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醫心得15篇

來源:文萃谷 3.07W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學習中醫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習中醫心得15篇

學習中醫心得1

黃帝內經曰:“夫聖人者,必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觀人事,可以長久矣。”孫真人語:“非聰明之人,不可學醫。”朱丹溪謂:“不為良醫,便為良相。”學習中醫,學會比較容易,學好比較難。學習中醫,精於神明,洞垣臟腑可謂難上加難。學習中醫,出人才很慢,這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黃帝內經曰:“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現在很多醫生都停留在“工”的境界,部分醫生達到了“巧”的境界,到達“神”的境界如朱良春、鄧鐵濤輩,古有朱丹溪、李東垣等,到達“聖”的境界唯張仲景一人爾。中醫學更是融合天文歷算、人文地理、空間時間、氣候環境、預防康復、生理病理心理等學科為一體,從多方面、多位點、多靶向的考慮疾病、治療疾病。中醫學沒有時間醫學、災難醫學、宇宙醫學、心理醫學、數學醫學、空間醫學、微生物醫學、傳染病醫學等,而這些卻囊括其中,中醫學可謂博大精深矣。

中醫的偉大之處在於“和”,它講究和諧、和平共處。他拿一些物質甚至有毒的物品為我所用來維繫人體內環境的一個穩態平衡。他不要求消滅、對抗,他利用汗、吐、下等方法來激活人體的自身免疫系統祛除疾病,達到治療的效果。

學習中醫到達“巧”的境界一般在本地都會有一定的名氣;到達“神”的境界對中醫的造詣都比較高了,可謂岐黃、仲景之功臣;到達“聖”的境界更是曠古爍今,可師可法可祖,對後世的影響經久不衰。而今學習中醫者習得一技之長就能名動一方,不知是中醫的驕傲還是中醫的悲哀?

是故學習中醫者在你默默無聞的時候你要努力,不要急躁,要耐得住寂寞;在你有所成就的時候要經得起誘惑,學會淡定,還要執着追求。

不要説中醫是偽科學,只是你未得要領,不要説古代的中醫家自私藏拙,很多道理需要自己去領悟揣摩,正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有的東西到講的明明白白了,那你就只是繼承,你連自己的思維都沒有了,那你學來幹什麼?照着做就是了。中醫有很大的的彈性空間,如隔二之治、隔三之治、標本同治、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等。

更不要把中醫想得太繁瑣,正所謂大道至簡,要言不繁。能將所有的'知識用一句話概括的人很了不起,能用一個字概括天下萬物規例的人是聖人,故孔子用“道”字揭示了宇宙的規例,雖歷經兩千多年,終成世界矚目、萬世景仰的聖人。

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不是最高境界是神嗎?然後是聖,工,巧嗎?如修理機器看一下就知道出什麼問題就最高水平,聽聲音和問操作人員還不知道問題時,才動手拆出來看什麼問題。所以去到切應該是最低水平了。

《黃帝內經》曰:“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樓主説到達神的境界有朱良春、鄧鐵濤、朱丹溪、李東垣等,到達聖的境界唯張仲景一人。

誠哉斯言!

‘坐勿澄心,於靜悟道!’唯有執著,方可成就些微事業。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中醫博大精深,非一朝一夕所能領悟掌握,那種妄想一夜成名的急功近利的做法並不可取,只有鋪下身子當地種的人士大概可以成功吧!

望而知之謂之聖,聞而知之謂之神

學習中醫心得2

中醫內科學是以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學説為指導,系統地反映中醫辨證論治的特點,闡述內科病證的病因病機及其證治規律並採用中藥治療為主的一門臨牀學科。它系統反映中醫辨證論治的特點,是基礎理論聯繫臨牀實踐的橋樑,是臨牀其他各科的基礎,在中醫專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位置,也是必須學好的一門臨牀主課。在這學期的中醫內科學課程中,我們又再一次深入系統研究和學習了臨牀各常見中醫內科疾病,收穫頗多,在此,將自己對於應該怎樣學習這門學科的一些感受和體會總結如下。

一、多多誦讀經典

中醫學根植及生長於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土壤,從神農嘗百草譜《神農本草經》,到黃帝岐伯問答出《黃帝內經》;從仲景演《傷寒論》、《金匱要略》,到孫思邈《千金方》;從金元各大家齊鳴,到明清温病各家學派學説,數千年來,古人們前仆後繼,不斷豐富和完善了中醫學理論體系寶庫。

中醫學經典古籍浩如煙海,這都是前代醫家留給後世學者的寶貴醫學財富,值得我們去深入學習和研究,其理論學説及臨牀診治思維方法對於如今仍然有重大的臨牀價值。我們作為研究生更要以嚴謹的態度去深入學習和誦讀,通過多多誦讀經典條文,不斷充實自身理論基礎,從而能更加全面的以中醫角度去認識疾病、疾病病因病機及發展轉歸,更能博採眾方,取各家之長,取前人經驗,不斷創新發展,更好的指導當代的臨牀實踐。

二、辨證論治乃重中之重

辨證論治是為中醫學之精髓及獨到之處,“辨證”就是把四診(望診、聞診、問診、切診)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徵,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又稱為“施治”,即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過辨證論治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論治的正確與否。辨證論治的過程,就是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過程。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理法方藥在臨牀上的具體運用,是指導中醫臨牀的基本原則。

首先,對疾病的辯病及辯證是疾病診治過程中的第一步,其尤為關鍵,其辯病及辯證的準確與否直接決定了後續的治則、治法,是取得臨牀療效與否的先決條件,所以對於疾病的診斷的知識和技能是學習的重點,更是學習的難點。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由於它包括了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係,反映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它比症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確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質。要想辯好證,我們必須全面分析病情,掌握病證病機特點,全面及靈活運用臨牀常用的辨證方法,如八綱辨證 、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衞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等。同時要充分考慮到疾病發生髮展過程中環境、情志、飲食起居、體質等影響因素,全面而準確的作出診斷。

在明確診斷後再根據病因病機及中醫理論確定治療的治則治法,在治療疾病的時候,我們必須通過觀察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辨清疾病的標本、主次、輕重緩急,還需謹記,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是正邪鬥爭,此消彼長,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疾病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點,因此必須把握其動態變化,分階段進行治療。在治療時更應注重理論指導實踐,以臨牀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能拘泥於理論,刻板遵循條文,活學活用,學以致用,從患者角度考慮,權衡利弊,以取得最大臨牀意義為目的。

