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朗讀者》第八期勇氣觀後感

來源:文萃谷 1.65W

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4月8日(週六)晚播出了第八期節目。節目中,主持人董卿以“勇氣”為主題,集合了李寧、汪明荃、羅家英、江一燕、秋爸秋媽、樊錦詩、翟墨等各領域的嘉賓一同分享各自的經歷和故事。現場,匯聚了各種成長、親情、愛情等元素的勇氣故事,令不少網友直呼收穫了勇氣和力量,更將《朗讀者》譽為每週必吃的“精神食糧”。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朗讀者第八期觀後感,歡迎閲讀。

2017《朗讀者》第八期勇氣觀後感

  【1】2017朗讀者第八期勇氣觀後感

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4月8日(週六)晚播出了第八期節目。節目中,主持人董卿以“勇氣”為主題,集合了李寧、汪明荃、羅家英、江一燕、秋爸秋媽、樊錦詩、翟墨等各領域的嘉賓一同分享各自的經歷和故事。現場,匯聚了各種成長、親情、愛情等元素的勇氣故事,令不少網友直呼收穫了勇氣和力量,更將《朗讀者》譽為每週必吃的“精神食糧”。

汪明荃、羅家英現場“鬥嘴”網友大讚“又暖又甜”

勇氣有很多種,但最常見的無疑是由愛而生的勇氣。節目中,汪明荃、羅家英夫婦雖然整期節目都沒有説過一個“愛”字,但無意中流露出的一些細節卻讓觀眾看到了滿滿的愛意。

訪問開始前,主持人董卿爆料了一個小插曲:羅家英曾拿汪明荃的圍巾擦過眼鏡,於是阿姐立刻略帶埋怨地表示“這是名牌啊”,而羅家英則很快連連道歉説“對不起對不起”,這種下意識的生活細節似乎昭示這兩人明顯不同的個性。果不其然,在之後的訪談中,兩人還是“鬥嘴”不斷,汪明荃剛抱怨“我喜歡整潔,他東西就到處扔”,羅家英就直言“她是個‘大女人’,每件事都喜歡安排別人怎麼做”。這種充滿反差萌的細節令觀眾們忍不住大呼,“有趣的一對好夫老妻”“有愛”“又暖又甜”。還有網友表示,“吵着架,心裏為她打着傘。愛情,最好的模樣。”

現場,兩人朗讀了一篇馮驥才的散文《老夫老妻》,內容講的就是兩個愛吵架拌嘴的的老夫妻吵架又和好的故事。面對這有趣的安排,觀眾們紛紛表示:“文章挑得好,朗讀吵架部分的時候羅家英真的一臉怒氣,後面又特別柔和。我看得笑了出來,是真心的笑容,因為這就是幸福的樣子。”

自閉症兒童家長分享感人育兒經歷感動網友

愛,能讓兩個獨自生活了幾十年、個性還十分不同的人生出結婚一起生活的勇氣,也能讓父母擁有照顧自閉症孩子一輩子的勇氣。現場,自閉症孩子秋歌、秋語的父母秋爸秋媽向大家分享了十幾年來照顧孩子的感人經歷,令無數網友大呼感動。

正如董卿在節目中所説,任何父母在得知自己的孩子是自閉症患者的時候,他們今後的每一天都需要鼓足勇氣去面對。患有自閉症的孩子,往往具有言語發育和人際交往障礙,大部分還伴有明顯的精神發育遲滯,無論溝通交流還是生活學習都困難重重。由於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自閉症患者有時還會顯現出對自身和旁人的攻擊性,秋媽在現場直言:“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孩子有時候會撞自己的頭,有時候會抓着我的頭髮,也不管我特別的痛。”更讓人心酸的是,哪怕家長付出了這麼多,孩子可能都一無所知,“怕他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我們愛他。”有網友感歎,在看到句話時,感受到了“戳心的痛”。

現場,秋爸秋媽朗讀了一首海桑的詩《給我的孩子》獻給秋歌、秋語,也希望全中國一千多萬自閉症家庭能夠從這首詩中看到勇氣和力量。網友們在看過節目後紛紛表示:“替不會表達的孩子,謝謝你們。”還有不少網友在秋爸的個人微博下留言,直言:“全程哭着看完,我們都要為孩子好好活,感謝為自閉症羣體所做的一切,永遠支持你們,謝謝你們的勇氣。”

勇氣,是一種極具感染力的心理狀態,節目播出後,不少觀眾紛紛表示在朗讀者身上收穫了直面艱難生活的力量。在《朗讀者》中,每一次朗讀背後的故事都能令人感受到類似的積極心態,因此也有觀眾把《朗讀者》當做了每週必吃的“精神食糧”,而這或許也是《朗讀者》在浮躁的綜藝大環境中能獨樹一幟備受肯定的原因之一。

  【2】2017朗讀者第八期勇氣觀後感

《朗讀者》從今年2月開播,至今已經播出8期。《朗讀者》為什麼這麼火?

