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餃子作文(集錦15篇)

來源:文萃谷 2.89W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敍文、説明文、應用文、議論文。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吃餃子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吃餃子作文(集錦15篇)

吃餃子作文1

童年的趣事就像沙灘上的沙礫,怎麼也數不清,而有些沙礫與眾不同,它就像我們做過的一些事情一樣,尤其難忘,不過這些都是我們年少的珍貴回憶,應該用來收藏。

記得八歲那年過年的時候,家裏的人都在忙裏忙外,有的打掃衞生,有的採購過年用的東西,有的在廚房忙活着,我呢,就悠閒自在,在廚房看着奶奶包餃子,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

奶奶説今天她要在兩個餃子中放兩個硬幣,誰要是吃到了一個,就能獎勵一百塊錢壓歲錢,兩個就有兩百元。我聽了十分激動,心想怎麼才能得到這兩百塊錢。於是,我想了一個自認為天衣無縫的計劃。

我趁着奶奶不注意,在兩個有硬幣的餃子上用小刀劃了一個小口子,有了我做的記號,這下我就能輕而易舉拿到兩百塊錢了,我這個小算盤打得真不錯,我為自己的聰明樂開了花。

餃子包好之後,就下鍋煮了,到了吃午飯的時候,一盤熱氣騰騰的餃子就被端到了飯桌上。餃子一上桌,大家都一擁而上,紛紛夾了幾個餃子在碗裏,看看能不能吃到硬幣。我呢,直接把兩個做了記號的餃子夾到了碗裏,然後為了不讓他們起疑心,我就先吃了兩個沒有硬幣的餃子,接着,就夾起放了硬幣的餃子,放在嘴裏嚼了起來,裝作什麼都不知道的樣子叫了起來:“呀!我吃到了硬幣。”

全家人都很羨慕我,奶奶也笑了笑説:“還是我的乖孫運氣好,這麼快就吃到了有硬幣的餃子,不知道剩下的那個會花落誰家?”我的意忘形,直接脱口而出:“那肯定還是我唄。”説完,我便意識到自己自己露餡了,全家人都很是好奇,向我投來驚訝的目光。

我不好意思地低下頭,知道自己藏不住了,於是便道出了事情的真相。本以為他們都會説我,沒想到奶奶還是偏袒我,摸了摸我的頭説:“這也説明我的乖孫聰明,我們都沒有想到這樣的辦法,所以這兩百塊錢還是得獎勵給你。”我高興的手舞足蹈,直接歡呼起來:“謝謝奶奶!”一家人又其樂融融地吃起了團圓飯。

不知不覺,時間飛逝,我已經長大了,很多事都像斷線的風箏,已經不知去向,但是這件事將一直珍藏在我的心底的某個角落,永遠不會消失。

吃餃子作文2

暑去寒來,現在到了寒冷的冬天,一年一度的冬至又到來啦。冬至是冬天最冷的一天也是白天最短的一天,説到冬至,令我最難忘的還是冬至的習俗——吃餃子,嘿嘿,我這個小吃貨當然不會放過這次的餃子大餐啦,下面讓我給你們説説我們做餃子到吃餃子的過程吧!

冬至的前一天,媽媽就開始籌備“貨物”了,天還沒亮,我就跟着媽媽向菜市場出發,任務1。買菜。看着那麼多新鮮的蔬菜我也不知道買什麼啦,還是讓媽媽來買吧。前幾年我們吃的都是白菜蘿蔔肉餡的,現在爸爸想換換口味,吃蓮菜肉餡的,媽媽帶着我走到賣蓮菜的攤子前,經過一番精挑細選,選出了7、8個“最美蓮菜”,如果讓我選,我肯定是亂拿一番啦,然後,又去了賣肉的市場,買了幾斤土豬肉就回家啦。