三、勤於總結與思考

中醫內科學是中醫學重點學科,也是難點學科,其建立在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等基礎學科基礎上,內容繁多是學習和記憶難點之一,這就要求我們善於對各疾病和證型進行歸納和總結,通過相似病症之間的對比和鑑別以加深對各證型的理解和記憶。除了學習和記憶基礎證型外,我們應多思考,學會對於變證的診治及臨症加減運用,這樣才能更加全面的拓展和學習和認識疾病。

中醫內科學是中醫學的重要學科,也是我們中醫學專業學生必須學好的臨牀學科,這需要我們不斷的去學習和實踐,只有我們將理論的知識打牢固,才能在日後的臨牀中去更好的實踐、運用和發展。

學習中醫心得3

中西醫結合是在我國這樣一個既有中醫又有西醫的特殊國土上成長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醫學模式和醫療形式,是東西方文化和醫學科學技術相互激盪、相互交融、相互結合的典範,是中國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交流融合的必然結果,是我國醫學的一大優勢和特色。中西醫結合的目的,就是充分運用現代醫學以及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研究和發展傳統中醫藥學,吸收中西醫之精華,豐富和推動我國醫學科學的發展,努力提高為人民羣眾防病治病的服務水平。為此我院開展了中醫學習班,以進一步學習體會中西醫結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以下是我的學習體會。

首先:中醫和西醫是兩種不同哲學思想的碰撞,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我應該改變觀點不能輕視中醫,從中醫的角度學習疾病的治療。學習中醫的系統理論和哲學思想,學習中醫的辨證施治。中醫有句話叫急則治標,緩則治本這就為同一個病人被不同有大夫看開不同的藥有一個解釋,因為不同的大夫他看問題的方面也是不一樣的,橫看成嶺側成峯嗎,互相標本沒有統一的標準,所以你認為從本治,本治好則標就去了,而他則認為先治標,標去以後再固本。其次:不同的大夫他的經歷、性格等都會使他偏好於某種藥,就是説對同一種病不同的大夫會用不同的藥,比如説有的人愛用桂、麻之類的解表藥,而有的人卻愛用其他的發汗藥,再比如説中醫可以治病,其它民族的中醫也可以治病的,像那個雲南白藥在止血方面就很有名的,這並不説在中醫裏就沒有止血的藥了。總之,條條大路通羅馬,能治好病人的病,那才是最好的。

那麼怎樣學習中醫呢?學習中醫,就是讓我們認識我們的大自然,認識我們自身的身體,從而讓我們去融入大自然,尋求健康生存的養生之道,尋求疾病的治療之道。每個人都可以學習中醫,感受中醫。因為學習中醫就是感受我們身邊的世界,學習中醫就是內視我們自身的身體。學習中醫,就是要培養一種返璞歸真,化繁為簡的思路,不要被一些局部的、細小的症候所束縛,治病必求於本,培養了這種思維,養成了這樣的思維習慣,就會使我們的視野大為開闊,不僅僅是學習中醫,學習養生,在工作生活俱多方面,都會變得輕鬆。

一、什麼是死的東西呢?就是人們常説的四大經典(內經、傷寒、金匱、本草),當然也包括了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病因、病機、八綱、八法、治則、辨證論治等,中醫著作浩如煙海,中醫寶藏盡在其中,初學中醫的同學確實感到眼花繚亂,無從着手。我認為首先要對中醫樹立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下決心把它學好。我年輕時抱負很大,想當書法家、文學家……,後來因頭上長滿疙瘩,本地醫生治療無效,才立志下決習學醫,於是對中醫涉獵成趣,迷上了中醫。我的世醫強調學習陰陽學説的重要性,他作了一個生動有趣的比喻:“外國人吃東西需要什麼刀呀、叉呀”,我們中國人只要掌握好兩根筷子(左為陽、右為陰)保持平衡,什麼山珍海味,全部吃得乾淨利落。誠然,我在臨牀上每遇病症,總要辨別疾病的性質,是陽症抑或陰症,確實得心應手。比如《素問·調經論》説“陰虛則內熱”。一次我診治一個病人:高燒不退已兩月。各種抗生素(毒黴素、鏈黴素)都用上了,可是都不管用。病人夜熱早涼,盜汗、口乾舌紅,脈細數,認為是“陰虛內熱”,以青蒿必甲湯加白薇,僅服三劑熱就退了。又治一陽萎病人,他服了淫羊霍、巴戟、肉蓯蓉、仙茅、鹿茸、熟地之類藥,效果不明顯,古代名醫張景嶽説:“善補陽者陰中求陽……,善補陰者陽中求陰……,後用六味地黃湯(補腎陰),加入淫羊霍、仙茅、鎖陽、湯超石(補腎陽)數劑而陽舉矣。記得當時我講了一個有趣的比喻:一次北方同志邀我作客,請我吃燒餅,邊吃邊以稀飯送下,烙餅(屬陽),稀飯(屬陰)不僅吃起來齒頻留香,而且吃了以後不覺口乾,十分適口,這叫做“水火相濟”吧。

死的東西,諸如古文、四大經典,藥性賦、湯頭歌、百症賦之類,必熟讀成誦,要反覆吟哦,日後方見其妙,當然理解與熟誦是不可偏廢的,必須把背誦與理解相結合,“苦讀必精思”,背誦有助於理解經-文,紮實地學好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是搞好臨牀工作的一個重要條件。”“書背百遍,其義自見”書不熟則理不明,學醫最重要的是懂得醫理,醫理不明,臨症猶豫不決,只有把理、法、方、藥的一些基本問題背誦牢記,才不致臨症茫然,背誦必須擇句擇段,如《內經》上説:“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僅十個字就把疾病形成的虛實(虛症實症)的重要關鍵和發生疾病的決定因素明確地指出了。又如得神健康無病詩:“得神面色潤而明,目光精采語言清,神思不亂肌充實,呼吸調勻二便平”,概括了一個人健康無病的精神面貌;反之,就是病態。雷公藥性賦:前句:犀角解乎心熱,下句:羚羊清乎肺肝,藥性新編:前句:菊花逢枸杞,養肝明目多功。下句:桑葉得芝麻,除濕寬中可準。這一類賦體文章,都是偶句排比的,前一句背了,不難想出下一句來。君不見演員在台上二重唱嘛,男的聲調鏗鏘和諧,女的抑揚有韻,令人聽了心臨神怡。至於背誦歌訣,除了要了解它的`內容主治作用之外,還須抓住它的平仄韻律的特點,如當歸補血湯歌訣是:“血虛身熱有奇方,古有當歸補血湯,五倍黃芪歸一倍,真陰濡希主之陽”這首歌訣,是用“七陽”韻,是屬於平起平受的詩格,第一句“平平仄仄仄平平”是平起,第二句就一定是“仄仄平平仄仄平,這樣的歌訣就好背誦記憶了。