朗讀者的情感、所要朗讀的文本作者的思想、觀眾的情感,三種元素和諧凝結,形成了《朗讀者》“訪談+朗讀+輕解析”的原創模式,加上電視人的堅持和情懷,《朗讀者》成為一個新的標杆。

4月7日,《朗讀者》製作人、主持人董卿在總局例會上向全國廣電同行介紹了經驗。

電視人應該做些什麼,能夠做些什麼?

節目播出到現在,的確獲得了很不錯的反響、口碑。董卿談到“《朗讀者》火了之後,媒體會經常問我一個問題,你怎麼會想到做這樣一檔節目呢?”

董卿先和大家分享她最近在節目裏對故宮博物院的院長單霽翔做的採訪,單院長説:故宮是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其餘分別是法國的盧浮宮、英國的大不列顛博物館、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和俄羅斯的埃米塔什博物館,正好對應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這説明沒有一個強大的博物館你就當不了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話音一落,現場笑聲掌聲一片。雖説最後一句話有點玩笑的意思,但細細去體會,真的有道理。一個國家的自信最終是文化的自信,文化是更加持久、更加基本、更深層的力量。作為國家媒體,旗幟鮮明地傳播弘揚優秀文化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

董卿講到“我做電視節目主持已經22年多了,我在央視工作了也有15年了,深知這個平台意味着什麼。就像今年春晚後,莫名其妙我那口紅的顏色火了,上了熱搜,當時很多人問我,到底是什麼牌子?我就蒙了,後來我才看到網上的熱議,讓人哭笑不得。但反過來也證明這個平台的力量不可估量。我們佔據這個平台的電視人,應該做些什麼,我們能夠做些什麼,去把這種讓你覺得有點莫名其妙的對外在的注意力,儘可能轉向對內在的關注,將人們對錶層的注意,更多轉向對本質的認知?”

從“兩頁策劃、三個散兵”開始

“幾乎所有來和我探討的同行,在和我分析《朗讀者》火爆原因時,都會提到一個詞“時機”。“節目真是抓住了一個特別好的時機,你看現在無論大屏小屏,長期被一些同質化的節目霸屏,你們這個節目很清新,卻又以文化人這種面貌讓大家耳目一新。”

我很認同這樣的觀點。而且所謂意外走紅,恰恰也説明了這類節目長期的匱乏,也説明了受眾對這種節目內心的一種需求。我相信很多同行們和我一樣,在一年前、兩年前甚至更早的時候,就已經想做些什麼去改變一下現狀,或者説已經看到了這個時機。

但為什麼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抓住這個機會呢?我總結是兩個‘決心’——有沒有一定要做成的決心和一定要做成精品的決心。做電視的同行都知道文化類節目在招商的時候往往不被看好,經常是一窮二白、舉步維艱,我們也不例外。外界都認為你董卿做節目那還不是要錢有錢要人有人嗎,這個真沒有。我們當時的境遇就是‘一個念頭、兩頁方案、三個散兵、四處磕頭’。”

但讓我們特別感動的是台內的各級領導非常認可這個策劃方案,台編委會更是全票通過快速立項。包括我們有一次跟高司長彙報,他聽了一次之後説了一句話:力挺這樣的節目,就應該做。我覺得我們也很幸運,遇到了有明確判斷力和高度前瞻性的領導,這不僅是我們的保障,更激勵着我們堅定地去實現目標。

經過一年,《朗讀者》在今年的2月18日播出。後來有人説,這日子挑得好,2月18日,而且你知道那天是24節氣當中的雨水,怪不得火了呢,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細想,很多事情冥冥當中自有安排,2月18日在一套播出,2月19日在三套播出。而一年前的2月19日正好是國家總書記到央視去視察調研,總書記當時提出要多設計一些融思想性、藝術性為一體的好欄目,多辦一些膾炙人口,寓教於樂的好節目,給了我們很多鼓舞。我們也是從那個春天開始醖釀,在經歷了一年艱辛之後,節目終於在今年這個春節和大家見面。

