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德育工作內容與形式的創新論文

來源:文萃谷 1.91W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背景下,在提倡實施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中,學校德育工作受到了較大的挑戰。因為當代中學生,已經萌發了相當強的個性獨立意識,他們急於介入社會體現自我。作為獨生子女,物質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文化傳媒的空前普及化、現代化、複雜化,又促進了他們部分生理和部分心理的超前發育;同時,嬌寵又使許多孩子的部分心理(社會責任感等)滯後發育。另一方面,我國現在正處於社會的轉型期,改革與時代的劇烈變化,必然會使社會的公平正義在某些領域處於道德真空狀態。面對更加多元化的學生及不斷變化的社會,學校德育工作要敢於打破常規,與時俱進,大膽創新。筆者作為一名中學德育負責人,針對學生特點,不斷創新德育工作內容與形式,提高學校德育工作水平。

中學德育工作內容與形式的創新論文

“沒有愛的教育就是沒有靈魂的教育”,我校學生家庭環境普遍優裕,“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佔據主導地位,感恩教育、愛心教育顯得尤其重要。我校的感恩教育涵蓋的範圍是比較廣泛的,包括感恩父母,感恩師長,感謝朋友,感恩社會等;延續性也是比較強的,把它作為長期教育的德育內容之一。除了開展常規性的班會教育活動外,我們主要把感恩教育融入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如組織學生慰問兒童福利院,開展城鄉共建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體驗父母師長的艱辛。2011年11月15日,我校特地邀請了廣東的一個專業團隊來學校開展了一場“成長心連心”大型感恩教育活動,組織了1000多名同學參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這場活動之後,我校學生從《海峽都市報》上看到了一個飽受強直性脊柱炎折磨的李秋萍的遭遇,就自發性的發起了“讓李秋萍自信站起來”的愛心捐獻活動,全校學生為李秋萍捐款4萬多元,解決了她治病的醫藥費問題。這樣的活動在我校已經不是第一次,記得08年地汶川地震,我校學生的捐款總額達到了62萬多元,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我們的感恩教育、愛心教育是富有成效的。

第二、繁榮文化,潤澤心靈

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校園文化能引導、鼓舞、凝聚、激勵學生。用文化陶冶情操,這是我校校風建設的主線之一。創辦以來,我校一以貫之把校園文化建設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和途徑,結合學校和學生的實際,開展各種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了文化校園、書香校園的濃厚氛圍。學校重視學生的特長髮展和個性心理髮展,為學生提供了自由廣闊的發展空間。學校成立民樂隊、舞蹈隊、美術興趣小組、生物興趣小組等文藝團體,建立以學生自主管理為主的校園廣播站、動漫社、《雨晴》文學社等學生社團,配備了專業指導教師和完善的設備。各種文藝社團成為學生課餘生活的樂園。學校每年都舉辦“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涵括“校園之聲”歌手賽、“班班有歌聲”歌詠比賽、才藝大展示、美術作品展、科普講座、“挑戰主持人”、英語演講比賽、創意集市、DV作品大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使學生的興趣愛好得到滿足,聰明才智得以施展,不僅有效地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也有效地促進了學校素質教育工作。結合重大節日、紀念日、歷史事件及寒暑假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實踐活動,開展“進社區送春聯”、“社區保潔”、“警校共建文明崗”、“清理牛皮癬”、“祭掃革命烈士陵園”等一系列實踐服務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服務意識。此外,面對更加多元化的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學校既堅持傳統德育活動的開展,又不斷嘗試德育工作內容與形式的創新。2014年4月,我校創造性開展了“我的校服我做主”校服設計大賽活動,由中學生自主設計自己的校服,這在泉州尚屬首次,得到了學生的積極響應,收到了近八百幅的'設計作品,在家長的熱心支持下,將挑選出來的90幅作品轉換成電子稿件,組織全校學生進行網絡投票,得票率前三的作品將作成樣服供學校參考。本次校服設計大賽在網絡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吸引了學校校友的目光,其中九年級5班許鴻彬的作品,網絡點擊量超過6萬次。校服設計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了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新亮點,多位家長參與其中,並提出了寶貴意見;《海峽都市報》、《東南早報》進行了全程跟蹤報道,充分肯定了我校的這一德育工作創新。

