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思錄》讀書心得

來源:文萃谷 2.16W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生哲思錄》讀書心得,歡迎閲讀與收藏。

《人生哲思錄》讀書心得

《人生哲思錄》讀書心得1

不是我們不思考人生,而是人生沒有給我們選擇的機會。哲人都説,要為正義而活,要為自己的良心而活。可是能夠遵從自己內心的聲音而活,是多麼艱難的一件事。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在生活面前,能或不能都顯得格外晦澀。周國平説,所謂成功是指把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做好。按照他的定義,成功基本上屬於稀缺物種。一個人顯露自己的真性情很簡單,但要真正出於公平和正義,那就不簡單了。人人都想活出個樣來,周國平卻認為人應該活出個味來。古人也説,人間有味是清歡。味都有,是否是清靜之味,歡喜之味,就不得而知了。

敬畏,是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的內心情感,敬畏規則,敬畏制度,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失去敬畏,人便淪落為原始狀態。自然之美,美在自然。萬事萬物皆有靈性,於天地間存在。

佛説,人生的三重境界: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可見,見自己是最為艱難。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有看見真正的自己。既然無法看見真實的自己,不如像李誕一樣,做一個淺薄的人,反而有趣。有趣的人,不管在任何時代,都能專注於自我,專注於靈魂,對於他們來説,乏味是人生最大的敗筆。每個人都熱愛生命,但怎樣才算珍惜生命?碌碌無為,得過且過,還是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意義不在於外表,而在於我們的心,心往哪兒走,便決定了生命的意義。

《人生哲思錄》讀書心得2

讀者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心情就會得到片刻的安靜,不知道為什麼,在這個浮躁的世界,一切看起來都有點小小的瑕疵。當我的心靈開始顯得疲憊的時候,在這裏,總有那麼一兩句話,使我感悟一些人生的哲理。

所謂真性情,一面是對個性和內在精神價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對外在功利的看輕。一個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時,看重的是它們在自己生活中的意義,而不是它們能給自己帶來多少實際利益,這樣一種生活態度就是真性情。好吧,我認為生活就要活得有真性情,不要在意太多,在平凡中尋求最真實的自己,讓自己的心靈有一個安身的地方。

肖伯納説:“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我曾經深以為然,並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輕鬆俏皮。但仔細玩味,發現這話的立足點仍是佔有,所以才會有佔有慾未得滿足的痛苦和已得滿足的無聊這雙重悲劇。如果把立足點移到創造上,以審美的眼光看人生,我們豈不可以反其意而説: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尋求和創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品味和體驗?説的多麼有哲理,喜歡這樣淡淡的句子,平淡的藴含着人生的哲理。

在鄉村中,時間保持着上帝創造時的形態,它是歲月和光陰,在城市裏,時間卻被抽象成了日曆和數字。當讀到這句話的時候,發自內心的被觸動了一下,生活在大都市,生活在城市,你那還有歲月和光陰,完全把自己束縛在日曆和數字當中去了。

還有很多,當讀到這些句子的時候,內心真的被深深的觸動了。

《人生哲思錄》讀書心得3

本人最近在看周國平的《人生哲思錄》,並不是我刻意變得深刻了,而是因為這幾天身體有些不適,於是就不上網,也不玩遊戲,現代人沒有電腦就特無聊,便找找消遣的雜誌,沒把雜誌找出來,倒把這本書翻了出來,這一翻,我才知道,我錯過了一本怎樣的好書。

這本書是我在廣州深圳八卦嶺那個小小的書城買的,上面的扉頁邊角下,有我用纖細的圓珠筆記錄着“購於7。16日,有雨”的字樣,我似乎忘記了在四年前那個有點濛濛細雨的下午是怎樣的因緣拿起了這本書,也忘記了是怎樣的購買衝動買下了這本書,總之四年來,我從來,沒有翻過它,而它也靜靜的陪着我,從八卦嶺到布吉,從深圳到南寧,它陪着我搬了10多次家,直到我有了屬於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它也終於安定下來,睡在我衣櫃最底下的抽屜裏。

