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經典名句

來源:文萃谷 8.29K
論語經典名句1

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篇》)

論語經典名句

2、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論語·衞靈公篇》)

3、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篇》)

4、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篇》)

5、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篇》)

6、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篇》)

7、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篇》)

8、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篇》)

9、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篇》)

10、孔子謂季氏曰“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篇》)(八佾(yì):古代舞蹈奏樂,八個人為一行,這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行,八八六十四人,只有天子才能用。諸侯六佾,大夫四佾。)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篇》)

1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篇》)

1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殆。”(《論語·為政篇》)

1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篇》)

1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為之‘文’也。”(《論語·公冶長篇》)

1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述而篇》)

1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反則不復也。”(憤:心求通而未得;悱:口欲言而未能。)(《論語·述而篇》

18、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日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衞靈公篇》)

19、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篇》)

2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篇》)

21、子曰:“見賢而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篇》)

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篇》)

23、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篇?

24、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述爾》)

25、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論語·述而篇》)

26、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篇》)

27、、知者樂水,仁這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篇》)

2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衞靈公篇》)

29、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衞靈公篇》)

30、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衞靈公篇》)

31、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衞靈公篇》)

32、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衞靈公篇》)

3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子罕篇》)

3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篇》)

3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篇》)

36、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篇》)

37、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篇》)

38、道聽而途説,德之棄也。(《論語·陽貨篇》)

39、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篇》)

4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篇》

41、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篇》

42、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篇)

4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論語·為政》)

44、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篇》

45、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篇》)

4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篇》)

47、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篇》)(杇:wū,泥工抹牆的工具叫杇,把牆壁抹平也叫杇。何誅:責備什麼呢?)

48、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論語·子罕篇》

49、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論語·子罕篇》

50、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憲問篇》)

51、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言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篇》)

52、子見南子,子路不説。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雍也篇》

論語經典名句2

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2、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3、敬鬼神而遠之

4、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5、譬如為山,未成一簣

6、未知生,焉知死

7、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8、不患人之不己知

9、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10、鳥獸不可與同羣

11、無可無不可

12、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13、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14、吾日三省吾身

15、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6、不遷怒,不貳過

17、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18、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19、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20、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1、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22、小不忍則亂大謀

23、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24、巧言令色,鮮矣仁

25、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26、朽木不可雕也

27、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28、子不語:怪、力、亂、神

29、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3、仁者,其言也切

31、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32、邦無道,危行言孫

33、知其不可而為之

34、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35、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36、君子有三戒

37、鄉原,德之賊也

38、道聽而塗説,德之棄也

39、望之儼然,即之也温

4、不學詩,無以言

41、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42、有事弟子服其勞

43、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4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45、禮,與其奢也,寧儉

46、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47、犁牛之子,驛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48、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49、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50、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

論語經典名句3

1、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孟軻

2、人若無志,與禽獸同類。——孟軻《孟子》

3、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

4、吾善養浩然之氣。——孟子

5、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孟子

6、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

7、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在其元。——孟軻

8、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

9、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孟子》

10、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11、盡心知性,儘性知天。——孟子

12、告子下人人皆可以為堯舜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月5日名言)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孟子》

13、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孟子《離婁上》

14、不以文章害辭,不以辭害志——孟子

15、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譯文】禍害或者幸福沒有不是自己找來的。——孟子

16、志帥氣,氣帥體——孟子

17、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説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孟子告天下》

18、不以規矩不能成為方圓——孟子

19、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孟軻

20、君子可欺之以方,難罔以非其道。——孟子《校人烹魚》

21、滕文公上: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詩》雲‘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謂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國。——孟子《孟子》

22、人不可以無恥。——孟子

23、天下之本,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24、"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

25、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孟子

26、"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孟子"

27、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

28、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軻

29、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孟軻

30、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後發——孟子

31、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孟子《孟子》

32、"偏頗的言辭,我能知道它的片面;過度的言辭,我能知道它的缺陷;邪僻的言辭,我能知道他的偏差;閃躲的言辭,我能知道它的困境。——"孟子《孟子》

33、同情他人的心,是仁的開端;羞惡的心,是義的開端;恭敬的心,是禮的開端;辨別是非的心,是智的開端。——孟子《孟子》

34、志,氣之帥也——孟子

35、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

36、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無敵。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孟子》

