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集合15篇)

來源:文萃谷 1.19W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1

  如何與孩子溝通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集合15篇)

如何培養好自己的孩子,如何能與自己的孩子暢通無阻的溝通交流,是每個家庭、每位家長所熱心關注的問題,而這也是現今社會環境下一個很棘手的問題。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首先需要調整自己的心理,應該暗示自己:我有這樣一個可愛的孩子,我們要一起成長,我們要一起面對很多問題,我們會比別人生活的更幸福,更有樂趣。這樣才能為和孩子有效的溝通建立良好的基礎。

  坦然面對溝通難的困境

現在的孩子是伴着“聲光電”誕生併成長的,與他們家長年幼時候的接收系統完全不一樣。如果家長還只用嗓子單聲道地告訴自己的孩子應該怎麼做,他們就會感覺特別枯燥沒意思。好多孩子在今天可以一邊看電視,一邊聽音樂,而又一邊寫作業,因為他自小就在一個擁有各種各樣的家電的家庭環境里長大,因而產生了這種多點接收的習慣和技能。這樣的系統刺激遠比單純的語言符號刺激要強烈的多,有效的多,所以家長如果固步自封,仍然用原來自己受教育的模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必然不可能引起孩子的興趣,相反,甚至在孩子的眼裏,家長往往都成了厭煩的符號;另一方面,層出不窮的高科技產品,深刻地影響着孩子的生活環境和思維習慣;今天的孩子還有了接受國際超前意識的能力,比如説對於性知識的認識,家長可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難以啟齒,而孩子卻實際已經懂了很多。溝通的困境是每個家長必須正視的現實前提。

  學會設計啟發式問題

很多家長對於溝通問題的認識往往處於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只要家長説的話孩子聽了,這就是溝通。家長由於他們成長年代的各種因素的限制,使得他們教育自己孩子的語言和思維是很貧乏的。比如有個孩子抱怨説自己的母親一天就和自己説六句話:早晨説“快點快點,要不就上學遲到了”;第二句是“早餐怎麼也得吃點,要不上午的課頂不住”,第三句是“過馬路要小心,看着點車”,第四句是“到了學校你千萬努力”,第五句是“中午學校的飯不太好吃,但你正在長身體,一定要多吃點”;第六句“放學回家先寫作業,彆着急看電視”。這樣日復一日的説,作為孩子自然而然的會感到厭煩,結果反倒事與願違。所以作為家長應該注意和孩子溝通的方式方法,學會設計問題,用問話的方式來和孩子溝通,儘量不要用陳述句,而要儘可能的讓孩子説。“問”在今天是一種高級的交流形式,父母的提問也應該是具有很強的技巧性的,家長在這方面應該加強。

  溝通的問題要具化

家長有一種習慣就是容易語重心長,但是説出的話卻又特別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學習”。這種語言表達在今天對孩子的教育是無效的,也是無益的。因為這些話缺乏明顯的可操作性,作為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緊張焦慮。積極的方式是要以一種具體的問話,通過鼓勵的方式漸進式的與孩子溝通。就比較容易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動的方向。將孩子的行動目標分成許多的小台階,每一步都具體而又相對容易的能夠達到目標,讓他們每一步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開拓孩子的生活範圍

值得家長注意的一點是不能過分的溺愛孩子,這樣只會縮小孩子的生活半徑。這樣的孩子心理素質必然很差,承受能力被大大的弱化,無法承受更多的壓力,承擔更多的責任。

單一的環境缺少很多的體驗,造成太多的人生空白。心理學上提倡“共情”,只有處於同樣的情況境遇下才能感同身受。很多溝通都必須有過相應的體驗,才能夠理解,才會有效果,只講道理孩子是很難聽進去。

  創造多元化的溝通渠道

家長不能僅僅立足於語言的溝通,應該採取多種方式。孩子比較喜歡音樂,那就採取音樂的方式,要循循善誘。心理學上有“對立違抗”的説法,就是孩子首先會將攻擊面設定為他最親近的人。家長需要認真思考一下,作為一種符號的出現,是否有些東西是不能為孩子接受的。家長的語言符號用多了,往往容易引起逆反心理。而多種新穎的溝通方式,比如生日蛋糕,可以插一面小旗子,寫着“孩子我愛你”,容易增加情趣。常規的溝通方式往往引不起孩子的興趣和能動性。

  充分認識人格類型

作為家長既要認識到自己的人格類型,也要充分理解孩子的人格類型。比如有的孩子內向,有的孩子比較外向,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很難更改。因為他就是這樣一種類型。人格類型大體可以分為四類:驅動型人格,這樣的人有思想,有主意,比較適合做領導;分析型人格,像陳景潤一樣的比較紮實,能夠坐下來認真研究事物的人;表現型人格,自身有一些優勢,善於利用各種機會來展示自己;親切型人格,以自己的品質取勝,但不懂的要求別人,培養孩子的時候也往往不會要求孩子,所以有這樣人格的孩子比較容易出問題。但是所有的這些同樣離不開人的成長環境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讀書的好習慣,從中獲得薰陶。

  抓住人生關鍵期

人一生是有幾個關鍵期的,孩子一般2歲學語言效果很好,3-4歲是樹立權威的關鍵期,如果在關鍵期內不能充分的把握,那過後對於孩子的培養就會費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家長在相應的關鍵期內應注意強化孩子相應的能力,這種強化應該通過鼓勵的形式,培養孩子的自覺意識。

  家長生活的情趣化示範

家長首先自己需要活得比較有模範性,孩子希望自己的家長生活的非常有品位,不是落伍的。他們那對外來的物質、精神的影響特別敏感。家長自己表現的有追求,有品位,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生活設計好,比如穿很好的衣服去聽音樂會,告訴孩子只有到自己的年齡這樣的生活條件才能接觸到高雅的東西,給孩子形成一種心理的觸動。

