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讀後感(通用15篇)

來源:文萃谷 2.11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生》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生》讀後感(通用15篇)

《人生》讀後感1

在家中的日子,是漫長的,又有着不盡的煩惱,算不算是閒下來的後遺症?得益於爸爸媽媽的關心與愛護,所以自己已經很明顯地表現出懶怠無聊,因不喜歡和他們閒話家常,覺得徒增口舌是非,我便讓自己安心看看書。不知這樣的情況下,大家會選擇做什麼讓自己不至於那麼閒散呢?

最近剛好重温了路遙的《人生》這本中篇小説,不知道其他人是否喜歡看這類型的文字呢?這是我第二次看完《人生》,時隔多年,在不同年齡階段看書的心境大為不同,我雖然早已忘記彼時看完此書的感觸,但是會在心裏提醒自己,有時間了一定要多看看,也許當時就略微明白,這樣的書籍是可以在不同階段面對不同的人生困惑的時候翻看,會有不同的體會。

在這次閲讀中,觸動最深的是巧珍,巧珍是一個美麗的姑娘,由於出身所限,她的父母並沒有給她提供上學的機會,所以她常常會以自己沒有讀書不識字有些自卑,尤其是在自己所愛的人面前,愛上的那個人偏偏是有才華有學識的,她帶着透徹的真摯的善良與愛,勇敢地去愛着高加林,她的愛純粹濃烈,可愛令人心動,我也是很愛這樣的人兒。高加林,與巧珍生活在同一個地方,但是在家境上遠遠不及巧珍家殷實,所以他雖有才華,卻也受到了貧困的家境影響。本來在學校教書,卻因別人家裏有關係使得他丟掉了工作。他那熟讀的國際知識、他那豐富的文筆、他那滿腔的熱情,終於在這樣的現實面前敗下陣來。他果然頹廢了一段時間,而後老老實實接受了自己是個農民的角色,加入田間勞作。在他最低迷的時候,這個可愛的姑娘,出現在他身邊,那麼熱切地愛着他,讓他感覺到有了愛情,似乎生活也有了變化,有了希望。可是啊,這樣的人心總歸是不滿足的,這樣的幸福生活並沒有讓他的心真正安穩下來。在他的叔叔調到本村工作後,一些人為了巴結他們家,使得高加林重新擁有了體面的工作,到了新工作地方,他遇到了在讀書期間認識的另一個女生,就這樣在面對工作的前途、心理層面對巧珍的沒有讀書的嫌棄(就該用這兩個字吧)的情景下,混着各種選擇之中迷惑不已,選擇放棄巧珍,拋棄了巧珍對他的愛,想着擁有另一種生活,但是現實不會這麼美麗,最後工作不成,感情落空,終成遺憾。人生之中,選擇二字是多麼重要

我看到這樣一系列的變化,邊看邊感歎,似乎這樣的愛情悲劇常常被人説道,是與性格有關嗎?一個玉樹臨風、才華橫溢的少年,卻在這樣的生活條件裏,有着敏感、自卑、好高騖遠的性格,才導致做出後悔都來不及的決定嗎?

我很喜歡喜歡開篇的一句話“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人生》讀後感2

在這本書的最後幾章,作者寫到她基於自己“人生指南針”的引導,離開了宜家。離開宜家後,她決心花一年的時間休整自己,學習做無名小卒,這對一個在職場上叱吒風雲20多年的人來説是很艱難的事情。但是作者關注自己,重新去思考對她來説成功是什麼。對於怎麼過理想的生活和成為自己的導師,作者提供了一個名為“改變四室”的工具模型。這個模型由心理學家、作家克萊絲詹森提出,以下是作者對這個模型的理解。

滿足之室

在你掌控之中的東西,進展順利、運作良好的東西,你感到滿足的東西—這些是你生活中目前不需要改變的領域。

自欺之室

所有讓你活力盡失的東西,你不敢直面、不願意談論的東西,想要回避和無視的東西,你希望它能自行消失或隨時間流逝好轉的東西。

困惑之室

你感到有些遲疑,不知如何推進、如何處理的東西,讓你感到沮喪、想不出解決辦法的東西,暴露許多問題但目前仍沒有答案的東西。

激勵之室

讓你感到興奮、露出笑容、徹底遠離焦慮、煥發活力的東西。

我們需要把生活的不同方面:家庭、感情、工作、學習、財務、健康、生活、個人幸福感等分別放入四室以後,着手進行以下事項:

1.你想改進什麼方面?檢查“困惑之室”或“自欺之室”裏的東西,你的焦慮和苦惱大部分來自這裏。

2.選擇兩樣你希望着手處理,圍繞其採取一些行動的東西。

3.設立現實的目標,制定包含具體步驟和重要里程碑的行動計劃。

4.在日記中記錄這一過程,務必隨時更新,以確保該過程得到持續的推進。

在生活中試着利用“改變四室”理論,列出未來六個月內希望做出的改變,不要抱過高的期望,要設定現實的小的目標。必要時調整目標,用扮演他人導師的技能運用起來,找出自己擔心的根源,然後採取行動。

以下是我自己列出的“改變四室”。

滿足之室:家庭和睦、家人都身體健康、個人每天堅持學習和記錄

自欺之室:過往十年的工作經歷是我不願面對的,一直自欺欺人自己很優秀,但在現實面前被擊碎,真正的優秀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掙錢的能力,讓自己和家人幸福的能力

