種情形伍子胥是知道的。他在個人感情和政治立場方面也都傾向於公子光,為助其成事,就把專諸舉薦給公子,而自己領着太子健的兒子勝退歸鄉下種地去了。伍子胥這樣做是韜光養晦、隱忍不發,靜待時機。

《伍子胥列傳》讀書心得體會

五年後,楚平王死了,他與秦女所生的兒子軫繼位,即楚昭王。吳王僚被公子光指派的專諸刺殺了,公子光如願以償地自立為王,這就是吳王闔閭。他封伍子胥官職為“行人”,一同謀劃軍政大事。

在楚國,耿直賢能的大臣郤宛也遭到費無忌的嫉恨讒害而被殺,他的兒子伯嚭僥倖逃奔到吳國。吳王看在伯噽祖輩父輩的名望上,也拜嚭為大夫。闔閭對伍子胥和伯痞都相當倚重;闔閭三年,讓他二人帶領軍隊討伐楚國。攻拔舒地,擒獲叛將,想趁機攻進楚都郢,將軍孫武説:“老百姓太疲乏了,不能再進兵,暫且等待時機吧。”於是大軍撤回。

吳王闔閭在伍子胥、孫武這兩位傑出人才的輔佐下,多次征伐楚國,攻城奪地,大破楚軍。到闔閭九年之時,終於攻破郢都,楚昭王逃奔到隨地。

伍子胥當初逃亡時曾對好友申包胥説過“我一定要顛覆楚國”,而申包胥對曰:“我一定要保存楚國。”伍子胥找不到楚昭王,就掘開楚平王的墳墓,拖出屍首鞭打,一直打了三百下才停手。申包胥認為這樣做太過分了,不是臣子所為。伍子胥告訴來人,回去對申包胥説:“我如同落山的太陽,路途還很遙遠,不得不違背情理行事。”申包胥站在忠君的立場上,哪怕君王昏庸無道也效忠王室,這種愚忠相當頑固。如果伍子胥一家的厄運落在他頭上,他還會誓死維護楚平王的利益嗎?至於説伍子胥做得過分,我也不能苟同。費無忌和吳王的殘害、家庭的毀滅、忍辱含垢,九死一生如此等等使他長期鬱積的怒氣如火山一樣噴薄而出;沒有身當其事的'常人是難於理解的。申包胥還以忠臣的姿態為那腐朽的楚國朝廷奔走求告:他向秦國求救,秦國本不願管這檔子事,可是“包胥立於秦廷,晝夜哭,七日七夜不絕其聲”。秦哀公可憐他説:“楚王雖然昏庸無道,卻有這樣的臣下,能不保存嗎?!”於是發兵救楚擊吳。在秦國的干預下,吳國戰敗,楚國保存。又過了兩年,吳王闔閭命太子夫差伐楚,楚國不敵,遷都於鄀。當是時。吳國憑藉着伍子胥、孫武的戰略謀劃,向西打破強楚,向北威鎮齊晉,向南征服服越人,國力達到鼎盛!

過了五年,在攻打越國的一次戰役中吳軍失利;闔閭被勾踐傷了腳趾,吳軍敗退。闔閭傷口發作將死,臨終囑咐兒子夫差不要忘了報仇。夫差即了王位,封伯噽為太宰,對伍子胥有些冷落。這夫差和伯噽又是一對昏君佞臣,伍子胥當初為了讓夫差繼位,沒少費心思和努力,現在夫差當了吳王,對伍子胥這一老臣竟不買賬,卻喜愛寵信伯噽。伯噽可不像他的祖父伯州犁、父親郤宛那樣,他原來是個好大喜功、貪財好色、嫉賢妒能的貨色,也算曆史上有名的奸臣之一,完全喪失了祖上的美好品質。可光有佞臣,沒有昏君,也構不成禍事乃至亡國的教訓。夫差這小子也不像父親闔閭那樣英明,他親奸遠賢,而且執迷不悟,一條道跑到黑,這就註定了伍子胥的悲慘結局。

夫差和伯噽情投意合,伯噽投其所好,把夫差哄得悠悠然的,聲色犬馬。伍子胥則不會這一套,只知道看到問題不對就諫啊諫、勸啊勸的。常言道“忠言逆耳”,英明皇帝如唐太宗者面對魏徵的多次進諫尚且惱怒過而曾動殺機;何況夫差這樣的淺薄之徒?所以面對差勁的君主,忠臣是很難做的,既不能眼睜睜地看着主上行事乖謬而袖手旁觀,又要冒着“觸龍鱗、逆聖聽”、弄不好被殺頭的風險。伍子胥就是在這樣的政治夾縫中來盡忠國事的。如果説他輔佐吳王闔閭那一段是他一生的得意時期,那麼在保夫差的後期生涯中,那種沉滯艱難、憋屈窩囊等等不順逆事就充塞其間,讓老英雄英雄抱困,壯志難酬!最後含恨自裁,演繹了一出壯烈的悲情曲!