  追求做人的高度與目標

家長培養孩子的目標不要集中在對孩子的技術學歷教育上,現在的社會,高學歷教育隨時都可以獲得,而未來真正具有競爭力的是孩子自己的人格,在於“人品制勝”,在於孩子是否懂得關心別人、關注別人。重視自己給別人的感覺,首先自己的心裏要有別人。好多孩子得到過多的物質享受,往往對別人沒有感覺,變得麻木而自我,在成年以後便不可能塑造良好的人格,實際上已經自小就淘汰了自己。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2

國中階段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思維在這個階段成長,性格在這個階段初步確立。很多同學,都是在國中時代就確立自己的優勢,打下很好的數理基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到了高中就會越來越突出,直至考入北大、清華等名牌大學的。

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很多父母辛辛苦苦的為孩子付出,卻得不到孩子的理解,甚至還總是引起孩子的反感。前一段時間,就有一位孩子的媽媽找到我,很痛心的向我訴説,後來竟忍不住落淚。這位家長大學畢業,擁有一個很好的工作,可為了孩子會考,她辭去工作,專門陪着孩子,輔導孩子功課,陪孩子上補習班,可以説是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可孩子的成績卻總是提高不上去,心思也總是放不到學習上來。這裏就存在一個與孩子溝通,怎樣幫助孩子的問題。

那麼,怎樣與孩子溝通才能起到引導,幫助孩子,促進他學習的目的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國中階段孩子的心理。國中的孩子有三個顯著的特點:

  1.極強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一把雙刃劍。作為父母,如果還像國小那樣,出了問題,對孩子就是一味的申斥,尤其是當着其他人的面,不允許孩子申辯。這樣做,非但起不到教育他的效果,反而會引起他對你的排斥和反感。孩子聽到你披頭蓋臉的教育,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很沒有面子,今後怎麼還能在同學們面前抬起頭來,而不是反省自己到底是不是錯了或錯在哪裏。

另一方面,孩子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心,勢必要好好努力,通過學習成績説話。所以,作為家長,我們要好好引導,將孩子對自尊心的維護轉化為上進心,自信心。

  2.強烈的獨立意識

到了國中以後,很多孩子不再願意事事都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單獨來做。這時候,父母要自願充當孩子的參謀,爭當綠葉。雖然,孩子年齡還小,缺乏處理問題的經驗。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是要儘可能的提供給孩子自我展現的平台。很多做父母的,尤其是母親,總是怕孩子做不好,處處代勞。這樣,一方面會使孩子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對孩子健全的人格成長也是極為不利的。

北京青年報上就曾有過一則報道,一個13歲的天才兒童,考入一所名牌大學,可是他無法自己料理日常生活,無法與其它的同學相處。入學不久就被退學了。原來,他過去的日常生活都是媽媽打理,就連學習也是媽媽跟着一起學,學完後再教給他的。

  3.容易受到壞的影響

13歲—16歲的孩子思維敏感,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壞的影響。所以作為父母要經常關注孩子的各種情況,尤其是他交往的朋友。儘量給孩子創造一個單純的、積極的成長空間。事實上,我們努力使孩子考入重點中學的實驗班,經過國中三年努力使孩子考入重點高中的實驗班,以致將來考入名牌大學。不僅僅是為了使孩子接受最優秀老師的指導,也是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競爭環境。

綜合上面的特點,我們給家長們提供以下這些建議,以供參考:

1.在上七年級之前,與孩子進行一次深入的交談,列舉一下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國中學習的重要性,鼓勵孩子,並表達一下做父母的期望。

很多孩子剛步入七年級,經歷了辛苦的小升中,都會出現鬆懈的情緒。所以父母一定要幫助他明確目標,為他鼓勁。

2.對孩子的教育儘量是單獨的,談話性的,避免公開的申斥。

孩子在十幾歲的年齡,最好面子,也就是自尊心很強。所以對孩子的教育儘量避免在公開場合,尤其是在他的老師和同學的面前。

3.改變只説不做的教育方式。儘量避免蒼白的説教,而是身體力行,為孩子做出表率。

去年,我的班上有個孩子特別喜歡在做作業的時候看電視,他的爸爸媽媽為了改正他的毛病,在孩子學習時,不僅不讓孩子看,自己也不看電視,避免孩子分心,效果特別好。

4.對孩子一定要嚴格要求,避免在孩子面前過於隨便,保持在孩子面前的威信。

5.切忌不要總是在孩子耳邊講,自己怎樣為他付出,拿自己小時候與他對比或拿別的孩子與他對比。

這樣做,只能招來孩子的逆反心理。要就事論事,具體的分析問題,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埋怨,比較。

6.多跟老師交流,隨時關注孩子的變化。但要跟孩子説明,自己只是關心他,願意幫助他解決問題。不是想監視他,不是不信任他。

7.引導孩子結交積極上進的朋友。

在孩子的成長階段,除了父母和老師,朋友對他的影響是最大的了。尤其有些問題,孩子不願意跟父母和老師交流,更願意與自己的朋友分享。一個好的朋友可以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健康的成長。

8.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

父母不能成為孩子學習的枴杖,遇到孩子不懂的問題,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引導他自己動腦思考,而不是完全代勞。

9.在孩子成績下降的時候,首先,要做的不是責備,而是鼓勵。

孩子的成績下降的時候,一般自己已經很傷心痛苦,甚至灰心了。作為家長,應該表示關切,鼓勵他,幫助他樹立信心,幫助他具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責備會疏遠他與你的距離,以致今後出了問題,也不會再主動拿出來與父母協商。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3