當我把它翻出來,非常的好奇,不敢相信是自己買下了這本書!這是怎樣的書呢?淺灰色的封面畫着零星的幾枝枯枝,簡單而不耀眼的封面,有種淡淡的從容在裏面。打開目錄,上面寫着這是一個探索境遇與心情,困惑與覺悟,執着,自我發現等等的書,是關於人生境界生活質量的書,是一本在我那個年齡看不懂的書——現在,我竟然發現自己可以讀的明白了,有時候,它説的一些話,就象從自己心裏走出來的一樣,我會對自己説,對了,就是這樣,就是這個意思,它怎麼跟我想的一樣呢?也許,這是一本年輕的自己買給未來自己的書,是因為相信自己經歷了許多的事情,會擁有了足夠的感悟和閲歷,會擁有足夠的智慧來與它共鳴,當我在閲讀的,我感受到了自己的靈魂在精神世界裏自由的飛翔,彷彿整個世界都不在喧譁,我很喜歡這樣的感覺,如果可以,我希望能讀到更多好的書,今後少一點玩無聊的遊戲。

《人生哲思錄》讀書心得4

沒有仔仔細細得看完全書,有很多大章節個人感覺太過於囉嗦,陷入了一種為了圓滿解釋而圓滿解釋的境地,有點學究味。

以下是簡單摘要:

所謂真性情,一面是對個性和內在精神價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對外在功利的看輕。尊重真性情才會去適配社會,坦然去改變

如果在做這些事情時不感到愉快,我們就必須懷疑是否有利益的強制在其中起着作用,使它們由性情生活蜕變成了功利行為。

如果説“義”代表一種倫理的人生態度,“利”代表一種功利的人生態度,那麼,我所説的“情”便代表一種審美的人生態度。

自古以來,一切賢哲都主張過一種簡樸的生活,以便不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

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凌駕於一切成敗福禍之上的豁達胸懷。

這真實人生就是一種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豐富的人生閲歷和體驗。

不習慣於失去,至少表明對人生尚欠覺悟。一個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於進取心,實際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後一蹶不振。

那心中既有幻想又有精神目標的人,他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時始終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

“認識你自己”就是要認識附着在凡胎上的這個靈魂,一旦認識了,過去的一切都有了解釋,未來的一切都有了方向。

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也常被翻譯成:“一個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守護神。”的確,一個人一旦認清了自己的天性,知道自己究竟是什麼人,他也就知道自己究竟要什麼了,如同有神守護一樣,不會在喧鬧的人世間迷失方向。

我走在自己的路上了。成功與失敗、幸福與苦難都已經降為非常次要的東西。最重要的東西是這條路本身。

人生有許多出於自然的享受,例如愛情、友誼、欣賞大自然、藝術創造等等,其快樂遠非虛名浮利可比,而享受它們也並不需要太多的物質條件。我把這類享受稱作對生命本身的享受。

但金錢在抵抗災難方面還有巨大的作用。至於在提供積極的享受方面,金錢的作用就更為有限了。

人生的本質決非享樂,而是苦難,是要在無情宇宙的一個小小角落裏奏響生命的凱歌。

一個人唯有經歷過磨難,對人生有了深刻的體驗,靈魂才會變得豐富,而這正是幸福的最重要源泉。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終歸要面對一種沒有任何前途的苦難,那就是死亡,而以尊嚴的方式承受死亡的確是我們精神生活的最後一項偉大成就。

人天生是軟弱的,唯其軟弱而猶能承擔起苦難,才顯出人的尊嚴。

認識到因緣的偶然是—回事,真正看破因緣又是一回事。所以,佛教要建立一套煩瑣複雜的戒律,藉以把它的哲學觀念轉化為肉體本能。

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頭上,仍然不知道疼。砍下來,只要不死,好了傷疤又忘疼。

請不要責備“好了傷疤忘了疼”。如果生命沒有這樣的自衞本能,人如何還能正常地生活,世上還怎會有健康、勇敢和幸福?

