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教學設計大綱

來源:文萃谷 4.36K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的《永州八記》中的一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石潭記》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參考。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大綱

  【教學目標】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徵加以細緻描摹的方法與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體會這些寫法的妙處,提高自己的鑑賞能力。

2、能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與虛詞,掌握其音與義,瞭解常見的文言句式特點,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和藝術手法。

  【教學重難點】

1、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怎樣理解文中的樂與憂。

  【教學準備】

文章以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教師可以導遊的形式,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把握課文內容。輔之以多媒體手段,將配樂範讀、錄像畫面結合起來,增強直觀效果。

  【設計思路】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敍了作者出行、遊覽、返回的全過程,特別是對“小石潭”秀麗景色的描寫,細膩而生動,讀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的《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雖是遊記,卻不能當作一般遊記來讀。試想,作為一個貶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遊永州八景,其心情又當如何?恐怕是苦中作樂者多。本文最大的特點不在於景色寫得多麼美,技巧多麼高,也不在於一般意義上的情景交融,而在於人在景中,情在心中。“聞水聲”固然能使作者“心樂之”,游魚的“往來翕忽”也能讓作者獲得與之相通的快樂,但是,作者的身份和處境,卻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覺與內在心靈的感受的異步和反差。越是優雅清靜的環境,越讓作者感覺到難以承受的冷清與孤寂。因美景而生感傷,於高潮處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觸動,使作者幾乎要逃離剛剛還帶給他快樂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現實生活中去。否則,便無法解讀“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的複雜內涵。當然,這不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但卻是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遊記,合稱《永州八記》。上學期我們曾學過他寫的《黔之驢》,這位作家是誰?(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

(彩屏顯示課題。)

  二、明確學習目標

1、(彩屏顯示。)

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3、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聲屏顯示朗誦錄像。要求學生認真觀看畫面,聽準字音和語氣語調。

2、檢查預習,落實字詞:

(彩屏顯示。)

⑴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正確的一組是()

A、篁竹(huáng)清冽(liè)為坻(dǐ)

B、為嶼(yǔ)為嵁(kān)佁然(yí)

C、俶爾(chú)翕忽(xī)差互(chā)

D、寂寥(liáo)悄愴(chuàng)幽邃(suí)

⑵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做底。

B、潭中魚可百許頭:潭中的魚可以數出有百多條。

C、怡然不動:(魚影)呆呆的一動不動。

D、悽神寒骨:感到心神淒涼,寒氣透骨。

3、齊讀課文。

  四、引導討論,完成目標

(彩屏顯示以下問題。)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着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明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遊走了,往來很快。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着,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淒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説説本文寫作思路。

(彩屏顯示。)

明確: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五、佈置作業

1、熟讀並背誦全文。

2、翻譯第二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疏通了文意,瞭解了課文內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遊記中的名篇,歷來膾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是怎樣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這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目標。

(彩屏顯示。)

學習目標:

1、學習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學習討論,完成目標

1、指名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2、引導討論下列問題:

⑴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明確:寫了空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於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⑵本段寫景用了什麼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後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彩屏顯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