許多家長一直覺得現在的孩子不理解當父母的心,覺得自己的孩子很不懂事,從不聽父母的教導,很任性。但當父母的是否想過自己有沒有很好地與自己的孩子溝通過。暑假期間,大多數家長都因工作忙沒有時間或經濟條件不允許,故不能帶孩子外出旅遊,但平時也很少有時間陪孩子,有時就只在吃飯的時候叮囑幾句,叫孩子要好好複習功課,不要只顧着玩,跟平時上學時間差不多,也沒有特別的溝通。

在這裏提出幾個在暑假裏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方式供家長們參考:

一、帶孩子外出旅遊

經濟條件允許可以去參觀古蹟名勝;沒錢也沒關係,因為沒錢人也有沒錢人旅遊方式。一般的孩子都對外面充滿好奇心,這一遊,不但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並且在欣賞自然美景的過程中與孩子進行了一次很好的交流,同時也清洗了孩子被“污染”了的心靈。

二、帶孩子參觀自己的單位或工作場所

讓自己的孩子明白自己為了賺錢供他們讀書不辭勞苦,讓孩子從中感受到父母的偉大。這種情境下,孩子們都會默默地下定決心,好好讀書,為父母爭一口氣。

三、晚上儘量拒絕一些可去可不去的邀請或少打幾回麻將

用一些時間像朋友般地陪孩子看看共同喜歡的電視節目或電影;家裏有電腦,可以陪孩子一起上網,引導他們健康上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

四、陪孩子逛逛街,從中讓對方瞭解彼此的愛好。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4

 溝通技巧一:平等

教師在教育學生時不能居高臨下,不能搞特殊化,不能要求學生是一套,對待自己又是一套。一定要俯下身,與學生平等相處,這樣才能得到學生的尊重和信任,學生才願意與我們溝通。

記得有一次,學校召開冰上運動會,我與學生冒着零下二十多度的嚴寒在冰場上一凍就是兩個多小時,有學生説:“老師,您進樓裏暖和一會兒吧!”我看了看學生們跺腳的樣子,回答道:“你們不是也同樣冷嗎?我們一起堅持,共同戰勝寒冷好嗎?”學生們都笑了。那笑容是温暖、是理解也是和諧。

  溝通技巧二:榜樣

教師要努力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同時運用周圍人的榜樣力量教育學生。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我不但要求學生做事認真,而且對自己的要求更是嚴格。我的教案和上課的板書字跡端正清晰,從不敷衍了事,時間久了,學生的作業也工整了。我從來不隨便撕紙、亂扔雜物,而且要求學生見到紙屑等雜物隨手撿起丟進垃圾箱內。我每時每刻也都是這樣做的,學生也漸漸地養成了好習慣。想要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老師首先要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良好的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良好的習慣。

學生都有崇拜優秀人物的心理,他們總是喜歡拿自己與優秀的人相比,希望自己能夠像優秀的人一樣。可見,每個孩子天生喜歡向自己喜歡的榜樣學習。我經常抓住學生的這種崇拜心理,幫學生選擇一個優秀的榜樣,由此讓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

  溝通技巧三:道歉

我在教育工作中曾經碰到過這樣一件事:有一次,我想把學生的筆記本收上來檢查,看一看學生做筆記的情況如何。當筆記收到一半時,科代表跑過來對我説:“有同學只做了一張紙的筆記!”説着,就把只有一張紙的“筆記”交給我。我看了看名字,是個平時比較調皮搗蛋的學生的,作業也經常不做,幾個任課教師對他都沒有什麼好印象,這時我怒氣沖天,一把撕掉他這張筆記,還朝他喊道:“你還要不要志氣了?”説完,我繼續檢查筆記,並沒有顧及他的反應。下課後,我穩定了情緒,反思自己的言行,覺得自己沒考慮過學生的自尊心,更不尊重學生,師生平等也拋到腦後了。於是,放學後,我找到這位學生向他賠禮道歉,並和他交流了做筆記的重要性,瞭解了他為什麼只做了一頁筆記的原因。第二天早會時,我在全班學生面前向他表示歉意。我在全體學生面前的誠懇道歉讓他很出乎意料,也很感動。於是,第二天,在我的辦公桌上出現了一本嶄新的筆記本,字跡工整,條理清晰,裏面還夾着一張小紙條,上面寫道:謝謝老師,是您的道歉與寬容讓我徹底醒悟,我把筆記補好了。老師請您相信我,我以後一定認真學習。從此以後,他認真完成作業,學習成績不斷提高。

  溝通技巧四:傾聽

傾聽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一種方法。傾聽能夠讓對方傾訴自己的心聲,能夠把心裏的鬱悶、壓力等不良情緒都發泄出來,從而心情舒暢、精神抖擻。在多年的工作中,每當有學生向我傾訴,我都要專心傾聽。哪怕一個牢騷滿腹、怨氣沖天,甚至最難調教的學生,在我耐心的傾聽後,常常會被“軟化”而變得通情達理。可見不管面對一個怎麼衝動或憤怒的場面,只要你積極傾聽,整個氣氛便會緩和。憤怒和衝動的學生在自由地表達了自己受壓抑的感情後,心理壓力得到一定程度減輕,而且通過你的認真傾聽,學生覺得自己的問題已經被老師重視和理解,精神上得到支持和鼓勵。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5

感謝老師的信任,讓我有機會在這裏和各位家長一起交流“關於與孩子溝通的話題”。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是每一個家長的願望。下面談談我們家的做法。主要有六點:

1、要樹立家長的形象。家長要愛學習、愛工作,少打牌、少打麻將、少爭吵。同時,家長之間要團結、和諧、協商,在孩子心中樹立正面形象,為孩子做好榜樣。

2、要進行適當的分工。當與孩子發生衝突時,不要兩個家長一起上。等大家都平靜了,另一個家長要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先檢討《資料庫》家長的做法,再指出孩子該如何如何。

3、要參與孩子的活動。家長要抽出時間,陪孩子一起鍛鍊、遊戲、娛樂,參與孩子的活動,才能進入孩子的世界,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才有共同的語言。

