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探討高校就業的援助機制的論文

來源:文萃谷 3.13W

【摘 要】隨着我國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化,學生就業問題日趨嚴峻,由於主客觀多方面的原因,隨之產生了大學生就業困難羣體。本文在分析就業困難羣體的類型與產生原因的基礎上,找出應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羣體的對策,深入探討了就業援助機制。

關於探討高校就業的援助機制的論文

一 高校就業困難羣體類型

高校就業困難羣體主要指由於社會就業壓力、學校培養模式、家庭經濟條件、社會就業環境及自身條件等多種原因造成的有一定就業困難的學生。這個羣體由於導致就業困難的原因錯綜複雜,所以比較難界定,綜合而論,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1.定位錯誤,無法就業

這些人自身條件比較優越,在就業過程中,無法找準自我定位,挑三揀四、好高騖遠,有着“皇帝的女兒不愁嫁”等觀念;有的無法下定從最底層做起的決心,不願接受一些社會基本職能崗位,期望值過高與現實情況之間出現落差;有的秉着非公務員、國企等大型企業不進的思想,導致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結局。

2.學業問題,無法就業

這些人因在校學業無法順利完成,出現了補考、重修等問題,或者在大學生英語和計算機等等級考試中沒有拿到合格成績,致使無法如期拿到畢業證、學位證等證件。還有的勉強畢業,但自身素質、能力不夠,在校期間自身也沒有積極踴躍參加各種活動得到鍛鍊,以致就業時無法達到用人單位需求。

3.生活所迫,無法就業

這些人中有的學生來自貧困、偏遠山區或是家庭收入較低,有的學生家庭享受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有的家中父母均為下崗失業人員,還有經濟困難的單親家庭和遭受自然災害的困難家庭等。相對而言,這些人的人脈

較弱、投入不高,缺乏一定的競爭力,因為經濟或者家庭條件原因,產生了嚴重的心理與精神的壓力,從而影響了順利就業。

4.心理脆弱,無法就業

這類就業困難羣體心理脆弱,無法經受挫折與考驗,而就業本身就是一個投簡歷,不斷尋找適合自己位置的過程,脆弱的心理無法承受這樣一個面對挫折的過程,從而產生了抑鬱、自卑等負面情緒,使其止步不前,而干擾了順利就業。這些學生因心理素質偏低,面對就業問題衍生了許多心理反應,包括就業心理準備不足、就業心理負擔過重、就業恐慌、等待心理等。此外,也包括因為擇業觀念不能適應現實社會需求而造成的就業困難,主要指就業期望值過高、對就業市場缺乏冷靜認識、自我職業匹配模糊等。

5.自身不足,無法就業

這些人由於自身相貌、疾病、肥胖等形象問題,影響就業的情況屢見不鮮。由於女性自身性別身體條件等原因,用人單位在招聘中,存在着性別歧視,明確將用人條件定位在男性,而不關注其他任何條件,致使女性就業更加困難。另外還有些學生因身體健康狀況或體貌條件欠佳而造成就業困難,這其中主要包括身體殘疾、長期患有身體疾病,在身高、體型、相貌等方面欠佳的學生等。

二 高校就業困難羣體產生的原因

高校就業困難羣體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一經出現,就引起了高校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究其產生原因必然有很多種,有客觀原因、有主觀原因、有個人原因,也有社會原因,這裏簡單做一概括:

1.主觀因素

主觀原因主要來自於個人和家庭,個人對自身沒有客觀認識與定位,不能正確認識自我,從而出現了期望值過高,不能順利就業的問題。從家庭層面來説,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較高心理,甚至有的是自己的理想沒有實現,將期望壓在孩子身上,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了更高要求的教育,干擾了孩子就業,出現了在家等機會的現象,使畢業生錯過了很多機會。另外就是個體主觀能力的問題,高校大學生在知識學習、人際交往、為人處事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與其人生經歷、興趣愛好、社會閲歷、家庭背景等因素有着較強的聯繫,且隨其年齡的增長日益明顯,學習、社交等能力發展的欠缺使他們迅速淪落為就業困難羣體的一員。另外就是有一些大學生在讀期間沒有有針對性地訓練自己,培養自己各方面的才能技能,只是一味地死讀書、讀死書,沒有將知識轉化為能夠為己所用的能力,在自身塑造上就被別的同學落下了,日積月累差距越來越大。這種主觀上的因素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都是無法根本改變的,需要的是在學校這一寬鬆的環境下,在教師的正確指引下,由學生本人去踐行、去塑造、去提高。 2.高校因素