究竟背熟上面的死東西,在臨牀上有哪些指導意義呢?我在年輕時剛跟師臨症,卻遇上一個口眼唱斜病人,老師看完人問我針什麼穴位呢?我想了一下,玉龍歌有云:“口眼唱斜最可嗟,地倉妙穴連頰車,喝左瀉右依師正,唱右瀉左莫令斜”,於是説針攢竹、四白、地倉、頰車、合谷,老師點頭稱是。

二、活的經驗:包括前人的經驗和自己通過臨牀實踐的經驗及某些採風的民間經驗。

(1)辨證論治的經驗:所謂辨證論治,簡單的説,就是認清疾病的性質和規律,提出正確的治療方法。也就是説,辨證求因、審因説治。比方説,一病人在臀部生瘡,瘡如雞蛋大,局部(紅、髒、熱、痛,舌質紅,苔蒲黃,脈滑數。根據這些症狀分析,屬於熱毒(病因)引起、立法上就宜清熱解毒佐以活血。處方以降痛活命湯加減。用銀花、當歸、黃芪、炮甲、皂角刺、牛膝等治療,療效頗好。

(2)方劑化裁的經驗:如本人用小柴胡湯治療各種感冒的經驗。方用柴胡12克,黃芩10克,法夏10克,薄荷(後下)8克,荊芥8克,蔓京子12克,桑枝15克,杏仁12克,桔梗12克,浙貝12克,滑石12克,甘草3克,每日1劑,水煎服,對於一般感冒,靈活加減,確實收到左宜右有之效。如外感風寒,加入桂枝、白芍;外感風熱,加入銀花、連翹;虛入感冒,加入黃芪、白朮、防風;按小柴胡湯為解少腸的主方。柴胡透邪清熱,生薑和胃克嘔,均為外藥,半夏和胃降逆,黃芩透邪清熱,都是降藥,黨蔘、甘草、大棗益氣和中,全方起到和解少陽,扶正祛邪的作用。

(3)重視書本以外的偏方驗方:有些病症統方治不好,某些偏方驗方確能解決問題。唐太宗李世民患痢疾,腹痛拉肚子,御醫以及不少名醫治療都沒見效,於是發佈詔令,説誰能治好太宗的病,將得到重賞,長安城裏有個民間醫生叫張寶莊看到詔令,送上單方一張,用牛乳煎蓽撥內服,太宗服後果然腹痛腹瀉很快就止住了。“一張偏方氣死名醫”哩!前些日子一位老大娘足腫很厲害,久治不愈,我開了防風30克,荊芥30克,艾葉30克,茯苓皮50克,煎水外洗,幾天功夫居然好了。我認為一個大夫,知識面要廣,向名醫學習固然重要,向羣眾學習更不可忽視,要虛心求教。孔子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中醫學術流派很多,各個醫生也都有各自不同的臨牀經驗和獨到之處,我們應當儘可能地吸收別人的經驗和長處,以補充自己空虛的大腦,不要驕傲自滿,治好一個小病就沾沾自喜,是學習上的攔路虎,葉天士十年間從師17人,故能成為一代名醫。學習切忌帶有色眼鏡,不要認為跟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就滿意,同主治醫生或普通大夫就皺眉,其實我穿是主任醫師的白大衣,可我的醫學細胞遠遠比不上主治大夫呢。

祖國醫籍文古意奧,因此加強古漢語的學習也很必要。中醫基礎理論及辨證方法多包含有辨證唯物的思想方法,所以還要加強辨證唯物主義的理論,才能加深理解。

學習中醫心得4

《金匱》甘麥大棗湯治療神經官能症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説:“婦人藏躁,喜悲傷欲哭,像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髒躁的症狀可出現於癔病、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及更年期綜合徵,其本為心氣不足,心血失養,兼之精神刺激所致,《素問》中雲:“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靈樞》中説:“心病者,宜食麥。”甘麥大棗湯以甘草潤燥緩急,小麥養心安神 ,大棗益脾養血,其治在“心”。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説:“婦人藏躁,喜悲傷欲哭,像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甘麥大棗湯方: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補脾氣。

髒躁指情志不暢,五志化火,髒陰既傷所致的以情志失常為主的疾患,臨牀多見於女性,屬於現代醫學“癔病”範疇,是神經官能症中的一種類型,表現可輕可重,多種多樣,有的'甚至很嚴重,多無器質性病變。甘麥大棗湯有甘潤緩急,養心安神之功,主治心神失養之證。

甘麥大棗湯作為治療焦慮症、抑鬱症、神經衰弱、考試焦慮症、圍絕經期綜合症、失眠等身心疾病的基礎方。根據"異病同治"的原則,病症不同,若病機、病性、證候相同都可考慮一方治多病.

