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節日的演講稿

來源:文萃谷 2.14W

演講稿可以按照用途、性質等來劃分,是演講上一個重要的準備工作。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演講稿,那麼你有了解過演講稿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國節日的演講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節日的演講稿

中國節日的演講稿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一年之中,我最期盼的就要屬家鄉的端午節了!它在每年5月初5等着我們呢!

每到端午節,不得不提的應該算吃粽子了吧!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有三角形的,有菱形的,有直筒形的……去年的'那天中午,我和爸媽開車去接爺爺奶奶去酒店。我總是第一個跑到包廂,服務員端上粽子到桌上,那粽香也已四處飄溢,粽米中摻雜着豬肉,板栗、紅棗、赤豆等,真令人垂涎千尺!我餓虎撲羊般抓起一個就咬,哇!人間美味呀!不一會兒,我的小肚子就變得圓鼓鼓起來。

從酒店回家後,我迫不及待地打開電視,正在現場直播賽龍舟。周圍的人川流不息,穿着節日盛裝,屋頂上彩旗飄揚。只聽“砰,砰,砰”,三發信號彈升上天空,所有龍舟按一字排開,“龍頭”上長着龍鬚,“龍身”上有一片片鱗片,真像一條真龍潛入水!“啪”,禮炮響了,十幾條“龍”在水上像離弦的弓箭一樣飛弛,水波碰撞着兩岸的巖石,發出嘩嘩巨響。行人紛紛給“龍”加油,指揮官在“龍頭”上敲鑼打鼓,給身穿紅衣的船員加油鼓勁,終於,一條“小白龍”逐漸脱穎而出,奪得冠軍,兩岸掌聲轟鳴。

我家鄉的端午節有意思吧!希望你來到我的家鄉來作客! 謝謝大家!

中國節日的演講稿2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很高興能夠站在這裏給大家分享端午節的故事。我們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偉大的詩人屈原投江的日子,卻也許少有人知道,五月初五端午節亦是我們這個有着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國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節日,和春節、中秋節、清明節併成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據説,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是由上古時代祭奠龍祖演變而來的節日。“端”有古漢語中“開頭”、“初始”的`意思,“端午”也就是“初五”,古代的人們習慣把五月的頭幾天分別用端來稱呼,“端一”也就是五月七年級,“端五(午)”也就是我們的五月初五端午節了。

端午節有許許多多的別稱,而我們端午節的習俗決定了我們常把端午節稱為“粽子節”和“龍舟節”。在我國許多與屈原關係密切的地方,端午節是要進行龍舟比賽的,所以這一天也被人們稱為“龍舟節”,而傳説中的用粽子去驅散咬食遺體的小魚這一習俗,讓我們都習慣了在端午這一天裏包粽子、吃粽子,每家每户都會把粽子當做我們的食物,一方面祭奠屈原,一方面預祝我們自己端午安康。

我的家鄉正是屈原投江的那個地方,這讓我比其他人對於端午節的重視是要多一些的。我們家鄉到了端午節,都會早早的去江邊等待,等待龍舟賽的開始,不管男女老少,大家都會在站在江邊為划龍舟的隊伍搖旗吶喊。

到了中午的時候,我們都會回家去吃粽子。粽子是我們每家每户勤勞的“主廚”們提前幾天包好的,粽葉是我們這羣小孩去水邊摘來的,粽葉裏面包着的,有純糯米的鹼粽子,有紅豆的甜粽子,也有在中間藏有一小顆肉的鹹粽子,不管是哪一種,擺上餐桌的那一刻,我們都會挑上自己喜歡吃的那一種,進行端午節吃粽子的儀式。我家因為我很喜歡吃粽子,我的媽媽業會給我多包一些粽子,凍在冰箱裏,等到我又想吃粽子了,拿出來解凍,粽子也就成為端午節之外的一種零食或者主食了。

同學們,你們對端午節有什麼特別的故事嗎?如果有的話,也都上來給大家分享一下吧!我們需要重視我們這些傳統的節日,這些都是我們祖宗們流傳下來的風俗習慣。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完畢了!