困惑之室:現在的就業方向不明確,不知是該去接受一份不那麼有興趣的工作,還是去嘗試新的行業,一切從頭開始,接受未知。

激勵之室:參與活動的時候覺得很開心,鏈接到各行各業優秀的人,得到啟發,看到自己未來的可能性。

目標:三個月內明確自己的就業方向,在新的職場上深耕。

計劃:往不同的行業投簡歷、面試,弄清楚自己喜歡的、適合的,以開放的心態學習新的知識,接觸新的人,參加各種線下活動。以後也要持續地有目的地學習,靜下心來腳踏實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堅持日更,記錄自己的思緒,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人生》讀後感3

于丹,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者和傳播者。曾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進行系列講座,普及中國傳統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經典中屬於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掀起全社會重新親近、學習經典的熱潮,並在海內外文化界、教育界產生了廣泛影響。

許多人會説,社會變化如此之快,工作負擔如此之大,個人責任如此之重,容不得一絲鬆懈,又如何空出大把時間去悠閒?在於丹看來,茶、酒、琴這些表面看似無用的事,確是讓心靜下來一些、讓生命分些時間給看似無用之事的特別手段。于丹説,酒,她既討厭又喜歡。討厭的是應酬的酒,卻也是周圍人羣中最常見的。這樣的酒,往往醉了都不知道酒的滋味。端着為感情為態度為利益而要大口悶下去的好酒,都替那酒可惜,好酒被當作的鑰匙。真正好的酒卻讓她喜歡,那往往是閒來無事或毫無目的之時,親朋好友間的小酌,沒有名頭大小排座次,沒有利益在酒中,杯中物才潤澤了人生。

酒者,就人性情。不少人一生滄桑,跌宕浮沉,都曾伴着一杯酒。同樣的酒在不同人的生命中,境界大不相同。有些人能在酒中保持操守,有些人卻在酒中蹉跎了生命。李白這樣的酒仙,陶淵明這樣的酒聖,都是飲者中的上品;劉伶那樣的酒痴,阮籍那樣的酒癮,他們在酒中有蹉跎,有放浪形骸,可算是飲者中的中品;但更多的人只能被稱之為酒徒、酒賊,甚至酒鬼,他們在酒中失德亂性,甚至丟了江山,此種人就是飲者中的下品。

盛唐詩人王維意氣風發未經坎坷時,也曾寫下這樣一首詩:“新豐美酒鬥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二人馬上相逢,脾氣相投,栓上馬就上樓喝酒去了。酒中相逢的性情,有時即刻就引為知己,肝膽相照。這樣的酒宴文化,至今依然沿襲這。常有人説,帶你認識一位新朋友,大家一起喝酒。可惜的是,今天酒桌上推杯換盞,往往與官場升遷有關,與商場交易相連。新朋舊你相逢聚飲,唏噓情誼少,資源交換多。表面上看也是歡聲笑語,甚至豪氣沖天,但有人敬的是職位,有人敬的是投資,真正純粹的酒卻是越喝越少了。唯願今天的酒桌上,能多一些超乎功利的意氣相逢。

遇到好酒,是種緣分;能品好酒,是種意境。所以有種説法,叫“酒至微醺,花看半開”。大家想一想,花朵什麼時候最美?應該是將開未開,花瓣已放,花蕊待吐時。此時花朵含着蓬勃生機,未有敗相。喝酒也是如此,半醉不醉的微醺中,奔放幾欲起舞,感傷幾欲泫然,但一切都流露性情之美,而沒有失態的粗鄙不堪,這樣的時刻才能體會到酒的妙處。所謂節制之美,大約就是七分爽朗三分含蓄的匹配。

其實每個人的一生一世,也都像眼前的一杯酒,箇中滋味,須自己品嚐。

《人生》讀後感4

讀了《夢想點亮人生》這本書後,我對書中提到的“要夢想,不要空想”這個觀點深有感觸。夢想是一種對未來和完美前景的嚮往與憧憬,沒有夢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人生的精彩全靠夢想點綴,人生,就是立足現實、不斷追求各種夢想的歷程。可是,夢想不是沒有根據、不切實際的空想。

夢想,是一種有計劃性行動的一種思想觀念。空想也是人們對未來的一種想象,但它是缺乏客觀依據的,是一種脱離現實的主觀臆想。有的人小時候就有遠大的“抱負”,但他們僅僅把這些想法放在心裏,存在頭腦中,卻不去努力實現這種“抱負”,那麼,原初的夢想就會變成空想。我看過一則故事:從前有兩個書生,叫管寧和華歆,開始時,他們都有遠大的夢想,他倆成天形影不離,同桌吃飯、同榻讀書。有一天,他們在一齊讀書,忽然外面傳來一片鼓樂之聲,於是管寧和華歆就起身走到窗前去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原先是一位達官顯貴乘車從那裏經過。車子裝飾精美,顯得富貴逼人,還有一大隊穿着統一的隨從保衞着車子。管寧對於這些很不以為然,又捧起書專心致志地讀起來。華歆卻完全被這種張揚的聲勢和豪華的排場吸引住了,成天想着以後也要當大官,坐豪車,享盡榮華富貴,再也無心讀書,整天無所事事,才華蕩然無存,當初的夢想變成了此刻的空想,管寧最終和他割席斷交了。

