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送教下鄉活動總結合集10篇

來源:文萃谷 1.83W

總結在一個時期、一個年度、一個階段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膚淺的、表面的感性認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統的、本質的理性認識上來,讓我們一起認真地寫一份總結吧。總結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送教下鄉活動總結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送教下鄉活動總結合集10篇

送教下鄉活動總結 篇1

在送教下鄉活動中,我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發揮典型教師的示範輻射作用;改變了過去的教研指導方式,將教研重心下移,面向比較偏遠的鄉鎮;到課堂上、師生中,瞭解農村學校在課改中存在的問題,解決教師課改中的困惑;……整個活動中,我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發揮骨幹教師作用,極大地提高了教研工作的實效性,推動新的課程改革,送教下鄉活動效果顯著。

一、 實現了送教者與看課者的雙贏

本次送教***學校,各校教師參加了觀摩。做為送課教師我精彩示範引領,課後教研員精當的點評,同時改變“一言堂”的局面,看課者也積極參與研討,送課教師與教研員針對困惑的問題,做了具體的指導、熱情解答,多角度、全方位為教師充電。

通過送教活動同時還歷煉了我,使我深有感悟,此項活動創造了磨練自己的機會,積累了許多借班上課的教學經驗,有利於自身專業化的成長。作為一名研究型教師,我積極投身於語文課程改革,通過不斷的學習、探索和實踐,探索出預習——彙報課的教學模式,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經實踐檢驗,我從調動學生的興趣入手,通過紮實有效的訓練,體現了開放的語文教學意識,在瑞廷鄉學校,面對陌生的學生不但可行,而且效果不錯!這無疑堅定了我本人的研究信心。我是第一次送教下鄉。為了更好的把課上好,我多次和教研員溝通、研究,反覆修改教學方案。在鄒主任的指導下,終於上了一節原生態的、具有新理念的、基層教師能學得來的、有一定高度的閲讀課。受到了老師們的好評。

送教下鄉活動為鄉鎮學校送去的是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課改信息、科學的教學方法和高超的教學技巧,廣大教師在相互交流學習過程中共同提高着。

二、提高了教學觀摩課的可信度

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有不少教師對示範課表示懷疑,認為示範課就是表演課。為此我為了使教學設計具有真實性、科學性、可操作性,所以我不受條件的限制,不管面對什麼樣的學生,不管有沒有多媒體同樣能上好課。讓參與看課的教師真切地意識到:不可一味埋怨客觀條件的差異,“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優化教學設計,充分挖掘學生自身具有的巨大潛能”是教學成功的重要因素。由於我在備課時考慮周到。所以,教師無論面對怎樣的學生,都會喚醒學生的學習的潛能。

三、認識到自己教學的踐行者、研究者

送教下鄉活動,搭設了校際間交流的橋樑,促進了校際聯動,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通過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我的課程視野開闊了,我學會思考了,教學研究意識也蔚然成風。

四、 使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不再抽象

送教下鄉充分發揮了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的專業引領作用,激發了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促進了教師之間的溝通,使教師在學習名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技巧、教學語言的同時,逐步意識到作為一名教師要不斷地及時地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學觀念和專業知識結構,努力轉變和改進教學行為,以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和發展。

隨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為了更好地把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送往偏遠山區,以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教師專業的均衡發展。區進修學校組織送教下鄉活動。送教下鄉工作受到基層學校的好評和歡迎。

送教下鄉活動總結 篇2

國小語文素養,是指國小基礎教育階段學生應當具備的語文知識、自身基本素質和修養,而要培養這些能力,讀書是關鍵。所謂“熟讀成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反覆地閲讀,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提高語文的認知能力,增強學生的求知慾。學生在讀中觸發形成良好的語感,在讀中積澱和感悟,在讀中進行美的享受,最終達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在語文素養概念中,要求語文教學具有較高的質量。合理的閲讀教學,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每篇課文都隱含作者獨有的思想情感,要想與作者產生共鳴,需要學生精讀文本,讀文產生感情,使其有身臨其境之感。

xx老師在教學《絨毛小熊》時,整堂課富有童真童趣,孩子們在老師親切的引領下,帶着對生活的感受以及豐富的情感領略了語言的魅力、課文的精彩。尤其是當孩子們上台分享自己和玩具相處過的快樂時光時,我覺得很有意思。這説明xx老師的這節課喚醒了學生的生活和情感,更重要的是通過仿照課文的例子把情感和生活變成了修飾的語言表達了出來。我想孩子們在課堂上能夠有如此出彩的表現,與老師本身的魅力和紮實的基本功是分不開的,整堂課“讀”的環節居多,xx老師善於抓住二年級孩子的心理特點,有層次並有針對性地引導孩子們帶着生活和情感融入文本中去品讀。我想:只要學生的思想能夠融入文本中,並同生活實際產生聯繫,情感就一定會波動,素養一定會提高。再來,孩子如果能在每節課當中都能感受到語言文字後面的生活和情感,那麼,他的學習是很快樂的。

語文素養的培養基於課堂卻不能完全依賴於課堂,僅靠課堂傳授的那點知識顯然是杯水車薪的,應在課堂的基礎上,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閲讀。積累是文化底藴的積澱,是提高語文素養的有效手段。教師可向學生推薦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供學生閲讀,並利用課堂教學的時間組織學生將自己近段時間閲讀的課外書,或者是自己喜歡的、自己有感想的讀物講述給同學聽。我將此方法運用到教學中,效果頗佳。從剛開始的“難以啟齒”到後來的“滔滔不絕”,甚至有些學生介紹的書籍成為課後班級炙手可熱的讀本。

在新課標國小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落實“讀”訓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使學生在閲讀中培養語感,激發情感,進一步提升他們的思想認識,讓語文素養“讀”出來。

送教下鄉活動總結 篇3

本人非常有幸參加了“國培計劃(20xx)”旬陽國中語文“送教下鄉”研修學習活動。作為農村中學的一名普通教師,通過這次研修活動,讓我受益匪淺:

一、專心聽課,我收穫聽了專家的授課,被授課老師獨到的教學理念所吸引。聆聽了邱俊老師所講的短文兩篇《蟬》、《貝殼》。我的思維真可謂豁然發散,困擾了自己很長一段時間的短篇課文“兩課一上”教學問題也得到了迎刃而解。邱老師新穎的教學設計讓我耳目一新,這種精心備課提煉精華,雖容量小、但質量高,這種高效的語文閲讀教學讓我感觸非常大。“紙上得來終覺淺”,在以後的工作實踐中,我將加強對教材的研究、吃透文本,做到設計優化、課堂精講,給學生減負,使自己的課堂高效。

二、總結反思,我提升本次培訓中,每一節課,我都認真聽、認真做好聽課記錄,課後還寫了心得體會和感悟,使自己在反思中提升。

通過觀摩吳老師的《石壕吏》、樑老師和符老師的《三峽》、周老師的《記承天寺夜遊》讓我學到了在文言文教學設計中要特別重視注意培養學生的文言文語感。誦讀對於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些美文和名篇儘量要學生背過;積累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的途徑,對於翻譯,重點字詞一定要翻譯出來,在此基礎上,該替換的要替換,該刪減的要刪減,力求合乎現代漢語習慣;注意聯繫作者的寫作背景,很多文章都是有背景的,如果教師在教學上能恰當的點到,對於學生的理解會很有幫助;注重滲透文言知識,文言文教學中,除了注重必要的詞彙積累外,還應適當地滲透其它的文言知識,如:特殊句式、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雖然有一些知識不是國中的必考內容,但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學習文言文,教學設計中應有意識滲透。

通過學習和反思,我還認識到未來教育需要科研型的教師,而不再是“教書匠”。我們教師要想從“教書匠”轉為科研型教師,首先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給自己不斷充電消除職業倦怠。由於我們從事的教育事業,面對的是一羣對知識充滿渴求的孩子,將他們教育好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大家都知道要想給學生一碗水你必須有一桶水。同時教師要成為研究者,還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總結,不斷地反思,及時將自己的經驗寫成論文。既不能脱離教學實際又要為解決教學中的問題而進行的研究,即不是在課本上進行的研究而是在教學活動中的探究。

三、積極研討,我進步本次研討嚴格按照自主備課、集體研磨、微課展示、組內互評、形成預案這五個流程進行。為確保研討有序進行陳老師還特提出了五條詳實的活動研討要求。每節課結束後都有説課、小組研討交流,讓我感到“天光雲影共緋徊”,在交流感悟中進步。

組長組織研討,大家對每節課都提出了自己誠懇的意見和建議:有的説課堂教學不能只流於形式,要注意效果;有的説對於出現”冷場“現象,是教師的備課功夫不到位,問題設計過難,如果出現這種狀況教師首先要穩住陣腳,然後再慢慢引導學;提問要全面一點,激勵性評價要真誠,充分體現人文關懷;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發揮小組合作學習功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大家各抒己見,這樣的研討使我所得到的感悟是深刻的,因此,所帶來的進步是任何催化劑都無法做到的。所以我要説,沒有研討,就不可能產生智慧的火花,更不能拓寬我的視野,更不可能提高我的專業技能。因觀摩我豐富了自己;因研討,我獲得了進步。相信通過崗位實踐,我將把自己的感悟應用於一線教學,到那時,自己的工作將是更加得心應手了。

四、下次國培,我還來總之,這次培訓是一次對教師專業成長極有意義的培訓,帶給我最深的體會就是語文不僅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同時又是一門高超的藝術,需要我不斷去研究,不斷地去反思,不斷地去提高。今後只要有機會,我還會積極主動參加“國培送教下鄉”這樣的觀摩、研討、實踐活動,來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惟其如此,我才會在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道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好,為農村的教育事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送教下鄉活動總結 篇4

隨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為了更好地把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送往偏遠山區,以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教師專業的均衡發展。縣教師進修學校國小部各學科教研員在校領導的正確指揮下,積極、主動地、富有創造性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通過調查訪問——瞭解基層之需;通過看課評課——深入瞭解師資隊伍現狀;通過送教下鄉——送去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通過互動研討與講座——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經過大家開動腦筋,精心籌劃,踏實工作,真誠服務,國小部的送教下鄉工作受到基層學校的好評和歡迎。

在送教下鄉活動中,我們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發揮典型教師的示範輻射作用;改變了過去的教研指導方式,將教研重心下移,面向比較偏遠的山區鄉鎮;到課堂上、師生中,瞭解農村學校在課改中存在的問題,解決教師課改中的困惑;……整個活動中,教研員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把調研、教研與教師培訓相結合,發揮典型教師傳、幫、帶作用,極大地提高了教研工作的實效性,有效促進送教和受教教師教學能力的不斷提高,推動新的課程改革,送教下鄉活動效果顯著。

一、 實現了送教者與看課者的雙贏

本次送教兩個鄉鎮-------吉洞鄉和八會鎮,語文五節,數學五節。兩個鄉鎮的 名教師參加了觀摩。課上送課教師精彩示範引領,課後教研員精當的點評,同時改變“一言堂”的局面,看課者也積極參與研討,送課教師與教研員針對困惑的問題,做了具體的指導、熱情解答,多角度、全方位為教師充電。

通過送教活動同時還歷煉了一批年青教師,送課者深有感悟,此項活動創造了磨練自己的機會,積累了許多借班上課的教學經驗,有利於自身專業化的成長。作為一名研究型教師,語文學科孫軼老師積極投身於語文課程改革,通過不斷的學習、探索和實踐,探索出預習——彙報課的教學模式,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她曾經多次送教,課後,她非常激動地説:“我想看看我的教學思路借班上課能不能行得通。”經實踐檢驗,她從調動學生的興趣入手,通過紮實有效的訓練,體現了開放的語文教學意識,在鄉鎮學校,面對陌生的學生不但可行,而且效果不錯!這無疑堅定了她本人的研究信心。語文科的陳立賀老師是第一次送教下鄉。為了更好的把課上好,她多次和教研員溝通、研究,反覆修改教學方案。在李鶴老師的指導下,終於上了一節原生態的、具有新理念的、基層教師能學得來的、有一定高度的閲讀課。受到了老師們的好評。