要解決個人生存的意義問題,就必須尋求個人與某種超越個人的整體之間的統一,尋求大我與小我、有限與無限的統一,無論何種人生哲學都不能例外。區別只在於,那個用來賦予個人生存以一的整體是不同的。例如,它可以是自然(莊子,斯賓諾莎),社會(孔子,馬克思),神(柏拉圖)。如果不承認有這樣的整體,就會走向悲觀主義(佛教)。

為什麼活着?由於生命本身並無目的,這個問題必然會悄悄轉化為另一個問題:怎樣活着?我們為生命設置的目的,包括上帝、藝術、事業、愛情等等,實際上都只是我們用以度過無目的的生命的手段而已,而生命本身則成了目的。

除了生命本身是一種目的,某種期望也有一定概率的實現可能。

人生中的大問題都是沒有答案的,但是,唯有思考這些問題的人才可能真正擁有自己的生活信念和生活準則。

人生就像茫茫大海中一葉扁舟,其實不知道哪個方向是對的,也許每個方向都到不了岸。此時尋找意義的過程就是説服自己沿着某個方向走下去,這個方向可能是獨立思索的結果,或者是從大眾的盲目前行。最後歸宿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途中信念與準繩,幫助旅途本身成為較好實現的一部分。從概率角度看,這樣人生實現過程意義和終極意義的概率都比較大。概率學本身以及對世界的認識也是準繩的一種。如果這思路不對,那或許開始就是個錯,這是神考慮的問題。——這一段是自己的筆記。

最明顯的事實是:這條路通向死,因為人生只是一個從生到死的過程罷了。可是,死怎麼能成為目標呢?為了使它成為目標,它必須不是死,而是一種更高的生。於是,死便被設想成由短暫的生進入永生,由易朽的肉體進入不朽,由塵世進入天國,由不完滿進入至善,由苦難進入極樂,等等。經過這樣的解釋,人生之路就有了一個宗教的和道德的目標,一個純粹精神性質的目標。

我們何不就把人生看做一個大花園呢?這是一座很大的花園,把它逛完剛好要用一生的時間,我們從生到死都在裏面,每走一步都看見新的風景,到處都是可供我們休憩的地方。如果要説目標,那麼,可以説處處都是目標,但不存在最後的目標。

真正的悟者則能夠從看破紅塵獲得一種眼光和睿智,使他身在紅塵也不被紅塵所惑,入世仍保持着超脱的心境。

維特根斯坦所説的“語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

在命運問題上,人有多大自由?三種情況:一,因果關係之網上個人完全不可支配的那個部分,無自由可言,聽天命;二,因果關係之網上個人在一定程度上可支配的部分,個人的努力也參與因果關係並使之發生某種改變,有一定自由,盡人力;三,對命運即一切已然和將然的事件的態度,有完全的自由。

自我意識太強烈的人是不可能完全克服對死的恐懼的,他只能努力使自己習慣於這種恐懼,即消除對恐懼的恐懼。

在一個瀕死者眼裏,世界不再屬於他,他人的生和死都與他無關。他站在自己的由生入死的出口上,那裏只有他獨自一人,別的瀕死者也都在各自的出口上,並不和他同在。

對死的思考推動人們走向宗教,而宗教的實際作用卻是終止這種思考。

如果這個在我生前死後始終存在着的靈魂,與此生此世的我沒有意識上的連續性,它對我又有何意義?

一切不朽都以個人放棄其具體的、個別的存在為前提。也就是説,所謂不朽不過是我不復存在的同義語罷了。我要這樣的不朽有何用?