中國節日的演講稿3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農曆九月初九,它是我們中華民族又一個傳統佳節——重陽節。為什麼叫重陽?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又因為數字“九”與“長久”的“九”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穫的黃金季節,因此重陽佳節,寓意深遠,所以古人認為這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

據説重陽節從漢朝初就有了。東漢時期,民間在這一天又有登高的習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以後到了唐朝,文人墨客們寫了很多登高詩,其中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而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

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曆史的文明古國,歷來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美德源遠流長,其中尊老、敬老,猶如一泓清泉,流淌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

作為一名國小生,更要發揚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傳統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敬、愛護自己家的老人,同時也要像對待自家人那樣去尊敬、愛護別的老人。一聲問候,一個微笑,一杯香茶,也許老人們就能倍感欣慰和滿足;貼心地捶背,温暖地攙扶,都能讓老人們臉上綻放幸福的微笑。

同學們,雖然重陽節一年只有一天,但是尊老、敬老不僅僅是重陽節一天的事,更應該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

謝謝大家!

中國節日的演講稿4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早上好!今天我講話的主題是《弘揚傳統節日文化,守護共同精神家園》。 20xx年12月,公佈了《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方法〉的決定》,將春節、元宵節、重陽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幾個重要傳統節日納入國家假日體系,這對傳承和弘揚傳統節日的文化,以及整個社會生活產生了深遠。

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局部,傳統節日被保存到現在。“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手中除夕的爆竹帶來了新年的期待;“露從今夜白,月是故土明”,杜甫在中秋的明月下,將思念織成錦帛。可以説,每一個佳節都寄託着華夏兒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願,都是民族親和力和凝聚力的.表達。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節日,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情懷,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必是民族的自豪和心結。昨天我們剛剛過了一個傳統節日——端午節,不知你對端午節的瞭解有多少?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夏節等。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説,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那麼據説是為了避邪。可見,傳統節日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節日,而更是一種文化。

然而,一個嚴峻的現實擺在我們面前,很多的傳統節日已經被新生代忽略了。同學們對西方的節日過分偏愛:平安夜搖曳的燭光,黯淡了除夕夜盛放的煙火;情人節浪漫的氣息,吞沒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重陽節的哀傷。現在,還有誰記得“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的寒食節?又有誰留心“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織女渡鵲橋”的少女節?正當“洋節”在中國日益提高時,我們的傳統節日卻悄然退回幕後,這種局面,不得不引發我們的憂慮。前些年韓國人要將端午節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這不能不説是我們的為難,我們罵他們不要臉,罵能掩飾得了我們的為難、難堪嗎?感慨是沒有意義的,我想從我們做起,從我們青少年做起,共同來傳承傳統文化才是實在的。因為,文化不僅是一個民族的傳統,還是一種尊嚴。我們不能看着傳統文化一點點消亡。當我們站在聖誕的霓虹燈下,不要忘記在除夕陪陪家裏的父母親和祖輩們;當我們在萬聖節狂歡的時候,不要忘記在中秋節與家人坐在一起賞月團圓;當我們過着洋節日的時候,不要忘記和親人們一起度過每一個有意義的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是世界的瑰寶,是中華文明給予我們每一位炎黃子孫的珍貴財富,作為未來社會的棟樑,我們應該更多地瞭解傳統節日,並有責任堅守傳統文化的陣地。這樣我們才能在長大之後,以社會主人翁的身份,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同學們,請獻出一份屬於你自己的堅持,讓我們用熱誠的心去繼承民族的精神,為民族的精神注入新的芬芳。

中國節日的演講稿5

各位老師和學生們:

大家早上好!

正如許多學生所知,今天是農曆九月初九,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另一個傳統節日,——重陽節。為什麼叫農曆九月九日重陽?因為在古代《易經》中,“六”被指定為負數,“九”被指定為正數。九月九日日月並日,二九重,故稱重陽,亦稱九九。因為“九九”和“九九”是同音異義詞,所以九是數字中的數字,意味着長壽。此外,秋天也是一年中收穫的黃金季節,所以重陽節意義深遠,所以古人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慶祝的幸運日。

據説重陽節從漢初就有了。東漢時期,人們有在這一天爬山的習俗,所以重陽節也被稱為“登高節”。後來到了唐代,文人寫了很多登高詩,大多是關於重陽節的習俗。比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杜甫《七律《登高》是一篇關於重陽登高的名篇。

重陽節插吳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已經很普遍了。因為古人認為重陽節插吳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清朝時,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在門窗上貼菊花枝葉,除惡除污,以招財進寶。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中國把農曆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結合,成為敬老愛老、助老的老人節。在這個老年人的節日裏,我們祝願所有的`祖父母生活幸福、健康、長壽!

尊老愛幼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還有重陽節祭祖的習俗。

尊老敬老絕不是重陽節一天的事,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中,幫助老人解決生活的困難,多給老人一些心理慰藉。

願所有老人都過上和我們一樣幸福的生活!