數學科金玲、唐麗媛和徐巖三位教師在翟金環和李春凌兩位教研員的精心指導下 出色地完成了本次的任務。

送教下鄉活動為鄉鎮學校送去的是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課改信息、科學的教學方法和高超的教學技巧,廣大教師在相互交流學習過程中共同提高着。

二、、提高了教學觀摩課的可信度

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有不少教師對示範課表示懷疑,認為示範課就是表演課。為此我們加強了對示範課的指導,使教學設計具有真實性、科學性、可操作性,所以送教教師不受條件的限制,不管面對什麼樣的學生,不管有沒有多媒體同樣能上好課。參與看課的教師真切地意識到:不可一味埋怨客觀條件的差異,“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優化教學設計,充分挖掘學生自身具有的巨大潛能”是教學成功的重要因素。

語文學科沙嶺中心國小陳立賀老師執教的三年級閲讀課《陶罐和鐵罐》,由於教師在備課時考慮周到。所以,教師無論面對怎樣的學生,都會喚醒學生的學習的潛能。語文學科沙嶺中心國小孫軼老師執教的四年級閲讀課《小獅子愛爾莎》一課。語文新課標第二學段(3——4年級)關於的閲讀訓練重點是“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詞句訓練是四年級年段訓練的重點。 “你是從哪個具體的詞句看出來的?”和“看你從哪些具體的詞句中體會到獅子的可愛。”的提問,緊扣年段訓練重點。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學生的學習活動緊緊圍繞結合課文詞句,理解愛爾莎的特點展開。這兩問環環相扣,統領學生對全文主要內容的學習,引領學生展開整潔課堂的學習活動。在學生合作中,老師深入到小組瞭解學生是怎樣學習的。接着各小組進行彙報,學生能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來談,學生通過“滴溜溜直轉”“把我撲倒在地”“張開嘴讓我看”等詞體會到了文中的小獅子是一隻可愛、乖巧、懂人性、淘氣、可憐……的特點。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閲讀,利用閲讀期待、閲讀反思和閲讀批評,擴展學生思維空間,使學生在自主閲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示,享受審美樂趣。再通過課前對獅子的印象與書中小獅子的對比,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對小獅子的關愛之情。最後讓學生把自己想説給小獅子的話寫下來,訓練學生寫的能力。

三、 送教教師認識到自己不僅是教學的踐行者,更是教學的研究者

送教下鄉活動,搭設了校際間交流的橋樑,促進了校際聯動,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通過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教師的課程視野開闊了,教師學會思考了,教學研究意識也蔚然成風。

孫軼老師在課後反思中這樣寫到:“這節課我從學生的學情出發,設計課堂提問。教學中過難的問題,要求過高,學生難於回答,失去作答的信心;過易的問題學生學起來沒勁。只有哪些學生解答起來有一定難度,但通過努力可以解決的問題才最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通過課前幾分鐘的觀察,發現山區的孩子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不是很高,就及時調整了教案,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對小動物的認識和看法來談,再結合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表情,敏鋭地發現、靈活的設計一些學生解答有難度,但又是可以解答的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提問的效率。在體現師生互動方面配合的比較突出,注重了對學生能力的訓練和學習方法的指導。在今後的教學中還需加強學習,摸索出更適合學生理解掌握的獨立閲讀課文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樂學、愛學、主動學。”

課後的教研員李春凌和李鶴兩為老師從課堂教學模式、課標的體現、動態教學的生成、課堂實效性等方面進行了點評,啟迪了教師的思維,提升了教師專業化水平。

四、 送教教師的獻身説法,使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不再抽象

送教下鄉充分發揮了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的專業引領作用,讓這些土生土長的“實踐專家”獻身説法,激發了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促進了教師之間的溝通,使教師在學習名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技巧、教學語言的同時,逐步意識到作為一名教師要不斷地及時地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學觀念和專業知識結構,努力轉變和改進教學行為,以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和發展。

語文學科首山鄉中心國小馬曉晶老師執教《地震中的父與子》,讓教師真切地感受到了如何“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如何在“實現師生與文本的對話”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提高了認識。抽象的教學理念轉化為看得見,感受得到的教學行為。

數學學科金玲老師以尊重兒童個性、活躍兒童思維著稱。她送教一課時,為兒童提供充分的時空,注重兒童知識的形成過程。觀摩者不約而同產生共鳴:“在金老師的課堂上,根本就區分不出誰是學困生。” 唐麗媛和徐巖兩位老師,她們分別送教的六年級《比例的應用》的課堂上,教者時時刻刻把兒童推向主人翁的地位,為兒童提供“做數學用數學”的機會,體現的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本次送教下鄉為廣大山區教師提供了轉變教學觀念、更新教育理念的發展空間,實踐證明送教下鄉活動是提高偏遠地區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最便捷、最迅速、最有效的培訓方式。

六、因地制宜開展送教活動,凸顯實效性。

由於地域差異,校際間的教育資源不盡相同,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幫助基層學校解決實際問題,是教研員開動腦筋,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的一個內容。

本次語文和數學兩個學科認真篩選送教骨幹教師,我們不是簡簡單單的上一節課就草草了事。在送教之前,骨幹教師要做充分的準備,並針對具體的送教地點,做出相應的教學設計,不用多媒體的儘量不用,而且在教學之前,瞭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並且都在首山一小、二小做了試講,做到心中有數,用教師看得見、摸得着的、學得來的方法,為教師提供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術上的支持。