死的絕望,唯死能解除之。

對死的思考儘管徒勞,卻並非沒有意義,是一種有意義的徒勞。其意義主要有:第一,使人看到人生的全景和限度,用超脱的眼光看人世間的成敗禍福。第二,為現實中的死做好精神準備。第三,死總是自己的死,對死的思考使人更清醒地意識到個人生存的不可替代,從而如海德格爾所説的那樣“向死而在”,立足於死亡而珍惜生命,最大限度地實現其獨一無二的價值。

我相信,使我能夠忍受生命的終結的東西不是他人對我的愛和關懷,而是我對他人的愛和關懷。對於一個即將死去的人來説,自己即將不存在,已不值得關心,唯一的寄託是自己所愛的並且將繼續活下去的人。

一個人在大限面前很可能會獲得一種不同的眼光,比平常更真實也更超脱。當然,前提是他沒有被死亡徹底擊敗,仍能進行活潑的思考。

這是一個荒謬的宇宙,永遠存在着,變化着,又永遠沒有意義。它為自身的無意義而苦悶。人就是它的苦悶的產物。

柏拉圖對此提出了一種解釋,他推測,靈魂必定曾經在一個理想的世界裏生活過,見識過完美無缺的美和善,所以,當它投胎到肉體中以後,現實世界裏的未必完善的美和善的東西會使它朦朧地回憶起那個理想世界,這既使它激動和快樂,又使它不滿足而嚮往完善的美和善。他還由此得出進一步的結論:靈魂和肉體有着完全不同的來源,肉體會死亡,而靈魂是不朽的。

一個人唯有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自己的靈魂去追求,在對世界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態度上自己做主,才是真正做了自己的主人。

靈魂與信仰於目標而言是終極,值得嚮往,於過程而言是自證,值得依靠。

《人生哲思錄》讀書心得5

初識周國平,是通過他的散文集《安靜》;真正欽慕周國平,是因為他的紀實文學《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和隨感集《人與永恆》。就如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所言:“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人生哲思錄》能給人以醍醐灌頂之感源於周國平對人生和寫作的態度:“靈魂是一片園林,不知不覺會長出許多植物,然後又不知不覺地凋謝了。我感到惋惜,於是寫作。”“凡是我不屑於放進自己的精神倉庫裏去的東西,我就堅決不寫,不管它們能給我換來怎樣的外在利益。”正是這種知行合一的品質,使他永遠散逸着自己對社會的人文關懷,薰陶漸染了一批靈魂的信徒。

我本能地排斥大而無當與隔靴搔癢的看似精深實則空洞的論説,而親近明白如話與曉之以理的貌不驚人的小文,因其作者有最懇切的態度與最誠實的思考,他們是真正的朝聖者。生命綿延永續,人類的精神追求之路將會永遠地走下去。掩藏在人羣裏的朝聖者,不管世風如何浮躁,他們始終存在着。我把周國平看作是他們的公開發言人。

這本書被分為四編:生命感悟,情感體驗,人性觀察,精神家園。分類是一項頗費斟酌的工作,但周國平很好地完成了。仔細推敲,人生的價值性事件已全部囊括。周國平説自己的寫作之路就是在困惑中尋求覺悟和走向超脱的心靈之路。若要深究,此話未必確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大凡試圖解釋困惑云云者,無一能夠在思考中不跳出自己看自己,亦即跳出困惑看困惑,從而獲得一種上帝視角,以客觀和公正的心態對這一切作出評判。這時的人離動物性遠了,離神性近了。那些人類羣星閃耀的時刻,正是人的精神積澱量變到一定程度的集中爆發。這關係到語言與存在的問題,在這裏不多談。就像王安憶説的,讀書是“在持有自己的經驗與結論的同時,善解並誠摯地去觀看別人的人生所得。”好書常讀常新,在冥然兀坐的子夜,我翻開了《人生哲思錄》,有些句子已不知是第幾次讀到,我仍為它的機智跳脱而擊掌叫好。實際上,整本書都是妙語迭出的。

看完此書,最大的感慨便是原來自己一直被一些表象所誤導。我現在並不是處在一個寫一篇三段論的,需要拿幾個漂亮的“哲學故事”來支撐中心論點的應試作文的時代。想到這裏,並不禁為過去的自己感到悲哀。曾經一度狂熱如“你不得不知道的__”“一生要做的__”這樣的書籍中,因為懂一點點所謂的處事哲學而沾沾自喜。如同作者所言,哲學是思考的過程而非知識的清單。就像希望是我們尋找希望的過程。我不想看到哲學的濫觴,不願看到出版社在“哲學”二字上敲上金錢的鋼印。若要説語言是符號,我不希望哲學是那個充滿誘惑力和指向性的符號。成功的人從中看到可能的失敗,失敗的人從中看到可能的成功,失望的人能夠在絕望中得到希望,失落的人能夠在落寞中得到慰藉,足矣。