《古今醫統大全·鬱證門》説:“鬱為七情不舒,遂成鬱結,既鬱之久,變病多端。”,髒躁多因患者抑鬱寡歡,憂思傷脾,積久傷心,致使心脾兩虛;若久病傷陰,致使精血兩虧,五臟失於濡養,五志之火內動,上擾心神而成髒躁之病,本病始於肝,傷及心脾,累及於腎,病位多在心、肝。肝屬木,心屬火,在五行相生關係上,肝為心之母,因此肝之藏血不足會導致心之陰血不足,心血不足從而引起心神失養。肝疏泄失常不僅影響到全身氣機,而且也會導致其本身藏血失職。由此,肝之功能失常所引起的髒躁在病因病機方面除了肝之疏泄失常外,還有肝不藏血。根據辨證施治的原則,以疏肝健脾,養心安神為主。

《金匱要略心典》言:“皆所以求肝治之,而宅其魂也。”人體的氣機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肝是全身氣機之樞紐所在若樞機失利,必然導致各臟腑氣機的紊亂。五臟氣機紊亂必然導致五志的失常,從而影響到人的情志。

《醫宗金鑑》雲:“髒,心臟也,心靜則神藏,若為七情所傷,則心不得靜而神躁擾不寧也,故喜悲傷欲哭,是神不能主情也。” 髒躁的症狀可出現於癔病、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及更年期綜合徵,其本為心氣不足,心血失養,兼之精神刺激所致,《素問》中雲:“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靈樞》中説:“心病者,宜食麥。”甘麥大棗湯以甘草潤燥緩急,小麥養心安神(藥理研究小麥有抗焦慮抑鬱的作用) ,大棗益脾養血,其治在“心”。

學習中醫心得5

浙大學習,收穫滿滿。尤其是關於地方高校如何抓住“雙一流”建設機遇,提升大學的核心競爭力,學科與師資人才隊伍建設十分重要。學科建設是學校謀求發展的龍頭工程、系統工程和標誌性工程,是學校本科專業建設的基礎與核心競爭力形成的戰略性資源。如何加強學科建設,結合實際工作,就學習體會談兩點感受:

一、夯實基礎學科

在中醫藥領域,傳承創新是永恆的話題;而其基石在於基礎學科。如王鍵教授所説,基礎學科、經典學科、傳統學科具有不可替代性,中醫學的發展與輝煌,大師的雲集、輩出,正是在於這些學科的成就鑄就。因此,不斷加強這些學科建設,中醫人才的培養質量才能不斷提高。而現實是,這些學科在不少中醫藥院校成為短板,研究隊伍斷層,學術積澱不夠。成中醫作為老校之一,地處西部地區,其傳統特色應當得到彰顯,更應加強傳統型人才培養和師資隊伍建設,在已有的學科優勢基礎上,傳承發展好川派中醫藥,傳理,傳道,傳術,融會各家。

二、建設學術團隊

李小年教授説,地方高校長期糾結在“教學科研等效評價”、“科研衝擊教學”等“漩渦(矛盾)”之中,其根本原因是其核心競爭力弱,如人才培養能力和學術研究產出能力弱;學術資源欠缺,如師資與人才隊伍大學戰略性核心資源不夠,學科建設水平低,領軍人物少等。其提出,打造學術研究團隊,促進教師成長,是地方高校學科與師資人才隊伍建設根本的戰略選擇。其觀點確實具有遠見卓識!作為高校,沒有強的學術研究能力,就不可能有強的人才培養能力,師資與人才隊伍就不可能一流,也難以造就一流的學科。因此,加強打造有影響的`科研團隊,融合傳統與現代,整合校內外優勢資源,對培養一流科研人才隊伍,提升學術影響力,提高科研產出率,十分必要;而打造一流傳統理論學術傳承團隊,形成傳承活力,構建合理的傳承人才隊伍,對提升成中醫傳統中醫學術影響力十分重要。

學科的學術性特徵決定了科學研究始終居於大學發展的核心地位,學術研究能力始終是大學最核心的能力。讓我們一起努力,抓學科,抓學術,抓團隊,為成中醫“雙一流”建設而奮鬥!

學習中醫心得6

在上個星期的學習中,我們認識到了中醫的神奇與奧祕。中醫學有數千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認識生命、維護健康、戰勝疾病的寶貴經驗。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醫學跌宕起伏,保有頑強的生命力,直到現在仍然作為中醫的理論基礎指導防治疾病。

中醫是世界上唯一存續數千年而又擁有系統理論的'醫學,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建立在“陰陽”“五行”“經絡”“氣相”“血相”等學説之上。其中,“陰陽”與“五行”純屬中國哲學的範疇;“經絡”、“穴位”、 “氣相”、“血相”又是觀察不見到的,因而顯得有些“神祕”。至於中藥,往往是原材入藥,又常常是多藥配伍,因而其藥理是一種綜合效應。

中醫不像西醫的直觀、線性的思維方式,它我一種抽象的、綜合的思維方式。中醫的“陰陽”、“五行”、“經絡”、“氣相”、“血相”都是抽象的,需要靠靈性去領悟,需要靠想象去意會,需要靠感覺(即望、聞、問、切)去判斷,中醫儘管將人體的五臟六腑分別納入“五行”之中,但絕不將它們割裂開來,而恰恰是將它們作為一個相互制衡的有機系統,完整地統一看待。中醫儘管將人體的前後、表裏、虛實、寒燥等分別劃歸“陰”、“陽”兩大範疇,但不僅不將其割裂,反而特別強調“陰陽調和”。中醫不是針對疾病的直接原因採取對抗性措施,而是強調“扶正祛邪”,即扶持和維護人體自身所具有的正常功能以排除各種不正常的干擾。

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絕不是淺嘗輒止就能領悟得到,需要長久的積累和接觸,這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也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學習中醫心得7

4月25日,護理部組織全院護理人員集中學習“中醫知識”,以“人人蔘與,共同提高”為原則,以“學習中醫,用好中醫,為人民羣眾健康服務”為目的,旨在進一步夯實全院護士的中醫基礎,提高護理質量,促進醫院中醫內涵建設。

護士樑映慧針對現在人類面臨的四大健康憂患—生活環境、生活方式、飲食結構和精神情志,使人類身體素質下降、體質日益衰弱的問題,開展了中醫體質飲食養生的講解。主要內容有:瞭解什麼是中醫體質;如何判斷體質類型;通過調整飲食糾正體質的.偏頗。內容非常貼近生活,護士們聽得津津入味,為自己 健康學習的同時,也大概瞭解了精氣學説和陰陽學説,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中醫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認識生命、維護健康和戰勝疾病的寶貴經驗總結,學習博大精深的中醫文化能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和增長知識,所以狠抓中醫知識,發揮中醫優勢是提高護理質量永遠不變的政策方針。