以上只是國小部送教下鄉活動的幾個側面,隨着我縣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深入,國小部全體成員將繼續轉變觀念,進一步提高服務意識,充分利用我縣現有的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把基層學校的需要作為我們教研的工作目標,及基層所急,送基層所需,以切實提高我縣國小教師專業化水平,以優質教育資源為依託,促進我縣教育的全面發展。

送教下鄉活動總結 篇5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為積極配合全省教師隊伍建設年活動,進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實現全市教師專業水平的均衡發展,在局黨組的統一安排下,市基礎教研室和師訓科重心下移,靠前指導,充分利用我市優質教學資源,發揮優秀教師的示範、引領和輻射作用,面向全市,廣泛開展“送教下鄉”活動。這次活動融調研、教研與教師培訓為一體,極大地提高了教研和師訓工作的實效性,有效的促進了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有力的推進了新課程改革健康深入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贏得了基層教師的一致讚譽。

一、送教情況

本次活動從4月26日在淮陽縣正式啟動,至5月23日圓滿結束,歷時一個月,遍及全市七縣一區,從縣城學校到偏遠農村,涉及國中、國小兩個學段6個學科,累計送教31個學校、66節課,培訓教師5890人 (詳見下表)。

送教活動中,市基礎教研室有關人員,每天7點多出發,早出晚歸,不辭勞苦,送教下鄉講師團的教師精心備課,發揮出色,使送教活動獲得圓滿成功。

二、活動成效

1.實現了教研與師訓的優勢互補。這次活動有效整合了基礎教研室的教研優勢和師訓科的培訓資源,突出了教研工作的針對性,提高了師訓工作的實效性,為教研和師訓工作的開展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

2.實現了送教者與聽課者的雙贏。送教活動為一批中青年教師搭建了一個展示、交流的平台,在教研員的悉心指導和不同教學環境的磨練中,使他們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在全市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初步造就了一支我市本土的名師隊伍。教研員通過聽課、交流,瞭解了基層學校的現狀和一線教師的需求,進一步明確了今後教研工作的方向和重點。課上送課教師的精彩示範,課後教研員的精當點評,教研員、送課教師及聽課教師的互動交流,收穫的不僅是科學的教學方法和高超的教學技巧,還有新的教學理念、科學的教學模式,解決了基層教師課改中的不少疑惑,開闊了他們的視野,使他們對課標的領悟、新教材的把握、教法學法的運用和新課堂的駕奴都得到不同層次的提升,為他們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積澱了豐富的能量。同時,農村教師的樸實、真誠以及他們的敬業、好學精神也讓送教教師和教研員深深感動。“送教下鄉”解決了交通不便、工學矛盾和經費短缺問題,使農村教師不出門就能聽到全市高水平教師的授課和講座,實現了城鄉教師優勢互補,雙贏並進。

3.提高了教師培訓的效度。由於種種因素,一些教師對業務培訓興趣不高,常常是聽報告很激動,教學中不實用;上課是“做課”,示範既表演。為此我們加強了對示範課的指導,使教學設計更具科學性、可操作性,突出原生態、真實、平實、厚實、豐實的特點,使課堂教學既能體現課改精神、有一定的高度,又看得到、摸得着、學得來。送教教師不受條件的限制,不管面對什麼樣的學生、有沒有多媒體都能上好課,展示了名師優秀的專業素養和高超的課堂藝術,顯示出觀摩課的示範作用和獨特魅力。課後,不少聽課教師紛紛圍住送課教師和教研員,進行諮詢、交流,久久不願離去。他們説,“這樣的課真實、管用”,“聽這樣的課真值”,“真是不虛此行”,“過去一直認為客觀條件差,學生不配合,現在才知道自己的差距”等。

4. 激發了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送教教師這些土生土長的“實踐專家”的現身説法,使抽象的教學理念轉化為看得見、感受得到的教學行為,提振了偏遠地區教師課改的信心,使他們在學習名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技巧、教學語言的同時,逐步意識到,作為一名教師要及時轉變觀念,更新專業知識,提升業務水平,改進教學行為,以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和發展。

三、成功原因

1.領導高度重視。“送教下鄉”活動是我市教師隊伍建設年的一項重要舉措,局領導非常重視。黨組書記、局長張學成作過重要批示。分管業務的黨組成員、招辦主任郭勞動多次聽取彙報,親臨啟動儀式現場並作重要講話。基礎教研室主任楊啟宏多次到送教現場檢查指導,副主任郝潔全程帶隊,親自協調落實送教地點、送教人員、交通食宿等具體細節,保證了這次活動的順利進行。

2.活動準備充分。活動開始前,基礎教研室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具體方案,明確了工作要點和職責;有關學科教研員深入調研,精心篩選獲得過省級優質課的教師組成了“送教下鄉”講師團,並在活動過程中給予送課教師及時的專業指導和全程服務;送課教師敬業奉獻,不計得失,精心備課,準備充分,是活動成功的關鍵

3.縣區配合得力。為搞好這次活動,各縣(區)基礎教研室和師訓股都積極行動,全力配合,特別是淮陽、商水、西華等縣高度重視,精選場地,組織得力,教體局主要領導親臨現場,教師參與廣泛,為送教活動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四、活動反思

感受收穫的同時,我們也充分認識到,農村教育教學質量和農村教師隊伍素質,雖有較大提高,但與新課改的要求及人民羣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還有一定的距離,教師培訓工作任重道遠;“送教下鄉”作為新課程師資培訓中的一種有效方式,不應當是一種權宜之計,而應成為城鄉教育均衡協調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亟待形成一種城鄉互動、共同提高的長效機制,提高培訓活動的規範性、實效性將是我們下階段送教工作的重點。

