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思錄的讀後感

來源:文萃谷 3.09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生哲思錄的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生哲思錄的讀後感

人生哲思錄的讀後感1

年初的時候購得此書,在這將近一年的時間裏,這本書一直在我牀頭陪伴着我,每天或每兩天讀一篇。漸漸地,這種閲讀成了睡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種閲讀對於生活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洗禮。曾經看到有人給這本書這樣的評價“讀了這本書,她使粗暴的人變得温柔;使懦弱的人變得堅強;使無主心骨的人變得有主見;使破碎的心重新得到吻合;使矛盾的雙方重新言歸於好;使……”的確,《人生哲思錄》就是有這樣一種讓人無法抗拒的魅力。

起初是被書的封面所吸引——簡約,淡定從容的風格,讓人感受到一種內在的平靜與充實。打開書本,周國平先生用最平凡的語言把一些經過深思熟慮的生活感悟呈現在你面前,你會突然發現那些人生哲思是如此貼切的表述着你的情感,你的經歷,你的精神家園……

在這麼短短一篇中要細談此書給我的震憾與感動,那真的是天方夜潭了。這裏我只能挑幾個給我印象特別深刻的詞,也是書中的幾個短篇書題,來談下自己的感受。

《獨處》——“獨處是靈魂生長的必要空間,在獨處時,我們從別人和事務中抽出身來,回到了自己”。

我也喜歡一個人週末沐浴在陽光下悠然看書喝茶的`感覺,也渴望一個人住在大山裏沒有電話騷擾沒有熟人滔滔不絕地交流自己安安靜靜地呆着的感覺。在家的時候,喜歡經常體會外面下着雨坐在窗户下,看着外面綠油油的樹木和莊稼。非常同意周先生的這句話“一種缺乏交往的生活是一種缺陷,一種缺乏獨處的生活則簡直是一種災難。”可是現在的生活總體來説還是一種羣居生活,現在的人們總是缺乏了些許獨處的機會,我總覺得這是很大的遺憾。正如周先生在書中所述“太熱鬧的生活始終有一個危險,就是被熱鬧所佔有,漸漸誤以為熱鬧就是生活,熱鬧之外別無生活,最後真的只剩下了熱鬧,沒有了生活”。直到今天,我仍然記得當時念到這段話時的震驚。

《溝通》——“我相信,一顆優秀的靈魂,即使永遠孤獨,永遠無人理解,也仍然能從自身的充實中得到一種滿足,它在一定意義上是自足的。但是,前提是人類和人類精神的存在,人類精神的基本價值得到肯定。唯有置身於人類中,你才能堅持對於人類精神價值的信念,從而有精神上的充實自足。優秀靈魂的自愛其實源於對人類精神的泛愛……”

這是《人生哲思錄》第259頁關於“溝通”這一主題中的一段話,我想這裏談到了,人離不開人類,一個人再獨特,再獨立,你依然離不開人類這個種族,因為個人的精神的獨特都緣於對人類精神價值的追求,離開了人類羣體,你的獨特的精神價值就失去了根,失去了存在的理由,雖然,有很多人能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獨特精神,正是依賴於它對人類精神的不斷探索,誰也不能保證你找到了人類精神的全部,人類的精神需要每個人根據自己獨特的視角去發現,去展現。

一個人的價值與整個人類的價值連在一起,才能散發出其魅力。只有一個個獨特的個體精神才能豐富和完善整個人類的精神領域,所以,個人的存在依賴於整個人類的存在,依賴於整個人類精神價值的存在和認同,人類的精神價值同樣離不開獨特個體的價值的展現和發揮,試想如果沒有諸子百家的百花齊放,怎能拓展出不同的思想領域。怎能啟發我們後人、沿着不同的方向去發現人類精神的祕密。誰又能保證或預言你就是人類全部精神的發現者。既然無法保證,任何人都有權利也有可能通過不同的視角尋找人類精神。所以,你再優秀,也不要以為自己是上帝,是如來,是天神,懷有你自己的獨特性就足矣。尊重別人的獨特性。

《超脱》——周國平先生提倡人需要重視精神活動,需要給自己的心靈或精神留有一定的空間,而不是每時每刻都被瑣事所佔據。他不反對事業和忙碌,但需要與自己從事的事情適時適當地保持一定的“距離”,我就是我,遭遇是遭遇。

我自己也非常喜歡的一個詩句是“榮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很有意境,也很佩服主人的韜略。