《朗讀者》策劃階段解決了什麼核心問題

第二點我想説的是僅僅有一個時機是不夠的,要打破文化類節目曲高和寡的魔咒,就要有創新的勇氣,把文化節目辦成精品節目的決心。《朗讀者》是一個完全原創的節目,沒有任何可以借鑑的模式,因此我們邀請了英國的模式研發團隊、國內的專家學者經過了好幾輪的論證。我記得在節目錄制前一個星期我們還在開策劃會。當時我就在想,節目怎麼才能“好看”呢,“好看”首先得“長的好看”。現在的觀眾什麼沒見過?節目的品相是第一位的。當時我們下了很大決心,大家現在看到的整個舞台的設計,是一個英國團隊做的,燈光、導攝都請了國內外最頂尖的團隊,包括策劃團隊,因為《朗讀者》是一個完全原創的節目,沒有任何模式可借鑑,正是因為沒有模式可借鑑,要自創模式,就要更精準地去考量。我們當時邀請了英國的模式研發團隊,還有國內的專家學者,經過了好幾輪模式的論證、反覆推演,一直到節目開播錄製前一個星期,還在開策劃會。

劉震雲、陸川、陳維亞、陳小川、白巖鬆、朱海、張頤武、康震等等,都為我們這個節目方案的成熟貢獻着自己的智慧。

大家始終在探討一個問題:怎麼樣讓文化節目的傳播更符合大眾傳播的特性,也就是如何讓一個電視節目引發大多數人的參與和共鳴,真正去實現共情?

這要解決一個核心問題,也是我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朗讀者》誰來讀?讀什麼?怎麼讀?

讀什麼?怎麼讀?

節目創意的最初就確立了一個思想,《朗讀者》不應該是一個傳統的朗誦會,名家朗誦這種形式在劇場已經存在了很多年,很多主題晚會上我們也能看到一些詩朗誦,但是往往比較難引發強烈的共鳴。大部分時間‘技巧’多於‘感情’,不符合現代受眾的審美習慣。

我覺得作為電視的製作一定要把朗讀者的情感、寫作者的思想和觀眾的理解和諧統一起來,所以我們設計了‘訪談’+‘朗讀’+‘輕解析’的模式,將朗讀者的個人生命體驗完整地構建起來,讓故事的情緒提升到一個需要借文抒懷的時候文本順勢而出,經典文字的傳播便實現了最大化。”

所以,當麥家講述完兩代父子之間充滿掙扎的故事之後再讀自己的家信、當許淵衝老先生説人這一生不是過了多少日子而是記住了多少日子之後再讀林徽因、當無視貧窮和疾病依然快樂依然相愛依然在路上的丁一舟夫婦讀流浪的三毛,文字的魅力自然產生了疊加的效果,充滿感染力。

誰來讀?

最初我們也考慮過明星陣容,全明星陣容。因為我們覺得這是一個收視的保障,但後來隨着探討的深入,我們發現這種認知有偏差,因為最終打動人心的一定不是光環,而是情懷。

比如説許淵衝先生,96歲的翻譯家,翻譯的是什麼?唐詩宋詞莎士比亞。他一切的.標籤看上去都是高大上的,都距我們很遠。當時我們也討論過,這樣一個人物進來,會不會有些冒險。我説這樣吧,導演團隊先去和老先生接觸,先去做前採。做了兩次採訪後,我們發現這許先生是一位特別單純樸素、特別豐富而有趣的人。“朗讀者”必須是有人格魅力的人,所以我們決定:這樣的朗讀者要放在第一期。要讓觀眾知道,這個節目做的是什麼,所以我們將許先生安排在第一期作為VIP隆重推出。

有趣的是,正因為老先生至情至性,讓我們導演沒少吃苦頭。剛才説了,前期準備我們遇到了很多困難,經費出現問題,廣告贊助也出現問題。我們第一次約許老先生的錄製時間是在2016年的夏天,後來不得不推遲。第二次確定的錄製時間是2016年的冬天,後來又沒錄成。第三次,2017年1月終於真的要開始錄製了,再去請他,老爺子不搭理我們了,他覺得我們是騙子,覺得我們這些人沒信用,就完全把我們拒之門外。當時眼看離錄製日期越來越近,團隊真的急了,不知所措。怎麼辦?當時的確是我們“晃”了人家的時間,趕緊去道歉,導演團隊只能今天抱着果籃站在人家門口,明天抱着鮮花站在人家門口,終於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節目播出第二天,許老爺子的譯著就直接衝上了當當網的熱搜。他告訴我們,他家的電話成了24小時熱線,為什麼是24小時,因為他有很多學生、親朋好友在國外。媒體也是蜂擁而至要採訪他,老人家的迴應特別可愛:“我在《朗讀者》裏面表現完美,不會再接受任何採訪。”

無論是名人還是普通人來到我們舞台,我們都會把他們還原成一個平實的朗讀者的面貌,不去強調‘我會讀’,而是突出‘我要讀’,所以當老舍、巴金、冰心、路遙、史鐵生、季羨林、莎士比亞、海明威、小仲馬、梭羅、裴多菲等許多東西方的經典被朗讀的時候,觀眾沒有產生任何距離感,文字所創造的精神世界和當下受眾的精神世界遙相呼應,善良、正直、勇敢、進取、奉獻、尊重等人類最寶貴的品質和千百年前流傳至今的文字融合在一起,又一次給予我們力量,震撼我們的內心。