送教下鄉活動總結 篇6

今年教學工作提出“以學為主,當堂達標”的教學綱領,我做為一名科學課教師感到十分欣慰。早在20xx年實施新課程實驗的時候,就是為了學生的一切做好教學改革。今天為了實施“以學為主當堂達標”,又來到英才學校經受一次鍛鍊,我感到三生有幸。以學為主當堂達標,首先教師心中要有“標”,就是教學目標,就是學生的學習目標。今天在英才上課,使用五年級教材下《2.4 空氣的熱脹冷縮》。早在去年3月下旬到某些學校,看到有的老師就是拿着一本教科書在上科學課,我的心非常難受。對科學課,沒有感情,就不要教科學課了。老師心中都沒有目標,談不上學生達到目標。

所以科學課教師必須熱愛這一門課程,否則什麼都談不上。教師的情感到位,自然就會學習,就會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就會樹立學生觀,就會積極努力培養學生達到目標。科學課教學目標其實包括五個方面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那麼具體到今天上的這一課,它的目標就是科學概念:氣體受熱以後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過程與方法:

1、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

2、用文字或圖畫進行描述和交流。

3、嘗試用“模型”解釋現象。情感、態度、價值觀:對熱現象產生更濃的探究興趣。其中熱脹冷縮現象與物體內部微粒的運動有關。

4、嘗試用“模型”解釋現象。

由於受條件限制可以安排在第五課內進行。因為這一課學生的實驗過多,不可能到課外開展進行。由於長期受到傳統的應試教育影響,教師一般注意到學生的知識結果,就是“空氣受熱以後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認為只要學生做了一個實驗,就匆匆忙忙總結結論,認為達標了,可以了。這是受到立竿見影的理論影響。不是當堂達標忽略了過程性的目標同樣可怕,可怕到學生技能的低能,情感的枯竭,思想的盲目,沒有資質獨立思考能力,忽略了情感方面的目標教師十分危險,危險到後來沒有辦法駕馭課堂。教師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長遠者不足以謀現實。教低年級,想高年級;教高年級,想着學生明天上中學。所以要全面,要長遠瞄準教學目標。

今天的一節課,不是今天40分鐘的事情,是經歷長時間思考的結果。首先由於受到盲目解放學生思潮的影響。認為放手,放開一切,甚至在教學中去知識化,就是不要知識。左右搖擺,沒有準確定位。實際上學生在科學探究時,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的“做中學”真正發生在學生的頭腦中。伴隨着“做中學”,還有看中學、説中學、聽中學、寫中學、畫中學、問中學。多元的教學指導學生具有多種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多元的智力。

回顧今天的教學實況。首先創設情景。第一做到組織教學。然後進入學習情境,使用癟了一塊的小乒乓球,提出問題。讓學生猜測,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很聰明,很快進入學習情境。這時頒發學案,按着實驗記錄表來學習這節課。關鍵是實驗一:大氣球套在錐形瓶上,先放入放入熱水觀察記錄,再放入常温水中觀察記錄,最後放入冷水中觀察記錄;指導學生看書,看書第33頁學習實驗準備,熟悉實驗器材,然後看書第34頁學習實驗步驟。三個步驟,三次對比。教師一定要示範演示,強化要求注意安全。然後分發熱水,開始試驗。同時注意實驗狀態,具體指導操作、填寫實驗記錄,在背面畫出圖畫。然後結束。小組內交流,找到典型到前面填表,畫出圖畫,教師及時表揚評價。這時這節課的底標。全體同學都已經達到了。

第二個實驗與第一個實驗方法極其相似,大多數人認為這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當時我設想這是為了防止第1次失敗,而預設的。現在看來可以取消,教學機智一些,不必受到預設的限制。這是今天的遺憾之處。第三個實驗要求在90度以上熱水,由於受到限制,為了設計挫折,讓學生分析失敗在什麼地方。第四個實驗就是做給今天的科學老師看,如果熱水不夠,還可以使用着一種方法。仿照“液體的熱脹冷縮實驗”,用一小段水封閉錐形瓶裏的空氣。把插在膠塞上的玻璃管安裝好,然後插在錐形瓶上。用手捂熱,觀察實驗現象。

學生經歷四次實驗,強化了操作過程,培養了操作技能,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共享學習成果的習慣,培養學生科學學習要發生裏。今天的課學生學習成功的關鍵在於細節的預設和準確的實施。

1.學習書中的實驗設計。細緻觀察實驗三個步驟,看出對比試驗的三個現象,可以預測實驗後的結果。

2.實驗前的要求。小組合作,要求分工。具體到一個人操作,其他人仔細觀察記錄。強調觀察時注意安全。

3.實驗實施時。學生具體做到按照正確的做法,規範實施操作。手放到錐形瓶上部,等一等,觀察到真實現象以後,在進行下一步。

4.記錄的細節。學生記錄要有文字,簡單的文字,寫出最規範的最準確的文字。可以畫出簡單的圖畫。要求每人都做記錄,因為考試是面對每一個人的。

5.表達交流的規範細節。當第二組表達交流以後,是用做規範的言語表現自己的思想。當然,這裏教師沒有指出學生的圖畫第二幅與第三幅氣球膨脹對比不明顯,教師沒有及時點撥,發動學生評價。這又是遺憾。

6.分析失敗的原因。這裏教師發動學生分析,積極追問。可以介紹自己的經驗。

當然每一次教學活動都一次興奮和遺憾。興奮是自己敢於改變自己,敢於嘗試,敢於克服許多困難,敢於展示。遺憾的是自己沒有發揮好教學機智。只有敢於否定自己才能進步。我想只有一步一步去實踐,自己才會有更大的進步。

送教下鄉活動總結 篇7

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呈現出較大的變化。老師們在教學中克服了簡單的問答式,積極地探索運用觀察、討論、實驗、感悟、表演等多種方法的運用,增強了教學的效果。

隊伍得到鍛鍊,新秀脱穎而出

在這次活動中,我們欣喜地看到了一些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如實驗國小的蘇春建、第二國小的凌阿麗、第三國小的張晨光、王晉芳、水村國小的衞海平、町店國小的常晉芳等老師,他們組織的課堂比較活,與課程理念的要求比較近。一方面説明這些新老師的思想上沒有陳舊教法的烙印,另一方面説明青年教師肯學習,進步快。因此,我們從中看到了希望,同時也看到了“老教師”面臨着新理念的挑戰。