近些年,高校持續擴招,畢業生人數日益增長,出現了就業市場供需結構不平衡。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不能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出的畢業生不能儘快適應崗位需求,素質教育成了大眾教育。高校課程的設置與崗位需求脱節,教與學、學與用不能形成很好的融合,從而產生了就業困難。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和專業真正走上崗位的時候實用性不是很大,導致知識和實踐不能更好地結合在一起。另外就是一部分高校將職業生涯規劃課淪於形式,沒有能夠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導致很多大學生幾年大學上下來渾渾噩噩,不知自己要什麼,不知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最後直接成為就業困難羣體的一分子。

2.社會因素

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一些單位的用人要求設置過高,不僅要求畢業生的相貌、胖瘦,還對學歷、學校層次等要求過高,導致了部分學生就業困難。還有一些企業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不給新進人員學習的時間和機會,要求上崗就要獨當一面,這對於莘莘學子來説確實有一定的難度。還有一點不能忽略的因素就是現在社會上一些人總是戴着有色眼鏡看一些崗位,殊不知不同崗位只是社會分工不同而已,是真金在哪個崗位上都能發光,但是這種觀點也影響了一批大學生的擇業,他們認為去這些崗位工作還不如待業等待更好的機會,這就造成一大批畢業生不能如期就業,出現了就業困難羣體。

三 促進大學生困難羣體就業的短期對策

幫助大學生就業困難羣體在短期內迅速就業,這是擺在高校教師及管理人員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從企業需要的人才類型出發,進一步塑造就業困難羣體人員的個人能力和素質是短期內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所在,針對這一情況,我們有如下的幾項促進就業困難羣體就業的短期對策:

1.對就業困難羣體進行就業前的短期培訓

建立一個相對高端、職業化的教師隊伍,對於不能順利就業的困難羣體進行短期的職業培訓,規定參加培訓的課程,制訂技能項目訓練計劃,可以利用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生涯人物訪談、職業體驗等多種形式,開展針對性的就業能力培訓,幫助他們積累經驗,提高職業技能,從而達到培訓結束後能夠順利就業的目的。

2.高校向用人單位推薦人才

高校應該在一些大學生創業比賽、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等活動中與各種企業、單位增強互動,為就業困難羣體的人員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與此同時幫助那些就業困難人員敞開心扉接觸社會,與企業和其他單位多接觸,通過學校推薦和自薦的方式增加就業的概率。

3.多舉辦一些現場招聘會

除了固定時間的招聘會以外,與政府部門和人力資源部門以及其他職能部門協調,增辦幾場大型人才招聘會。這樣不但能幫助就業困難羣體解決就業機會的問題,也能為其他同學提供機會,提高整個畢業生羣體的就業率,達到高校培養人才的目的。

四 建立就業困難羣體的長效就業援助機制

就業困難羣體這一社會現象的出現,作為培養人才的高校要進行深刻反思,如何在對大學生進行正常學歷教育的同時提高廣大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增強大學生的就業自信就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學生個人、高校、社會形成一個合力,大家向着一個方向共同努力才能夠使問題迎刃而解,通過整合社會的合力進一步提高就業困難羣體的自信力、預知力、競爭力、認知力、適應力,建立一個個人、高校、政府和社會的成體系的保障大學生困難羣體就業的長效機制,從而達到幫助就業困難羣體就業的目的,具體要做到以下幾點:

1.從提高心理素質着眼,增強就業困難羣體的自信力

前面一部分我們就已經分析過就業困難羣體的類型和成因,就業困難羣體出現的客觀原因暫且不談,這裏簡單論述一下主觀方面的因素也就是就業困難羣體的心理因素。選擇就業時,健康的心理狀態往往比光鮮的外表、美麗的容貌和服裝更能夠幫助到求職者,所以就業困難羣體首先應該做到的就是在提高個人修為的同時增強自己的自信力,建立一個良好陽光而又健康的求職心態。

心理素質雖然不能決定一件事情的最終結果,但是卻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最終的結果,這一點無論是高中生參加大學聯考,還是大學生就業應聘,甚至運動員奧運會爭金奪銀的例子都不勝枚舉,因為心理因素影響了自身能力的表現和才能的展示最終影響了結果。因此在研究大學生長效就業機制時,應該把提高大學生心理因素放在最基本的位置,只有內心強大了,才能夠做到內聖外王,才能夠走向社會迎接挑戰;也只有內心強大了,才能夠有足夠的自信去挑戰自我,去求職、去擇業。