任務2。調餡,包餃子。到了當天的晚上,媽媽給了我第二個任務,包餃子,媽媽把餡調好後,爸爸開始擀皮,我坐着包餃子,姑姑走來告訴我為什麼要吃餃子,因為過了冬至天氣就會逐漸變冷,餃子是熱的東西,可以禦寒,不讓耳朵凍爛,相傳以前有一位名醫,去當地看病,那裏的每個人耳朵都被凍爛了,所以那位名醫説冬至要吃餃子,餃子可以禦寒。當我包第一個的時候,可真是漏洞百出,包這頭,那頭漏了,把那頭補好了,上面又漏了,一個餃子用了三層皮才包好了啊,媽媽過來教我怎樣包餃子,不一會我就學會了,雖然包的形狀不是太好,但還是包了許多。爸爸媽媽看到我包的餃子不由得笑了起來,我也不由自主的笑了起來。

任務3。嘗餃子。媽媽把我包的餃子下到了鍋裏,之後就是慢慢的等待啦,10幾分鐘後,餃子熟啦,當吃到自己親手包的餃子後,那叫一個香啊,這也讓我知道了一個道理,用汗水付出的勞動換來,那叫一個字——香,雖然包的不好,卻讓我知道了一個大道理,吃着自己包的餃子,別提心裏啥滋味了,真快樂啊。餃子雖小,但意義是不同的。

這就是令我難忘的冬至——吃餃子,希望同學們以後可以用自己的勞動去付出,去收穫,那這樣的付出就是有意義的,收穫到的時候也會感到非常高興。

吃餃子作文3

南陽的張仲景,醫術高超,疑難雜症,手到病除,人稱醫聖。

張仲景在長沙做官的時候,那年告老還鄉,正是冬天,寒風刺骨,雪花飄飄。他走到白河岸邊,看到那些為生活奔忙的鄉親們面黃肌瘦,衣不遮體,有好些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裏很難受,叫他的弟弟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上大鍋,在冬至的那天開了張,給窮人舍凍傷藥。舍的藥名叫“驅寒嬌耳湯”。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等煮好之後把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們,每人給一大碗湯、兩隻嬌耳。人們吃了嬌耳,喝了驅寒湯,只覺得渾身發暖,兩耳發熱,天天如此。舍藥一直舍到年三十,人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大年七年級,人們就學着嬌耳的樣子做起過年的食物。有人把這種食物稱作“嬌耳”,也有叫“餃子”的,還有叫“扁食”的。人們吃着餃子,不忘張仲景舍“驅寒嬌耳湯”的恩情。

張仲景在長沙做官的時候,經常為長沙的老百姓除病救災。那年瘟疫流行,他在衙門口架上大鍋舍藥,深受長沙百姓的愛戴。他告老還鄉後,長沙的百姓很想念他,就每年推選幾位有德行的老人,帶着百姓的心意來看望他。那年,張仲景身染重病,看來活不長了。長沙的老人説希望他壽終的時候葬在長沙。南陽的人那裏肯依,兩下就爭吵起來了。張仲景説:“我吃過長沙水,不忘長沙的父老情,我生在南陽城,不能忘家鄉的養育恩,我死了,你們抬着我的棺材,向長沙的方向走,靈繩在哪裏斷了,就把我葬在那裏”。大家一聽也就無話可説了,張仲景冬至去世了,長沙和南陽都選出精壯的小夥子,人們按照他的遺囑,抬着他的棺材向長沙方向走去,棺左是南陽的小夥子,棺右是長沙的後生,到了當年舍“驅寒嬌耳湯”的地方,靈繩斷了。戴孝的百姓連忙擔土叻壘墳。你一擔、他一擔,川流不息,把張仲景的墳壘得很大。又在墳前修了座廟,就是現在的“醫聖祠”。

張仲景為窮人除疾,舍“嬌耳湯”的事在民間一直流傳。因此,每到冬至的這一天,人們都要包餃子吃,説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

吃餃子作文4

除夕夜,天空五彩繽紛、絢麗多彩,耀眼的禮花在空中閃爍,鞭炮聲打破了除夕之夜,天上的煙花真是讓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除夕夜也呈現出了一片喜氣洋洋的景象。