謝謝大家!

中國節日的演講稿6

各位老師、敬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宋代詩人王安石寫的一首詩,名為《元日》,這首詩描寫的是春節習俗,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得知春節放爆竹、貼春聯的習俗,當然,春節還有吃團聚飯、收壓歲錢等等的習俗。

你們知道春節的由來嗎?我們現在過的年,它有一個由來,雖説是傳聞,但卻讓我們有了現在的一些風俗習慣。 在很久以前,有一隻傳聞中的怪獸:“年”。“年”會在每年的最終一天從深山中出現,來到山下的村莊吃人。人們雖然想除掉“年”,但是他們卻手足無措。就這樣過了很久,有一天,一個老人來到了村莊,它告知人們“年”怕響聲和紅色。人們就放爆竹、貼紅色春聯,把“年”給趕跑了。到了現在,人們把“年”來的那一天稱為過年,並保留了放爆竹、貼春聯的習俗。

但現在,過年並不是只有一天,而是從臘八節始終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這長達半個月的時間都算作是過年。臘八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喝臘八粥,臘八粥是用各種各樣的米和豆子熬成的粥,就像是一個小型的農業展覽會。喝了臘八粥,就到了臘月二十三,就要過小年了,有的'人家晚上便會放炮竹了,這讓人們嚐到了過年的味道。聽到“噼裏啪啦”喧鬧的鞭炮聲,就知道除夕已經笑呵呵地走來了,晚上,家家户户都吃起了團聚飯,邊看春晚邊守歲,屋外還能聽到鞭炮聲。 到了十二點的時候,那個鞭炮聲才叫響徹雲霄呢,比打雷的聲音還要洪亮,除夕晚真是太喧鬧了!到了正月七年級的時候,這天的情景與除夕相比卻顯得有些冷清了。大街上都是昨晚留下來的炮竹殘渣,這一天,小孩們要向大人們拜年才會獲得壓歲錢。正月七年級也是小孩子們最快樂的一天,因為他們可以拿着壓歲錢到處去買自己喜愛的東西。而到了元宵節的時候,大家都要吃元宵,象徵着團團聚圓,吃過元宵就説明春節已經結束了。

中國的春節有很多的習俗,我們應當要繼承和發揚下去,讓我們的春節更加有年味。

中國節日的演講稿7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兒時常聽家鄉老人唸叨的這句俗語,如今只有給人忍俊不禁的感覺了。彼時鄉間諺語,不少人篤信至深,今時不計童叟,恐怕沒人對妖怪擔心了。

傳統節日雖是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卻從來都不是固定僵化的。它與歷史時代和人們生活相融合,演化流變是一大常態。端午節也是如此,從先秦時期一直溯流至今,兩千多年來,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會給這個節日注入新的內容,豐富新的形式。不管是生活習俗、娛樂方式,還是人物紀念、文化內涵,端午節一直在調適,一直在變化。這個動態過程至今不衰,朝未來看去,也必將不絕。

人是歷的,也是當下的。節日也是。當下的端午節等傳統節日,不乏民俗文化魅力,但在不少地方,卻更多地被當作政府招商、企業謀利、市場狂歡的噱頭,充斥着政績活動、商業營銷、旅遊開發、假日經濟的喧囂。功利化、商業化、娛樂化盛行,消解着節日本身應有的精神文化內涵,文化指向更多地淪為經濟指向的.“孵化器”“服務商”,而經濟指向卻消費、透支甚至顛覆着文化指向。這種不良現象已經引發普遍擔憂。

傳統節日首先是傳承文化,其次才是製造商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力量與文化力量有必要融合在一起,但決不能夠為了壯大經濟力量而忽視、抵消、削弱文化力量。我們的民族、我們的社會依然需要強大的文化力量來薪火相傳、遺之後世。當下,傳統文化可以通過市場化、商業化、產業化的各種形式和載體來展現,但以文化人、凝魂聚氣的功能決不應喪失,精神基因、文化內涵和價值追求決不應扭曲。傳統節日再怎麼流變,都不應只重經濟指向而忽略文化指向,不應單純強調“文化搭台、經濟唱戲”,而應以文化指向為首要,讓經濟指向更多為文化繼承、保護、挖掘、創新、發展等提供服務,使其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上都創利增值。