2.從設計職業規劃着眼,增強就業困難羣體的預知力

需要高校幫助畢業生認清就業形勢,加大對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工作的投入力度,引導就業困難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觀,注重就業能力的培養與社會需求的結合,適時調適大學生的不良就業心理。開展就業主體意識的引導,讓他們學會把握投遞簡歷的時間、參加招聘會的時機、後期和用人單位的電話跟進和追蹤等。還要展開個性化的就業指導與幫助,針對每一個不同性格的`就業困難個人,幫助他們分析所面對的就業形勢、擇業方向、職業選擇等一系列問題,解開他們的心結,排除他們的迷茫和彷徨,從而幫助他們根據自身的特點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

大學生都是生活在象牙塔內的天之驕子,他們相對來説比較單純,比較天真無邪,對社會尤其是對職場瞭解得比較少,除了滿懷理想和抱負之外可能缺乏對未來和對自己職業的一種前瞻。這就要求高校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師資隊伍建設,讓一些有創業經驗、實戰經驗、對大學生就業情況比較瞭解的教師走上講台,必要時候可以請一些知名的國內外專家教授做一些講座,對廣大大學生起一個“畫龍點睛”的作用,讓廣大畢業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能有一個科學合理的認識和規劃。

3.從提升個人修養着眼,增強就業困難羣體的競爭力

當今的一部分大學生比較浮躁,在學校求學期間不是兢兢業業做學問,而是人浮於事,覺得就業的事情離自己很遠,有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認為趁青春就要任性,就要享受青春,殊不知這樣做的苦果在就業時只能自己慢慢品嚐。從這一點來講,廣大大學生在就讀期間就應該多角度全方位去鍛鍊自己,增強自己在這個社會中的競爭力。 大家都懂得量變和質變的道理,也聽説過鳳凰涅的故事,只有不斷量變的積累才能達到質變的飛躍,只有通過不斷的積累和重複才能擁有鳳凰涅那一刻的美麗和輝煌。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大學生作為“中國夢”的實踐者,就應該懷揣着自己的夢想併為之不懈努力和奮鬥。一個人只有不斷地從點滴去提升個人修養才能夠使自己的能力素質不斷地提高,也只有自身綜合能力提高了才能夠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中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展現自己的才華,也才能在這個充滿機遇的社會中增強自身的競爭力。

4.從強化院校教育着眼,增強就業困難羣體的認知力

國家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建立了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機制,確立了較為完善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其最終目標是為了實現高校畢業生的充分就業,也為了企業和畢業生能夠找到相互適合的人選和崗位。在如此良好的就業體制和就業環境下,大學生就業困難羣體只要善於把握政策的大好時機,充分發揮自身的學習能力、適應能力和文化素養等優勢,必然會扭轉自己的就業前景。

針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羣體對所學專業知識不能直接與職場工作對接這一薄弱環節,高校除了加強對大學生的專業知識教育外,還要加強校內外的溝通和合作。在專業教育中融入實習實踐環節,利用校企合作、暑期社會實踐、模擬實訓、定向實習等多種形式,讓大學生真正接觸工作的氛圍,增強他們的職場感受和社會實踐再認識,這樣有助於他們對學校知識選擇性地補充學習。

5.從完善政府調控着眼,增強就業困難羣體的擇業力

若想改變或者消除就業困難羣體這一現象,不僅個人和高校要做出努力,作為整個社會的宏觀調控者的政府也要有所作為,政府要加強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尤其是加大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羣體的關注和幫扶工作。從政府的角度來看,當前我國改革開放已經進入了具體化、深入化的階段,這一形勢為大學生就業困難羣體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西部大開發戰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大學生“兩項計劃”、大學生村官計劃、大學生入伍政策、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等的實施,為轉變大學生眼高手低的就業觀念,培養赴基層就業的職業價值觀,起到了積極的政策導向功能,為拓寬大學生的職業目標視域創造了更強大的政策支持空間。除此之外,各地紛紛結合自身的地域特點,實施了不同類型的就業幫扶援助工程、寒門學子就業推薦和專場招聘會、就業困難羣體“一卡通”措施等等,這些都為大學生就業困難羣體的順利就業創造了條件。政府通過調控的手段一方面能促進大學生迅速就業,另一方面也能夠減輕大學生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就業困難羣體面對越來越多的寬鬆政策,必然能夠增強自己的擇業力,能夠在眾多的政策和機遇面前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發揮自己的才能,早日為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