這一天,人們忙得不亦樂乎,我們一家人包起了除夕之夜中必不可少的餃子。包餃子我可不會,但是我想小試牛刀,顯現我的手藝。於是,我便對媽媽説:“媽媽,我和你一起包餃子吧?”媽媽懷疑地看了我一眼,還沒等她説話,弟弟便插嘴了:“姐,你會包餃子嗎?”我不滿地説:“切切切,誰説我不會的,不信我包給你看。”説着還拿起了一片餃子皮,媽媽連忙阻止我:“別搗亂了,可不敢用你。”我才不聽,順手拿起勺子勺了許多餃子餡,有模有樣地包了一個餃子,結果可不順人意,我包的餃子奇奇怪怪,連餃子皮都破了一個洞,我沮喪地看着手中的餃子,媽媽見我這樣,安慰我説:“我教你吧.”我一聽,高興地大叫:“太好了,太好了……”笑聲洋溢在屋子裏,家人們都忍不住地笑了。

包餃子首先要擀餃子皮,可擀餃子皮我也不會,媽媽只好從頭教起,她先自己示範,包了一個餃子,看着她那嫻熟的手法,我迫不及待地就要學。第一次,我擀的餃子皮有的地方薄,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還破了,媽媽又手把手地教了我幾遍,我繼續又自己練習了幾十遍,終於我擀的餃子皮可以包餃子了,雖然擀的比不上媽媽擀的,但是也比之前擀的好多了,我高興地看着手中的餃子皮,弟弟卻像潑了一桶冷水一樣説:“姐,你才會擀餃子皮而已,包餃子你學會了嗎?”我一下子愣住了,不一會兒回過神來,急忙拉着媽媽就要學包餃子,媽媽又向我示範了幾遍包餃子,我目不轉睛地看着,到自己動手了,我拿起一片擀好的餃子皮,躍躍欲試,用勺子勺了許多的餃子餡,用餃子皮包了起來,卻不想,餃子餡太多了,餃子皮無法包完全,露出了餃子餡,有的地方還破了,媽媽接過我手中的餃子,不一會兒在我手中失敗的餃子變得完好,可以達到標準了,我崇拜地看着媽媽,媽媽説:“餃子餡不要太多,等下煮的時候餡會調皮地跑出來,知道了嗎?”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媽媽教了我許久,我也在長時間練習下慢慢包得較好了許多……

除夕夜,一個個熱氣騰騰的餃子端上了桌,夾起一個自己包的餃子,心裏就像吃了蜜一樣甜。

吃餃子作文5

早晨,我剛起牀,看見姥姥買回了許多的菜:香菇、白菜、葱、羊肉……我好奇地問:“姥姥,買這麼多的菜乾什麼呢?”“後天就是冬至了,我們先包餃子啦。”姥姥説。我一聽高興得一蹦三尺高。以前,雖然常常吃餃子,可從來沒有親手包過餃子,今天正好讓我小試牛刀一把!

吃過早飯,全家人就開始忙了起來,姥姥調好餃子餡就開始和麪、擀皮。等一切準備就緒,爸爸媽媽開始包起餃子,只見他們先拿起皮,放在手掌上攤平,然後夾了一些餡放在上面,把兩邊對齊輕輕一捏,一個餃子就做好了。我迫不及待的學着媽媽的樣包了起來,結果剛上“戰場”就敗下陣來。我把我包好的和媽媽包的一比,真是“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媽媽包的餃子飽滿、結實、整齊,像一隻只栩栩如生的大雁,而我包的餃子卻像一個個“傷兵”,有的“歪脖子”、有的“肚皮受傷”、有的……實在是有天壤之別。我只好向媽媽虛心求教,媽媽看了看我包的餃子,告訴我:“你之所以包得不好,是因為餡放得過多或過少,包的時候又用力不均。不用急,熟能生巧。”

聽了媽媽的話,我又重新開工了,根據媽媽指出的原因,終於親手包成了一個“神氣十足”的大餃子。

在包餃子的過程中,爸爸給我講了冬至吃餃子的來歷。相傳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當他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時,正值冬季。他看到鄉親們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餃子”。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聽了爸爸的講述我才恍然大悟為什麼人們説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了。

第一次包餃子,不僅使我學會了包餃子,而且讓我明白了冬至吃餃子的由來,真是一舉兩得呀!