37、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孟軻

38、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軻

39、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

40、君主視臣子為手足,臣子就會視君王為腹心;君主視臣子為狗馬,臣子就會視君主為常人;君主視臣子為泥土草芥,臣子就會視君主為仇敵。所以説,君主仁,則無人不仁;君主義,則無人不義。——孟子《孟子》

4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孟子》

42、父子有親,君臣有交,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

43、育才造士,為國之本——孟子

44、公孫丑上: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誠服也。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孟子》

45、離婁下孟子曰:“原泉混混,不捨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苟為無本,七八月之閒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孟子曰:“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於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孟子》

4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47、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孟子

48、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孟軻《孟子》

49、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説舉於版築之中,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

50、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軻

51、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孟子》

52、夫志,氣之帥也。——孟軻

53、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孟子

54、曰:“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孟子《君子遠庖廚》

55、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之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之視君如國人。君之視人如草芥,則臣之視君如寇仇——孟子《孟子·離婁篇下》

56、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57、無側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僻讓之心,非人也。——孟軻

58、寶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

59、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

論語經典名句4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孔子説:“只知道讀書,卻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讀書,就會疲憊而無所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聰明智慧。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孔子説:“温習以前學過的知識,能從中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穫,就可以擔當別人的老師。”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

孔子説:“做一個人卻不講信譽,我不知道這怎麼能行。就像大牛車沒有輗,小馬車沒有軏,這車怎麼行走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孔子説:“我十五歲時,開始有志於學問;三十歲時,説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時,我對一切道理都能通達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歲時,我明白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時,我對聽到的一切都可以明白貫通、泰然對待了;到七十歲,我便隨心所欲,不會有越出規矩的可能了。”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學習修養的概括總結,説明他一生從不間斷地學習修養,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個較大的進步,直至晚年達到最高境界。幾千年以來,無數的人都把這段話作為勉勵自己的座右銘。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順”也分別成了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的代名詞而廣泛流傳。

《點絳脣·金谷年年》

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餘花落處,滿地和煙雨。

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王孫去。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

註釋:

金谷:即金谷園,指西晉富豪石崇洛陽建造的一座奢華的別墅。因徵西將軍祭酒王詡回長安時,石崇曾在此為其餞行,而成了指送別、餞行的代稱。

王孫:貴人之子孫。這裏指作者的朋友。

萋萋:草盛貌。

譯文:

金谷園中年年歲歲奼紫嫣紅,春色滿園,這亂哄哄的春色究竟是誰安排的。園外花落之處,遍地煙光雨露草色萋萋。

遠處又傳來送別的曲聲,一曲歌聲迴盪在春色籠罩下的長亭前。傍晚遊人漸漸消逝於遠方,只有遍地無窮無盡的春草,長滿條條大路的兩邊。

 賞析:

前兩句用典,寫人去園空、草木無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亂生”二字,顯出荒蕪之狀。“誰為主”的歎問,點明園的荒涼無主,藴含着詞人對人世滄桑的慨歎。三、四句渲染襯托,描寫無主荒園在細雨中的情景:春色凋零,花朵紛墜,枝頭稀疏的餘花,也隨濛濛細雨飄逝“滿地”,境界開闊而情調婉傷。雖寫雨中落花,卻含草盛人稀、無可奈何的惆悵,為寫離別奠定感情基調。以下幾句寫離情。“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此句情景交融,長亭,亦稱十里長亭,古人送行餞別之地;此暗指別意綿綿,難捨難分,直到日暮。詞人抓住特定時刻,刻畫出這幅黯然銷魂的長亭送別的畫面。最後“王孫”三句,是全詞之主旨。凝望着親人漸行漸遠,慢慢消失了,唯見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無涯。 結尾處詞人以景結情,渲染了無限惆悵和依依惜別的感情,給人留下無窮的想像。整首詞的語言清新柔婉,屬婉約一派。

 作者介紹:

林逋 (967~1028) 字君復,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孤力學,恬澹好古,不趨榮利,隱居於西湖孤山。未娶,以種梅養鶴自娛,人稱“梅妻鶴子”。卒諡和靖先生。善行書,工於詩。其詩多描寫隱居生活,能以疏淡之筆墨,勾畫出形象生動的畫面。尤長於詠梅,以《山園小梅》最負盛名。存詞3首,清麗雋永。有《林和靖詩集》。