超脱是要與忙碌保持一定的“距離”,距離產生美;給心靈一些空間和時間,來回味體會自己最近做的事情。但超脱又不能過於深刻,完全脱離於忙碌和世俗,遊離於人間膚淺之外,甚至遁入空門,也不是最佳境界和結果。

《自足》――講的也是空靈。和作者一樣,我的性格也是兩個方面;一個好動,想嘗試各種新鮮和好奇,想體驗人生各種可能;一個好靜,經常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反省。記得好長時間的習慣是晚上睡覺之前回憶自己一天的事情,分析得失和利弊,有日省吾身的習慣。

閲讀一本好書,就等於在和一個靈魂溝通。很多特立獨行的人走了,但他留下了他的思想,啟迪着後人,我想即使在當代他沒有感覺到它的思想被認同,但他仍然堅信,仍然有一種期望,有朝一日,能與人溝通。書面文字可以引人深思,可以讓自己更有思想。

最後想以書中這樣一段話來結尾:“孤獨中有大快樂,溝通中也有大快樂,兩者都屬於靈魂。一顆靈魂發現、欣賞、享受自己所擁有的財富,這是孤獨的快樂。如果這財富也被另一顆靈魂發現了,便有了溝通的快樂。所以,前提是靈魂的富有。對於靈魂空虛之輩,不足以言這兩種快樂。”

不斷豐富自己的靈魂吧!你會享受到最大的快樂!

人生哲思錄的讀後感2

摘下手錶的這一刻,我坐在寢室,除我之外,再無一人。安靜地聆聽自己與心靈的對話,世界忽然如此温柔。——題記

人生的每一時刻,我都希望心中有一座座標系。它高傲地屹立在心湖中央,指引我生命的航船駛向前方。生命的航道九曲迴環,看似波瀾不驚的表面,或許暗藏着風雲湧動。生活逼迫人思考,困境激勵人成長,挫折拷打着年輕的信仰。似水年華里,我們都躲不開生命理想的追問。

你是否整日形色匆忙卻碌碌無為,你是否為生活奔波卻忘記了最初的夢想,你是否始終葆有火熱的希望,哪怕承認失敗、獨自彷徨、接受孤獨,乃至於忍受絕望?

這就是生命理想的追問,這就是靈魂驚心的吶喊,這就是心靈真實的訴求。

身處弱冠年華,命運好似有意煎熬年輕的心,偶爾讓人躊躇滿志,偶爾卻讓人萬念俱灰。一顆奮鬥的心難以平靜,它既勇敢堅強,又百孔千瘡。青春的歲月裏,內心深處應住着四個人,其中兩個是你含辛茹苦的父母,其中一個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理想姑娘,另外一個,當是能教誨你、渡你苦海慈航的老師。

現在的我,已經把周國平當成了住在心中的老師。他不曾教過我一堂課,不曾授過我一冊書。我也沒有和他説過一句話,沒有見過他一面,更不關注他的微博,不追逐他的腳步。如果有朝一日他從我身旁匆匆走過,我的心靈可能會一陣亂顫,可小鹿亂撞之後,我依舊不知道從我身旁掠過的這個男人,竟然是洗滌我生命純度的源泉。好像在這個世界上,他與我無關,可我知道,他離我近得再也不能更近了——這是一個男孩對一個男人虔誠的仰望,這是一個男人啟迪一個男孩,贈予他驅散心靈陰霾的光芒。

一個人文化修養如何精深,不應該看他的學歷,而應該看他的談吐。一個人有沒有閲讀的品位,不應該看他藏書的數目,而應該看他枕邊的讀物。枕邊無書的人生活沒有情趣,枕邊無好書的人情趣難見高雅。枕邊有一本好書,深夜隨手可觸,漫長的漆黑的孤獨的長夜,人總不至於被高尚的心靈所遺棄。至少,他可以分明感受到,在古今中外的黃卷青燈中,無數偉大的靈魂在堅守着人類的信仰。他們的忠誠,遠勝於葛朗台對金錢的執着——他們在為人類的原惡懺悔,他們在為人類的慾望贖罪。

我的枕邊,近三個月,都安放着周國平撰寫的《人生哲思錄》。睡前翻翻這本書,醒後常常看上幾段,怡然之至,樂此不疲,心靈也受到極大的寬慰。放在枕邊的書,既無須拿來向人炫耀自己的才學之高,也無須應付名目繁多的考試,便也看得意之所及,隨性之至。有時候走馬觀花、一目十行,像個趾高氣昂的將軍;有時候推敲揣度、字字深思,似滿口之乎者也的老學究。然而,每次合上書頁,便好似滿腔清氣盈體、精神抖擻,人生的旅途似乎也愈見明晰、愈見開闊。