4、要關心孩子的利益。政府如果不關心羣眾的利益,幹羣關係就會緊張。電腦遊戲、MP3、獎金、肯德雞等都是孩子的利益。你關心他的利益,他才把當你朋友,才跟你説心裏話。

5、要尊重孩子的情感。孩子大了,對情感的要求越來越高,渴望得到家長的尊重。家長要創造寬鬆的家庭環境,與孩子説話,態度要誠懇,要尊重孩子,孩子才願意與家長溝通。

6、要講究談話的技巧。家長與 孩子談話,不要見面就指責,要本着“愛心、信心、耐心,不定性、不指責、不失望”的心理,採用“先外後內”、“先輕後重”、“先揚後抑”的談話技巧。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6

  專家:想要緩和孩子們的情緒,還是要依靠家長溝通技巧的提高和改善。為避免磨擦、緩解矛盾,這裏為家長們提出六條建議;

一、正確對待孩子缺點,切忌説話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二、學會留心靜靜聆聽孩子説話,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受重視;

三、學會以平等身份交談,這會讓孩子感到輕鬆自在;

四、只做孩子的顧問、盟友,不做經理人,提出建議而不插手干預;

五、家長要讓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不擅入他們房間,不問他們不想答的話;

六、把想説的話寫下來,以文字的形式進行交流,效果不錯。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7

一、孩子固執的原因

1、孩子的天然敏感

很多家長會發現,孩子2歲後變得特別喜歡説“不”,這實際上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標誌。自我意識的增強,讓他們對待某些事物越來越主觀,而這個過程是孩子必須經歷的,我們稱它為“執拗敏感期”。

所以説,這時的寶寶固執並不是脾氣壞,只是他們自己對自己有了更多的要求與安排,他們想要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想讓別人瞭解這一點,但又因為能力有限,就會經常和家長的主張產生衝突。願望達成之路被阻撓時,沮喪、失敗、委屈會讓孩子大哭。

2、家長的錯誤

小部分孩子的固執是受遺傳因素影響,大部分孩子的固執都和父母的教育有關。比如説父母十分嬌慣孩子,對孩子百依百順,無論是合理不合理的要求,家長都樂意幫孩子達成。過量的關愛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長時間下來,偶爾一次沒有滿足孩子,那麼孩子會用各種方式抗議大鬧,直到父母妥協,這不就是固執的一種表現嗎?

還有的家長對孩子實行的是嚴格式教育,不允許孩子有一點過失,一旦出現失誤,輕則訓斥重責打罵,長此以往,孩子的反抗心尤其強烈,就算真的是自己的錯也不肯低頭,越來越固執。

另外,有一部分孩子的固執性格是出自父母的心理暗示。比如孩子有時耍耍小性子,家長馬上會用任性、犯倔這些詞彙來形容孩子,給孩子貼上標籤後,孩子會認為:哦,我原來是這種孩子。他想不固執都難。

二、怎樣幫助固執的寶寶

1、不去諷刺孩子固執的後果

孩子固執於自己去完成某件事情,但卻受能力限制很難做好,比如想自己穿襪子,卻怎麼穿都穿不上,這時家長一定不要對寶寶説:你看,我説你穿不上吧!而是對寶寶説:穿不上沒關係,媽媽幫你!然後很自然的去幫助寶寶。

2、不必一味壓倒

孩子的固執如果合理,那就讓他們自己做主去做吧,等到自己無法完成時,他們會向家長求助的。這樣更容易培養起孩子的獨立與自信!

對於孩子所固執的事情,如果沒有危險性,家長可以給孩子充分的空間讓孩子去做,但若不合理有危險,那家長應該巧妙的引導孩子放棄做這件危險的事,對於固執的孩子要理解,但也要有規矩哦!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8

1、家長注意體會孩子的感受

如果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或者與好朋友或心愛的寵物分離時,缺少心理調節能力的孩子會難過半天。這時候就很需要家長的關心,但父母如果只是一味地告訴他“沒關係,堅強一點”,“這沒什麼好難過的”等話語,這就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一點都不能體會他的感受,如果父母把話改一改,比如説:“你很難過吧?我要是你也會有這種感受的。”相信孩子聽到這樣的話一定會有不同的表現。

2、家長注意孩子的反應與態度

現代父母由於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説話時,常常會急着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話做,最好不要有意見。這是一種不良好的溝通技巧,往往沒有仔細地把孩子的話聽完,而孩子感覺與父母難以溝通,代溝必然越來越深。所以家長與孩子説話時的耐心很重要,不但要聽完孩子的講述,還要理解孩子所表達的意願。

3、家長要及時瞭解孩子的發展程度

父母應該知道多大的孩子理解多少的話,如果父母盡説些孩子無法理解的話,或提出一些孩子達不到的要求,這是不好的親子溝通技巧。這不僅讓孩子覺得辛苦、壓力大,親子間對話也勢必難以搭得上線,就很容易形成交流不暢而使雙方之間有代溝的產生,甚至促使孩子出現心理問題。

4、在回答孩子的`問話時要注意方式

孩子提出問題時,應先了解其真正含意,並針對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問:“媽媽,你要不要去買菜?”這個問題的真正意義其實是:“媽媽,我想跟你一起去買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説:“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聽了必定會很高興,因為這正是孩子當時的心願。

5、家長對孩子説話時要避免用負面意義的説話語氣

所謂的負面比如家長不要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趕快……”、“限你在五秒鐘內……”、“我數到一、二、三……否則……”、“你應該……”、“你真笨”、“你好環”、“你太讓我失望了”、“不可以……”等等帶有指揮、命令、警告、威脅、責備、謾罵、拒絕等負面意義的説話語氣。而且説的多了,孩子對此更是無所謂的態度,所以家長再説類似的話就沒有任何意義,還讓孩子感到厭惡。

