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後感(通用10篇)

來源:文萃谷 2.63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語》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語》讀後感(通用10篇)

《論語》讀後感1

翻開《論語》,古人思想的精華就好似悠悠的花香,沁人心脾,在我的腦海裏埋藏,把我的心靈淨化。

百善孝為先。孝順是中華傳統美德中最偉大的一種。的確,從古至今,從聞雷泣墓到哭竹生筍,再從卧冰求鯉到扼虎救父,這一個個孝義的故事無不體現了中華傳統美德——孝順。

孔子説過:“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句話意思是:現在所謂的孝,只要養活爹孃就可以了。即使是狗和馬,都能得到飼養。若不對父母多一些恭敬和愛戴,那養活爹孃和飼養狗馬有什麼不同之處呢?是啊,孝順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但是孝順不僅僅是能養活父母,而是要和顏悦色地對待他們,使他們得以安享晚年,此之為大孝。如果只是養活他們,別的就一切都不理,那與對待犬馬又有什麼不同呢?所以,孝順要真心對待自己的父母。

可如今,許多老人病死街頭,無人理睬;被棄於養老院中,孤獨終老;被迫以撿垃圾為生的事情時有發生,這難道就是孝順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哪裏去了呢?

我認為,一種從心底裏真正孝順的表現;它不是法律硬要要求的責任,而是每個人從心底裏就明白的該負的責任!

《論語》讀後感2

民族經典是一個民族精神的縮影,要了解一個民族,最佳途徑就是閲讀這個民族的經典,而《論語》堪稱中華民族精神的典範!

初讀《論語》時,有一句話讓我感慨不已: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假如沒有長遠打算,那麼,眼前馬上就要遇上麻煩了。它提醒着我:從長遠利益角度考慮問題,就能步步謹慎,積極主動地做好每個環節的工作。

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更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就如《論語》中説的那樣:"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言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總之,每天要想一想,這樣可以使自己清醒,做到自覺努力,不斷鞭策自己進步。

《論語·為政》中有:"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定要複習老知識和學習新知識,這樣才能成為別人的老師。如果只複習老知識,不學習新知識或只學習新知識,不復習老知識的話,那學習成績是永遠不會有進步的。

宋代名相趙普有句名言:"半部《論語》治天下。"所以不妨讀讀《論語》,相信一定會有收穫。

感謝《論語》,讓我成長!

《論語》讀後感3

在這個世界裏,我們人類和睦相處,靠的不是金錢,名利和地位。而是高尚的品德。

《論語》告訴我們道德才是最重要的。我認為其中最經典的一句話是——子曰:德不孤,必有鄰。意思就是説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因為一定會有同道與他相伴。

這句《論語》中最經典的話帶給了我許多深刻的教誨。

一年級時我年少氣盛,又有些不明事理,所以脾氣非常不好,

有一次,我在值日時因為疏忽不小心打碎了一個花瓶,只聽“啪”一聲,花瓶便在我的眼前摔了個粉碎。

當時我心想:糟了,打碎了花瓶,老師一定會批評我的!於是我便把碎片扔到了一個神不知,鬼不覺的地方。本以為這樣就會矇混過關,濫竽充數。但不知老師如何明察暗訪,指出了我這個打碎花瓶的“犯人”。

老師嚴厲的質問我:“是不是你打碎了花瓶又不肯承認?”我連連搖頭,“一定是你!”老師斷定。我又狡辯,我此時失去了做人的道德。

那個星期大家都不理我了,我像一隻離羣的`大雁,在天空中悲鳴——我很孤獨。

那時我才知道了品德有多重要,“德不孤,必有鄰”這讓我懂得了沒有品德會很孤獨,這句話給了我永久的啟示。

《論語》讀後感4

學期,我們學校新加了一門課程——經典教育。我們四年級學習的是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論語》中有很多知識,讓我受益匪淺。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對學會的知識,要按時去温習它,這不是一件很高興的事情嗎?"是啊,對於學過的知識,我們只要經常去複習,就能夠更加深刻記住所學的內容,對學過的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從而可以學以致用。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每天都再三反省自己:替人家辦事有沒有盡力?與朋友交往講信用嗎?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用心複習?"這句話對我有很大的幫助,只要我每天都按照這三點來反思自己的行為,我相信,我就可以改掉生活中、學習中的一些小毛病,讓自己在不斷的反思中的到更大的進步。

讀《論語》不僅可以增加知識,還可以改掉一些壞習慣。以後,我要更加努力學習《論語》,以及其他的經典著作,在經典閲讀中茁壯成長。

《論語》讀後感5

“這本書太精彩了”,當我津津有味地讀起《論語》這本書時,不禁讚歎起來。

在這本書當中有一句孔子説的話——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的意思:我教你的東西你都知道嗎?知道就説知道,不知道就説不知道,這樣才是明智的。這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使我想起了讀三年級的一件後悔事。

記得事情是這樣的:一次課堂上,我有一道數學題不會做,本來想問徐老師的,但是我心裏打起了退堂鼓,心裏暗自思索:還是算了吧,回家問爸爸。可是回到家爸爸媽媽都不在,我後悔極了,但是也沒有多想就把題空在了那裏。第二天,我一大早來到學校,聽同學們説今天要進行數學測試,當老師發下試卷,我一下子懵了,上面有很多是我不會做的題,並且也是我遇到過而沒有勇氣問老師的題。想到這裏,我打了個冷戰,一下醒悟了過來,但是為時已晚。