半途而廢的人,即使有夢想,但夢想不固定,僅有意志堅定的人,才不止是想想,而是堅持不懈,經過自我的努力奮鬥去實現自我的夢想。有的人突發奇想地產生了一個美妙的想法,卻能不斷地為之努力,甚至永不放棄,那麼它也有可能成為一個能夠實現的夢想。比如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在發明電燈的過程中認真總結前人的失敗經驗後,前後經過五萬次的實驗,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但他毫不氣餒,最終用棉紗製成炭絲,裝進玻璃泡裏,燈泡的壽命到達了四十五小時。之後,愛迪生把炭化的竹絲裝進玻璃泡,通上電後,這種竹絲燈泡竟連續不斷的亮了一千兩百個小時,它的出現標誌着人類使用燈泡的歷史正式開始。所以,僅有心動並且行動,那麼空想也會轉變成能夠實現的夢想。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最好的'時代,是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是最需要夢想的時代。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應當把個人夢想融入社會夢想中去,散發出自我的光和熱,為建設富強、民主、禮貌、和諧、美麗的社會貢獻出自我的一份力量,這樣的夢想人生才有更大的意義和價值。有夢想的人千萬不能輕言放棄。夢想僅有在經歷過與困難搏鬥後才能實現,否則依然是空想。

努力吧,我的夥伴們,為實現自我的夢想而奮鬥吧!

《人生》讀後感5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的第一感覺。而這本書也不負所望的在細膩的流淌中,匯聚出了一幅波瀾起伏的畫卷。

高加林是一個出生在山裏的娃娃,他是不幸的。因為他有文采,有特長。卻只能在被人頂包後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種地;去城裏賣饅頭換錢;甚至還要為了搶糞肥跟別的生產隊的隊員打仗。但是,他又是幸運的。因為大家都瞭解他、尊重他、相信他。他不但長相英俊、身體高大,還有一身的志氣和抱負。最重要的是他身邊還有一個青梅竹馬在十里八鄉里最漂亮的好女娃娃巧珍,一直痴痴的迷戀他。

但是高加林的背景並不是他被頂包,也不是他只能回家種地。而是他在叔父的餘蔭下,忘記了初心,迷失了自我。

誠然,高加林在城裏的工作並不是他自己千方百計求來的後門,他的工作水準也算是恪盡職守。但是,他的原本的倔強和淳樸的內心,卻被城市的繁花似錦衝擊的不堪一擊,然後逐漸迷失在黃亞萍那朵高中時代的藍蓮花的熱烈追求下,最後無法自拔的沉醉在了温柔的奢靡享樂中。

巧珍是美的,姿色是美的,心地也是美的;巧珍是好的,對他是極好的,對他的家人也是極好的。但是這一切的美,這一切的好,都敵不過黃亞萍的一句:“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你願意跟我一起走嗎?”高加林自私的內心在這一刻超越了一切。他吃過了一回走後門的香,妄圖在通過黃亞萍的後門,去到更大的世界,過上更奢靡的生活,抱得更引人注目的美人。

不過,高加林的如意算盤打得再響,也躲不過正義的雙眼。高加林為了條件更好的黃亞萍,狠心拋棄了在他最無助、最低落時,陪伴他,鼓勵他,支持他的巧珍。巧珍的心碎了!所謂曾經在一起時有多甜蜜,分開時就有多痛苦。傷心欲絕的巧珍心如死灰,匆匆的嫁了人。

當高加林正憧憬着將要來到的春風得意的美好生活的時候,他走後門的事情卻被人舉報了。於是大廈傾頹一瞬間,高加林的城市户口沒了;記者工作沒了;女友黃亞萍沒了,連痴愛他的巧珍也沒了。

人生啊!到處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誘惑,和各種各樣的選擇。但是在誘惑面前能夠保持不忘初心,在各種選擇面前,要做到矢志不渝,是不容易的。高加林沒能抵抗得了誘惑,但是他忘記了,在誘惑的背後,不僅有口味甜蜜的糖,還有漆黑凝望着你的深淵!當高加林坐在高家村村口的黃土地上,抱頭痛哭的時候,他終究明白了。投機取巧換來的不僅是黃粱一夢,還有慘痛的代價!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希望每一個人在面對誘惑的時候,都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人生》讀後感6

最近仔細品讀了《季羨林談人生》,感慨頗多。面對人生,我也許還真能做到從容不迫,淡泊名利。

從小,我就習慣一種平凡,一種樸素。面對繁華,面對奢侈,我從沒有什麼羨慕,即使穿着太過普通,我覺得只要潔淨,就可以了,從沒有想過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或是清麗可人。後來,我又終於擁有了一份我非常熱愛的職業,面對職業的苛求,我與夥伴們一起切磋,一起爭鳴,一起策劃,可謂得心應手。捧着浸着油墨清香的教科書品讀,就覺得是在與一位高尚的智者交流,常常忘了已是夜深人靜,滿天繁星。

人的一生,包括了各個年齡段,不同階段會遇到不同的人生課題。大師的話題可謂老少皆宜,如提出人生成功的定義:天資+勤奮+機遇。前者是天生的;後者有偶然性,可遇而不可求;只有勤奮,自己可以牢牢把握,以之創造不凡的業績與美好的未來。淺明的道理,即使學童也能理解。而大師自身的勤奮,更是最好的示範。

