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罕篇經典名句摘抄及讀後感1000字

來源:文萃谷 2.35W

【原文】

《論語》子罕篇經典名句摘抄及讀後感1000字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譯文

孔子沒有這四種弊病:不仁義推測,不武斷,不固執,沒有私心。

【原文】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譯文】

孔子説:“我有知識嗎?其實沒有知識。有一個鄉下人問我,我對他談的問題本來一點也不知道。我只是從問題的兩端去問,這樣對此問題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個人感悟:

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力求斷絕“意、必、固、我”四種毛病,必定是每個人在待人接物中所期望達到的。例如,課堂上看到有學生心不在焉、打瞌睡或是某此檢測較之前一落千丈。作為老師的我們,不是當面妄加猜測或指責,更應該做的是課後和學生進行心對心的談話或家訪,真正深入瞭解學生問題行為產生背後的真正原因,如與同學的矛盾或是家庭問題。但需要説的是在科學研究中,提倡合理的推測和決斷。當然更需要有坐得了冷板凳的“執念”,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才能不忘初心,對事業從一而終。

孔子是如何儘可能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錢穆譯《論語》中這樣説:“有鄙夫來問於我,他心空空,一無所知,只誠愨地問我亦只就他所問,從他所疑的兩端反過來叩問他,一步步問到窮竭處,就是了。”遇事能跳得出,不先急於追求細節,有大局觀。先見森林,再見樹木!之後是步步叩問,抽絲剝繭,層層分析。“兩端”可以是事物好壞的兩端,亦可指事物發展的始末。在備課或課題研究中,常容易按既定的思維邏輯去考慮問題,但偶爾會進入死衚衕,這就需要跳出問題,清空大腦,從更高一個層面或另外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或許就豁然開朗迎刃而解了。

不僅是個人,一個團隊的思維導向也偶有侷限。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羣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古斯塔夫.勒龐在他的羣體心理學鉅著《烏合之眾——羣體心理研究》中確立以下幾個觀點:在羣集情況下個體會放棄獨立批判的`思考能力,從而讓集羣裏的精神代替個人的精神。羣集時還會產生思想感染,使個體和羣眾的無意識思想相互滲透,產生集體心理。在集羣時,任何一種個人弱小的思想和信念都可能被強化,個體會非常容易不加思考的接受羣體提供的意見和想法,使人與平時獨處的狀態大相徑庭。因此,“叩其兩端而竭焉”不僅適用於個人,也有助於羣體在思考問題時刻警惕進入“烏合之眾”的狀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