也許我們不再需要去討論“世界的本源是什麼”的問題。“我思故我在”這樣的經典命題也只不過偶爾在課上提及。其實,哲學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小王子》裏的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使沙漠顯得美麗的,是它在什麼地方藏着一口水井。”或許懷揣着哲學之夢,走人生之路的人是幸福的,由於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愛的源泉,最荒涼的沙漠也化作了美麗的風景。

我們隨意的生活,不大費腦筋去深入思考一些周圍的事情,例如哲學。當作者把一些經過深思熟慮的生活感悟呈現在你面前,你會突然發現那些人生哲思是如此貼切的表述着你的情感,你的經歷,你的精神家園……著名學者周國平新作《人生哲思錄》,圍繞人生這一主題,以語絲形式,選收他在這方面的相關論述,分類編排,充分體現了他對人生問題的思考和卓見。內容精采,富有哲理,文句精煉。

我們每個人可能都説過:“那不是真正的我,其實我是……樣的”。這樣我們就有兩個自我,一個在應付外在的人和事,另一個才是真正的我們。如果外在的我與內在的我背道而馳,那我們將會困惑,為什麼我一直追求的東西,得到了我卻一點都不高興?如果我們想生活得開心,獲得內心的平靜,那麼讀這本書是不錯的選擇。

白天很多想不通的問題,回家讀大師的書,心裏就會得到安撫。不用一頁一頁翻着讀,你可以遇到問題就翻到相關章節尋求解答,也可以隨手翻一頁讀下去。總之一句話:如果你已經有了自己思想,那麼你可以在裏面吸收一部分精華。如果你還是個沒有自己主見的人,那麼,這書是非常值得一看的,與其説是本書,不如説是本人生辭典!

《人生哲思錄》讀書心得6

喜歡周國平的思想文字,他的哲學觀有很多讓我產生共鳴,也有很多讓我開始思考。既簡單純粹,又有深度。

讀完周國平的《人生哲思錄》,讓我不得不審視自己的價值觀(或者説,之前沒有穩定的價值觀,現在開始思考形成自己的價值觀),重新梳理自己的生活態度。時不時翻翻這本書,讓我在快速前進的節奏中,慢下來沉澱一下,獲得內心的一種淡定的滿足感。

生活態度

熱愛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人生的意義,在世俗層次上即幸福,在社會層次上即道德,在超越層次上即信仰,皆取決於對生命的態度。我想,我還算是個幸福的人。這種幸福,僅僅是因為內心覺得,我熱愛生命,而跟外在的物質、標準等無關。因為熱愛生命,對這個世界仍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心,喜歡去發現身邊的美,而不是熟視無睹,覺得生活如死水一般沒活力;關於同情生命,我自己的理解是有一顆感恩之心,覺得能活着已經是人生的萬幸,繼而要努力地好好的活着;關於敬畏生命,是我一直要學習的東西。有信仰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品質。尤其在普通這麼浮躁的大環境中,能夠獨善其身,按照自己的節奏步伐來前行,若沒有內心的信仰,是根本做不到的。信仰,並不只是宗教的信仰。比如堅持跑步,堅持早睡早起,堅持自省等等,這些在我看來都是信仰。重要的是你用心去感受到這些表面上的痛苦而實際上的美好。

欣賞大自然中的生命現象,用他們的千姿百態豐富你的心胸。於是,你會善待一切生命,從每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到一頭羚羊,一隻昆蟲,一棵樹,從心底裏產生萬物同源的親近感。於是,你便會懷有一種敬畏之心,敬畏生命,也敬畏創造生命的造物主,不管人們把它稱作神還是大自然。不知是因為敬畏生命而喜歡親近大自然,還是因為喜歡親近大自然而敬畏生命?