傳統日不能淪為充滿銅臭的市場玩物,也不能淪為全無底線的娛樂題材,更不能淪為某種食物的消費符號。在優秀傳統文化面前,一些地方政府的功利之手應該少伸,一些企業的牟利之道應該少倡,一些年輕人的玩鬧之心應該少捧,一些媒體的異化之筆應該少寫。傳統節日當然要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並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但絕對不是單純以經濟指向來導航,以經濟指標來衡量,以經濟價值來定性。對於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來説,一些唯利是圖、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僅認識上有很大偏誤,實踐起來更貽害無窮。

古今中外,任何節日都少不了經濟因素,少不了經濟指向,但經濟因素和經濟指向卻從來都不是節日形成的全部動因,甚至核心動因。尤其是我們這樣一個民族,傳統節日從來都是精神文化、思想道德、價值倫理的載體,內在藴藏着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風雨而綿延不絕的決定性基因。這種文化因素,這種文化指向,不管在廟堂還是在鄉野,都遠遠高於也遠遠超過經濟考量。面對先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我們如果只會功利消費、收益算計,卻無法滿足現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很難説可以將這份遺產傳給後代,更遑論還要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遺產了。

文化是國家實力的戰略組成部分,承載着優秀文化的傳統節日必須體現出更為強大的軟實力來,這是中國崛起的必要一環。在這方面,我們最終要宣示的永遠不是掙了多少錢,而是影響了多少人的思想、生活、修養。

中國節日的演講稿8

女生們先生們,大家早上好:

我的父親是一名中醫。做外一個訪問學者他懷着一個宏大的幻想去了美國,讓全世界更多的人受惠於中國傳統醫學。但在那期間,他遇到了些中國同胞,他們不但主見廢除中醫,還説我父親缺少國際公民的素養。

聽了這個,我感到特殊驚異!這種話怎麼會從我們自己的同胞嘴中説出呢?他們的話不禁讓我深思:什麼是國際公民?怎麼又才能成為一個國際公民呢?

莫非全球化就意味着我們捨棄自己的.傳統節日而盲目地過聖誕嗎?或是在好萊塢電影前我們傳統京劇的黯然失色嗎?

固然不是!在我看來,國際公民身份意味着對世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巨大敬重,但這種心態是建立在我們民族身份根底上的,只有我們充分地表現出我們的民族身份,才有可能成

為國際公民!換句話説,國際公民從家裏做起!要成為國際公民,我們在意識到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正是有了民族身份,我們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要做些什麼,向哪個方向前進;正是有了民族身份,我們才能被世界牢記與敬重。比方説孔子,他可是什麼外語都不會説,但靠着對人類才智做出的巨大奉獻,他成了一個無人不知的中國人;成龍,作為一箇中國的文化大使,之所以被廣受歡送,不是由於他穿牛仔,喝可口可樂,而是他的中國功夫,和他那低調的微笑!

所以,大家看,民族身份其實正是使全球化的根底,全球化不意味,也不應意味着民族身份的丟失。要在世界做好一個國際公民,先得在中國做好一箇中國人!

女士們先生們,全球化是我們無法躲避的時代潮流,竟然我們沒有其他選擇,為什麼不主動擁抱它呢?帶着我們的民族身份去擁抱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國際公民!

感謝!

中國節日的演講稿9

敬愛的老師:

早上好!

同學們: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清明寄情,緬懷先烈。

“青山綠水長留生前浩氣,蒼松翠柏堪慰逝後英靈。”再過幾天,就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了,歷史的長河記載了多少英雄的事蹟。

憶往昔,在血雨腥風的戰爭歲月裏,無數優秀兒女為了民族的解放事業,為了國家的和平統一,不惜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為我們創造了美好的生活和發展環境。

站在國旗下,我們的心情是沉重的,因為這鮮豔的五星紅旗是無數的為了祖國的解放事業,為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獻出寶貴生命的英雄們用鮮血染紅的。面對國旗,我們怎能不肅然起敬呢?烈士們是離開了我們,但又有誰能説他們不是永遠活在我們心中呢?他們的輝煌業績,將彪炳史冊,萬古流芳。

正因為有了無數的革命先烈,有了他們的崇高,有了他們的無私,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環境,才有了祖國的繁榮昌盛。如今,香港、澳門已祖國,我們國家還成功地發射了神舟飛船,實現了中國人幾千年的飛天夢想。這些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將是獻給烈士們最好的禮物。烈士們拋頭顱、灑熱血,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不正是為了祖國的和平與統一嗎?不正是為了祖國的'繁榮與富強嗎?