主要問題及努力方向

1.部分教學能手不會説課,把説課等同於説教案或説教學流程;一些教師提交的教學設計不規範,有的甚至交的是教學實錄;一部分年青教師對教材的深度把握不夠,對教學理念鑽研不深,只注重形式,花樣多內在少;部分教師的教學反思空洞,答辯“文不對題”答非所問。

2.一些兼職教研員的評課不能做到“以精闢的理論説服人,以精彩的案例感染人”,面面俱到,泛泛而談,沒有價值。

送教下鄉活動總結5篇送教下鄉活動總結5篇

3.個別學校不能很好地組織老師們抓住機會積極參與觀摩研討活動。

總之,本次活動的開展,在廣大教師中掀起了學課標、用課標的熱潮,營造了相互學習與交流的氛圍,優化了教育教學工作,對我縣的教育科研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送教下鄉活動總結 篇8

隨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為了更好地把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送往偏遠山區,以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教師專業的均衡發展。縣教師進修學校國小部各學科教研員在校領導的正確指揮下,積極、主動地、富有創造性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通過調查訪問——瞭解基層之需;通過看課評課——深入瞭解師資隊伍現狀;通過送教下鄉——送去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通過互動研討與講座——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經過大家開動腦筋,精心籌劃,踏實工作,真誠服務,國小部的送教下鄉工作受到基層學校的好評和歡迎。

在送教下鄉活動中,我們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發揮典型教師的示範輻射作用;改變了過去的教研指導方式,將教研重心下移,面向比較偏遠的山區鄉鎮;到課堂上、師生中,瞭解農村學校在課改中存在的問題,解決教師課改中的困惑;……整個活動中,教研員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把調研、教研與教師培訓相結合,發揮典型教師傳、幫、帶作用,極大地提高了教研工作的實效性,有效促進送教和受教教師教學能力的不斷提高,推動新的課程改革,送教下鄉活動效果顯著。

一、 實現了送教者與看課者的雙贏

本次送教兩個鄉鎮-------吉洞鄉和八會鎮,語文五節,數學五節。兩個鄉鎮的 名教師參加了觀摩。課上送課教師精彩示範引領,課後教研員精當的點評,同時改變“一言堂”的局面,看課者也積極參與研討,送課教師與教研員針對困惑的問題,做了具體的指導、熱情解答,多角度、全方位為教師充電。

通過送教活動同時還歷煉了一批年青教師,送課者深有感悟,此項活動創造了磨練自己的機會,積累了許多借班上課的教學經驗,有利於自身專業化的成長。作為一名研究型教師,語文學科孫軼老師積極投身於語文課程改革,通過不斷的學習、探索和實踐,探索出預習——彙報課的教學模式,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她曾經多次送教,課後,她非常激動地説:“我想看看我的教學思路借班上課能不能行得通。”經實踐檢驗,她從調動學生的興趣入手,通過紮實有效的訓練,體現了開放的語文教學意識,在鄉鎮學校,面對陌生的學生不但可行,而且效果不錯!這無疑堅定了她本人的研究信心。語文科的陳立賀老師是第一次送教下鄉。為了更好的把課上好,她多次和教研員溝通、研究,反覆修改教學方案。在李鶴老師的指導下,終於上了一節原生態的、具有新理念的、基層教師能學得來的、有一定高度的閲讀課。受到了老師們的好評。

數學科金玲、唐麗媛和徐巖三位教師在翟金環和李春凌兩位教研員的精心指導下 出色地完成了本次的任務。

送教下鄉活動為鄉鎮學校送去的是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課改信息、科學的教學方法和高超的教學技巧,廣大教師在相互交流學習過程中共同提高着。

二、、提高了教學觀摩課的可信度

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有不少教師對示範課表示懷疑,認為示範課就是表演課。為此我們加強了對示範課的指導,使教學設計具有真實性、科學性、可操作性,所以送教教師不受條件的限制,不管面對什麼樣的學生,不管有沒有多媒體同樣能上好課。參與看課的教師真切地意識到:不可一味埋怨客觀條件的差異,“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優化教學設計,充分挖掘學生自身具有的巨大潛能”是教學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 送教教師認識到自己不僅是教學的踐行者,更是教學的研究者

送教下鄉活動,搭設了校際間交流的橋樑,促進了校際聯動,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通過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教師的課程視野開闊了,教師學會思考了,教學研究意識也蔚然成風。

孫軼老師在課後反思中這樣寫到:“這節課我從學生的學情出發,設計課堂提問。教學中過難的問題,要求過高,學生難於回答,失去作答的信心;過易的問題學生學起來沒勁。只有哪些學生解答起來有一定難度,但通過努力可以解決的問題才最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通過課前幾分鐘的觀察,發現山區的孩子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不是很高,就及時調整了教案,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對小動物的認識和看法來談,再結合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表情,敏鋭地發現、靈活的設計一些學生解答有難度,但又是可以解答的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提問的效率。在體現師生互動方面配合的比較突出,注重了對學生能力的訓練和學習方法的指導。在今後的教學中還需加強學習,摸索出更適合學生理解掌握的獨立閲讀課文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樂學、愛學、主動學。”

課後的教研員李春凌和李鶴兩為老師從課堂教學模式、課標的體現、動態教學的生成、課堂實效性等方面進行了點評,啟迪了教師的思維,提升了教師專業化水平。

四、 送教教師的獻身説法,使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不再抽象

送教下鄉充分發揮了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的專業引領作用,讓這些土生土長的“實踐專家”獻身説法,激發了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促進了教師之間的溝通,使教師在學習名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技巧、教學語言的同時,逐步意識到作為一名教師要不斷地及時地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學觀念和專業知識結構,努力轉變和改進教學行為,以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和發展。

