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歲的際遇》教案

來源:文萃谷 7.66K

《十三歲的際遇》是北大素有“才女神童”之稱的田曉菲所撰寫的一篇抒情散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十三歲的際遇》教案,歡迎大家參考。

《十三歲的際遇》教案

  一、教材分析

《十三歲的際遇》是北大素有“才女神童”之稱的田曉菲所撰寫的一篇抒情散文。她以優美空靈的筆調向大家介紹了自己十三歲的際遇以及北大的人文精神,此篇課文堪稱為散文閲讀的經典之作。

《十三歲的際遇》是國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內自讀課文,國中第一冊要求學生認識學習語文與生活的關係,着重培養一般的吸收和表達能力。第二單元也要求學生培養良好的閲讀方法,掌握科學的閲讀技能。本課是本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起到了彙總歸納的作用。此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進而在鑑賞閲讀中,既調動學生的現象思維能力,也要輔之以抽象思維能力,更要注意激活學生對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根據以上教學大綱、教材編排及本單元特點,我為本課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積累本課生字詞。

2、能力目標:掌握自學課內自讀課文的技巧。

3、情感目標:激活學生對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第二單元的單元提示,對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做了如下要求:學習這個單元,要注意對課文的整體感受,學習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學欣賞能力。根據這一提示,應把本課的能力目標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又根據本課是一篇課內自讀課文,更應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因此本課的教學關鍵是如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學情分析

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的原有基礎和現有困難。從而做到有的放矢。我教學的對象是七年級的學生,尚未形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和文學鑑賞能力。同時,他們對散文已經不陌生了。第一、二單元已出現了朱自清、魯迅、魏巍等作家的經典之作。因而大多瞭解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本節課抓住現有學情,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探索、研究。

  三、教法、手段分析

《十三歲的際遇》是散文鑑賞的分水嶺。既承接了前邊課文又對今後的散文自學起到了領起、示範的作用。因此本課的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啟發、設疑、討論為主線,着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基於上述認識,我準備採用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自學、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為了提高本課的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在教學手段上,我準備採用投影儀將本課的不同階段顯示出來。

  四、教學過程

首先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我抓住學生與作者的年齡共同點,導語為:“同學們此時的夢想是什麼?”進而導出作者在十三歲的時候,就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進入北大。

其次提出自學問題。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此環節由學生到講台板書、解疑。目的是為了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明確自學步驟。

再次展示北大相關圖片,簡介北大。此環節目的是為了暗示本文的中心思想,即北大的人文精神。

第四默讀全文,佈置相關思考題。1、本文的形和神分別是什麼?2、本文的段意分別是什麼?此環節目的是,為了檢驗同學們的自學課內自讀課文的能力以及對散文的掌握程度。此環節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應充分發揮引導的作用並及時給出參考答案。

接下來為課堂練習,我主要抓住課文題目《十三歲的際遇》的“際遇”二字,採用課外閲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際遇。此環節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並鍛鍊學生的競爭意識。

再接下來為課堂小結。具體做法是學生先説,教師做結。此環節目的是理順知識體系、突出重、難點。

最後為佈置課後作業。針對本課的重、難點,我抓住學生對成功的片面理解,採用課外閲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成功。此環節目的是培養學生關注生活、投入生活、熱愛生活的精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