大師談人生,不落俗套,大處着眼,不侷限於修身養性的小節。他説,人生的根本問題是解決好三個關係:一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二是人與人的關係;三是自身思想、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這三個關係處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他特別強調,對於生活在21世紀的新一代來説,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尤為重要。自西方產業革命200多年來,由於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熱衷於‘征服自然’,破壞了生態平衡,遭到了大自然的報復,危及自身的生存。實踐證明,‘天人合一’與大自然共存共榮的東方道德觀念,是正確處理人和自然關係的根本準則,中國人在學習、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的同時,必須打破妄自菲薄的崇洋媚外思想,大力奉行‘送去主義’,向西方輸送東方文化的精粹,讓‘天人合一’的世界觀,讓凝聚着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漢語,傳播到全世界。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當然不能不注重自己的形象與價值。行為端莊,可遠觀不可褻玩焉。是周敦頤筆下的君子形象,也是我追求的人生境界。這樣才上不負父母的教誨,下不愧子女的法效。於己內心坦蕩蕩。記得有人説過,名利於我如浮雲。也有人説過,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每讀此言,心裏油然而生一種豁達,一種超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動,因物悲喜雖然是人之常情,但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對於聖賢,我們這些平凡人確乎相去甚遠,但見賢思齊,不斷地修身養性,實在是我們為人處世之本。年近不惑,再讀季老的人生感悟,更加覺得,一個人真應該好好的珍重人生。

《人生》讀後感7

在奮鬥的道路上,我們都想快起來,快一點成功,快一點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是事實往往會相反:你越是着急,事情越是做不好。——要允許自己慢慢來,才能重新上路。

慢下來,需要把“心”鬆下來。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武士,路過一間弓箭坊,看到櫥窗裏有一張很耀眼的弓,繃得緊緊的,弦上架着一支箭,從木質到雕花,一切都符合他理想中的完美之弓。武士立刻衝進店裏,對老闆説:“我要買櫥窗裏的那張弓。”老闆説:“抱歉!櫥窗裏的那張弓是樣品,不賣,能賣的都在牆上掛着呢,你去挑吧!”武士四周看了一圈,發現牆上的弓都不漂亮,鬆鬆垮垮的。他對老闆説:“我多付你一些錢,請一定將那張樣品弓賣給我!”老闆笑着説:“你知道什麼是樣品嗎?樣品不過是擺個漂亮樣子,它二十四小時都繃着,看似有力,其實早已沒有韌性了。你覺得這樣的弓還能使嗎?真正能用的弓,都是鬆弛的。鬆弛是一種函養的狀態,能讓弓弦保持着柔韌。”

當今時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我們的心何嘗不像一張拉滿的弓,時刻準備着射箭?富士康的連續跳樓事件,就是超負荷、高壓力下的結果。我們需要端正心態,保持一顆平常心,創造機會去看看風景,讓心鬆下來。

慢下來,需要把“境”順下來。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面臨逆境。我們是被逆境壓倒還是在逆境中成長?胡蘿蔔生的時候鮮鮮亮亮、有款有型,可在沸水煮上一段時間,就成了爛糊糊的一攤胡蘿蔔泥。而一把幹茶葉,投入沸水之前,形狀最難看,分量也最輕,而在沸水的煎熬下,那些乾燥的、皺巴巴的葉子,變得滋潤、豐美、舒展了。同時,也將無色無味的水變成了濃香的茶湯。逆境,也是上天的一種饋贈,“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逆境使人成長。

慢下來,就猶如攀登高峯時的“歇腳”,不但能遠眺山下的風景,更為攀登更高處儲備了力量。

慢下來,並不意味着放棄目標,或者對所有事情慵懶以對,它是一個調整的過程,更是一個積蓄的過程。

慢下來,更能激發對生命的熱愛。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人生苦短,何不慢下腳步去感受親情、欣賞風景,何不換一種生活方式,多一點意趣、一點閒情,用心去感受生命,熱愛生活。

慢下來,更能體現自我的真性情。運用有限的時間,提高自身的修養。時刻反省自己的行為,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厚道一點;做事坦蕩、剛正不阿,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做一個最好的自己。

慢下來,更要激發勇氣和活力。量子基金的發起人索羅斯辦公室牆上有一句名言“我生來一貧如洗,但決不能死時仍舊貧困潦倒”,在生命的飛騰和超越中,迷茫時有發生,我們要激發勇氣,去敢於冒險,去實現自己的人生追求。相信無論什麼結果,經過理性的思考後的抉擇,都是內心的成長與力量。

慢下來,然後更勇敢的前進吧。

《人生》讀後感8

葉聖陶老先生是一代教育名家,他的教育思想,在他《教育與人生》這本書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對我們教師的教育工作有極大的指導作用。《教育與人生》這本書精選了四十八篇葉老的教育論着,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值得一讀。有幸捧讀這本教育專着,真可謂受益匪淺。下面就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感受。

熱愛學生。教育學生是個艱鉅的靈魂、性格塑造工程,作為一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培養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應該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説: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也應該像斯大林所説:要小心翼翼地培養人,就要像園丁栽培心愛的花木一樣。幾年的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使我認識到:真誠的師愛是促進學生上進的動力。曾經有一位學生,因父母工作均在外地,無暇照顧他,他便自我放縱,學習不認真,作業不做,和同學打架。當了解到這情況後,我立即向他伸出關愛之手,找機會與他談心,時常撫摸着他的小腦袋問寒問暖,鼓勵他學習。慢慢的,他對學習不再馬馬虎虎了,一天天進步起來。

以教育成就自己。由認識自己而革新自己,由革新自己而成就自己,是一種自然的步驟。如何才能達到成就自己的目的呢?葉老認為,應當按照自己的所長和所好去成就自己。譬如愛好理科的,就可以在理科方面努力;愛好文學或者政治經濟的,就可以在文學或政治經濟方面努力。這樣,是很容易成功的。要使人們都能夠成就自己,非藉助於教育不可。可見,教育對於人生所負的責任,真是不小。