這個時代愈趨浮華,世界聒噪得不願安靜。世俗的空間避不開嘰嘰喳喳的喧鬧,心靈的窗户便掩得更加嚴嚴實實。思想掙脱不開枷鎖,生活呼吸不到自由,心靈便時而感到驚慌的侷促,時而感到落寞的寂寥。好在,我的枕邊還躺着周國平的'書籍,我的腦海還珍藏着他對我生活的啟示,流動着我對他言語的思考。

金庸先生在小説《神鵰俠侶》中曾有言“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年少時讀來不甚了了,經歷了一些世事之後,深感這輕描淡寫的一句,竟道破了生命的真諦。當抑鬱積胸、無從發泄卻又無可遏止之時,只得嗟歎身如飛絮,命似琴絃。這個時候,不妨沉下心來,讀讀周國平的《人生哲思錄》,看看哲人對日常生活的反思,聽聽思考者對生命理想的追問,往往有助於我們聆聽心籟,拜訪自由。或許,並非人人都擁有一顆聰慧的心,但是這絲毫阻止不了我們追求睿智生活的腳步。

當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瞬時的晴天霹靂讓人無法接受之時,在壓抑痛苦、困頓迷惘中,我摸尋到了這樣一句話——“人生的本質絕非享樂,而是苦難,是要在無情宇宙的一個小小角落裏奏響生命的凱歌”;當人生得意,意氣風發之際,在順風順水的生命之河裏,我不經意邂逅了這樣一股清流——“成功是一個社會概念,一個直接面對上帝和自己的人是不會太看重它的”;當異鄉求學,深感寂寞,無處話淒涼之時,在冷寂的秋風中,我因緣際會般拾起了這樣一枚楓葉——“靠內心的力量戰勝寂寞的人,必是詩人和哲學家”;當少年萌動,情竇初開的青澀年華,這樣一句温柔的提醒霎時温暖了我不知所措的心靈——“到世上來一趟,為不多的幾顆心靈所吸引,所陶醉,來不及滿足,也來不及厭倦,又匆匆離去,把一點迷惘留在世上”。

這就是周國平,這就是《人生哲思錄》中啟迪生活的智慧。這種處世的高明來得如此清淡,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言語算不上鋭利,但在韜光養晦的世事感悟中,隨處可見作者對人生深刻的洞察,不着痕跡,不露鋒芒,卻含藴着一股透人心脾的力量。這股力量彷彿挾帶人生大困惑與大情懷而同來,處處動人心魄,卻又似乎只是鬆間的一縷月光或石上的一溪清泉,像霧像雨又像風,讓人似懂非懂,捉摸不透。

周國平説,“我是一個直接面對自然和生命的人。相對於自然,地理不過是細節。相對於生命,歷史不過是細節。”但願,我們都能擁有如此坦蕩的情懷,從容笑對生命理想的追問。

人生哲思錄的讀後感3

喜歡周國平的思想文字,他的哲學觀有很多讓我產生共鳴,也有很多讓我開始思考。既簡單純粹,又有深度。

讀完周國平的《人生哲思錄》,讓我不得不審視自己的價值觀(或者説,之前沒有穩定的價值觀,現在開始思考形成自己的價值觀),重新梳理自己的生活態度。時不時翻翻這本書,讓我在快速前進的節奏中,慢下來沉澱一下,獲得內心的一種淡定的滿足感。

生活態度

熱愛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人生的意義,在世俗層次上即幸福,在社會層次上即道德,在超越層次上即信仰,皆取決於對生命的態度。我想,我還算是個幸福的人。這種幸福,僅僅是因為內心覺得,我熱愛生命,而跟外在的物質、標準等無關。因為熱愛生命,對這個世界仍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心,喜歡去發現身邊的美,而不是熟視無睹,覺得生活如死水一般沒活力;關於同情生命,我自己的理解是有一顆感恩之心,覺得能活着已經是人生的萬幸,繼而要努力地好好的活着;關於敬畏生命,是我一直要學習的東西。有信仰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品質。尤其在普通這麼浮躁的大環境中,能夠獨善其身,按照自己的節奏步伐來前行,若沒有內心的信仰,是根本做不到的。信仰,並不只是宗教的信仰。比如堅持跑步,堅持早睡早起,堅持自省等等,這些在我看來都是信仰。重要的是你用心去感受到這些表面上的痛苦而實際上的美好。

欣賞大自然中的生命現象,用他們的千姿百態豐富你的心胸。於是,你會善待一切生命,從每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到一頭羚羊,一隻昆蟲,一棵樹,從心底裏產生萬物同源的親近感。於是,你便會懷有一種敬畏之心,敬畏生命,也敬畏創造生命的造物主,不管人們把它稱作神還是大自然。不知是因為敬畏生命而喜歡親近大自然,還是因為喜歡親近大自然而敬畏生命?