語文學科首山鄉中心國小馬曉晶老師執教《地震中的父與子》,讓教師真切地感受到了如何“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如何在“實現師生與文本的對話”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提高了認識。抽象的教學理念轉化為看得見,感受得到的教學行為。

送教下鄉活動總結 篇9

按照區教育局進修校的安排,“送教下鄉”教師於20xx年4月26來我鄉送教下鄉。”送教下鄉“,是優秀教師傳送經驗,提供示範的有效途徑,旨在增進城鄉教師的相互學習,既使作課教師從中得到磨練,又使聽課教師從中受到教益,從而實現雙惠雙贏。旨在幫助於農村,服務於農村,建立城鄉互幫互助的教研熱線,增強一線教師的教學教研意識,在我鄉掀起教學研討的熱潮。

一、精心組織,合理安排

為了此項活動的有效開展,我鄉成立了“送教下鄉”活動領導組,組長由中心校長韓培模同志擔任,副組長由鄉中心校主管國中教學的劉芬蘭同志擔任,成員為各校校長擔任。繼榆次區召開“送教下鄉”專題會議之後,我們就召集各校領導商討,最後確定,將送教教師集中於郭家堡中學授課,全鄉相關教師全部集中到郭家堡中學開展聽評課活動,並確定了同課異構的教師,要求同課異構教師精心備課,郭家堡承擔所有聽評課的準備事宜,要求精心組織,妥善安排。

二、提高認識,明確任務

“送教下鄉”是為了更好地把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傳輸到鄉鎮農村,以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教師專業的均衡發展。區教師進修學校組織全區學科帶頭人和教學能手送教下鄉——送去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通過互動研討——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送教教師精心準備,真誠服務,受到好評和歡迎。

送教下鄉活動發揮送教教師的示範輻射作用,改變了過去的教研模式,將教研重心下移,面向鄉鎮;到課堂上、師生中,瞭解農村學校在課改中存在的問題,解決教師課改中的困惑;把調研、教研與教師培訓相結合,發揮典型教師傳、幫、帶作用,極大地提高了教研工作的實效性,有效促進送教和受教教師教學能力的不斷提高,推動新的課程改革。

三、精心準備,實現雙贏

本次來我鄉送教的榆次二中的潘秀鳳老師和榆次五中的何英姿、韓雅萍三名教師,涉及到語文、政治、物理三個學科,主要形式為我鄉的三名教師和送教的三名教師同課異構,內容以九年級複習課為主,課上送教教師精彩示範引領,課後聽課教師交流互動,送課教師針對困惑的問題,做了具體的指導、熱情解答,多角度、全方位為教師充電。

通過送教活動同時還歷煉了一批年青教師,參與同課異構的教師精心備課,查閲資料,此項活動創造了磨練自己的機會,積累了許多借班上課的教學經驗,有利於自身專業化的成長。送教下鄉活動為我們鄉送來的是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課改信息、科學的教學方法和高超的教學技巧,廣大教師在相互交流學習過程中共同提高着。

四、加強交流,促進聯動

送教下鄉活動,搭設了校際間交流的橋樑,促進了校際聯動,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通過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開闊了教師的課程視野。

五、促進溝通,提升能力

送教下鄉充分發揮了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的專業引領作用,激發了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促進了教師之間的溝通,使教師在學習名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技巧、教學語言的同時,逐步意識到作為一名教師要不斷地及時地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學觀念和專業知識結構,努力轉變和改進教學行為,以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和發展。

送教下鄉活動總結 篇10

隨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為了更好地把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送往偏遠山區,以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教師專業的均衡發展。縣教師進修學校國小部各學科教研員在校領導的正確指揮下,積極、主動地、富有創造性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通過調查訪問——瞭解基層之需;通過看課評課——深入瞭解師資隊伍現狀;通過送教下鄉——送去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通過互動研討與講座——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經過大家開動腦筋,精心籌劃,踏實工作,真誠服務,國小部的送教下鄉工作受到基層學校的好評和歡迎。

在送教下鄉活動中,我們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發揮典型教師的示範輻射作用;改變了過去的教研指導方式,將教研重心下移,面向比較偏遠的山區鄉鎮;到課堂上、師生中,瞭解農村學校在課改中存在的問題,解決教師課改中的困惑;……整個活動中,教研員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把調研、教研與教師培訓相結合,發揮典型教師傳、幫、帶作用,極大地提高了教研工作的實效性,有效促進送教和受教教師教學能力的不斷提高,推動新的課程改革,送教下鄉活動效果顯著。

一、 實現了送教者與看課者的雙贏

本次送教兩個鄉鎮-------吉洞鄉和八會鎮,語文五節,數學五節。兩個鄉鎮的 名教師參加了觀摩。課上送課教師精彩示範引領,課後教研員精當的點評,同時改變“一言堂”的局面,看課者也積極參與研討,送課教師與教研員針對困惑的問題,做了具體的指導、熱情解答,多角度、全方位為教師充電。

通過送教活動同時還歷煉了一批年青教師,送課者深有感悟,此項活動創造了磨練自己的機會,積累了許多借班上課的教學經驗,有利於自身專業化的成長。作為一名研究型教師,語文學科孫軼老師積極投身於語文課程改革,通過不斷的學習、探索和實踐,探索出預習——彙報課的教學模式,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她曾經多次送教,課後,她非常激動地説:“我想看看我的教學思路借班上課能不能行得通。”經實踐檢驗,她從調動學生的興趣入手,通過紮實有效的訓練,體現了開放的語文教學意識,在鄉鎮學校,面對陌生的學生不但可行,而且效果不錯!這無疑堅定了她本人的研究信心。語文科的陳立賀老師是第一次送教下鄉。為了更好的把課上好,她多次和教研員溝通、研究,反覆修改教學方案。在李鶴老師的指導下,終於上了一節原生態的、具有新理念的、基層教師能學得來的、有一定高度的閲讀課。受到了老師們的好評。