教師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這一點在教育學生環節中體現更為明顯,教給學生行為規範和道德的標準,不僅要用語言講明,更重要的是教師要以身作則,因為教師本身的行為就是標準和規範,也是一種有效的不言之教。關於這一點葉老講:教育的道理多端,教育的方法各式各樣,而‘身教為先’總歸是最重要的一條。教師應充分認識到以身作則的重要性,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努力做好;凡是不允許學生做的,自己堅決不做。教師能否做到以身作則,直接關係到教育的成敗。學生是有思想的人,他們對教師不但聽其言,而且要觀其行,教師只有以身作則,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愛戴。反之,如果教師只是説得好聽,而在行動上卻是另外一種樣子,學生就會不聽教師的話,有的學生還可能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成為説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當然,我們教師在這一方面要注意和學生溝通,真正地瞭解學生,應該和他們成為朋友,這樣才會更順利更有效的教書育人。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從書上我們能知道更多故事,更多知識。我們要多讀好書,用知識來塑造你自己,不斷進步!書是一盞明燈,它照亮了我們的人生道路,讓我們在前進的路上有了明確的目標。所以我以後還要讀書,讀好書,同時倡導並支持我的學生讀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一個稱職的教師。

《人生》讀後感9

戴爾。卡耐基,美國教育之父,在20世紀初蕭條時期,以激昂的演講帶給美國人民積極上進之風,而他樂觀感人的思想在他的書《快樂的人生》可見一斑,教會每個平凡的我們如何快樂地生活,如何擁抱美麗人生。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有黑烏鴉盤旋在我們的頭頂上。我們也不可能只憑下定決心就改變我們的情感…可是我們可以變化我們的動作,而當我們變化動作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地改變我們的感覺。而卡耐基告訴我們,憂慮便是擋在我們接近快樂生活的第一障礙。

所以,你感到不快樂,那麼唯一能找到快樂的方法,就是振奮精神,使行動和言詞好像已經感覺快樂的樣子。如此,方可擺脱和戰勝憂慮。然而,這並不難,通常,只要把受苦者內心的感覺,由恐懼改成奮起,就能把大部分我們所謂的邪惡,改變為對你有幫助的好處當我們變化動作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地改變我們的感覺。 當命運交給我們一個檸檬的時候,讓我們試着去做一杯檸檬水。只需控制我們自己的行為,就能控制我們反應。當你的行動能夠顯示你快樂的時候,根本就不可能再憂慮和頹喪下去了。唯有這樣,才有可能更接近美好快樂人生。

下一步,就是如何培養快樂的心情。卡耐基堅信我們內心的平靜,和我們由生活所得到的快樂,並不在乎我們在哪裏,我們有什麼,或者我們是什麼人,而只是在於我們的心境如何,與在外的條件沒有多少關係。除了你自己,沒有別的可以帶給你平靜和快樂。一個人想要集他人一切的優點於一身,是最愚蠢、荒謬的行為。沒有一個人是完全幸福的,所謂幸福,是在於認清一個人的限度而安於這個限度。所以我們要自信,自我滿足。找到自己,保持本色。同時,要學會愛別人。我們不要對任何人懷有惡意,卻要對每一個人懷有喜愛 。卡耐基説,快樂是可以感染的,在傳播的過程中,我們會得到更多的快樂。所以,與人為善,便是我們應有的行為。

另外,卡耐基也向我們闡述了工作與快樂,金錢與快樂的關係。工作,將深深影響我們的一生;它可能造就我們,也可能毀滅我們。因此,我們不該把工作當作生活的全部。人類有百分之七十的煩惱與金錢有關,但是人們在處理金錢時卻出乎意料的盲目。如果我們無法改變我們的經濟情況,不妨改變自己的心理。對於錢的出入、收支要養成一種有節制、有計劃的良好習慣。這樣,至少我們還有擁有富足生活的機會。

你將來的歡樂和困苦,都取決於你撒下的種子。等到將來,當你走進你的倉庫,看見的是滿倉的糧食還是沒用的雜草…是光榮的成功還是悽慘的失敗…都得看你如今怎樣做。

《人生》讀後感10

在小年夜的晚上,閒來無聊逛了書店 ,我選中了《新人生》這本書,原因有兩點,一點是它的封面中央有着一粒標着“新人生”的大白兔奶糖,很別緻;另一點是因為書封面的這段話“某天,我讀了一本書,我的一生從此改變。即使才展開第一頁,它的強烈衝擊仍深深打動我。書頁中衝出一道強光,照亮了我的臉龐。那炙熱的白光,迷惑了我的思維,卻也令我的心智豁然開朗。我驚懼地發現,周遭的世界正經歷着徹頭徹尾的轉變。一種從來不曾體會過的孤寂突然降臨……”這段話很吸引我,因為我們都曾經歷過為了某一本書日夜顛倒為之着迷的時候,一本好書會帶我們去一個全新的世界,給我們新的啟發,會令我們充滿智慧……所以…….帶着這份共鳴,我和書的作者奧爾罕.帕慕克(from土耳其)一起踏上了這段名為“新人生”的旅程。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對書的作者產生了好奇,奧爾罕.帕慕克是XX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他被授予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在追求他故鄉憂鬱的靈魂時發現了文明之間的衝突和交錯的新象徵。” 帕慕克被認為是當代歐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學家之一,是享譽國際的土耳其文壇巨擘。出生於伊斯坦堡,在伊斯坦布爾科技大學主修建築。1979年第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州長和他的兒子們》得到《土耳其日報》小説首獎,並在1982年出版;1983年再度贏得奧爾罕-凱馬爾小説獎;1983年出版第二本小説《寂靜的房子》,並於1991年獲得得到歐洲發現獎,同年出版法文版1985年出版第一本歷史小説《白色城堡》,這本小説讓他享譽全球,紐約時報書評稱他:“一位新星正在東方誕生——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這本書榮獲1990年美國外國小説獨立獎。1990年出版《黑書》是一個里程碑,這本小説讓他在土耳其文學圈備受爭議的同時也廣受一般讀者喜愛。法文版獲得了法蘭西文化獎。1992年他以這本小説為藍本,完成《隱蔽的臉》的電影劇本。1997年《新人生》一書的出版在土耳其造成轟動,成為土耳其歷史上銷售速度最快的書籍。書的作者是位很有成就的作家,他的在作品充滿着魔幻色彩,因此這本書可以稱之為魔幻現實主義鉅作。