吃餃子作文6

北方的民俗有正月七年級不吃餃子會爛耳朵的説法。其實這種説法是從東漢事情張仲景的時候開始的。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河南省南陽)人。自幼苦學醫書,博採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麼疑難雜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

相傳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原來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裏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裏總掛記着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是總結漢代300多年臨牀實踐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裏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七年級,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七年級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七年級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七年級,人們吃着餃子,心裏仍記掛着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着用嬌耳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吃餃子作文7

每年的大年三十夜晚,我們都要吃熱氣騰騰的餃子,聽説這一傳統在明清時期就很盛行呢!

在今年的三十晚上,媽媽神祕地對我們説:“董愷,今年的餃子可與平時不一樣哦。”

“餃子有什麼不一樣的?”我一臉懵懂地看着媽媽。

“今年外婆在包餃子的時候,在一個餃子裏放了一顆紅棗,誰吃到帶紅棗的餃子,誰就能……”媽媽故意頓了頓,“就能願望成真!”

我聽了,樂得拍起了手掌,覺得自己一向運氣不錯,自己肯定能吃到這一個特殊的餃子,為了使願望能夠成真,就一筆一畫的在紙上寫下了自己的新年願望。

在我焦急的等待中,一籠熱氣騰騰的餃子終於出爐了,看得我直流口水。

雖然我急切的想吃,但尊老愛幼一向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所以我們都讓外公先動筷子,心理非常擔心那個紅棗餃子被外公給吃了。只見外公拿起筷子,隨意的夾起一個餃子,放在嘴裏咬了一口,我瞪大眼睛看到餃子裏芹菜肉餡就露了出來……“還好、還好不是紅棗餃子”我拍拍自己地胸脯,長長舒了一口氣!家人看到我的表情都哈哈大笑了起來。第二個就輪到外婆吃了,外婆看着我緊張的.樣子,對着我説:“這餃子是我親手包了,我嘛當然知道哪個是紅棗餃子羅!”剛説完,她就把筷子在餃子堆裏移來移去,彷彿要把那個紅棗餃子給找出來……看到外婆的樣子,我心裏大叫一聲“不好”,下意識地就説:“外婆,餃子是您親手包的,您可別作弊哪!”就這樣一句話,又把大家給逗笑了,家裏頓時成了歡樂的海洋。外婆仔細地在餃子中間“尋找”了一番,終於下了筷子。只見她故意不吃那個餃子,卻把它放在了碗裏。我急了,一把抓起餃子就塞進了外婆的嘴裏。啊,外婆挑的原來是個白菜餃子。我心裏的大頭終於落下了。

爸爸、媽媽輪番上陣,也沒有把那個特殊的餃子給找出來。

哈哈,終於到我了,我迅速的拿起筷子,目光像掃描儀一般盯着剩下的餃子,只見在一堆白中帶綠的顏色中,發現一個特別飽滿還帶一抹微紅的餃子……

“就是它了!”我果斷下了筷子,將它夾起放入嘴裏,小小咬了一口,一股紅棗的清香就充滿了我的口腔。我高興得跳了起來,大聲跟大家説:“我吃到紅棗餃子了,我吃到紅棗餃子了!我是我家的幸運兒!”

哈哈……在大家的歡聲笑語中,我們結束了餃子宴。哎,你想知道我的新年願望嗎?那就是“學習進步,萬事如意”!希望同學們在新的一年裏也跟我一樣哦!