同學們,我們是時代的幸運兒,生活在一個和平、美好的環境裏。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只有懂得珍惜,懂得我們所肩負的歷史責任和歷史使命,才會更加努力地去創造未來,創造美好的生活。我們要弘揚先烈的崇高精神,革命傳統牢記心間;我們要互相團結,互相關愛;我們必須要堅定熱愛黨,熱愛祖國的信念,珍惜美好時光,勤奮學習,準備着為祖國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應知學問難,在乎點滴勤。”同學們,只爭朝夕,發奮努力吧!讓我們以優異的成績告慰青松下長眠的烈士。

青山埋忠骨,史冊載功勛,革命先烈,浩氣長存,永垂不朽!

同學們,老師們,讓我們一起向國旗敬禮!

中國節日的演講稿10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隨着時間的推進,我們離重陽節越來越近了,大家心中一定很期待吧。重陽節也是我國節日的一種,雖然沒有春節、中秋節那麼隆重,但是它也是一個閤家團圓的節日,是在外的遊子思念家人的節日,也是對故去的親人的一種紀念。

迎接重陽節,也是對生活的一種期待,每一個節日都有不同的意義,都是特別的`。我想距離重陽節日越來越靠近,大家心裏肯定也是特別的歡迎的。這個節日也稱“老人節”,是尊老愛親的一個節日,更是我們盡孝的一個日子。九九重陽,家人團圓,是多麼美好的一個氛圍。

再説重陽節的到來,意味着進入深秋了,菊花也將要開了,路邊總是一團一團的黃菊展開,給這個季節也帶去了美好。還記得國小學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嗎?“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是典型的一個描寫重陽節的一首詩,那時候學習的時候,其實還沒有感覺到這種思念親人的感受,但是隨着我的年齡的增長,在求學的路上越走越遠,離家人也越來越遠,那種思念的感覺就越發的濃厚。所以在重陽佳節到來之際,我真的感覺特別的歡欣,因為心中滿滿的都是對家裏人的思念,希望在節日之際回到他們身邊陪伴,這成為了我喜歡過節日的理由。

喜迎重陽,是在心中賦予了很多的期盼。這個節日,儘管沒有別的節日那麼熱鬧,但是終是有人惦念家鄉和親人,還是很期待着這個節日的。而且重陽還是我國自古至今保留下來的節日,像上面的那首詩一樣,古人給予了這個節日很多的美好描寫和述説,我想他們都是喜歡這個節日的。

我也很喜歡重陽節,九九是一個美好的寓意,在這樣的時間裏過節,也是一個很棒的體驗。登高望遠,喝菊花酒,賞菊花,插茱萸,都是這個節日的習俗,是這個節日的美好之處。我們也要帶着美好的心情去迎接,為這個重陽節賦予新的期待和期盼。

謝謝大家!

中國節日的演講稿1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傳説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是中國曆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今天,姥姥家也包起了粽子。我就跟姥姥學包粽子。姥姥拿了一張粽葉,用手一捲,粽葉便成了一個空心的圓錐形。我學着姥姥的樣子,拿了一張粽葉,想把它捲成圓椎形,可就是卷不好,捲來捲去還是一個直筒。姥姥見了,就在旁邊指點:“左手捏緊粽葉一角,右手將粽葉的另一角往裏卷,下面用力拉緊,上面放鬆一些。”在姥姥的指點下,我卷好了粽葉。

接着,姥姥在空心圓錐形的粽葉裏插上一根筷子,拿調勺舀一些糯米放在裏面,然後均勻地搖動筷子,直到把糯米包的緊緊的`。我也在粽葉裏插好筷子,放好糯米。可搖動筷子時,不是把粽葉戳穿了,就是糯米包不緊。姥姥説:“搖動筷子時要輕一些,把粽葉包緊些。你看……”姥姥邊説邊示範,我邊聽邊學。哈哈!我包的粽子像點樣子了。

然後是捆繩。只見姥姥兩手捏緊粽葉,用繩子在粽子尖角附近纏了兩圈,結上繩頭,一個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我也照着捆好了第一個粽子。隨之,第二個,第三個……我一連包了好幾個。

最後一道工序就是煮粽子了。把綁好的粽子逐一放到鍋裏,然後放入冷水滿過粽子1釐米左右,點火……水開15分鐘後把鍋裏上下粽子換位置,再以慢火煮上1小時即可。

這時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們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的傳統風俗。藴涵着祖國人們深深的情感,承載着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它起源於中國,發展於中國,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

謝謝大家!