第三、典型引路,榜樣育人

教育家魏書生先生説:“一個凡人,始終不渝地崇拜着一位偉人,他一定能減少許多庸人層次的煩惱,一定能較容易地使自己擺脱低層次的現象的纏繞,從而使自己在許多問題上能超凡脱俗。”為此,我校堅持走典型引路,榜樣育人的德育特色發展之路。開設“文化講壇”,發揮榜樣的模範引領作用,這是我校建設優良校風的又一重要舉措。建校以來,我校以“聆聽優秀的聲音,感受榜樣的力量”為主題,常年開辦“文化講壇”活動。學校先後邀請福建師範大學葉一舵教授、泉州師院戴聰傑教授、北京四中方芳老師、清華大學牟子申研究生、泉州師院劉文波博士、清華大學李曄博士、中科院高登義教授、清華大學李培旭博士、北京四中新課程專家連中國老師、福建教育學院鄒開煌教授、華僑大學黃宜堅教授、華僑大學高級工程師張光鐵教授、清華附中趙謙翔特級教師、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老師等名家專家來校作專題講座。辦學十四年來,我校培養了大量優秀的學子,這些優秀校友本身就是廣大同學可資仿效的對象。學校也充分利用本校豐富的優秀人才資源為活教材,經常邀請一些往屆優秀畢業生、中大學聯考狀元做客“文化講壇”。講座內容涵蓋成長體驗、學習方法、勵志修學、科技創新、科學探險、學習經驗等方方面面,讓學生在與名人、榜樣的互動中,感受成功者的風采,聆聽優秀者的聲音,培養學生“志存高遠,追求卓越”的品質。其次,學校還建立了“光榮旗手”制度,充分利用升旗儀式來發揮榜樣導向作用。學校每週在全校範圍內甄選優秀學生作為升旗手,並將他們的事蹟彙編成冊,全校發行,將榜樣的示範作用具體化,樹立優秀學生的自豪感,促進學生擇善相從,共同上進。再次,學校堅持“先進班集體”“文明宿舍”“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優秀共青團員(少先隊員)”、“創優積極分子”等評優表彰活動;每學期的開學典禮及某個時間段集中對好人好事及學習優勝者進行公開表彰。學校的表彰儀式十分隆重,特地鋪設了紅地毯,讓每一個受表彰者感到無限關榮,也引導廣大同學向他們學習,促進校園主流價值觀的形成。

第四、發揮主題班會作用,深化德育教育內涵

主題班會是中學德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能力,增強學生團結協作意識的重要陣地。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主題班會在形式與內容上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由於教師觀念以及個人職業素質的欠缺,中學主題班會出現了形式單一、無主題無計劃、內容脱離學生實際、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的現象,為了提高主題班會的針對性、實效性、計劃性,實現主題班會的形式多元化,增強班級凝聚力,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我校創造性開展主題班會公開觀摩比賽,鼓勵班主任圍繞“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設定主題,根據青少年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精心設計學生參與程度高的活動形式,通過班會課這個平台,充分發揮班會課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展示班主任隊伍的風采,加強對班主任特別是年輕班主任的鍛鍊與培養,使年輕班主任能在德育實踐中得到快速成長。同時,也使班會課成為展示學生才華、培養學生能力、進行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讓廣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品質。

第五、注重養成教育,增強德育實效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説:“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説,只有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由此可見,養成教育是學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務之一,關係到學校的優良校風建設的成敗,關係到學生終身發展,關係到學校是否能為社會培養和輸送合格人才。“養成教育貴在堅持”,基於這種理念,學校十年如一日嚴抓學生的行為規範教育。學校精心構建了以德育處、團組織、年段、班級、值日導師和學生會、學校保安為骨幹力量的德育體系,建立了一支由行政、青年教師組成的值日導師隊伍以及由優秀學生幹部組成的文明督導隊。學校養成教育追求的是“從學生到校的第一分鐘起,接受的便是學校精心設置的全程管理”:值日導師從學生進入校門的第一時間開始就嚴抓規範的落實,年段、班主任對在校生進行全程管理,文明督導隊關注學生在校期間的每個細節,德育常規檢查情況當天反饋,發現問題及時落實到對應的集體或個人進行教育整改。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如平原走馬易放難收。假期後第一個月的學習狀態,將對整個學期的學習質量產生重大影響。鑑於假期後第一個月學習狀態對整個學期學習質量的影響,學校創造性地開展“行為規範教育活動月”活動,嚴格各項紀律規範的落實,並進行檢查、評比、反饋、整改和總結,讓學生儘快過濾假期形成的不良習慣,進入正常的學習狀態。

第六、細化志願服務要求,培養學生責任意識

2015年3月,教育部印發了《學生志願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對學生志願服務做了進一步的規範,規定學生在本學段的志願服務記錄將如實完整歸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2014年9月,我校先行先試,從誠信、尊重、責任、奉獻、愛心等公民基本道德規範出發,制定了《泉州實驗中學志願服務考核管理辦法(試行)》,規定志願服務完成情況與班級及個人評優評先掛鈎,要求每個學生每學期至少完成一次校園志願服務和三次校外志願服務(包括兩次家務和一次其他校外志願服務)。相比一些發達國家,我們的志願服務還在起步階段,志願服務的信息平台、體系建設以及青少年公益社團的發展都還不成熟;再者,體現安全、誠信、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能力,匹配需求的——家長放心,孩子們感興趣、願意做的項目相當有限。針對這一情況,我校為了避免志願服務流於形式,讓志願服務真正落到實處,一方面協調學校圖書館、體育組、物業、團委等職能部門,提供校內義工崗位,即“隨手公益”崗位,如圖書館義工、體育器械管理員、校園保潔員、文明督導員、交通小衞士等,讓志願服務常態化,滿足學生校園志願服務需求,倡導學生從身邊、從細微處貢獻一己之力,發揚志願者精神。另一方面,利用熱心家長、共建單位、新聞媒體以及閩台緣博物館等公益機構,引導學生走出校門,鍛鍊自我,服務社會。創新教育已成為教育發展的永恆主題,德育工作更離不開創新,尤其是現今德育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將從學校實際出發,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以形式多樣的德育活動為載體,不斷創新德育工作內容與形式,開創德育工作新局面,為廣大學生成長成才服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