生命所需要的,無非空氣、陽光、健康、營養、繁衍,千古如斯,古老而平凡。但是,驕傲的人啊,拋開你的虛榮心和野心吧,你就會知道,這些最簡單的享受才是最醇美的。的確,生命中最美好的都是簡單的、免費的,卻也是無價的東西。我們應該好好珍惜。

讓我們都安靜下來,每個人都向自己身體和心靈的內部傾聽,聽一聽自己的生命在説什麼,想一想自己的生命究竟需要什麼。靜坐兩分鐘,看看自己在想些什麼,聽聽自己的'內心説些什麼。

長年累月關閉在窄屋裏的人,大地和天空都不屬於他,不可能具有開闊的視野和豐富的想象力。對於每天夜晚守在電視機前的現代人來説,頭上的星空根本不存在,星空曾給予先哲的偉大其實已經成為失落的遺產。總是宅着是會禁閉自己的,要增長見識和開拓視野,必須要走出去和現實接觸,才能體味到世界如此之大。人,要自己親身經歷一些事,學會思考。

活得簡單才能活得自由。

看海,必須是獨自一人。和別人在一起時,看不見海的真相。那海灘上嬉水的人羣,那身邊親密的同伴,都會成為避難所,你的眼光和你的心躲在裏面,逃避海的威脅。你必須無處可逃。作為一個喜歡看海的人來説,我覺得跟朋友們一起去和自己一個人去看海,都是有必要的,有不同的意義所在。有時,我們的確需要一種無心無肺,跟夥伴們一起放鬆一起瘋的節奏;有時,我們也的確需要獨自一人面對寬廣的大海,真實面對海,傾聽自己的心聲,讓大海把自己的情緒沖洗乾淨。

人最寶貴的東西,一是生命,二是心靈,而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擁有豐富的心靈,便是幸福。很好的詮釋了對幸福的理解。

人生有兩種快樂,一是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尋求和創造;另一是得到了想要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品味和體驗。快樂觀,大抵如此!同樣的東西,悲觀和樂觀者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此快樂觀跟王爾德的悲觀理解都是基於同一個事實,卻從不同的角度和眼光來看待,境遇也就大不同。王爾德認為,人生只有兩種悲劇,一是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另一是得到了想要的東西。

我已經厭倦那種永遠深刻的靈魂,它是狹窄的無底洞,裏面沒有光亮,沒有新鮮的空氣,也沒有玩笑和遊戲。博大的深刻不避膚淺。走出深刻,這也是一種智慧。需要在簡單和深刻中找到一種平衡。

人生在世,不能沒有朋友。在所有朋友中,不能缺了最重要的一個,那就是自己。一個人是否自己的朋友,有一個可靠的測試標準,就是看他能否獨處,獨處是否感到充實。能否和自己做朋友,關鍵在於有沒有一個更高的'自我,這個自我以理性的態度關愛着那個在世上奮鬥的自己。

獲得理解是人生的巨大歡樂。然而,一個孜孜以求理解、沒有旁人的理解便痛不欲生的人卻是個可憐蟲,把自己的價值完全寄託在他人的理解上面的人往往並無價值。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人修行的路,自我理解最重要。

對於自己的經歷應該採取這樣的態度:一是儘可能地誠實,正視自己的任何經歷,尤其是不愉快的經歷,把經歷當做人生的寶貴財富;二是儘可能地超脱,從自己的經歷中跳出來,站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上看它們,把經歷當做認識人性的標本。去經歷,再總結,提升自己。

日常生活是有惰性的。身邊的什物,手上的事物,很容易獲得一種支配我們的力量,奪走我們的自由。我們應該經常跳出來想一想,審視他們是否真正必要。還是得多自省。

《人生哲思錄》讀書心得7

《薦書》我們每個人可能都説過:"那不是真正的我,其實我是。樣的“。這樣我們就有兩個自我,一個在應付外在的人和事,另一個才是真正的我們。如果外在的我與內在的我不付甚至背道而馳,那我們將會困惑,為什麼我一直追求的東西,得到了我卻一點都吧高興?。這是典型的外在的我與內在的我不付的結果。如果我們想生活的開心,獲得內心的平靜,那麼這本書是不錯的選擇。我們每個人可能都説過:"那不是真正的我,其實我是。樣的“。這樣我們就有兩個自我,一個在應付外在的人和事,另一個才是真正的我們。如果外在的我與內在的我不付甚至背道而馳,那我們將會困惑,為什麼我一直追求的東西,得到了我卻一點都吧高興?。這是典型的外在的我與內在的我不付的結果。如果我們想生活的開心,獲得內心的平靜,那麼這本書是不錯的選擇……