夫差作為青年國君,血氣方剛,起初不忘父仇,“習戰射”,兩年後打敗了越國,把勾踐並餘兵五千人困於會稽山上。本可一鼓作氣滅掉越國,可夫差架不住勾踐“委國臣妾”的誠惶誠恐和奴顏婢膝,他耳軟心活,缺乏長遠戰略眼光;而又聽信伯噽、剛愎自用,不聽伍子胥忠言,釋放越王勾踐,遺下了後患。夫差也不知道越國已經用厚幣賄賂了伯噽,伯噽當然替勾踐説話了。

其後五年,夫差趁着齊國新君繼位、大臣爭權奪利的內亂之際出兵攻齊。伍子胥曉以利害:“句踐每頓飯沒有兩樣葷菜,弔唁死去的,問候有病的,他將要有所作為了。此人不死,必為吳患。今吳之有越,就好像人有心腹疾病一樣。大王不先攻越卻致力於齊國,不是很荒謬嗎!”吳王不聽,繼續伐齊,並且大敗齊師於艾陵,也連同威懾了鄒魯國君後才回師。夫差有這勝利作支撐,自以為是,得勝而驕,也更加瞧不起子胥的謀略了。他不知伍子胥的謀略是從長遠出發的,考慮的是吳國的長治久安和根本利益。夫差憑藉老子闔閭的餘威和雄厚的家底打了一些勝仗、得些便宜後便忘乎所以了,完全忽略了勾踐越國的隱患和威脅。

四年後,夫差又北伐齊國,越王勾踐正在蓄積力量,就又重金賄賂伯噽,一力協助吳國攻齊,藉此削弱吳國的軍力。伯噽接受了越國多次賄賂,更加喜愛信任越王,日夜替越國説好話。伍子胥則勸説夫差:“不要被越王浮誇的言辭和詭詐假裝所矇蔽;破齊無用,心腹大患是越國。”夫差不聽,還把伍子胥放逐到齊國。子胥沉痛地對兒子説:“吾多次勸諫大王,他不聽,吾現在就預見到吳國的危亡了。”他把兒子託付給齊國的鮑牧後回吳。

太宰伯噽見伍子胥時時和自己唱反調,早已怒火中燒了。他像當年的費無忌譖害伍奢一樣來饞毀伍子胥,對夫差説:“子胥為人剛暴,刻薄寡恩,猜忌狠毒,他對您的怨恨將會釀成很深的禍患。以前王欲伐齊,子胥以為不可,王到底討伐齊國立了大功。子胥因您不用他的計謀而引以為恥,產生怨恨。而今王又伐齊,子胥專斷剛愎,強行諫阻,敗壞您的事業,他只想慶幸吳國戰敗來顯示自己的計謀是多麼高超罷了。當今您發動全軍征伐齊國,子胥見您不用他的主張,就不上朝,還裝病不來辭行。大王您不可不防備啊,這是很容易禍起蕭牆的。另外我派人暗中窺伺,他出使齊國之時就把兒子寄養給齊人鮑氏。作為人臣,國內不得意,卻到國外倚賴諸侯,因為他自認為是先王的謀臣,當今用不着他了,常常煩惱怨恨。希望您早圖之。”吳王説:“就是你不説,我也懷疑他。”就派使者賜給伍子胥屬鏤之劍,逼他自盡。伍子胥仰天長歎:“哎!讒臣伯嚭作亂了,大王反而來殺我。我成就了你父親的霸也。你即位前,弟兄們爭奪王位,是我在先王面前以死舉薦,你才有了今天。現在你居然聽信諛臣之言來殺害長輩。”他臨終告訴隨從説:“我死之後,把我的眼珠子挖出來懸掛在吳都東城門上,我要親眼看着越寇從此進入滅我吳國。”言訖自刎而死。吳王聞之大怒,就把伍子胥的屍首用皮袋子盛貯起來,扔到江中任其漂浮。吳人同情伍子胥,為他在江邊建立祠堂,而附近的小山被命名為“胥山”。

伍子胥被屈殺三年後,越王勾踐襲殺吳太子,大破吳兵;夫差派人以厚幣與越講和。九年後,果然如伍子胥所料,越王句踐滅吳,殺夫差、誅伯嚭;內不忠其君而外受重賂的伯噽落了個應得的下場。

其實,類似於伍子胥這樣忠君為國反遭讒害的正直士人,從古到今不乏其例。人是善變的,而惟有高潔忠直之士,其為國為民的痴心不變。夫差腐化墮落,伍子胥乾着急,但他哪怕像屈原一樣被疏遠、遭流放直至被賜死都忠貞不渝。他改變不了不悟的夫差,便只求心之所安,只要對得起先王闔閭和吳國的臣民百姓。他雖然與國同塵,但其忠耿堅貞的氣節於世長存,忠誠愛國的精神從此流芳百世!

伍子胥之所以受到後世的敬仰,是因為他秉承了正義和真理而又執着為其奮鬥、不計個人得失、敢於以身殉國的忠貞精神給人的巨大影響;這也正是優秀的中華民族精神!雖經歷史滄桑,精神卻永放光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