數學科金玲、唐麗媛和徐巖三位教師在翟金環和李春凌兩位教研員的精心指導下 出色地完成了本次的任務。

送教下鄉活動為鄉鎮學校送去的是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課改信息、科學的教學方法和高超的教學技巧,廣大教師在相互交流學習過程中·共同提高着。

二、、提高了教學觀摩課的可信度

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有不少教師對示範課表示懷疑,認為示範課就是表演課。為此我們加強了對示範課的指導,使教學設計具有真實性、科學性、可操作性,所以送教教師不受條件的限制,不管面對什麼樣的學生,不管有沒有多媒體同樣能上好課。參與看課的教師真切地意識到:不可一味埋怨客觀條件的差異,“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優化教學設計,充分挖掘學生自身具有的巨大潛能”是教學成功的重要因素。

語文學科沙嶺中心國小陳立賀老師執教的三年級閲讀課《陶罐和鐵罐》,由於教師在備課時考慮周到。所以,教師無論面對怎樣的學生,都會喚醒學生的學習的潛能。語文學科沙嶺中心國小孫軼老師執教的四年級閲讀課《小獅子愛爾莎》一課。語文新課標第二學段(3——4年級)關於的閲讀訓練重點是“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詞句訓練是四年級年段訓練的重點。 “你是從哪個具體的詞句看出來的?”和“看你從哪些具體的詞句中體會到獅子的可愛。”的提問,緊扣年段訓練重點。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學生的學習活動緊緊圍繞結合課文詞句,理解愛爾莎的特點展開。這兩問環環相扣,統領學生對全文主要內容的學習,引領學生展開整潔課堂的學習活動。在學生合作中,老師深入到小組瞭解學生是怎樣學習的。接着各小組進行彙報,學生能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來談,學生通過“滴溜溜直轉”“把我撲倒在地”“張開嘴讓我看”等詞體會到了文中的小獅子是一隻可愛、乖巧、懂人性、淘氣、可憐……的特點。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閲讀,利用閲讀期待、閲讀反思和閲讀批評,擴展學生思維空間,使學生在自主閲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示,享受審美樂趣。再通過課前對獅子的印象與書中小獅子的對比,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對小獅子的關愛之情。最後讓學生把自己想説給小獅子的話寫下來,訓練學生寫的能力。

三、 送教教師認識到自己不僅是教學的踐行者,更是教學的研究者

送教下鄉活動,搭設了校際間交流的橋樑,促進了校際聯動,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通過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教師的課程視野開闊了,教師學會思考了,教學研究意識也蔚然成風。

孫軼老師在課後反思中這樣寫到:“這節課我從學生的學情出發,設計課堂提問。教學中過難的問題,要求過高,學生難於回答,失去作答的信心;過易的問題學生學起來沒勁。只有哪些學生解答起來有一定難度,但通過努力可以解決的問題才最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通過課前幾分鐘的觀察,發現山區的孩子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不是很高,就及時調整了教案,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對小動物的認識和看法來談,再結合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表情,敏鋭地發現、靈活的設計一些學生解答有難度,但又是可以解答的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提問的效率。在體現師生互動方面配合的比較突出,注重了對學生能力的訓練和學習方法的指導。在今後的教學中還需加強學習,摸索出更適合學生理解掌握的獨立閲讀課文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樂學、愛學、主動學。”

課後的教研員李春凌和李鶴兩為老師從課堂教學模式、課標的體現、動態教學的生成、課堂實效性等方面進行了點評,啟迪了教師的思維,提升了教師專業化水平。

四、 送教教師的獻身説法,使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不再抽象

送教下鄉充分發揮了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的專業引領作用,讓這些土生土長的“實踐專家”獻身説法,激發了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促進了教師之間的溝通,使教師在學習名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技巧、教學語言的同時,逐步意識到作為一名教師要不斷地及時地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學觀念和專業知識結構,努力轉變和改進教學行為,以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和發展。

語文學科首山鄉中心國小馬曉晶老師執教《地震中的父與子》,讓教師真切地感受到了如何“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如何在“實現師生與文本的對話”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提高了認識。抽象的教學理念轉化為看得見,感受得到的教學行為。

數學學科金玲老師以尊重兒童個性、活躍兒童思維著稱。她送教 年級《 》一課時,為兒童提供充分的時空,注重兒童知識的形成過程。觀摩者不約而同產生共鳴:“在金老師的課堂上,根本就區分不出誰是學困生。” 唐麗媛和徐巖兩位老師,她們分別送教的年級《 》和六年級《比例的應用》的課堂上,教者時時刻刻把兒童推向主人翁的地位,為兒童提供“做數學用數學”的機會,體現的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本次送教下鄉為廣大山區教師提供了轉變教學觀念、更新教育理念的發展空間,實踐證明送教下鄉活動是提高偏遠地區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最便捷、最迅速、最有效的培訓方式。

六、因地制宜開展送教活動,凸顯實效性。

由於地域差異,校際間的教育資源不盡相同,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幫助基層學校解決實際問題,是教研員開動腦筋,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的一個內容。

本次語文和數學兩個學科認真篩選送教骨幹教師,我們不是簡簡單單的上一節課就草草了事。在送教之前,骨幹教師要做充分的準備,並針對具體的送教地點,做出相應的教學設計,不用多媒體的儘量不用,而且在教學之前,瞭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並且都在首山一小、二小做了試講,做到心中有數,用教師看得見、摸得着的、學得來的方法,為教師提供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術上的支持。

以上只是國小部送教下鄉活動的幾個側面,隨着我縣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深入,國小部全體成員將繼續轉變觀念,進一步提高服務意識,充分利用我縣現有的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把基層學校的需要作為我們教研的工作目標,及基層所急,送基層所需,以切實提高我縣國小教師專業化水平,以優質教育資源為依託,促進我縣教育的全面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