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班主任工作案例

來源:文萃谷 1.64W

環境是一種無聲的語言,美的環境能陶冶人的性情。每個學期一開始,班級佈置總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情,更何況我們新校舍的教室後面一塊雪白的瓷磚牆取代了黑板報。

高二班主任工作案例

這是因為歷年來的黑板報存在的一些弊端:首先,這塊園地鍛鍊的是部分學生(書寫漂亮,繪畫有功底,習作優秀的)。其次,它內容侷限(一塊黑板報上無非只三四篇文章)。再次,更換要兩個星期一次。最關鍵的是久而久之,變成了為了檢查才更換。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和功能。基於此,新校舍的教室後面取而代之的就是一面寬大的牆,希望以此給學生一片自由廣闊的展示天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留地”。習慣了黑板報的書寫,偌大的一面牆的佈置和設計確實給了師生一個很大的工作量和創造性的任務。給了一個星期的時間進行佈置,讓我們跟隨鏡頭去看看:

A類:時間已是放了晚學,教室裏的牆上佈置已經完畢,教室裏也已經沒有了老師,一切靜悄悄的。

B類:時間放晚學過後很久了,教室裏仍舊燈火通明,老師還在努力地忙活着,這下子變成了專業設計師了。

C類:時間已是晚上十二點,教室裏還有老師一個人默默地在佈置着。

看了這三組鏡頭,再來看看學生的表現。當我們走過一個個教室,發現:

A類班級的學生興奮異常,自豪萬分,還滔滔不絕地給我們介紹佈置和設計的過程,特色等。

B和C類班級的學生同樣高興,可是並不激動,也沒有同學想要介紹的慾望。

原因:A類教室的佈置,學生做了主角,從設計到策劃到佈置,全部是學生齊動手。B和C類教室的佈置,老師承擔了“全部責任”,既很累又忙到很晚。

[評析]

看到這則案例,讓我想起這樣一則故事:

法國的南部,一向以盛產葡萄而聞名。葡萄種植園的園農們為了把成熟的葡萄早點兒賣出去,將摘下的葡萄堆放在路邊,招攬過往的遊客和顧主。儘管他們個個累得疲憊不堪,但是成筐的葡萄卻很少有人問津。然而,有一個葡萄園裏的生意卻特別的紅火,前來買葡萄的人絡繹不絕。而經營這個葡萄園的園主竟是一個年邁的老婦人。原來她覺得其他園主把葡萄摘下來,再拿去賣既費時費力,又無法滿足遊客盡情參與和自由挑選的願望。可謂吃力不討好。於是,她想了一個辦法,凡是想買葡萄的人,只需在園子門口的鐵罐裏投放五個法郎,便可以在葡萄園裏隨意摘上一籃子葡萄。老婦人只是準備了一些籃子,坐在園子的門口輕鬆地收收錢,然而她家葡萄園裏的葡萄卻是第一個賣完。

老婦人的經營策略正是抓住並利用了人們渴望參與的心理。試想,如果去路邊購買葡萄,五法郎就只是換回等值的葡萄而已,錢貨兩訖之後,只好提着葡萄走路。而同樣是五個法郎,在老婦人那兒,則可以自由自在地走進園子,可以隨心所欲的選購葡萄,可以縱情飽覽園裏的風光。這種經營方式讓每一個遊客在人格上受到尊重。在採摘中,體驗到樂趣,滿足了內心需求。它的高明之處豈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買賣所能相比的。

這位老婦人賣葡萄的成功經驗在於,她多給了遊客一個參與的機會。

再來看看我們的老師,A類班級的老師在進行班級設計和佈置的時候,讓學生參與其中,在參與中有快樂,有滿足,不僅發揮了學生的主體,開發了潛能,同時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熱情。讓學生感受到教室是我們的家的主體意識,一種親切感,自豪感油然而生,學生才會為此樂而不彼。同時減輕了老師的工作量,可謂一舉兩得。

B類和C類老師,我們在佩服他們對工作一絲不苟,認真踏實的`同時,不免要思考,他們少了一份機智,做的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只知道自己默默的付出,沒有學生的參與,沒有師生的合作互動,無形中剝奪了學生思維,嘗試,體驗的權利,抑制了學生個性發展和創造力的發揮。

[思考]

1、讀下面的一段話,説説我國課程實踐中資源意識的差距在哪些方面。

有這樣一個説法,美國的教師教學生畫蘋果時,提上一袋蘋果,一人分一個,讓學生看、摸、聞甚至咬上幾口,然後開始畫蘋果。結果大多數學生第一次畫出來的像西瓜,第二次畫出來的像梨,第三、四次畫出來的才像蘋果。而中國的教師教學生畫蘋果時,只帶一支粉筆,先對全班學生講畫蘋果的注意事項,然後在黑板上一筆一畫地示範,學生照着老師的樣板畫出來。結果,所有的學生第一次畫出來的就像蘋果。

比較而言,美國的學生雖然畫得費勁且不太像蘋果,但畫出來的卻是“生活中的蘋果”“自己的蘋果”,中國的學生雖然畫得輕鬆且很像蘋果,但畫出來的卻是“黑板上的蘋果”“老師的蘋果”!