生命所需要的,無非空氣、陽光、健康、營養、繁衍,千古如斯,古老而平凡。但是,驕傲的人啊,拋開你的虛榮心和野心吧,你就會知道,這些最簡單的享受才是最醇美的。的確,生命中最美好的都是簡單的、免費的,卻也是無價的東西。我們應該好好珍惜。

讓我們都安靜下來,每個人都向自己身體和心靈的內部傾聽,聽一聽自己的生命在説什麼,想一想自己的生命究竟需要什麼。靜坐兩分鐘,看看自己在想些什麼,聽聽自己的內心説些什麼。

長年累月關閉在窄屋裏的人,大地和天空都不屬於他,不可能具有開闊的視野和豐富的想象力。對於每天夜晚守在電視機前的現代人來説,頭上的星空根本不存在,星空曾給予先哲的偉大其實已經成為失落的遺產。總是宅着是會禁閉自己的,要增長見識和開拓視野,必須要走出去和現實接觸,才能體味到世界如此之大。人,要自己親身經歷一些事,學會思考。

活得簡單才能活得自由。

看海,必須是獨自一人。和別人在一起時,看不見海的真相。那海灘上嬉水的人羣,那身邊親密的同伴,都會成為避難所,你的眼光和你的心躲在裏面,逃避海的威脅。你必須無處可逃。作為一個喜歡看海的人來説,我覺得跟朋友們一起去和自己一個人去看海,都是有必要的,有不同的意義所在。有時,我們的確需要一種無心無肺,跟夥伴們一起放鬆一起瘋的節奏;有時,我們也的確需要獨自一人面對寬廣的大海,真實面對海,傾聽自己的心聲,讓大海把自己的情緒沖洗乾淨。

人最寶貴的東西,一是生命,二是心靈,而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擁有豐富的心靈,便是幸福。很好的詮釋了對幸福的'理解。

人生有兩種快樂,一是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尋求和創造;另一是得到了想要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品味和體驗。快樂觀,大抵如此!同樣的東西,悲觀和樂觀者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此快樂觀跟王爾德的悲觀理解都是基於同一個事實,卻從不同的角度和眼光來看待,境遇也就大不同。王爾德認為,人生只有兩種悲劇,一是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另一是得到了想要的東西。

我已經厭倦那種永遠深刻的靈魂,它是狹窄的無底洞,裏面沒有光亮,沒有新鮮的空氣,也沒有玩笑和遊戲。博大的深刻不避膚淺。走出深刻,這也是一種智慧。需要在簡單和深刻中找到一種平衡。

人生在世,不能沒有朋友。在所有朋友中,不能缺了最重要的一個,那就是自己。一個人是否自己的朋友,有一個可靠的測試標準,就是看他能否獨處,獨處是否感到充實。能否和自己做朋友,關鍵在於有沒有一個更高的自我,這個自我以理性的態度關愛着那個在世上奮鬥的自己。

獲得理解是人生的巨大歡樂。然而,一個孜孜以求理解、沒有旁人的理解便痛不欲生的人卻是個可憐蟲,把自己的價值完全寄託在他人的理解上面的人往往並無價值。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人修行的路,自我理解最重要。

對於自己的經歷應該採取這樣的態度:一是儘可能地誠實,正視自己的任何經歷,尤其是不愉快的經歷,把經歷當做人生的寶貴財富;二是儘可能地超脱,從自己的經歷中跳出來,站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上看它們,把經歷當做認識人性的標本。去經歷,再總結,提升自己。

日常生活是有惰性的。身邊的什物,手上的事物,很容易獲得一種支配我們的力量,奪走我們的自由。我們應該經常跳出來想一想,審視他們是否真正必要。還是得多自省。

人生哲思錄的讀後感4

初識周國平,是通過他的散文集《安靜》;真正欽慕周國平,是因為他的紀實文學《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和隨感集《人與永恆》。就如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所言:“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人生哲思錄》能給人以醍醐灌頂之感源於周國平對人生和寫作的態度:“靈魂是一片園林,不知不覺會長出許多植物,然後又不知不覺地凋謝了。我感到惋惜,於是寫作。”“凡是我不屑於放進自己的精神倉庫裏去的東西,我就堅決不寫,不管它們能給我換來怎樣的外在利益。”正是這種知行合一的品質,使他永遠散逸着自己對社會的人文關懷,薰陶漸染了一批靈魂的信徒。