學習中醫心得8

轉眼在手術室為期一個月的進修學習已經結束了。首先非常感謝院領導能給我這個機會,讓我有幸能夠在總部學習。其次要感謝總部的老師,她們對我毫無保留的傳授知識和經驗。雖然此次學習的時間短暫而緊迫但是我的收穫非常大。通過這將近一個月的理論學習和規範化的手術室的實踐,我瞭解了很多最新最前沿的`護理管理理念和護理操作知識,見證了總部之所以走在發展前列的所在。

眼科手術室是眼科醫院的重要科室,因此對手術室的醫護人員的要求非常高,眼科手術室的感染控制與管理是手術成功的關鍵。本次學習中,主要的學習內容包括手術室護士的工作職責和工作流程(包括洗手護士,巡迴護士,器械護士);手術室的管理和各項規章制度;手術室的設備管理和緊急預案;各項眼科手術的手術原理和流程;各項手術的常用器械和手術器械的清洗和保養;手術間流層的管理;院感手衞生的清潔管理以及常用眼科儀器的使用,如顯微鏡,裂隙燈等。

作為一名眼科手術室的護士,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工作職責和流程,相關的眼科基礎知識也是非常重要的,並且由於眼內感染的發生非常嚴重,因此所有的操作都是精益求精,非常的規範。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及技術操作流程;認真做好器械等無菌物品的包裝,消毒和滅菌;做好術前宣教和協助醫生完成手術過程中的各項工作以及護送術後病人回病房。眼科的手術包括斜視,眼外傷,眼整形,青光眼,白內障和玻切等,不同的手術會有不同的手術器械和不同的儀器,儀器的學習很重要。由於眼科手術的器械是顯微器械,都是非常精緻和貴重的',因此器械護士一定要認真做好器械的清洗和保養。

在學習過程中,有幸遇上總部對新護士的培訓,其中對院感作了很多學習。手術室環境的管理,層流手術室,利用空調淨化系統過濾來控制空氣中的微生物含量使室內空氣達到一定的清潔度以及層流手術間的生物培養和標本的採樣方法。手術間劃分為內眼,外眼和感染手術間。感染手術間在最外面,靠近污物通道以便消毒和隔離。接台手術應先做無菌再做感染手術,做好手衞生,嚴格無菌操作。

在如此緊張的學習中,仍然安排出了一個禮拜的時間專門學習準分子激光手術,這是一項很有特色的手術和科室,稱為視光部。視光部的手術室和眼科手術室是大致相同的,但是它多一些專用的設施和物品而少一些不必要的眼科手術室常用的器械和物品。初查的方法和流程和我之前學習的基本都是相同的,除了這邊多一些更先進的儀器。雖然如此,但還是學到了很多這邊手術室很多很先進很方便的護理技術。

學習的生活總是飛快的,在這將近一個月中我學習到了很多實踐知識,使我之前對很多事情的瞭解不再只侷限於理論,讓我的實際操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最後要向總部的主任和老師表達真摯的感謝,感謝你們對我們工作學習的關心和培養,相信在今後的學習中能繼續努力,謝謝大家!

學習中醫心得9

中醫古籍,汗牛充棟,浩如煙海,總有讓人不知從何看起的感覺,但是在這麼多年的醫書中,也有我們必須學習的,那就是中醫經典著作,可是現在很多人不重視經典的學習,認為經典學習已經過時,裏面的文字意深難懂,千多年前的古書至今如寶收藏,但實際上,以《黃帝內經》為首的四大經典,還包括《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和“温病學”歷來被奉為經典,能夠被稱為經典必經是經得起考驗,大部分歷代著名的醫家,均能有效地幫助掌握中醫理論。因此,中醫本科課程中開始學習,使我重新認識了中醫,中醫古籍經典是一箇中醫生必讀之作。

《黃帝內經》是中醫理論奠基之作,其豐富的理論至今還沒有人能把它完全解析,講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療的原則和方法。同時也是治未病等關於生命的百科全書,其中鍼灸理論知識在今世界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它是一部偉大的中國傳統文化奇書,內容豐富,不僅涉及醫學,而且涵蓋了天文學、地理學、哲學、人文學、社會科學等。當時先進的各項科學成就。因此,要讀懂《黃帝內經》要追溯秦漢歷史背景。《傷寒雜病論》是奠定中醫辯證論治體系的重要著作,其中的理法方藥,繼承了《黃帝內經》等古代醫籍的基本理論,以六經傷寒,以臟腑論疾病,為中醫臨牀各科提供了辯證和治療的示範,它一直指導着後世醫家的臨牀實踐,其中劉河間依據《內經》有關“火”於“熱”的病機條文,結合《傷寒》,首創“火熱論”,世稱“寒涼派”李東垣發揮《內經》“胃氣”結合《難經》、《金匱》,提出“脾胃論”世稱“補土派”,張子和發揮經文治責創立了“汗、吐、下”三法,世稱“攻下派”金元時的學術,特色鮮明各自不同角度闡釋經典,對明清及今後醫家產生髮展規律及其診治和預防的一門獨立學科,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大致可分為萌芽時期,成長時期,成熟時期,具有代表的是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王夢英四大温病學家的著作及學術成就,提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預防思想和“三焦”辯證的獨特思想。

通過四大經典的朗讀,老師的講解,給我的認知是:一,樹立中醫學習的信心,眾所周知,中醫教育其實並未能培養中醫人才,由於各種因素如課程培養目標過於廣闊,培養模式過於單一,未能培養紮實的辯證論治思維,不注重中醫經典的學習,欠缺方法及中西醫比較課程,學習混淆中西醫概念等,經過老師在課堂上深入淺出的講解,很多都是老師經驗介驗,特別是感受到了老師對中醫經典的熱愛和絕對的支持,使自己受到感染,樹立堅定的信心。二,培養自身辯證論治思維是理論核心所在。《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已奠定了中醫的辯證論治體系及發展出各種中醫的辯證方法,現在學習經典就是要學好這些理論,培養這種思維,而真正的中醫理論部分就是四大經典,因此,背誦原文理解是學習經典的前提。三,熟讀誦讀經典更要在實踐中運用經典,在課堂上,老師很多次不厭其煩的要求我們背誦條文,可是我們都沒有注重,總是對經典的學習以理解為主,看着老師隨口而出的經典條文,所述的醫案病例,兩者結合如一,真的感覺慚愧,想在臨牀看病時候就想經典。可是頭腦一片空白,不知從何下手,看不出個所以然,條文的熟記更重要是在實踐中去運用才會有所獲,也才會知道自己的不足。