吃餃子作文8

除夕之夜最有趣的事當然非吃餃子莫屬了,每年春節這一天我們家的晚飯就是半夜吃餃子。今年吃餃子別樣有趣。

這吃餃子可是有講究的,所有的餃子中只有一個是糖餡的,誰要是吃到了這個餃子那就預示着一年的好兆頭:新的一年會吉祥如意,好運相伴的。今年為了有更大的機率“中獎”——吃到這個好運之餃,我拒絕了每年吃餃子之前的一切零食,任憑媽媽怎麼關護:“姑娘,你要是餓了就先去吃點零食。”我都是那句:“我不餓”。即便肚子餓的咕咕作響也決不動搖。隨着飢餓的感覺越來越重,精彩的電視節目漸漸失去了它的魅力,我的目光開始穿梭在誘人的餃子和“可恨”時鐘之間,心裏一個勁想着:餃子啊,你可快點熟吧,時鐘啊,你可快點轉吧!終於捱到快11點半點了,大人們還沉浸在精彩的文藝欣賞中,而此時的我跳到姥姥家的炕上,拿起鞭炮,大聲説道:“下一個節目———放鞭炮吃餃子”。一看我這架勢,分明是餓壞了,大人們曉得更開心了。

於是,一陣噼裏啪啦,稀里嘩啦,鞭炮齊響,餃子煮好。我早已端坐在桌子旁邊,餃子一上桌,我便狼吞虎嚥的忙活起來——吃餃子,我正忙得不亦樂乎,“啊,糖餃子”我顧不得被糖槓到的牙,興奮的叫起來,心裏想: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啊,今年的幸運獎終於屬於我了。但我馬上又想到了老師經常教育我們要孝敬長輩,於是我把餃子傳給了媽媽,媽媽傳給了爸爸,爸爸尊重長輩傳給了姥爺,姥爺傳給了姥姥,姥姥心疼外孫傳給了妹妹,妹妹和我好,又要傳給我,就在餃子又要屬於我的一剎那,出了狀況,妹妹筷子滑了一下,餃子掉在了地上,天啊,我的努力就這樣白費了,可是正在這時上演了戲劇性的一幕:我家機靈的小狗“毛毛”看見了,它爪下生風,衝到炕沿下嘴巴接住了本該屬於我的餃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邊吃邊用眼睛瞟着我們,那樣子,似乎在向我們炫耀,今年我最幸運,我家的屋子裏頓時有事一陣歡笑。

每每和夥伴分享春節之樂,我都會我都會繪聲繪色的描繪“吃餃子”這一難忘的瞬間。因為它是我記憶中一朵絢麗的小花。

吃餃子作文9

還在兒時就知道冬至這天必吃餃子,當時不明白其中的真正含義,只記得媽媽的那句話: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那個年月餃子是很好吃的食品。

一般情況下是吃不上的,所以很期盼冬至的到來可以有餃子吃了,這是我家的傳統習慣一直沿續到現在。隨着社會文明的發展和進程,古老的傳統文化節日,不斷的被國民所認同和傳承。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

民間諺語:冬至到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辭官回家鄉時正值冬季,他看到鄉親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搭起醫棚;支起的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分給來求藥的每個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妖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人們學着“妖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醫聖張仲景距今已有1800年了,但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現今人們講究進補養生保健,在嚴冬季節裏進補是多數人的選擇。從中醫養生方面講,冬令進補也是在冬至前後;三九天開始。民間早就有“冬補三九”的説法。冬至是數九的開始,因此民間認為,在冬至前後進補為最佳。

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説的“數九寒天”,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的説法。

《九九歌》就是從冬至這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了。

吃餃子作文10

隨着校園中的三角梅凋落,冬至降臨。這幾天總是陰沉沉的,幾乎很少見到陽光,四周顯得很冷落蕭條,萬木凋敝。受副高壓帶的控制,長江南岸夏季炎熱多雨,冬季乾燥寒冷,一年四季分明。