論語經典名句5

1、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4、子謂《韶》:盡善矣,盡美矣。《論語八佾》(盡善盡美)

5、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6、過而不改,是謂過已。《論語衞靈公》

7、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9、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10、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1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1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述而》

13、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論語衞靈公》

14、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15、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

16、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17、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衞靈公》

18、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論語季氏》

19、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

20、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2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22、古之學者為己(所謂為己之學),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23、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24、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25、孝弟(t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26、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温故知新)

27、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28、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29、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

30、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31、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憲問》

32、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33、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

3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35、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為政》

36、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名人名言 )《論語微子》

37、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舉一反三)

3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3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

4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衞靈公》

41、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衞靈公》

42、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4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4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4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46、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4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4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49、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50、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論語衞靈公》(殺身成仁)

51、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

論語經典名句6

001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002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003 敬鬼神而遠之

004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005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

006 未知生,焉知死

007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008 不患人之不己知

009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010 鳥獸不可與同羣

011 無可無不可

012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013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014 吾日三省吾身

015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016 不遷怒,不貳過

017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018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019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020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021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022 小不忍則亂大謀

023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024 巧言令色,鮮矣仁

025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026 朽木不可雕也

027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028 子不語:怪、力、亂、神

029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030 仁者,其言也切

031 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032 邦無道,危行言孫

033 知其不可而為之

034 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035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036 君子有三戒

037 鄉原,德之賊也

038 道聽而塗説,德之棄也

039 望之儼然,即之也温

040 不學詩,無以言

041 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042 有事弟子服其勞

043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044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045 禮,與其奢也,寧儉

046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047 犁牛之子,驛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048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049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050 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

051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052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

053 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054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055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056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057 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058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059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06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061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062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063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064 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065 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066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

067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068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069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070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071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072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073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074 當仁,不讓於師

075 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076 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077 三月不知肉味

078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079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080 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081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082 過猶不及

083 文猶質也,質猶文也

084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08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086 道不同,不相為謀

087 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088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089 雖蠻貊之邦行矣

090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091 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092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093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

094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095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096 近者説,遠者來

097 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098 名不正,則言不順

099 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100 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

論語經典名句7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飢寒是自己不喜歡的,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恥辱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從自己的利與害想到對別人的利與害,多替別人着想,這是終生應該奉行的原則。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論語·里仁》。

侍奉父母是子女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孔子教育人們,父母在世時,子女輕易不要出門遠行,以便守在父母身邊,盡孝子之道。如果非要遠出,首先要安頓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訴父母確切的行蹤。因為“兒行千里母擔憂”。子女只有對父母孝敬有加,才能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不要讓年事已高的父母無人照顧,還要牽掛遠在他鄉的子女。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卻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積善成德,便成為君子;成人之惡,積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罵。

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學而》

做事勤快敏捷,説話謹慎。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要多做實事,少説廢話,不亂説話。

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衞靈公》

面臨着仁義,就是老師,也不必同他謙讓。這句話與“我愛我的老師,我更愛真理”(亞里士多德語)的意思有些類似。闡發仁義,捍衞真理,伸張正義等應該做的事,要積極主動地去做,絕不能推讓。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論語·述而》

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侷促憂愁。君子襟懷坦白,安貧樂業,與人為善,知足常樂,所以能坦蕩蕩。小人慾念太多,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怨天尤人,侷促不安,所以常心懷慼慼。

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不將對甲的怒氣轉到乙的頭上,也不重犯同一種過失。許多人對自己的過失並不引起注意,甚至習以為常,若能像顏回那樣該多好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衞靈公》

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須事先磨快工具。由此可知,一個人要勝任工作,必須首

先學好本領。今日讀好書,來日才能大展鴻圖。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衞靈公》

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這句話説的是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嚴格要求自己,進步就快;寬容別人,就會遠離怨恨。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見到賢人,就應該想着向他學習;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己反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對不如自己的人喜歡譏笑﹑輕視,因而沾沾自喜;對比自己強的人喜歡貶低,甚至嫉妒﹑畏懼退縮,害怕與他們交往:這都是不正確的態度。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應該警惕戒備:年輕的時候,正在長筋骨,氣血尚未定型,在男女問題上必須警戒;到了壯年時期,身強力不虧,精力旺盛,要警戒無原則的糾紛和爭鬥;到了老年,體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貪得無厭。這句話對於青少年來説,提出了早戀會影響身心健康的問題。在今天看來,孔子的“戒色、戒鬥、戒得”的`説法,對我們仍有教育意義。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該怎麼辦了。 孔子認為,一個人不講信用就寸步難行。在今天看來,一個企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如此。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也要守規則,講誠信,才能在競爭中得到發展。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三個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當我的師長的人。人人都有相對的技能和特長,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只要虛心向別人學習,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師。