通過這件事使我明白了在學習上遇到不懂的問題要及時問老師或者同學,要不求甚解。孔子的這句話讓我終生難忘。

  《論語》讀後感6

《論語》是中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它的資料很廣泛,涉及了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許多問題,它雖然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可是有些資料依然值得我們在今日去學習、運用。比如:“學而不思,思而不學”就是要告訴我們學習要和思考聯繫在一齊,只明白死記硬背,不會靈活運用的人,即使再用功的去學習背誦,也學不到真正的知識。

“言必信,行必果”就以一個“曾子殺豬”的故事教導我們此刻的家長,不能哄騙孩子,不然孩子會所以學會哄騙別人,要重視誠實守信品德的養成。“欲速則不達”就是告訴我們做什麼事都不能只圖快,否則,反而會失敗,也提醒那些望子成龍的家長不要“拔苗助長”。還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等等。《論語》不僅僅讓我們瞭解了它的精華思想,更弘揚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論語》讀後感7

第三,要把握好與朋友的距離。“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鄉黨)。朋友關係是一種非常親密的關係。真正的朋友之間用不了太多客套。但那並不是親密無間。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里仁)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長)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顏淵)從個體的角度看,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再怎麼認同,兩個人總還是不同的個體。人與人之間不可能沒有摩擦。兩個人捱得越近矛盾就可能越大,就好像擠公共汽車。我們都需要一定的屬於自己的空間。從朋友間的交往來看,稍微疏遠一點給雙方都留出了餘地。

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這種距離保持一定的新鮮感,另一方面,我們還可利用這種空間交更多的各種類型的朋友。把握好與朋友的距離就能把握好交友的質和量。有的人只有泛泛之交卻沒有知心朋友,有的人只有少數幾個知心朋友,交友面卻很小。他們都沒有處理好交友的距離感。

《論語》讀後感8

今天上國學課,葉老師向我們講解了《論語·為政》中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講完後,葉老師提了個問題:“你們的行為做到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嗎?”我想起了我的一次經歷。

記得有一次,準備去學圍前,我才想起圍棋作業還沒做,於是我不敢去上課,最後在爸爸媽媽的鼓勵下,我還是去了。圍棋老師在檢查作業時,發現我沒交,對我説:“你的作業呢?”我輕聲説:“作業全都會做,但作業本忘記帶來了。”“你會做?那就給大家做一遍。”老師一邊説,一邊在大棋盤上把第一道題擺了出來。我馬上説:“這道題我在家裏沒有做出來。”這時候,我非常緊張,心想:該怎麼辦呢?千萬不要再叫我做第二道題。“那就把第二道做一遍吧!”老師的話音剛落,已經在棋盤上把第二道題擺了出來。結果,我絞盡腦汁想了很久,都沒想出來怎麼做。這時,老師摸着我的頭説:“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隨後,就把家庭作業的題仔仔細細給我講了一遍。

從此以後,我再也不説假話了,而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裏。

《論語》讀後感9

《論語》這本書對我有着深刻的影響,特別是書中的這句話不絕於耳: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是要告訴我們一定要誠實。

這句話讓我想起了媽媽給我講的故事《三把斧子》。故事內容是:傳説在一個古老的村莊裏住着一個窮人。他有一位老母親身體不好,有一次窮人為了給他母親治病就拿着斧子出門砍柴攢錢。他來到一條河邊,看見一棵又高又大又粗又壯的樹,剛砍下去,忽然他不小心把斧子甩進了河裏,這把斧子可是他父親留下來的,所以他十分傷心。就在這時山神出現了,山神拿着金斧子問:“這是你的嗎?”“不是”,“那這把銀斧子呢?”窮人回答説:“也不是。”“那這把鐵斧子呢?”“這把才是我的!”山神聽了以後十分高興地對窮人説:“孩子你很誠實,我現在把這三八斧子都送給你。”這樣窮人就有了三把斧子了,他把斧子換成了錢,終於治好了母親的病。

從這個故事中我明白了孔子的話,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我一定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

  《論語》讀後感10

孔子的生活方式深入到每一個國人的生活之中。孔子説“君子謀道不謀食”,當然,他是肯定人的現實利益的,此話只是強調了人還應該超越這種狹隘的利益,所以孔子“飯蔬食,飲水,曲耾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他這種單純的生活方式深刻的影響了歷代知識分子,使他們義無反顧的選擇了清貧而高貴的生活方式,它厚重了國人的人格,堅持了國人的氣節。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其一生的感歎,可這可謂是千年一歎,此後千年,這被歷代國人奉為自己的人生參照標準,每個人都將這一標準用來衡量自己人生的境遇,至今依然。總之,孔子的生活方式本是獨特的,但這種獨特的生活方式卻漫延了兩千年,滲入了人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除此之外,《論語》的精彩之處還比比皆是,如“可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還有孔子那種肯定人受天命支配,有認為人可以通過一定的努力而開創一番事業,進而天命即生生不息的觀念,至今都是熠熠閃光。總之,《論語》是一部經典中的經典,經典就應常讀,常讀常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