我本能地排斥大而無當與隔靴搔癢的看似精深實則空洞的論説,而親近明白如話與曉之以理的貌不驚人的小文,因其作者有最懇切的態度與最誠實的思考,他們是真正的朝聖者。生命綿延永續,人類的精神追求之路將會永遠地走下去。掩藏在人羣裏的朝聖者,不管世風如何浮躁,他們始終存在着。我把周國平看作是他們的公開發言人。

這本書被分為四編:生命感悟,情感體驗,人性觀察,精神家園。分類是一項頗費斟酌的工作,但周國平很好地完成了。仔細推敲,人生的價值性事件已全部囊括。周國平説自己的寫作之路就是在困惑中尋求覺悟和走向超脱的心靈之路。若要深究,此話未必確切。__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大凡試圖解釋困惑云云者,無一能夠在思考中不跳出自己看自己,亦即跳出困惑看困惑,從而獲得一種上帝視角,以客觀和公正的心態對這一切作出評判。這時的人離動物性遠了,離神性近了。那些人類羣星閃耀的時刻,正是人的精神積澱量變到一定程度的集中爆發。這關係到語言與存在的問題,在這裏不多談。就像王安憶説的,讀書是“在持有自己的經驗與結論的同時,善解並誠摯地去觀看別人的人生所得。”好書常讀常新,在冥然兀坐的子夜,我翻開了《人生哲思錄》,有些句子已不知是第幾次讀到,我仍為它的機智跳脱而擊掌叫好。實際上,整本書都是妙語迭出的。

看完此書,最大的感慨便是原來自己一直被一些表象所誤導。我現在並不是處在一個寫一篇三段論的,需要拿幾個漂亮的“哲學故事”來支撐中心論點的應試作文的時代。想到這裏,並不禁為過去的自己感到悲哀。曾經一度狂熱如“你不得不知道的××××”“一生要做的××××”這樣的書籍中,因為懂一點點所謂的處事哲學而沾沾自喜。如同作者所言,哲學是思考的過程而非知識的清單。就像希望是我們尋找希望的過程。我不想看到哲學的濫觴,不願看到出版社在“哲學”二字上敲上金錢的鋼印。若要説語言是符號,我不希望哲學是那個充滿誘惑力和指向性的符號。成功的人從中看到可能的失敗,失敗的人從中看到可能的成功,失望的人能夠在絕望中得到希望,失落的人能夠在落寞中得到慰藉,足矣。

也許我們不再需要去討論“世界的本源是什麼”的問題。“我思故我在”這樣的經典命題也只不過偶爾在課上提及。其實,哲學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小王子》裏的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使沙漠顯得美麗的,是它在什麼地方藏着一口水井。”或許懷揣着哲學之夢,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於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愛的源泉,最荒涼的.沙漠也化作了美麗的風景。

我們隨意的生活,不大費腦筋去深入思考一些周圍的事情,例如哲學。當作者把一些經過深思熟慮的生活感悟呈現在你面前,你會突然發現那些人生哲思是如此貼切的表述着你的情感,你的經歷,你的精神家園……著名學者周國平新作《人生哲思錄》,圍繞人生這一主題,以語絲形式,選收他在這方面的相關論述,分類編排,充分體現了他對人生問題的思考和卓見。內容精采,富有哲理,文句精煉。

我們每個人可能都説過:“那不是真正的我,其實我是……樣的”。這樣我們就有兩個自我,一個在應付外在的人和事,另一個才是真正的我們。如果外在的我與內在的我背道而馳,那我們將會困惑,為什麼我一直追求的東西,得到了我卻一點都不高興?如果我們想生活得開心,獲得內心的平靜,那麼讀這本書是不錯的選擇。

白天很多想不通的問題,回家讀大師的書,心裏就會得到安撫。不用一頁一頁翻着讀,你可以遇到問題就翻到相關章節尋求解答,也可以隨手翻一頁讀下去。總之一句話:如果你已經有了自己思想,那麼你可以在裏面吸收一部分精華。如果你還是個沒有自己主見的人,那麼,這書是非常值得一看的,與其説是本書,不如説是本人生辭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