好了,言歸正傳,我想談談這本小説的內容。這本小説講的是一位名為奧斯曼的學生讀了一本很神奇的書,然後他的世界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他斷然告別了過去的熟悉生活,隨後,他戀愛了,愛上了很有個性的漂亮姑娘嘉娜,然而嘉娜是有男朋友的,一次意外,他目睹了嘉娜的男友遭人刺殺,奧斯曼是個很有想法的男孩,他堅定了自己的想法,拋棄了原有的身份,隨着那本神奇的書的內容,踏上了尋找新人生的旅程。

《人生》讀後感11

靜靜地看完路遙的《人生》,讓我的心無法平靜,一直深思領悟着那句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人生是什麼?有人説人生如五彩泡沫,所有的追求最後都是一場幻滅;有人説人生像五味瓶,酸甜苦辣都要去嘗;而我想人生是一盤棋,每人只能下一盤棋,但誰都不能保證全盤運籌帷幄,步步為營,但我們依然是人生的主宰者,要主動出擊,而不是被動地等待五彩幻想的破滅,更不要被動地品嚐命運強加的各種滋味。

《人生》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背景,敍述了高中畢業的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的曲折人生過程。高加林與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紛,也正是選擇悲劇的體現。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戲曲的奇妙在於故事的曲折,人生的奇妙在於你永遠也不會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高加林是高中畢業的文化青年,他眼中那崇高的職位——民辦教師,被村支書的兒子擠下去,他卻只能做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對此結局他是抗拒的,他不甘願這樣碌碌無為下去,他為此鬱悶,甚至連去縣城賣饃都難以啟齒,就在此低谷期,他遇上了巧珍,是愛情的力量,使他渡過難關,決心做一輩子農民。但由於叔父回鄉,他當上了通訊員,情節的曲折跌宕,激起我心中的浪花,加林的前半生,是官僚勢力澆滅了他夢想的火苗,又是愛情像温存了他的夢想,最終是官僚主義再次成就了他。我不禁感歎道,改革開放時期官僚主義是多麼腐朽,而自由而萌發的愛情是多麼珍貴又偉大啊!

正值他事業平步直上的時候,卻遇到了感情的糾葛,他的高中同學黃亞萍,是個典型的新時代的女青年,她愛上了高加林,不顧他人的眼光毅然與男朋友分手了。高加林經過思想鬥爭後,為了未來的前程,還是與巧珍分手。他的這種羅曼。蒂克的愛情是他想要的,是大膽炙熱的,甚至有點讓他飄飄然,不習慣於黃亞萍,這種糾結是加林的選擇所逾越的彷徨,加林、亞萍和巧珍,我認為他們都有錯,誰都沒錯,他們錯在選擇時雖然在痛苦的深淵裏掙扎過,但最終還是選擇偏向自已利益的一方。然而他們為了自己,又是為了自己理想,有什麼錯呢?

正值加林事業愛情春風得意之時,一場災難難似的打擊向他襲來,他的事業墮入了低谷,失去了他的理想工作,他的愛情也就此了結,亞萍與巧珍都與他向背而去,鄉親們並不有冷嘲熱諷,而是同情熱心伸出一雙雙粗實的大手,正如德順爺爺所説:“一個男子漢,不怕跌跤,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那就變成個死狗了。”最終加林深受感動“一雙失去光彩的眼睛重新飄蕩起亮點火星”撲到這片土地上。

漫漫人生路,讓我們慢慢去走,去體驗,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們老了,回首往事時嘴角能流淌出幾個小小的故事,不也無憾嗎?

《人生》讀後感12

燙出精美絕倫的苦咖啡,溢於脣邊的苦澀也許難以一時消散,但享受苦澀的同時何嘗不是在品味自己的選擇。既然選擇了苦咖啡,就要充分享受苦澀的過程與感受;既然沒辦法選擇生活,那就學會在苦澀中滿足自己,使自己承受的幸福感受大於悲哀,殊不知溢於脣邊咖啡的苦澀更顯自己的向上的心態。人,可以對不起自己,但不能對不起自己的親人。