《人生哲思錄》讀書心得8

聽慣了“要活出個樣兒來”,於是當我看到“要活出個味兒來”的時候,我震撼了!原來還有這樣一種活法,就一個字的差別,可明顯地確是兩重境界。仔細品味周國平老師富有人生哲理的隨感,猶如在咀嚼一枚青橄欖,回味無窮。尤其是對於做人的一些感悟,讓我記憶猶新。

他説:“人活世上,第一重要的還是做人,懂得自愛自尊,使自己有一顆坦蕩又充實的靈魂,足以承受得住命運的打擊,也配得上命運的賜予。倘能這樣,也就算得上做命運的主人了”。

為人要承受得住命運的打擊,他要有海納百川的胸襟和器量。“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歷覽前賢國與家,似乎都不是那麼一帆風順的,都遭遇了太多的挫折與歷練,也就是在一次次命運的洗禮下,而得到了長遠的發展。回顧自己過去一年的生活,我也走得並不順暢,我走過了人生的拐角,失去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人,體驗了一天到處奔波的辛酸。當我受到刺激而想到這些而落淚的時候,我告訴自己“沒什麼,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因為我知道不管怎樣,人生是向前的,這就是我對生命的樸素的認識。做人要學會把胸襟打開,做到大肚能天下難容之事,這樣便能在人事紛擾間從容應對,活出自己的人生。

為人要做到正直和有尊嚴,要堅守誠信。“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梅蘭芳1924年在日本演出,給他治病的大夫喜歡中國景泰藍的袖釦,梅蘭芳答應下次來日本給他帶一個,但因時局動亂,三十二年後的1956年梅蘭芳才再次來到日本,他沒有忘記當年在那位大夫前許下的承諾,恭敬的把袖釦放在了他的遺像前。我想做人就該像梅蘭芳那樣,言而有信。

人生是個五味瓶,我們既要享受成功的喜悦,也要學會面對挫折與失敗。如何笑對人生,樂觀很重要。偉人毛澤東和陸游都曾寫過有關梅花的詩句——《詠梅》,毛澤東寫道: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之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陸游則是: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同是看梅花,一喜一悲,對比如此強烈。做人要笑口常開,切忌悲觀厭世。熱愛生活的人,生活也熱愛他。

做學問要坐得住冷板凳,為人還要守得住清平。財富只是生活的形式,不是人生的目的。清官海瑞,最後離開人世,家徒四壁,周總理一件大衣穿了幾十年。我們在生活中一方面要養成勤儉的生活習慣,同時作為一名司法工作者,我們更要學會冷眼看待紛繁複雜的社會,不被社會的浮華所誘惑,守住自己的職業操守,守住自己的做人底線,堅守社會的公平正義。

為人要先立德,後立業。要善於經營自己的一生,對過去要總結,對現在要分析,對將來要規劃。《大學》中有這樣一句話:“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學會常常把自己從人羣中拉出來反省,明心見性,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認真經營,日積月累,鍥而不捨,終有實現的一天。

周先生關於做人的理解很有深度,更多注重的是人的內在品質,而這些品質只有細化到我們的生活中才具有鮮活性:

首先要注重學習積累。學校並不是我們學習的終止地,或者説只是我們的起航之所。融入社會參加工作之後,我們需要面對的更廣,需要學習的更多。讀書在於明理,明理在於做人,孔子曾説“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告訴了我們修學儲能不可偏廢的道理。尤其對普通幹部來説,事幹得多,遇到的困難和挫折也多,甚至可能承擔的風險更多。但是要不懼失敗、挫折。凡事要順其自然,榮辱處之泰然,逆境不以為然,能經得起上台,也經得起下台。