6、在與孩子交流的話題上,可以經常變換新鮮的內容

常變換新鮮的話題會引起孩子的興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發生了什麼事?”、“你知不知道為什麼小孩子最喜歡恐龍?”、“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不到地球……”等問題,相信會比“今天過得好不好?”“快樂不快樂”更能吸引孩子。因此有時一些囉嗦的話反而起到更好的效果,只是要運用得當。

7、家長要懂得充實孩子的生活經驗

父母與孩子對談的題材,大部分是來自生活之中,因此培養孩子一顆敏鋭、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帶領孩子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車子的顏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説話內容、百貨櫥窗等,都可以成為談話的素材,孩子的觀察力會自然而然地提高。當然,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所以父母的引導對孩子是十分重要的。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9

各位親愛的家長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想分享、以及和各位探討的是:“怎樣和孩子溝通才能使彼此的關係更和諧,怎樣和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溝通才能幫他們平穩度過青春叛逆期”。

大家都知道我們家有三個年齡跨度相當大的孩子,大的上八年級,小的才剛上幼兒園小班。身為母親,和他們之間的關係和諧,讓他們平安順利長大就是我和他們之間溝通的目的!我們羣內很多人只有一個孩子,一般的是兩個孩子,而我卻是三個孩子,因此在溝通方面我要比大家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不過,這也使我在實踐中獲得更多的經驗。今天,我想重點分享和正在青春逆反期的老大的一些溝通技巧,希望能給家有青春叛逆期孩子的父母帶來一些幫助,也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評和建議。

相信很多父母都會有和我一樣的苦惱和擔憂:我家的乖寶寶怎麼上了國中後變得好難管教?什麼都要聽他們的!做錯事多批評幾句就要頂嘴!有的孩子罵狠了甚至逃學曠課、離家出走,導致一些不好的情況出現……

我常常覺得父母教育孩子,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鬥。我們要和孩子鬥,要和自身的種種弱點(比如貪玩、易怒、不能持久等)鬥,要和社會環境鬥……要想打贏這場戰鬥,我們必須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兵家有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所以,我們要先了解對手,也就是孩子各個年齡段的心理特徵。青春期的孩子生理髮育和心理髮展都會出現劇烈的變化,面對這些,他們的情緒難免出現波動。他們會覺得自己懂的已經太多,在某些方面甚至比父母懂得還要多,所以渴望像大人一般獨立,像大人一般得到尊重。其實這些都是好事,想想我們自己小時候不也有過這樣一段經歷?

在這裏我不想説那些大家都懂的大道理,就説説自己在日常當中是如何和孩子溝通的吧。在説這些之前,我想説一句我經常和孩子説的話:最好的修養就是將心比心。我不喜歡整天聽人嘮叨,所以,我儘量避免嘮叨孩子。

我總結出五個和孩子溝通的小法寶。

我的第一個法寶:當孩子出現錯誤,用寫信的方式和他們溝通。

任何良好的親子關係都是需要溝通的,而且是要建立在不傷害孩子自尊心、雙方都很愉快的前提之下的溝通。以前,我的性子很急躁,發現孩子犯了錯誤時,容易因為惱怒而衝動地説一些傷害到他們的話,結果,我發現這樣做不但達不到目的,反而會使孩子的情緒變得更不穩定,和他們的關係也越來越糟。這不是我想要的,我得想法改變。後來,我從《曾國藩家書》中得到啟發,便試着在發現孩子犯錯時寫條子,再後來變成寫信。在寫給他們的信裏面,我會講一些故事,讓他們從別人的故事中比對出自己的錯誤。在用這個方法時,我分析問題、指出孩子不足時的的頭腦是冷靜、清晰的,孩子們接受批評或建議時的頭腦也是冷靜、清晰的,這樣子一來,我和孩子之間便避免了很多因情緒失控而產生的衝突,雙方的關係也自然而然的好了。

我的第二個法寶:陪孩子看電視、電影或同一本書等。

很多的父母會説,孩子越來越大,越來越沒有共同語言,在一起,好像無話可説了。這方面的困擾,我好像還沒出現,因為我會和孩子們同看一些電視(我們一般看記錄片和科教片)、電影或課外書,看完之後,我們會一起討論電視或電影中的情節,發表對劇中情節或人物或自然環境等等的看法。尤其是看書,我會和孩子一起討論哪本書好看,哪本書不好看,或者就書的作者和寫作手法等發表自己的看法。在這些討論中,我會問孩子,你和你的同學現在喜歡哪些書,為什麼喜歡?有時候,我還會問孩子喜歡聽什麼歌,要她把自己喜歡或同學中最流行的歌介紹給我聽聽。

我的第三個法寶:和孩子一起運動。

説到運動,我做得很不夠,因此我們家孩子也不太愛運動,到現在我們家老大都還沒學會騎自行車和打羽毛球,後來,我只好叫孩子爸爸帶大家一起去游泳,因為我們家兩個大的孩子前幾年學會了游泳。在游泳當中,我們會和孩子一起嬉戲,親子之間的感情便在這些嬉戲笑鬧中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我們還會向他們討教如何做蛙泳或蝶泳的動作。在充當老師的過程中,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覺得自己特別棒,也就是説,他們會特有成就感。説到成就感,我想説句題外話,每個人都需要一定的成就感來對抗這個世界的種種挫折,小孩也不例外。還有,據科學家研究證明,運動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會使人的大腦中產生一種叫多巴胺的物質,這是一種可以使人變得更快樂的物質。想想看,有時候我們自己心煩時來一場大汗淋漓的跑步之後,是不是也會開心得多?