《美麗人生》這部電影取材於二戰期間意大利猶太納粹集中營,以基度和朵拉的愛情為主線展開劇情。從基度和朵拉穀倉塔樓初次相遇到兩人上班路上邂逅,再到基度向朵拉表白愛慕之情,最終朵拉在基度的幫助下巧妙地擺脱魯道夫的糾纏,基度贏得了朵拉的芳心。朵拉離家出走,兩人走上了婚姻的殿堂。基度夢寐以求的書店開業了,可愛的兒子喬舒亞出生,一家三口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滿。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意大利被納粹的陰雲所籠罩,種族歧視非常嚴重,基度是猶太后裔,申請開書店就遭到很大的波折,基度一家可謂遭受了滅頂之災。二戰後,集中營痛苦的非人生活使許多在集中營活下來的人回憶往事都非常痛苦,許多人後來患上了憂鬱症。

基度用遊戲的掩蓋了這種痛苦,讓兒子喬多亞的幼小心靈免受塗炭。偉大的基度,可伶的人,為了兒子寧願犧牲自己。影片中主人公有一個美麗而幸福的家庭,基度為家庭做出巨大的貢獻,他的一生是美麗的。片中的兒子有一個美好的童年,有一個風趣的父親,父親帶給他快樂,使他的人生有了一個美好的開端,他的人生也將是美麗的。片中的母親有了一個快樂的丈夫和一個可愛的兒子,她的人生也因此而美麗。人生的美麗也不單指快樂,更強調人生的意義,人生便因意義而美麗。聰明、勇敢和善良的人們都能締造出美麗的人生。基度的心理素質可謂超級的好,也許這是天生的,後天的鍛鍊也是必要的。我們每個人在工作與學習、生活中都會遇到千奇百怪的困難與挫折,我覺得我們得向偉大的基度一樣,在磨難中不斷提升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把一切磨難視如草芥,一直保持豁達心態,去面對生活工作的困難,密切觀察事物的變化,不失時機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我們就是最後的勝利者。

困難與挫折不是每日都有,亦不是時時存在,更不會因人而異;開心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48小時是一天的週期,也是一天的時長;我是我自己,你是你自己,我們之間就是聯繫於此時與被動聯繫於他時的每時每刻。面對挫折與困難,我覺得抓住瞬間釋放自己,滿足自己就並不一定是一種缺乏危機感的表現,而是一種積極、樂觀心態的具化。這樣的生活態度才是對自己及親人負責的表現。

《人生》讀後感13

昨天與一個許久未聯繫的友人在電話中聊聊彼此近況,從家庭瑣碎到職場風雲,放下電話的一剎那突然有種感覺,20多分鐘的通話,我們都只做一件事情——抱怨。

抱怨孩子難帶,抱怨丈夫不懂得心疼,抱怨親友之間不能和睦相處,抱怨工作中遭遇的人事煩惱和各種不公。

細細想來,原來大家的生活都差不多,雖然發生的事情大不相同結果卻又種種類似。

閒暇時與朋友聚會,每每見面彼此傾訴,説的最多的就是在自己生活的圈子裏壓抑着的不滿與抱怨,然後在彼此這些沒有利益之爭的朋友面前如連珠炮彈般宣泄出來。

有幾個能無所顧忌傾訴內心的朋友誠然可貴,但總是傾訴,傾訴多了,無形中會讓人引起反感。除非是至親的父母會沒有原則的完全傾向自己,他人聽之後往往嘴上不會表明,但大多心理也會想:一個巴掌能拍響嗎?

摯友間尚且如此,普通之交更要注意講話的分寸吧。

提到抱怨的代表人,莫過於魯迅先生筆下的祥林嫂。一個命運多舛明明讓人很心疼的婦人,卻因為一張嘴把自己淪落到人見人棄既悲慘又可笑的境遇。

人生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太多太多,可抱怨的事情也太多太多,但抱怨就像是黑色的墨水滴入到透明的水中,少許一點不會看得出來,但倒多了就會張牙舞爪的蔓延傳染,把一池清澈的水攪弄的烏七八黑。

曾經看過一本外譯的心靈勵志書,書名叫《不抱怨的世界》,作者威爾*鮑温用一隻紫色手環向大家傳遞“抱怨不如改變”的生活理念。書裏從不同人遇到的不同抱怨的事情為案例,讓大家學着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抱怨自己的人,應該試着學習接納自己;抱怨他人的人,應該試着把抱怨轉成請求;抱怨老天的人,請試着用祈禱的方式來訴求你的願望。這樣一來,你的生活會有想象不到的大轉變,你的人生也會更加地美好、圓滿。

我也曾學着作者書中描寫的方法改變抱怨的心態,每每遇到不順時,告訴自己:知足常樂,這是上天最好的安排。的確,改變自己的那段時間很艱難但也很快樂,不再會為了一件事情糾結很久,學會發現生活中不曾注意到的美好細節,但是不抱怨也需要日復一日的堅持。

抱怨是一種傳染病,不會讓事情變得更好,反而讓自己覺得更無力,讓周圍的人避之不及。我們都懂得這個道理,但煩惱壓抑依舊在在心中如何排解如何傾訴?

我想,每次遇見不開心的事情時,可不可以暫時先把它放在那裏,去做一些讓自己輕鬆開心的事情,比如看一本喜歡的小説,比如聽一聽音樂,或者約三五好友聚會但彆着急發泄情緒,過一段時間再看那些不開心的事情會不會就覺得不那麼嚴重了呢?