不要低估“年輕人”

很多人問我:你有沒有預料到節目播出之後會這麼火?如果説這次節目播出之後有什麼是真正出乎我的意料的話,那就是新媒體的熱度和年輕受眾的喜愛。《朗讀者》到目前播出七期之後閲讀突破10萬+的微信公眾賬號已經達到了145篇,手機客户端的收聽量達到了2.07億次,相關視頻全網播放近5.4億次。

別人問年輕人為什麼這麼喜歡《朗讀者》,我説年輕人為什麼不喜歡《朗讀者》。他們生活在一個更加富裕、更加開放、更加文明的社會,現在的90後、00後,能夠接收到更多信息,受到了更好的教育,這兩條就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沒有審美和判斷力,只是我們之前很自以為是的低估了他們,一味以為他們只熱愛某一類節目。

就像當年李宗盛有一次聊天的時候很憤怒,他抨擊一些流行樂團的創作只限於口水,他説如果你只給聽眾吃豬食,那時間久了他們就成豬了。就像許淵衝先生,96歲的老先生,很多熱愛他的年輕觀眾可能只有26歲,有差距嗎?當然有,這當中隔着70年呢,一定是有年齡差距的。那我們要做什麼,媒體人要做的就是在年齡差距之外,找到認知的統一。

有一次錄製作家畢飛宇,錄到凌晨兩點多。他讀的是自己獲茅盾文學獎的《推拿》中的一個片斷,獻給他的父親,他父親雙目失明恰巧是在他寫完《推拿》後,這個世界上會有這樣的事情?他寫《推拿》寫的是盲人的故事,他這部書寫完兩天後,他的父親眼睛完全看不見了。他在節目現場把這段朗讀獻給他的父親。

當時我們都覺得非常抱歉,燈光調了很長時間,到凌晨兩點多,但他沒有絲毫怨言,興致勃勃。結束之後他給我發了一條短信,説‘我過去只在歐洲讀過,美國讀過,印度讀過,這是我第一次在中國朗讀,讓我們一起努力讓中國人知道生活裏還可以有一頓飯,是耳朵飯’。

他的話也讓我想到了我最愛的巴金先生的一句話“我們不是隻靠吃米活着”,如果我們的工作能讓更多的人意識到這一點,那麼我們所有的堅持和努力就是有意義的。

  【3】2017朗讀者第八期勇氣觀後感

在最新一期以“勇氣”為主題的《朗讀者》中,影視演員江一燕朗讀起陳忠實的《晶瑩的淚珠》,以此獻給自己兒時的老師和一羣大山裏的學生們。其實,江一燕有很多的身份,演員、音樂創作人、寫作者、攝影師,還是一名堅持了十年之久的支教老師。前晚,在接受全國媒體微信採訪時,她説,小時候是個孤獨的孩子,“曾經遇到過一個很好的老師,那時並不知道那段時光會帶給我什麼樣的結果,也是長大後才明白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其實是很深入在心底裏面,就像一粒種子一樣”。

適逢著名作家陳忠實先生逝世週年,江一燕在節目中朗讀其經典文章《晶瑩的淚珠》以示敬意。文章裏的女老師以晶瑩透亮的淚珠,給予陳忠實繼續學習的勇氣,正如女老師之於陳忠實一樣,一位名叫章燕的老師,也在江一燕走過的道路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章燕老師教會了我堅持,讓我有勇氣登台跳舞”“小時候的我是孤獨的,但是老師一直陪伴着我,她讓我變得更開朗”。

可惜的是,章燕老師在江一燕國中時因病離世,但江一燕為實現老師追求舞蹈最高殿堂的心願,一直努力,最終考上了北京舞蹈學院,並帶着勇氣一直走到今天。

2006年,因為拍一部文藝片,江一燕來到廣西貧困山區接觸到一羣孩子,“他們就像石頭縫裏的小草一樣,一出生就要自己學會努力地去尋找陽光,而不是別人給予他”。之後,江一燕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山區的孩子身上,“我覺得大山裏的孤兒心裏面真的很自卑、很傷感。我作為一個陌生人進入到山區,也可以讓他們覺得不是孤獨的,我希望能夠給他們很細小的一種信念,是一顆我曾經心裏也有過的小種子,因為我知道那種愛,那種温暖,它的力量有多麼強大”。

採訪中,江一燕説,不排除將來參與有關支教角色的作品,“那我就是本色演出了。尤其支教這件事情,我認為是很嚴肅的,那個時候我真的完全不是一個明星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