至今,課程已經結束了,收穫不少不多,還希望繼續開設這門課程,可是已經不現實,其中自身思考因素更重,問題和疑問全是,我只有自立熟讀經典找答案,也需要在以後的工作中更深入的學習理解經典體會並加以解決。

學習中醫心得10

學習中醫,正確掌握和運用中醫知識與技能,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明醫理。醫理不明,縱然知道很多中醫學的知識,但使用起來可能會不得要領,甚至動手便錯。

中醫的醫理並不是一大套高深玄妙難以理解的專業術語,而是自然之道,就是人本來如此的、在這個地球上生存了千萬年來都沒更變過的那些生命規律。比如人總是要吃喝拉撒睡,這吃喝拉撒睡的規律或機制,也就是最基本的醫理。失眠、便祕、厭食、胃腸疾病等等,都是這個時代常見的問題,各種對治的藥品或保健品經常在各式的廣告中出現,似乎也能夠説明這些問題的普遍性和對治的乏效。我們如果不清楚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和機制,就不知道如何調節以幫助身體迴歸到常態,也就無法斷絕出現問題的原因。原因沒有解決,只在業已出現的結果上大做文章,怎麼能夠有效地解決問題呢?就像一邊在治理污染,一邊無視污染源的繼續活動一樣,其治理當然是乏效的。

並且這種無視根本的治理過程本身很可能也是一種污染方式,這樣的話,這種所謂的治理也只是治理者一廂情願地自以為是罷了,對於被治理的對象而言,其實是在承受着更加深重的污染。很不幸的是,這種情況在現實中並不罕見,在醫療領域內可以説是時有發生,我們所能見到的輾轉求醫、久治乏效或病情反覆的病人,大多都在不同程度上經歷了“治療”名譽的“污染”。

就像美國的一項研究所顯示的一樣:每年由於醫生誤診、用藥錯誤以及藥物不良反應和手術失誤造成的死亡人數達到了225400人。臨牀醫療差錯已經成為美國第三大死亡原因,僅僅排在癌症和心臟病之後。其中最重大的一類死亡原因是住院患者死於“藥物的有害、意外或不良作用”,而且發生在用藥劑量正常的情況下。儘管所使用的是經過嚴格審批的藥物,用藥的程序也是嚴格無誤的,但是每年仍然有10萬多患者死於這種藥物意外反應。這篇報告總結分析了39項研究工作後,發現大約有7%的住院患者,即每15個住院患者中就有1人曾經歷過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需要住院,延長住院時間,導致永久性殘疾或死亡”。

在此類病例中,患者都是按照醫囑用藥的。上述數字並不包括那些給藥或用藥方式錯誤的受害者,也不包括“可能”屬於不良藥物反應的受害者,也不包括那些未能達到預期療效的用藥患者。換句話説,“每15個住院患者中就有1位患者經歷過不良藥物反應”還屬於非常保守的估計數字。

很顯然,臨牀醫生進行的是“完全正確”的治療,但卻導致了至少每15個住院患者中就有1人曾經歷過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需要住院,延長住院時間,導致永久性殘疾或死亡”,而且這種事情發生在被普遍認為醫療科技最為先進、現代醫學最為發達的美國。這説明了什麼呢?如此的治療當然是在其醫學理論指導下進行的。那麼,這樣的事實是不是足以提醒我們反思作為指導醫療的理論的重要性呢?

在當代,這樣的`事實並不是只發生在美國,如果指導醫療的理論、觀念出現了偏差,類似的事件可以發生在任何方式的醫療活動中。所以中國有一句古語:“有病不治,常得中醫”,意思是有病時不要盲目地求治,只靠着自身的調整與修復機能,自己會康復過來,不過可能會康復得慢一點或辛苦一些,但也相當於一箇中等水平的醫生在給治療了。言外之意是如果遇到了一箇中等以下的醫生,那就不如不治了。可見我們學醫,最起碼要當個“中等”以上的醫生。

很顯然,中等以上的醫生至少應當知道人體自身的功能及其機制,從而保護、幫助它而不是破壞、擾亂它。中等以下的醫生往往是那些驕傲無知地干擾破壞人體的人,就像《靈樞》所説的“下工絕氣危生”,等而下之的醫生更是時常會做出滅絕人體正氣,危害病人生機的事情。這並不一定是因為他們很壞,根本原因在於他們不明醫理。我們學習和運用中醫的人應該時刻謹慎地觀察自己是不是淪為下工之列,觀察的標準就是中醫的醫理。

一個好的醫生不僅在於他治好了多少病人,更在於他明瞭多少醫理。那麼,中醫的醫理是什麼呢?就是中醫對人體及人體生命規律的認識。我們學習中醫也就是要如實地瞭解一直以來能夠經得住時間和實踐檢驗的傳統中醫學對這些認識的描述,然後通過實踐來驗證我們的學習與理解是否正確。

學習中醫心得11

不知不覺兩年的函授課程已經結束,儘管時間很短,上課的課時也不長,但是在有限的時間裏,學到的知識卻是無限的。在這裏非常感謝兩年中給我們授課的老師,感謝你們辛勤的教導,正是你們不辭勞苦的教授,才有了我今天對醫學知識的熟知。

我是一名教材科的老師,以前對中醫知識瞭解不多。但自從進入了山西中醫學院,我便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直都想系統的學習一下中醫,可是迫於工作的限制,這個想法一直都未能如願。兩年前當我瞭解到學校有函授班,可以系統地教授中醫,於是我便報了名。一晃兩年的函授課程已經結束。在過去的'兩年中,授課老師先從中醫最基本的課程講起,讓我對中醫有了大概的瞭解,隨後老師又給我們講授了內外婦兒等中醫臨牀課程,同時還有藥理、病理、西醫診斷等西醫課程。讓我們從中西醫結合的角度認識學習疾病,以便能更好地治療疾病。在授課的過程中老師更側重於臨牀,由於我的醫學基礎比較薄弱,這讓我覺得學習有點吃力。於是我便加強課餘時間對醫學基礎知識的學習,加之上課老師細緻的講授,使我對臨牀知識可以更好地掌握。