2、想一想,你身邊有哪些可以利用的類似資源?你打算怎樣更好地利用?

勞動,可以如此美麗

[案例]

下午照例又要進行全校性大掃除。中午在校吃完飯後,我踱到班上,看着髒兮兮的走廊和教室,不禁皺起了眉頭。得先把走廊擦乾淨,下午把桌子搬到走廊上,然後才能徹底打掃教室。正尋思着,一抬頭看見班上幾個在校用餐的男生正在走廊上追逐打鬧,我靈機一動,試探性地問:“和老師一起把走廊擦乾淨,行嗎?”聽了我温柔的命令,幾個男生儘管不太情願,還是拿起勞動工具,和我一道幹了起來。

在我的帶動下,大家先在地面上灑了些水,繼而倒了點洗衣粉,便開始拿出板刷、清潔球之類的工具擦起來。雖説是水磨地面,卻磨得極為粗糙,因為很難把嵌在凹縫裏的污跡擦去。我也半蹲着和孩子們邊聊天邊吃力地用鐵絲球擦拭。這時,小胖子孫浩人叫起來:“周老師,我家洗浴缸的塑料刷子最管用,輕輕一擦,污跡去無蹤。”“真這麼神奇?”孩子們紛紛圍上來,要拿手裏的鐵絲球跟他換。我笑着説:“沒想到工具也大有講究,只有擦了才知道哪樣工具最好使,這就叫勞動出真知。”孫浩人則洋洋得意,帶着他的塑料刷子幹得更起勁了。不用我指揮,他專揀最髒的地方擦,看來他挺能幹的,平時還真沒看出來!

中午的太陽還挺猛的,我和孩子們脱去外衣,依舊邊擦邊拖。這時孫浩人給我兩個橘子,我輕輕剝開它,塞進孩子們嘴裏,多出的兩瓣給了翟正,這孩子平時父母極少關心他。孩子們一改往日動嘴不動手的習慣,地面漸漸白了,亮了,露出了淺藍、淡綠相雜的水磨花紋來。“哦,終於乾淨了!”我長長吁了一口氣。一直跟在我們後面拖地的呂品向我們建議:“周老師,擦乾淨之後再用水衝一衝,就會更加乾淨了。”“行!”呂品急急打來一盆水,倒在地面上。“呀,真的一塵不染!”“哈哈,幹了之後可以在這兒午睡了。”孩子們興奮地欣賞着自己的勞動成果。

“快來看呀,多奇妙的景觀!”教室裏的女生驚叫起來,指着天花板讓我們看。可不,潔白無暇的天花板竟成了一方池面,那漾着的一圈圈漣漪,映着陽光發出迷離的光點,明晃晃地耀人眼。“為什麼會這樣呢?”驚奇的學生很快找到了答案,連聲嚷着:“是我們的走廊太乾淨了,剛才呂品把水倒上去,太陽光透過玻璃把水折射到天花板上。”我微笑着點點頭。“哈哈,我們生活在水晶宮裏。”“看呀,水面一動一動的,似乎魚鈎觸到了水面。”“我們可以來垂釣了。”------

[評析]

一次偶然的勞動,學生一個不經意的建議,竟使勞動一下子充滿樂趣、充滿誘-惑起來,竟讓我們乾燥、麻木的心一下子濕潤、詩意起來。由此我們想到另外一位中學教師的案例。

他發現班上有些同學輕視平凡勞動,他雖然在班會上講了許多平凡勞動的意義和重要性,但學生聽後卻不以為然。

於是,這位老師在一個星期天的早晨,組織學生到郊外去搞野炊,要求學生清晨四點集合。不少學生以為組織看日出,所以在晨曦來臨之前,都冒着初冬的寒氣趕到了。集合時,只見天上繁星未隱,地上濃霜雪白,街旁的路燈還亮着,整個城市還在酣睡之中。就在這寒氣襲人的黎明之前,幾十位清潔工人卻已經在認真地打掃街道了,紙屑、果皮、落葉等垃圾被一一清除了,林陰大道上露出了清潔的面容。當東方泛起了魚肚白,一輪紅日噴薄而出的時候,整個天地寧靜而美麗,清潔工人的剪影使學生們陶醉了。活動結束後,一位原先輕視平凡勞動的學生,在日記裏深情地寫道:“這條大街我不知走過多少次,可是從沒有感到它像今天這麼美,它簡直美得像首詩,而這詩的作者就是我平時瞧不起的清潔工人。清潔工人把我們的生活裝點得如此美好。”

勞動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課程,勞動中可以讓德育溶注,讓智育充盈,讓美育流溢。勞動課程的資源也需要我們去創造與開發。 [思考]

1、你感覺到校園裏勞動教育的缺失了嗎?

2、農村的勞動中,往往藴藏着教育智慧,比如放鴨子,內行的人往往趕好前面幾隻領頭的鴨子,前面的鴨子走好了了,後面的就會自動跟着前面的走,一點也不亂。管理班級是不是有同樣的道理呢?請你挖掘生活中的教育智慧,比如肥田為何收癟稻,比如刀砍樹枝等等。

“沒有蛋糕的生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