我的第四個法寶,適當示弱,告訴孩子:你讓我受傷了。

有的家長會認為在孩子面前示弱會失去威信,影響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對於這一點,我不認同,我覺得在孩子面前示弱就是用實際行動告訴他們,沒有人是萬能的神,每個人都有長處或短處,坦然面對和接受自己的失敗或不如人,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一個人能接受自己的種種不如人,他的心裏就會少掉很多的不良情緒,比如挫敗感、嫉妒心等,這樣人的心態會比較平和,比較容易滿足,這些也是使人內心真正快樂的必備元素。所以,我會告訴孩子:媽媽做事累到了,媽媽的身體有點疼痛,某些事情使媽媽覺得力不從心,媽媽被某些人或事傷害到了……

我的第五個法寶,帶他們一起勞動。

這第五個法寶我其實不捨得使用,不過以後我會盡量的多用。我常常會想:為什麼孩子不懂自己的艱辛?為什麼自己小時候那麼體貼父母、那麼乖巧聽話?為什麼我們的成長沒那麼多讓父母頭痛的叛逆?答案就是勞動。我們小時候有幾個不用跟着父母上山下地?有幾個人不知道父母養活我們的艱辛?有個詞叫“感同身受”,意思是:雖未親身經歷,但感受就如同親身經歷一樣。對這個詞,我一直表示不敢認同,試問,沒有相同的經歷、沒有親身經歷,感覺能一樣嗎?能產生共情嗎?

暑假時,我們家孩子做作業愛拖拉磨蹭,我一時火起,就叫她不要做了,和我們大人一起搬木皮,並且還給點工資。結果搬了半天后,她就嫌太累,不肯再幹了。我見此就説:父母就是靠做這個掙錢養活你們的,不喜歡幹就多讀點書去幹點別的什麼!此後,孩子寫作業就變得越來越認真了起來。意識到這點,現在我每天都會帶着老三一起做家務,讓他站在凳子上面炒菜,母子倆説説笑笑,其樂無窮。我想,只要我一直這樣堅持下去,他一定會長成個體貼父母的好孩子!

和孩子溝通這些事情,也是可以巧妙點的。有一次,孩子把我手裏的東西奪了,我去追着要,結果追來追去追不到,無可奈何,我便倒到地上假裝像個孩子一樣大哭大鬧。結果,孩子看了又氣又好笑,只好乖乖的舉手投降,把東西還了給我。當然,我的方法不一定適合其他人,我們家的孩子是吃軟不吃硬的,我只好用這種耍賴皮的方式來達到目的,大家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找出他們的軟脅,想出合適的方法來溝通。

好的,我的方法大概也就是這麼多了,希望有值得參考和借鑑的意義。最後,我想説,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家長朋友們真正用心去尋找適合孩子的溝通方法,是沒有做不到的。

孩子是家庭、也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我相信只要大家儘量多花點時間和精力,我們的孩子都會成為一個有用之才,成為一個讓我們在年老時省心省力的孩子!祝大家身體健康、工作順利、生活愉快!謝謝大家!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10

(一) 避免兩極教育誤區

家長應辯證看待孩子的青春叛逆期,該階段是孩子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其個性和創造性都恣意升騰,侍機張揚;同時,由於孩子身心發展、所受教育的侷限,他們形成的諸多想法並不成熟甚至偏激,這就需要靠外界教育正確引導孩子。但在現實的教育中,一些家長卻很容易陷入教育兩極分化的誤區。

誤區一:全面打擊。有的家長面對孩子的叛逆言行,如頂嘴、不聽話等,大為惱火,覺得不把孩子的這股“邪勁”壓下去,孩子就有可能變壞。於是家長採取了強硬的措施,非打即罵。漸漸地,孩子表面上恢復到以前那個言聽計從的“乖孩子”,實際上,已關上心靈深處那扇與父母交流的大門。

誤區二:放任自流。在現實中,一些家長面對難教的孩子,在幾度管教而無多大起色後便失去了信心,開始對孩子放任自流。此時,無論孩子的言行、想法怎樣,家長都不再過問、指導。久而久之,孩子受到不良影響,行為發生偏差,待家長懊悔時,才發現已耽誤了孩子的一生。

(二)下放權利給孩子

徐教授稱,孩子進入青春叛逆期後,格外渴望得到外界的認可和尊重。所以,家長要注意對他們下放各種權利,以幫助孩子從不諳世事向成熟過渡。

自主權“你應該”、“你必須”、“你懂什麼”諸如此類的話是不少家長的口頭禪。徐教授建議家長們面對叛逆期的孩子儘量少説這樣的話,內心深處認為自己已是大人的孩子是不會接受這種命令的口吻的。

發言權“考不上大學就去掃馬路”等話語,不少家長都對孩子説過,雖然是為了孩子好,但他們的耳朵已經長繭,叛逆期的他們對這些話可以説是“百毒不侵”了。這時家長應少説多聽,瞭解孩子到底在想什麼。

時間支配權這個時期的孩子渴望擁有自己的小天地,所以,家長不要自作主張,將孩子的時間按自己的意願排得滿滿的,要將時間交由孩子自己去安排,對安排的不合理處,家長再以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議,千萬不要全盤否定孩子。

表決權家中的一些大事,如搬家、買房之類的,不妨同孩子商量一下,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徵求孩子的意見,有着民主氛圍的家庭,孩子一般能主動向父母靠近。

隱私權孩子在進入國中後,一些家長髮現,以前經常跟自己説心裏話的孩子變得不太愛搭理自己了,孩子開始有了自己上鎖的日記本、私人信件。徐教授稱,如果孩子實在不願同家長交流,也不必過於強迫,尤其是不要偷窺孩子隱私,尊重孩子的同時也為自己贏得了尊重。

(三)親子溝通有技巧

對於叛逆較明顯的孩子,家長會感覺到與之不好溝通。徐教授介紹了幾條比較實用的親子溝通技巧。

尊重孩子家長不要老是盯着孩子的弱點,不要拿孩子的短處同別的孩子的優點比較。在與孩子接觸時,家長應儘可能多找孩子的優點,並多鼓勵,減少孩子對家長的抗拒心理。

換位思考家長也是從青春叛逆期走過來的,只是沒有現在的孩子表現得明顯,所以面對孩子令人不解的行為,不妨換位思考,想想孩子為什麼會這樣。有了共鳴後就會理解孩子,能找出問題的癥結。