通過兩年的學習,使我不僅掌握了醫學基礎知識,也讓我在臨牀醫學方面有了更進一步的提高,讓我可以真正地運用中醫治療一些簡單的疾病。以前自己或者家人生病總是求助於同事,經過兩年的中醫學習以後,自己能夠處理治療一些常見的疾病,為自己和家人提供了最基本的醫療保健。兩年學習生活我最大的收穫是讓自己從當初對中醫簡單的瞭解,走到了能夠真正掌握中醫,運用中醫,實踐中醫。

兩年的學習,讓我更進一步走進了中醫,但是我知道在中醫方面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醫是一個博大精深的寶庫,我所瞭解和學習的只不過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更談不上是一箇中醫人。但是我始終堅信,只要我不斷地學習,將來我一定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中醫人,因為我對中醫的熱愛始終不減。在以後的時間裏,我會始終鞭策自己不斷學習中醫,探索中醫,實踐中醫,不斷提高自己在中醫方面的造詣。

兩年的函授課程是我人生中又一次難忘的經歷,是我學習生活中一次真正的飛躍,兩年的課程讓我受益終生。在這裏再次感謝兩年中教授我們的老師和一起學習的同學,祝你們在以後的日子裏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家庭和睦!!

  20xx年月日

學習中醫心得12

在舊社會,師帶徒的方法因人而異,大致有兩種形式:

第一種,老師採用淺顯的讀物,如《湯頭歌》、《藥性賦》、《瀕湖脈學》、《醫學三字經》等教材,向學生進行講授,並要求記誦。

據我瞭解,凡是用這種教材的老師們,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偏重傳授自己的經驗為主,而對《內經》、《傷寒論》等經典著作的講授,則重視不夠。因此,他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是側重於臨牀,而忽於理論方面的研究。

第二種,與以上正好相反,老師在啟蒙教學階段,就以四部經典著作開始。

他們的主張,和《千金方?大醫習業一》的精神遙相呼應。所以,他們培養出來的學生,一般地講,理論水平較高,而且基礎也打得牢固,有發展的潛力,故被歷代醫家所擁護。

清代的醫學大師徐靈胎,在《慎疾芻言》一文中指出:“一切道術,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漢唐以前之書,徒記時尚之藥數種,而可為醫者。”他説的漢唐以前之書,指的是《內》、《難》等經典著作。可見,徐氏也主張先學經典著作為學醫的根本。

我是怎樣學起中醫來的呢?因為我體弱多病,經常延醫服藥,而接近了中醫,並以此因緣加入了中醫隊伍。我的.學醫老師,在營口行醫為主,他收了三個徒弟,我的年紀為最小。當時我學的中醫課程,現在回憶起來,大體上分為中醫基礎理論和臨牀治療兩個階段,共花費了六年的時間。

在理論基礎階段,學了張、馬合著的《黃帝內經》、《本草三家注》以及《註解傷寒論》和《金匱心典》等著作。

由於我曾讀過幾年私墊,古文有點基礎,所以,文字方面的困難不大。但對老師所講的醫理方面,就存在很大的難題。記得有一次老師講《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的“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的內容時,儘管老師講得眉飛色舞,而我卻象騰雲駕霧一樣了。對中醫理論基礎,我學了整整三年。雖然對一些問題還有些朦朧,但把一些經典著作系統地學了一遍,這就對進一步學習中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算是很大的收穫。

學到第四年,老師為我講授了《醫宗金鑑》中的臨牀課程,如"雜病心法要訣"、"婦科心法要訣"和"幼科心法要訣"等。由於這些內容是用歌訣格式編寫的,因之老師要求一邊學一邊背,直到背得滾瓜爛熟時為止。背書對我來説雖不陌生,但它很壓人,來不得半點虛假,必須每天早起晚睡付出辛勤勞動。

關於背書的問題,歷來也有爭論。我的意見,傾向於應該背點書的。《醫宗金鑑?凡例》中説:“醫者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識不清,臨徵遊移,漫無定見,藥證不合,難以奏效。”它指出“背”是為了書熟,書熟是為了理明,理明是為了識清,識清是為了臨牀辨證。

由此可見,《金鑑》所寫的大量歌訣體裁,是為了人們的背誦和記憶,這也就勿怪其然了。然而,中醫的書浩如煙海,誰也不能一一皆讀。因此就有地區之所尚,或因師傳之所異,而不能不有所選擇。例如,南方的醫家則多宗孟河派的費、馬之學,而東北三省,則多把《醫宗金鑑》奉為圭臬。

《醫宗金鑑》這部書,原為清乾隆太醫院右院判吳謙的未成之著,後被政府發展,認為可以作國家的醫典,仍指令吳謙、劉裕鐸本着“酌古以準今,芟繁而摘要”的宗旨,在原書的基礎上,進行了認真的修纂。大約又過了兩年,於公元一七四二年方始告竣。全書共為九十卷,計分十一個科目。它與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和劑局方》可以互相媲美而並駕齊驅。

徐靈胎評價此書有“源本《靈》,《素》,推崇《傷寒淪》、《金匱要略》以為宗旨,後乃博採眾論,嚴其去取,不尚新奇,全無偏執”的美譽,也就説明了這部書的成就是非凡的。它不僅在東北三省發生影響,而且遠及全國和東南亞各地。

在老師的指示下,我買了一部《醫宗金鑑》。通過自己的學習,發現其中的《訂正傷寒論注》蒐集了諸家之長,參以己意,説理明暢,使人讀之發生興趣。於是,我如飢似渴地埋首於《傷寒論》的學習。從這開始,方由被動的學習,變為主動的學習,而向自學邁出了新的一步。

學習中醫心得13

我是xxy醫院中醫科醫生,這次參加了中醫培訓,感悟非常多,下面是我的心得體會:

中醫學由於在形成的初期引入了當時最先進的哲學 思想——樸素唯物主義,並沿用至今,形成以陰陽五行學説為核心,臟腑經絡、氣血津液、氣機升降為主體,病因病機、治法方藥為外殼的理論體系,具有靈活多變的思辨性和高度的整體概括能力。另外,許多人有這樣的印象,患者和中醫大夫之間的關係往往好於與西醫大夫之間的關係,甚至亦醫亦友。許多研究也證實,中醫傳統的診療模式有助於形成良好的醫患關係。傳統中醫具有許多區別於西方醫學的特色,其理論形式反映出獨特的人文屬性。中醫學以其強烈的人文屬性成為最能反映醫學與人文相結合的一種形式。