中國節日的演講稿12

親愛的老師: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投汨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

粽子的種類非常多呢,如果按照地域分的話,大致有南,北之分。另外,就是包粽子的葉子的種類,也有南,北之分。

粽子的南北之分: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為幹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後沒有竹葉的清香。

而北方人呢,就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

就口味而言,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鹹多。

因為是週日,所以媽媽在家也忙着包粽子。準備了很多材料,最主要的是粽葉、糯米,還有不同種類的“餡”,有蜜棗、豆沙、紅豆、鮮肉、花生米。

謝謝大家!

中國節日的演講稿13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重陽節,就是這樣一個“尊老敬老”的節日,它既是傳承民俗文化的代表,又是華夏傳統美德的象徵。在《易經》中,“九”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據記載,重陽節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節日,此後為歷代文人墨客所歌詠。孟浩然曾在《過故人莊》中抒發“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的朋友情、田園夢,王維在飽受思鄉之苦時,也吟出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絕唱,邊塞詩人岑參更在九月九日這一天登高遠望,抒發“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霜威逐亞相,殺氣傍中軍”的壯士情懷。

時至今日,每逢重陽那天,各家晚輩都要給上了年紀的.老人們多一些體貼。家家都要為老人們專門做些可口的美食,親屬須慰問老者,出了嫁的閨女也一定要回孃家探望父母,以報答養育之恩。總之,在這樣一個日子裏,家家都希望老人的心情更加舒暢,健康長壽。

尊敬老人的家庭是和諧的家庭,尊敬老人的社會是發展的社會,尊敬老人的學校是進步的學校,尊敬老人的學生才是文明的學生。尊老愛老,我們責無旁貸。

“霞披夕陽情無限,霜染秋楓葉正紅”。在過去的日子裏,我們的長輩們為國家社會的建設嘔心瀝血,任勞任怨,灑下了辛勤的汗水,做出了卓越的奉獻,我們應該為他們感到自豪。人都是要老的,老年人的昨天就是我們的今天;老年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讓我們大家從今天做起,從尊敬、關心身邊的每一位老人做起,説一句敬老話,讀一本敬老書,做一件敬老事,爭取做一名尊老敬老文明禮貌的學生。最後,再次祝福我們親愛的長輩們如晚菊傲霜,漫步人生夕陽紅!

謝謝大家!

中國節日的演講稿14

各位同學:

大家好!

今日我演講的題目是《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一個民族自信的源泉。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浩浩蕩蕩,滋養出的是中華民族的錚錚鐵骨,浸染着的是中華兒女酷熱的愛國情懷,分散成的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生生不息的力氣,孕育的是歷經千年洗禮照舊熠熠生輝的民族精神。

我們剛剛過了一個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它是一個莊重的日子,在這個日子裏一家人、一族人乃至整個民族,追賢思孝,祭祀祖先和民族始祖,以及緬懷英傑。我們常常説,清明到,兒盡孝。清明節的內在是孝道的傳遞、弘揚。

中華傳統節日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局部和表現形態,千百年來經久不衰,歷久彌新。它以一種潛移默化、寓教於樂的形式,來展現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表達着對美妙的抱負、才智與倫理道德的追求和憧憬,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載體。

同學們,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讓我們擁有一座漂亮的精神家園,讓我們的心靈永久在這裏棲息成長,讓我們的生命煥發光榮,讓我們每個人都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而奉獻自己的力氣吧。感謝大家!

中國節日的演講稿15

大家好!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粽子、喝雄黃酒等形式來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非常哀痛,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身體。有的漁夫拿出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希望魚龍蝦蟹吃飽了,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有的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希望暈倒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為粽子。

郭沫若評價屈原為"偉大的愛國詩人"。他開浪漫主義詩歌之先河,創立了"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的楚辭文體;發明了香草美人傳統。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絕的才情,似河流匯聚成海一般,浩瀚無垠。我國文最長的抒情詩——《離騷》,就是他集畢生心血所成的作品。

屈原死了已有2300年了,今天我們來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屈原作為一個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當時客觀殘酷的社會條件而失敗了。但作為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卻成功了。"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是他的氣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他的偉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蓮的聖潔,強大的精神力量,為後人頌揚,激勵感染了無數中華兒女前行的腳步!

屈原的`偉大,不僅是他刻骨銘心的詩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愛國精神,不與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風亮節。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燦爛的中國文學史少不了屈原。

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時光如何變遷,他永遠上生活在歲月的長河裏,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謝謝大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