忌從學習入題同孩子交流,家長不要老以學習成績入題,這樣只會讓孩子心有壓力,懷疑家長交流的動機。交流時,家長可以從家事入手,將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後,再談正事。

穩定情緒家長帶着情緒去教育孩子,肯定是不理智的,會導致孩子愈加抗拒。所以,家長在急躁、心煩、不冷靜的時候,不要教育孩子。待冷靜後,再去同孩子交流。

允許孩子犯錯這個階段正是孩子形成主見的關鍵時期,小錯肯定難免,所以,家長應該允許孩子犯一點錯、吃點虧,不要過分束縛孩子的手腳。同時,家長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叛逆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強,家長的良好言行能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如果父母的教育能做到這樣,再叛逆的孩子也會和自己的父母成為朋友。因此,希望家長在與叛逆期孩子溝通時,應注意以上的三大原則,正確看待孩子的叛逆期。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11

寶寶在兩歲的時候是很調皮的,他們可能會經常做出一些讓家長生氣的事情,在幼兒教育中,家長想和他們講道理,但是家長們看着兩歲大的孩子説,這麼小的孩子話都不會説還能和他們講道理嗎?是的,我們可以用一下三個方法和寶寶講道理。

1、用孩子體會過的感受講道理

我們往往對自己經歷過的事情有一個很深的記憶。美美不到1歲時,對家裏的電飯煲煮飯時冒的蒸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老想伸手去觸摸,我們都很擔心會燙着她,於是就教育她説這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你可能會被燙傷的,但是她就是聽不下去。終於,在一個冬天的早晨她停止了這個危險的舉動,願意就是她摸暖氣管時被燙了一下,我告訴她這就叫“燙”(後來我摸了暖氣片,真的是很燙),於是她就記住了。當她再伸手去摸鍋裏的蒸汽時,我就告訴她“燙,暖氣燙了你,白汽也燙”,還帶她走到暖氣邊。這時她就開始邊説“燙”邊後退,也就不再靠近蒸汽了。

2、讓孩子從大人的感受中懂得道理

孩子其實非常善於察言觀色,他們經常在大人不注意的時候觀察模仿。如果大人有不高興的情緒,他們也會琢磨這個表情的含義。美美不愛吃絲瓜,有一天我做了一個絲瓜炒雞蛋給她吃,她吃了之後馬上就吐出來。起初我們以為是有什麼籽,不過把籽全都去除了再給她吃她還是吐。我板起臉來告訴她,如果不愛吃可以告訴媽媽,這樣吐得一地髒髒的,媽媽不高興。她看了我的表情後,低着頭也不高興了,竟然抓起我的手咬我。我告訴她把媽媽咬疼了,她是明白什麼是“疼”,因為孩子摔了碰了的時候我都告訴她這叫“疼”。我問她現在媽媽疼了,怎麼辦呢?美美看着我,想了想,用小手輕輕地摸了摸我的手,相當於給我揉了揉,因為平時我就這樣對她的。我非常感動,表揚了孩子。這個就和絲瓜聯繫了起來,接下來雖然她不想吃,但是也含在嘴裏,看着我。最重要的是,她以後很少再咬人了。

3、讓孩子從大人的示範中明白道理

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孩子聽不懂複雜的話,但是父母平常的做法會給孩子一個示範性的作用。孩子在發展自我意識的時候,我知道很多父母都會不自覺地説“這是你的,不要給別人”。久而久之,孩子的確會特別保護自己的玩具以及食物,誰也不能動,包括最親近的人。美美在這個方面就顯得比較沒有“心眼”。她也知道什麼是自己的東西,但是在家裏我們會經常和她交換物品,包括吃的也不是隻給她自己吃。所以,當她在外面玩,看到別的孩子為了爭奪玩具而哭泣時,她會主動把自己的玩具讓給別人。美美當然也有自己物品的歸屬感,無非是我們不讓她獨佔罷了。同樣,如果不希望孩子登到高處危險地向下看,大人也最好不要當孩子的面站在凳子上或牀上關窗户。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12

總有父母抱怨,慢慢地搞不懂孩子的一些做法,不妨試試一下幾個方法,你就會發現,讀懂孩子的心思並不是一件難事。

  平等相處

小明已經5歲了,在家裏,父母叫他做事情時常常會這樣説,“去把杯子拿來”,“把報紙拿來”,“趕快去彈鋼琴”。

雖然有時候小明很願意去做這些事情,可是每每聽到這樣的話,反倒沒有動力了。

點評:“把杯子拿來”和“幫媽媽把杯子拿來”兩句話,在成人聽起來差不多,但孩子的感受卻會有很大的不同。孩子雖小,但同樣不喜歡命令式口吻,喜歡受人委託。所以,每當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時,作為孩子的養育者,如果總是難以忘記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就會在和孩子溝通時難以保持平等的地位,“你要”、“你應該”、“你不能”等詞語會常常掛在嘴邊,其結果是家長談得越多,就越可能説一些不該説的話,這樣,孩子就漸漸失去了與家長交流的願望。

  學會傾聽孩子

3歲的小新是家裏的小皇帝,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十分寵愛。小新的愛好是看圖畫書,等爸媽回來,他就要手舞足蹈地跟父母彙報“讀後感”,但由於他説話不清楚、表達吃力,爸爸往往聽到一半就看報紙去了,任由小新自説自話。

成長心理點評: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候,往往只顧自己“暢所欲言”,這其實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讓他們閉嘴,發展下去就會演變成為最常見的錯誤——説教。孩子也有渴望交流的願望,他們也希望自己的話能被好好傾聽。