在潮實上了這麼多年來,這是第一次在家裏過冬至,以前的冬至就是在食堂裏喝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湯。

帶着快樂的心情走進家門,我感覺到了濃濃的冬至氣味。

雖説南方人偏受湯圓,可我偏鍾情於餃子。

小時候,入了冬,家裏總愛包一次餃子。沒有待定的時間和意義,不過是某一個降温的早晨的一時興起,卻在日漸寒冷的天裏憑增一股暖意。

平時用來炸食物地面粉意外與冷水相遇,簡單揉搓之後就成了白白胖胖的麪糰,靜待一旁。白菜洗淨,在砧板上躺好,金屬與木頭有節秦地碰撞出一首序曲。剁好的餃子餡,撒些許鹽,靜置片刻,瀝乾水分,調味全憑手感。奶奶對此頗有經驗,自是不必擔心肉餡鹹淡。

接着,便是包餃子了,也是我最感興趣的一部分。一家五個人圍桌而坐,爺爺擀麪皮,餘下四人來包。麪糰搓成長條,再掰成一元硬幣大小的小團,用擀麪棒一壓,略擀一下將小困推開,左手轉動麪皮,右手擀麪,只需三四秒功天,一張厚薄適中的麪皮就壓成了型,放在撒好乾粉的桌面上。爺爺把麪皮攤在左手掌心,用筷子挑肉餡,置於正中,一擾,一折,一捏,一枚標緻的餃子就完成了。雖然包起容易,但要包得好卻很不容易。既要快,又要不露餡,下鍋不破,還得好看。約摸一小時的時間,餃子們就排成方陣,時刻待命。

餃子,説吃也是真的好吃。奶白色的外皮半偷着亮,吹彈可破。瘦肉肥肉五比二,與清甜帶脆的白菜天生一對。若是包得好,還有濃郁的湯汁,一口下去,肉香四溢。我習慣蘸醋,有時還蘸上蒜泥與辣椒,和着熱氣騰騰的餃子,那叫一個痛快!

但真正讓我愛上餃子的,還是包在其中的那一份温情。也只有吃餃子這一天,對於午飯的準備,一家五口都能參與,忙碌着,説着,笑着。年復一年,同爺爺奶奶一起吃飯的機會越來越少,即使有,也只是匆匆忙忙,話也沒能多説幾句。能夠包餃子的閒暇週末,也逐浙沉澱在童年的記憶之中。感謝冬至讓那生封的記憶再現,那最純真的快樂就這樣一遍遍打磨,變得閃閃發亮。冬至快樂!

吃餃子作文11

12月21日就是冬至了,冬至,是中國農曆 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但其實,冬至吃餃子也有一段古老的歷史!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多用麪皮包餡水煮而成。

相傳河南人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原來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裏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裏總掛記着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是總結漢代300多年臨牀實踐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裏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七年級,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七年級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七年級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吃餃子作文12

我喜歡餃子。人們總説它是正宗的北方美食,可我永遠也割捨不了,它的餡兒裏所包下的,海鄉人兒的歡愉和温馨。

金碧碧的“迎城樓”消失於車窗僅有的視線,迎春之際,伴着爆竹和街頭小販的熱情鋪陳,父親的車終於停在熟悉的紅磚小樓前。

一個滿頭花白的老頭兒剛欲跨過門檻,聞之聲響,連忙驚喜地回頭。我窺見那人手中滿當當的一袋麪皮,心中雀躍,衝下車來,直奔過去,給之以考拉上樹般的擁抱。

爺爺總是這樣,不避也不躲。

我猜到今晚將要包餃子了。

果不其然,鄰家已響過三聲爆竹之時,奶奶端着一盆汨汨地冒着熱氣的肉餡兒上桌,並扯開她洪亮的嗓子招呼:“阿妹兒!阿嬸兒!包餃子嘍!”聲音和夕陽下朝氣十足的紅磚和在一起,貫徹了上下三樓。我匆匆往廚房奔去,遠遠地便看到奶奶熱情洋溢的髮型,像一朵黑色燙卷的蘑菇雲。那蘑菇雲很快律動起來了,竄上竄下地分發麪皮和碗盤。