其次要能知變,應變,適變。如果因循守舊,固步自封,必然被時代所淘汰。所以要不斷調整自己的思想行為來適應周圍環境。但變也要有原則,不可流於圓滑。

最後要廣交良師益友。良師益友可以完善你的品德,提高你的修養,豐富你的內涵。唐太宗李世民以魏徵為鏡以防己過。常言道,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門內有小人,門外小人至。交友要做到不交非類。

修養德行,好好做人,説起來只是一句簡單的話,實際上需要把學習加上年齡,再加上對世事的經歷和觀察,才會有收穫和體悟。這是一段漫長的經歷,其中必夾雜着許許多多的酸甜苦辣。

我想説人生哲思錄在給我注入積極思想激

《人生哲思錄》讀書心得9

周國平的《人生哲思錄》在篇幅上來説比較短,從語言風格上來説質樸平實而又不失詩的光華,從內容上來説暢達深邃而又滲透着哲學思想,其思想深刻而又超然於世。它讓我知道了生命的不可重複性,要更加珍惜生命,讓我知道人生的短暫,要合理利用時間。迴歸簡單的生活必須有一顆淳樸的心,它讓我躁動的心沉靜安寧,它教我們淡泊名利沉澱自己。

《智慧》中告訴我們智慧和聰明完全是兩回事,聰明是指一個人在能力方面的素質,如具有機敏靈活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想象能力、數學思維能力等。而智慧不是一種才能,而是一種人生覺悟,一種開闊的胸懷,足夠的勇氣和敏鋭的眼光,成熟了,卻不世故,依然保持一顆平常的心,是一種超然的人生態度。這就教會我們大學生要有勇氣改變我們可以改變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更要有智慧來分辨二者的區別。

《真實》中告訴我們,人活的獨特、瀟灑一定要發自內心。如果你太關注自己活的樣子,總是活給別人看,或者哪怕是活給自己看,不是自己真實的性格,那麼,你愈是表演的真誠、獨特、瀟灑,你實際上卻活的愈是做作、平庸、拘謹。大學生正處於性格養成的關鍵時刻,太看重自己的外在形象無益於我們的成長。更重要的是周國平一直着重於內在和靈魂的超脱,不難從《真實》中看出他強調的是一個真實的自我,即一個正直的性格,而性格是否正直也表現在一個人的語言和行動方面。

讀《安靜》時想到,現時社會上一些世俗觀念也進入了學校。利益的驅動超越了一切,物質的誘惑淹沒了精神的愉悦。我們很難再聽到來自心靈本真的呼喚――如此浮躁的環境中我們又如何做學問?擺脱外在的虛名、浮行,保持一份心靈的恬淡,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園,沉澱自己,積蓄力量,成就自己的夢想,這是我們大學生正確的選擇。

《讀書》中周國平認為,讀書不在於破萬卷,重要的是讀書時的一種感覺,即讀書已經成為生活用品的基本需要,不讀書就會感到欠缺和不安。人生有種種享受,讀書是其中之一,讀書破萬卷的快樂:一在求知慾的滿足,二是在於與活在書中的靈魂的交流,三是自身精神的豐富和成長。要領略讀書的快樂,就必須擺脱功利的考慮,要有從容的心境。大學時期是我們養成讀書習慣的關鍵時期。大學培養的就是我們讀書的習慣和無師自通的能力。同時讀書也提高了我們的覺悟,進化了我們的心靈,使我們從中得到某種教化。更重要的是,大學讀書的多少決定我們以後發展潛力的大小。讀的書越多我們的發展潛力就越大,因為我們有厚度,這個文化底藴的厚度,也決定了我們發展潛力的高度。

《人生哲思錄》的積極思想給我注入了前進的動力,在浩瀚的生命之岸,我自豪地告訴你――世界,我追求過,奮鬥過,我從來沒有放棄過希望,沒有停止過拼搏,而這個造就了萬物的世界也將欣慰地回答:只要你奮鬥不息,人生終將輝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