每當孩子跟父母説話時,父母應儘可能放下手頭上的事情,全神貫注地聽孩子説話,這能讓孩子覺得父母很在意聽他説話,孩子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勵,會很願意説出自己心裏的感受。

  勿以親友做對比

“你看,隔壁的小濤都會做100以內的加減法了,你還什麼都不會,你怎樣才能趕上人家啊?”“樓下的那個妮妮實在太不像話了,去年讀一年級以來,數學從來沒考及格過,將來你可別這樣。”讀大班的小菲現在最怕聽到媽媽提小濤、妮妮,原來大家常常在一塊玩,可是自從聽了媽媽的嘮叨,她都不知道自己還要不要和他們一塊玩了。

點評:兒童由於抽象思維尚處於發展階段,所以在告訴孩子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時候,不要給他們一個籠統的“好孩子”、“壞孩子”的概念,而應該具體和清楚,更多時候還需要一個樣本。不過,這個樣本最好是從故事書、動畫片、文學典籍中尋找,會比較穩妥。父母若是以親戚朋友為例,恐怕會為自己的孩子將來建立人際關係製造難題;另一方面,父母片面的評價會無形中傷害到其他人。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13

1、真正地去“聽”你的孩子講話。當孩子和父母交談時,父母應該“停止手中所作的一切事情”。如果父母繼續他們在做的事情,孩子會認為父母對他們所説的事情不在乎。

2、不管孩子説什麼,千萬別笑他。孩子的世界與想法是和大人們不同的,除非孩子自己也在笑,否則別去笑他。尤其當孩子很認真地告訴你什麼時,你輕蔑或不相信的態度,只會傷害孩子,而且以後也不再跟你談了。

3、主動分享自己的感受。當然,做父母的,不需要把心中的擔心向孩子表明,去增加孩子擔憂的心理負擔,但有時不妨主動地與孩子分享自己的心情、感受,及對事情的看法,孩子當然也就比較容易向你訴説他的心情、感受與看法了。

4、必要的時候只要傾聽,不要説教。在與孩子聊天的過程中要注意傾聽,讓孩子把真實感受説出來,要誠信的聽,不要急於説教。如果你與孩子一開始聊天就開始變成“你説教孩子聽訓”的模式,那麼這樣的聊天相信有第一次,第二次,孩子就不會與你第三次的聊天。在與孩子聊天的過程之中只有正確的方法,我們才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瞭解孩子最真實的想法。

5、充分利用身體語言。目光的接觸、手拍一下孩子的肩膀,將上身略為前傾地聽孩子講話等,這些小動作,皆能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意願。當然,也別心急,指望一坐下來,孩子就會滔滔不絕地開講,但你可利用一些自然的身體語言,讓孩子知道,你已準備和他“聊”了。

6、瞭解孩子的想法。大部分時間,孩子只是想從他信任的成人中,確定自己的想法與做法。所以,我們可在瞭解情況後,做個回答或支持。

7、成為孩子受到鼓勵的來源。當孩子信任父母,有疑難時和父母商量時,父母要讓孩子覺得他得到了父母的肯定與認可。而不能讓他有自己很無用,做了許多讓父母失望的事情的感受。當孩子來到跟前,向父母述説時,父母要認真聽,並不時給與他一些鼓勵的話語。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14

  注意傾聽

國中家長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傾聽,用心傾聽孩子的訴求,對於孩子訴説的內容,一定要用心的傾聽,並且最好能夠給出適當且滿意的迴應,這樣才是有效溝通的前提。

  寬容與嚴格相結合

家長教育孩子,老師教育學生,説的最多的也是“嚴格要求”。的確,嚴格要求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能夠使孩子按照成人理想的模式發展,少走彎路,這方面有不少成功的範例。但是更多的還是要寬容,寬容更多的是對孩子感情、心靈上的寬容,讓孩子有健康的心態在寬鬆的環境下接受嚴格的教育。

  平等交流

家長在於孩子溝通的過程中,要保持平等的交流,不能居高臨下的命令孩子,如果總是命令孩子一方面可能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可能導致孩子膽小怕事,不敢表達自己。

  尊重孩子的隱私

孩子希望受到尊重。因此,父母應該給孩子一些空間,允許他們保有自己的隱私,偵查舉止會破壞孩子對家長信任。父母和孩子可以制訂一個專屬的“孩子的隱私合同”,寫下什麼事情父母可以知道,哪些事情屬於孩子的隱私。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15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一生的發展十分重要。因此家長與孩子的溝通至關重要。

一、身教重於言教

家長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養,樹立自己的威信。一個不愛學習只顧自己吃喝玩樂的人,一問三不知的人,品行惡劣,行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人是不會培養出好孩子的。

二、要注意親子教育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關注他們成長,有的父母與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經常溝通。大多數父母以忙為理由,忽視親子教育。父母的親子教育應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髮展的前面,所以父母應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斷學習,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贏得孩子的尊重和愛戴。

三、營造一種良好的知識環境

孩子學習要有一個好的小環境,不求高檔,但求氛圍,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閒談,無知的人儘量少在家中接待。另外也要創造和睦、祥和、穩定的家庭氣氛。

四、無條件信任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孩子的終身榜樣。孩子身上的優點、缺點、好習慣、壞習慣基本上來自父母和周圍環境的薰陶。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要對孩子做到欣賞優點,包容缺點,允許孩子有不完美。父母無條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重要基礎。

五、多讚美、少批評

恰到好處的讚美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潤滑劑。家長對孩子每時每刻的瞭解、欣賞、讚美、鼓勵會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切記:讚美鼓勵使孩子進步,批評抱怨使孩子落後。

六、糾正孩子的關鍵性缺點時一定要注意考慮成熟,選擇最佳地點和時機

最後請家長們記住以下幾句話: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瞭解孩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