我的心裏彷彿被那朵蘑菇雲填滿了似的,桌前也很快地坐滿了人。

一顆顆躍躍欲試的心撲通着。

麪皮上手後,盛肉餡兒的盆兒裏很快擠滿了爭先恐後的調羹。大家皆是一把好手,自我創作屢見不鮮。我也掂量着舀起一團肉餡,接着調羹反向,把它蓋到隔着一層面皮的手掌心上,然後輕輕捏起前後兩端的麪皮,把豬肉、葱、姜、花椒麪都小心翼翼地包好。

歡聲笑語等不及地蹦出來了。

待不鏽鋼盤中的水餃終於熙熙攘攘地擺放整齊,大家的笑容也印在臉上,好幾日下來都抹不掉了。奶奶於是將餃子倒進盛着沸水的大口鍋中,手握大勺,緩慢地攪拌。最後蓋上鍋蓋,熊熊火焰不斷地催生蒸騰霧汽,一切準備就緒,只待鍋中美味發酵了。

飯桌上,弟弟正用稚嫩的嗓音向大家介紹他的新恐龍。電視機裏,董卿的聲音響起來了。夜幕就這樣悄悄地拉開了。我的內心隱隱悸動,為這久違的,眾人圍坐一圈的安寧。

餃子終於出鍋了。用筷子夾起一隻到碗裏,再到嘴中,香氣早已四溢了,咬破一層柔軟而有勁的麪皮,肉餡兒便爭先恐後地湧出來了,豬肉、葱、姜、花椒麪——神奇之處就在於,如此平凡又普通的幾樣食材,竟匯成一羹佳餚。

飯畢,回味無窮。

我們家的習慣是飯後放爆竹,我急忙跑到陽台去。清風徐徐的夜晚,紅色的鞭炮紙飛揚起來了,餃子的餘香依然縈繞在嘴中,好久未度過如此暢快的一夜。進廚房收碗時,我望見十二隻被舔得光亮的碗簇擁着圍在桌沿。我將此景收藏於心,終於明瞭自己與餃子的情愫究竟源自何方。

餃子的出現,總意味着團圓。

吃餃子作文13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與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與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宋代稱餃子為“角兒”,他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七年級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説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七年級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與“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説,一説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裏,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餃子因所包的餡與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與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與麪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吃餃子作文14

星期六的中午,爸爸和媽媽忙了好一陣。爸爸微笑着對我説:“今天中午,咱們吃餃子,一起動手包,好不好?”我心裏暗暗高興,心想:包餃子有什麼難的,不用學,我就會包。於是,我把手洗乾淨,照着媽媽的樣子包了起來。

只見爸爸熟練地在案板上軋着皮,我拿過一個,用勺子弄了點餡,照着媽媽的樣子,把餃子皮的邊,一點點捏合起來,再放在手心裏用力一壓。啊!不好!漏了!我急忙拿起另一個餃子皮蓋了上去。剛要放下來,餡又從手指縫裏流了出來,就這樣,用了三四個餃子皮才湊湊合合的包上了一個餃子。放在案板上,越看越覺的和媽媽包的不太一樣。但我並沒有氣餒又繼續包了第二個餃子。這一次吸取了上次的教訓,沒敢多放餡,用手壓的時候,也不敢太用力。結果,包出來的還沒有媽媽包的三分之二大呢,活像一個“營養不良”的“瘦乾巴”。連站都站不穩,再看看媽媽和爸爸包的,就像一個模子裏出來的似的,又整齊又漂亮。