生活一如既往,讓我們學着做一個不抱怨的人。

《人生》讀後感14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

《人生》是路遙的一本優秀中篇小説,問世不久即轟動全國,反響熱烈。由著名導演吳天明拍攝為同名電影后,更是家喻户曉,成為當代中國文學的經典之作。在當時,很多人都認為《人生》已經是路遙的巔峯之作了,但沒想到路遙再接再厲,創造出了更有廣泛影響力的《平凡的世界》。這固然與路遙深厚的文學素養、寫作功底分不開,更重要的是他對生活尤其是農村生活中下層人民艱苦生活的深切體察和嘔心瀝血的寫作有關。

《人生》是路遙對轉折時期中錯綜複雜的生活矛盾的深刻把握,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構成了它的時空背景。作品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年輕的農村小夥子高加林一年的人生經歷。高中畢業後回到農村當起了國小教師,他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滿足地生活着,可是因為村長的兒子高中畢業沒事做,取代了他的位置,他回到了農村像父輩一樣當起了農民,在這痛苦煎熬的時刻,村裏最漂亮但沒有文化的女孩巧珍走進了他的生活。加林內心由彷徨轉為寧靜,這一切因為叔叔的調回使他返回城裏,同原來同學亞萍相見。亞萍與原男朋友分手而不顧一切追求加林。在城市生活中,加林與巧珍的差距越來越大,,尤其是精神生活上的差距。加林最後放棄了巧珍,與亞萍好上了。加林走後門被揭發,不得不回到農村,但巧珍已成為人家的新娘。但一切都悔之晚矣。作者尤其擅長挖掘主人公內在的精神力量,使他的性格發出閃光。加林是一個勇敢、上進、不服輸的青年,加林有着衝出農村到城市、到更廣闊的天地去施展自己抱負的熱望,但因人告發走後門,不得不像父親一樣開始自己的農民生涯。他知道在這貧瘠的山區當個農民意味着什麼。“他雖然從來也沒有鄙視過任何一個農民,但他自己從來都沒有當農民的精神準備!他十幾年拼命讀書,就是為了不像父親一樣一輩子當土地的主人(或者按他的另一種説法是奴隸)。”加林的奮鬥經歷在當代中國社會具有典型意義。

從表面上看,高加林所追求的是一種生活環境的改變,而實質上作品揭示的是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的衝突、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衝突,加林始終處於矛盾之中,這些矛盾衝突最終導致了他的人生悲劇。是加林辜負了巧珍嗎?或許引領我們更多去思考的不是加林的始亂終棄,而是其中的矛盾與掙扎。小説中加林到城裏運糞與人打鬥的場景、加林回鄉後巧珍姐姐想奚落加林為巧珍出氣,但巧珍苦苦哀求而作罷的場景、回鄉後在村口德順爺爺教育加林的那番話……書中的一切一切都能觸發我們更多的思考。加林以後怎麼樣了呢?在這片土地上還有着千千萬萬像加林一樣奮鬥的人們,也許他們能給你答案。

《人生》讀後感15

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讀完了路遙的《人生》。首先,要為自己驚人的閲讀速度鼓掌。也許小説扣人心絃的情節是使我不顧一切一口氣讀完的動力吧!

先概括一下主要內容吧:

一個當了三年臨時教師的年輕小夥子,被有後台的人頂替了。對於家庭環境困難的他來説,這意味着他又要繼承祖輩作為農民的命運。在開始的一個月裏,他彷徨,悲觀,但同村的一個漂亮,善良,能幹又對他芳心暗許的沒文化的女生又喚醒了他對生活的熱情。當他幾乎就要甘心一輩子當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時,天大的幸運降臨到他頭上。因為多年未見的叔父的關係,他平步青雲,大展才華,也得到了初戀情人的再次愛戀。藉着她的家庭背景,她即將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當然,前提是放棄那個對他痴心一片的農村姑娘。一心想要大展才華的他最終選擇違背自己的良心。可老天似乎就是要跟他開玩笑,因為“走後門”的關係,他又被送回了農村。可謂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當這個沉痛的打擊喚醒他內心的良知和對生活最真實的感悟時,那個他真正愛的人已經下嫁他人。

説實在的,我不懂為什麼作者給這個小説命名《人生》,我也看不懂裏面所藴藏的人生玄機,但我找到了一些觸動我心絃的東西。

對一個女生來説,從我的角度來看,最深刻的感悟如下:(也許真的是俗氣又世故)

永遠不要指望用自己的千斤情誼來留住一個男人的心。

我相信人有良知,但在金錢名望的誘惑下,沒幾個人抵得住誘惑。對一個胸懷天下的男人來説更是不可能。就像小説裏的主人公一樣,對別人痴心一片,掏心掏肺又怎樣。沒有共同的語言,對他的前途沒有幫助,他依然會毫不猶豫的甩了你。這樣的女人最終只會淪為別人的墊腳石,他只有在遭遇重創的時候才會想到從你那裏汲取一點温暖。

也許,有人會想到,誰讓你自己我懂得讀書學習,增長見識,可以與那個人長談闊論。也許這種優越性對一個落魄的男人來説,你的優點是優點,至少你可以幫他出謀劃策,鋪平他的成功之路。可是對一個成功男人來説,你的優點就不是優點了。他不願意自己的伴侶比自己強,不願意看到她毫不依靠自己還能很好得活下去,更不願意被一個女人超越。就像《飄》裏説的一樣,成功男人希望身邊的女人依賴自己,對自己談到的東西總是眨着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問十萬個為什麼,那樣他才有優越感。

我相信女生的本性是安分守己,沒有哪個女人在商場的廝殺中得到真正的幸福。女人最大的幸福,永遠是有一個願意一輩子跟自己牽手同行的伴侶。可是,在沒有確定那個人真的願意跟自己一路同行時,總是逼不得已像個男人一樣堅強得活着。

哎,為女人悲哀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