中醫學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認識中醫、瞭解中醫、學習中醫,必須先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儒家、道家、佛家文化,特別是道家思想,因為中醫學“天人合一”的基本思維方法更接近道家祟尚自然的.思想。中醫學認為“形氣相感,形神合一”,人的意識形態、意念活動對自身及周圍事物產生影響。學習傳統文化,體悟自然之道,正是為了修養心性,靜心體悟自然之道、中醫之理,以平靜純淨心行醫,方可能成為醫德醫術均上的好中醫。

中醫理論源於生活實踐,在臨牀 教學中要多聯繫生活,才能更好地理解中醫理論。在病因病機教學中,可採取“取類比象”、“形象思維”的方法,結合日常生活,使學生更形象地理解風、寒、暑、濕、燥、火的致病特點。如風邪致病特點,風的性質“動”→風邪致病特點(陽邪、善行、數變、百病之先導)→臨牀表現(動搖不定、昏僕、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震顫、拘攣、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這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使學生靈活掌握所學知識,舉一反三。

總之,與西醫學相比,中醫學因其完整的理、法、方、藥系統而形成自身獨特的理論體系。教學中應讓學生們認識到中國的傳統文化,構建整體與辨證思維模式,強調理論聯繫實踐,課堂上提高教學的藝術性,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髮散的、聯繫的、觸類旁通的學習和思維方法,是提高中醫學教學質量的最現實可行的思路,其中具體的、可行的教學方法還需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在西醫院校,要使中醫教學與西醫教學有機結合,進而對學生的思維模式產生積極影響,為學生提供中西醫結合的思維方法,使學生充分了解中西醫學思維互補、方法互參的優勢,促進我國醫學的創新和發展。

學習中醫心得14

中醫雖然已經明確認識到了寄生蟲、厲氣、胎傳等疾病病因,但是在治療上仍舊應用辯證求因入手,其原因在什麼地方呢?

我認為其重要原因是中醫的理論整體性使然,中醫基礎理論學習心得。因為並不是這些疾病只要殺死了寄生蟲或者將某些傳染源清除掉以後就能使身體馬上回復到健康的陰平陽祕的狀態,因為在這些疾病的發病的過程中已經造成了機體內陰陽臟腑氣血的病理改變,所以中醫還會在殺滅這些治病因素的同時,還要增加調理已經由於這些疾病導致的陰陽氣血臟腑失衡的.改變,從而來進一步扶正祛邪,儘快使機體康復。比如在治療腸道寄生蟲服用清除寄生蟲的專用方劑的同時,還會從中醫濕熱生蟲的病症辯證認識論上着手清熱祛濕,用以調理機體。

再有就是,或者病變的體徵表現正好就是這些疾病從健康發展到初病再到病情一步步嚴重的病理環境。如腸道寄生蟲病的病症可見有濕熱表現,或者濕熱正好產生比健康狀態更趨偏鹼性或者偏酸性的腸道寄生蟲優勢生存繁殖環境,這同樣也是機體調節或者説是正邪交爭最終正不勝邪而發病的明顯病症表現。所以,中醫治療此類疾病即從清除寄生蟲卵入手又從調理機體陰陽臟腑扶正祛邪平衡陰陽提高機體機能入手。

分別此類疾病的標和本,從致病因素説寄生蟲卵是本,體徵表現是標。從臟腑機能來説濕熱是本,寄生蟲卵是標。在發病的過程中,從初病到病症嚴重兩者標本可以互相轉化,中醫恰恰是從標本兼治的理念全面進行治療的。

學習中醫心得15

在炎炎的烈日下,我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暑假。每一年的暑假都是令我們興奮而又期待的時候,以前我們總是早早就計劃着暑假該去哪裏玩,而現在我已經是一個大學生了,將近兩個月的暑假不能只顧着玩,要好好利用。於是我決定找一份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一來可以增加社會經驗,拓寬知識面;二來可以鍛鍊自己與人的交際能力。

暑假回到家之後,和爸媽商量了一下,選擇了一家離家比較近的小型藥店。在去藥店之前,心裏很忐忑,畢竟自己的專業知識很少,害怕會被拒絕。見到藥店老闆後,我向老闆表明了我來這工作主要是為了積累經驗,工資多少不重要。老闆很爽快的答應了,安排我第二天來上班。

第二天我早早就來到了店裏,開始了我的社會實踐。我先熟悉了一下藥店的環境,雖然這是一家不大的藥店,但藥品的種類還是挺齊全的。由於我還是一名大二的學生,專業知識甚少,還沒有資格出售藥品,所以在藥店裏我只做一些簡單地工作。經過兩三天的摸索,藥櫃上的藥品我已經差不多都認識了,對每種搖所對應的療效也有了一些瞭解。藥品大致分為Rx(非處方藥)、OTC(處方藥)、保健品、特殊管理藥品。而常被購買的藥品,如感冒藥、消炎藥、胃藥等則放在方便拿取且顯眼的位置上,所有藥品都是標明價碼,按區域內商品擺放及分區分類。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對藥店的流程已經滾瓜爛熟了。每當店裏的銷售員忙不過來時,我也可以上前向顧客推薦介紹一些顧客想要的藥。每次我都是很小心翼翼的,深怕出一絲紕漏,每當我拿不準主意的時候,我都會問問店長,以確保萬無一失。雖然每天回到家全身都像散架似的,很累很累,但是我的勤奮得到了店裏各位阿姨的讚賞和老闆的肯定,我的心裏是充實又快樂的.。

慢慢地,在藥房裏,讓我感觸最深的便要數每天匆匆的過客們。他們大多面帶焦慮,或面帶病容。總之,形形色色的面孔每天不斷地變換着,藥店彷彿是人生的大看台,上演着各種喜怒哀樂的劇情。雖然每天早九到晚五的工作,時間很漫長,甚至有時站到腿一陣一陣的痠痛,但是隻要聽到顧客不經意間對我態度的讚揚,一切的隱忍都煙消雲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