沒過多久餃子包好了,我心想:包餃子沒有他們包的好,煮餃子還不成嗎?於是我又搶着煮起餃子來。我把半鍋的清水放在點着的煤氣爐上,一會兒水就沸騰了。我把餃子“撲咚”“撲咚”扔進水中。呀!餃子入鍋後激起的水花飛濺,幸好我躲得快,不然就一定會燙着的。媽媽聞聲走來,説:“哎!應該這樣把餃子放進鍋內。”説着,把餃子擦着鍋邊推入鍋內。真棒!餃子就像坐上了滑梯,穩穩當當地進鍋了。我用勺子在水裏蕩了蕩蓋上鍋蓋。不一會兒,水開了,餃子開始不安定地亂跑起來,時而浮在水面,時而潛入水底,時而簇擁在一起,時而擴散開去……這時,水花越翻越大,鍋裏的水越升越高,不好,水要溢出鍋了。我用勺子蕩,用嘴吹都無濟於事,看樣子它們熟了。我一邊嚷餃子熟了,一邊撈出一個張嘴就嘗。不好,生的。媽媽看了説:“一開怎麼能熟呢?”媽媽繼續點上火,剛平靜下來的餃子又開始運動了,水又上漲了,媽媽不慌不忙地加了些冷水,真靈,鍋裏一下子平靜了下來。媽媽説,要加兩次冷水,餃子才能熟呢!

經過三次加水,餃子被煮得胖乎乎,白生生的,個個腆着小肚子,可愛極了。我把餃子撈入盤中,端上了桌。

這次吃餃子,不但親自嘗試了包餃子,煮餃子,還使我懂得了無論什麼事,都不是想象中那麼容易的,千萬不能誇海口。

吃餃子作文15

我的家鄉冬至要吃餃子,因為“冬至不端餃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春節更是家家户户都要吃餃子,因為餃子諧音“交子”,寓意:新舊交替,萬象更新等;元宵也要吃餃子,因為兒女們要外出工作了,父母包上一頓踐行餃子,這才有了“上車餃子下車面”的習俗,寓意:壯行和牽掛。

今天正是春節,所以我們一家人都要坐在一起包餃子。做餃子時,要先和麪再剁餡。媽媽先把一些麪粉放入盆中,邊放水邊攪拌,直到把所有的麪粉都拌成面碎,然後再把所有的面碎都揉到一塊,俗稱“和麪”。最後把面盆蓋起來,俗稱“醒面”。

爸爸把買來的新鮮瘦豬肉先切成小塊,葱切段、薑切片混在一起,剁成肉泥;再把蘿蔔片放在開水裏焯一下,把水分榨乾,剁碎;然後和肉泥混在一起,放入鹽,香油和各種調料,攪拌均勻,溢出濃濃的香味,餡就做好了。

餡做好後面也差不多醒好了。媽媽把面放在案板上,盤一盤,搓成長條,再切成約兩釐米的小段,用手按壓成一個個小圓餅,最後擀成薄薄的餃子皮。

接下來就該包餃子了。爺爺、奶奶、爸爸,還有我都圍在放餡兒的桌子周圍,開始大顯身手了。爸爸在圓形的小麪皮中間放一團兒餡,餃子皮像薄薄的嘴脣一樣,輕輕一合,就把餡含在了“嘴”裏,爸爸輕輕地一捏,一個鼓着肚兒的餃子就做好了。托盤上,餃子在我的手下站的整整齊齊,像等待檢閲的儀仗隊一樣。

水燒開了,奶奶端起托盤,餃子就像跳水運動員一樣一個個爭先恐後地跳進水裏,在鍋裏沸騰着,歡舞着,在慶祝我們歡快的春節……

奶奶説肉餡的餃子要煮上三滾,直到餃子漂起來,就熟透了。

我聽爺爺説:餃子的來歷可大着呢,餃子是中國的傳統美食,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鄧州人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

我看着那優美的“水中芭蕾”就垂涎三尺了,奶奶剛把餃子盛出來,我就迫不及待的含在嘴裏。“慢點兒,別燙着”,媽媽説。

這濃濃的家鄉味,團圓情,瀰漫在千家萬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