三思而後行。——《論語·公冶長》

經過反覆考慮然後才採取行動。這話適用於莽撞行事的人。

食不語,寢不言。——《論語·鄉黨》

吃飯的時候不交談,睡覺的時候不説話。《論語》中記載孔子的生活習慣和養生之道的文字很多,這一條就很值得我們學習。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讀書人須有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志,因為他對社會責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長。對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人來説,遠大的抱負、堅強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論語·子罕》

天寒地凍,才曉得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在艱苦的環境裏才能看出一個人的節操和品格。在艱苦的環境裏才能真正考驗人。

温、良、恭、儉、讓。——《論語·學而》

温和、善良、嚴肅、節儉、謙遜。孔子每到一個國家,必然聽得到那個國家的政事,他就是靠“温、良、恭、儉、讓”的美德和態度獲得的。這也是我們求知、做人應具備的品格和態度。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論語·公冶長》

朽爛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壘起的牆壁,不能粉刷。比喻不堪造就的人,用不着去培養他。人的智力因素沒有多大的差別,但人的情感因素有着很大的差別。孔子有個叫宰予的學生,大白天睡大覺,孔子説,對於宰予這樣的人沒有什麼可責備的。因為他學習態度太差,已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只是讀書,卻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讀書,就會疲憊而無所獲。“學”與“思”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就達不到好的效果。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説出的話一定要算數,行動起來一定要堅決。一諾千金,敢作敢為,受人尊重;出爾反爾,優柔寡斷,遭人鄙棄。

欲速則不達。——《論語·子路》

想要快反而達不到目的。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們幹出政績不要急於求成。事物發展有它的規律性,學習上也要循序漸進,不打好基礎,就想攻克尖端科學,快出成果,也是辦不到的。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早上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 這句話説明了對真理的渴望。“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這首詩,正是表達了這種思想,對自由、對真理的執着追求,可以使人捨棄生命。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知道的就承認已經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自作聰明的人總是把無知當已知。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衞靈公》

志士仁人不肯貪生怕死而傷害仁義,他們總是寧可犧牲性命以成全大義的。自古忠臣義士把仁義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文天祥就是這樣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詩,表明了他視死如歸,捨身成仁的心跡。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我十五歲,有志於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説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學習修養的概括總結,説明他一生從不間斷地學習修養,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個較大的進步,直至晚年達到最高境界。幾千年以來,無數的人都把這段話作為勉勵自己的座右銘。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順”也分別成了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的代名詞而廣泛流傳。

論語經典名句8

1、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里仁)

2、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論語·衞靈公》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6、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8、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損矣。(季氏)

9、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10、可與人言而不言,失人(錯過人才);不可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衞靈公)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12、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13、子謂——《韶》:“盡善矣,盡美矣。”——《論語·八佾》(盡善盡美)

14、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15、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16、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衞靈公》

17、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

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9、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

20、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學而》

21、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2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3、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24、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

2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顏淵)

26、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

27、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舉一反三)

28、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29、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述而)

3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31、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yi)》

32、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

33、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

34、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學而)

35、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36、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3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38、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

39、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0、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4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42、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43、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44、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衞靈公)

45、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46、不遷怒,不貳過。《雍也》

47、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

48、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49、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50、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5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5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53、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54、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

5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篇》

5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5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衞靈公》

58、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

59、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

60、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微子)

6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62、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里仁)

63、君子周而不比(勾結),小人比而不周。(為政)

64、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65、言必信,行必果。

6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67、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温故知新)

68、過而不改,是謂過已。——《論語·衞靈公》

6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70、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71、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7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7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74、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述而》

75、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76、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77、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7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79、道不同,不相為謀。(衞靈公)

8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