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記讀後感(15篇)

來源:文萃谷 6.08K

一天終於結束了,相信大家這一天裏都收穫頗豐吧,這也意味着,又要開始寫日記了。怎樣寫日記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安妮日記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安妮日記讀後感(15篇)

安妮日記讀後感1

《安妮日記》是安妮以日記的形式來記錄了自己身邊所發生的事以及安妮對這些事的看法。我是經過同學的推薦去選擇了這本《安妮日記》的,我只有在讀完這本《安妮日記》,才能深切的感受到我們能夠生存在這和平安定、豐衣足食的社會裏是多麼的幸福了。也許有些人就不應該再去抱怨上帝待你的不公平了,你們要懂得命運是掌握在你自己手中的。

我最喜歡主人公安妮,在她身上實在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安妮的堅強與勇敢讓我不得不佩服她。因為安妮身為一名藏匿者處在危險時刻卻十分的樂觀,繼續向自己的夢想前行並希望戰爭可以早點結束,讓人們過上好日子。同時安妮的堅強與勇敢使她處在黑暗時期也不畏縮,而是變得更自信。與安妮相比,我覺得自己弱爆了,不但沒有好好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也不為自己的將來規劃藍圖,真像一個無知的小孩子。不過我相信自己通過對安妮的瞭解,也讓我對自己有了全新的認識,也會有更好的改變。

除了安妮,那些為藏匿者送東西並提供幫助的人更是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們是無私的,偉大的,我們要向他們學習,把這種無私奉獻、不圖回報的精神永遠留存。我想如果沒有這些人的幫助,安妮一家是無法在自屋正常生活兩年之久的。作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們要有愛心,要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為社會出一份力,也是為自己找到更多的具有特殊意義的快樂。俗話説,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德國法西斯是殘忍的,是邪惡的,他們不近人情的種族歧視,促使他們扼殺一個又一個正直青春的生命。無情的轟炸,殘酷的迫害,使無數家庭無法相聚。這種冷漠無情是遭世人唾棄的,我們要尊重種族差異,公平對待,和平共處。只有充滿愛的世界才是人們最喜歡的世界。要謹慎不要讓冷漠無情矇蔽了雙眼,要讓愛永遠活在地球的每一個角落。

我們讀完《安妮日記》之後,安妮的堅強勇敢和永不屈服的精神給我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這之後,我也會懷着一顆永不氣餒、永不放棄的心,去面對人生當中未知的困難和危險。

安妮日記讀後感2

當我爬在巍峨的黃山上,當我漫步在東方明珠塔之上,當我走在人民用血汗築就的長城之上……每一次,這麼多的“每一次”都讓我有千言萬語想高聲吶喊出來,那便是讓我最自豪的話語:“我有一個美麗的夢,美麗的————-中國!”這是發自內心的吶喊,這是發自內心的激情……

對於小時的我來説,美麗的夢想似乎是那樣的遙不可及。記得有一次,我在作畫,一羣女生突然走到我身邊,冷嘲譏諷道:“咦?這是什麼玩意兒?”“鞦韆”“什麼,我看這是磚塊吧!”説着她們都仰頭大笑,還説我不是畫畫的料。我立刻紅着臉,低下了頭,我感覺我的心都碎了,這是我的夢想,卻這樣被侮辱。於是,我放棄了。因此在那時候,我眼中的夢想就像一個漂亮而又透明的泡泡,在廣闊的太空中飄來飄去。可正當停留在自己眼前的那一刻,正想用手去觸碰的它的那一刻,美麗的泡泡就這樣————破了。因此,我從不相信夢想的存在。直至有一次品讀完《安妮日記》,這才讓我感受到夢想的偉大。

安妮生活在“祕密小屋”25個月。在漫長的日子裏,唯有13歲的安妮用她富有生活氣息的筆,用她要做個作家的夢想,讓她記錄下小樓內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長。真的很難想象,當猶太人們因生活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感到痛苦時,安妮卻仍然能夠以樂觀的心態將這一切化為了自己理想而努力、奮鬥的動力。安妮説:“我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記者並最終成為享譽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就是這樣的一段話,卻讓我感慨萬千。安妮把寫作當成心靈的支柱,即使常為這樣的生活而沮喪,但從沒有絕望過。她樂觀地認為這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我在想,她在這樣殘酷的戰爭中都能夠堅持夢想,為理想努力、奮鬥。那對於身在和平與寧靜中的我們來説,為何不像她一樣,勇敢而又堅定地放飛夢想、追逐夢想、實現夢想。

我的夢想很簡單,就是成為一位像安妮一樣能夠追求理想的人,能夠放手去追逐一切的人,能夠成為一個熱愛祖國的人……

歲月悠悠,波光明滅,泡沫聚散,唯有中國依然存在。

安妮日記讀後感3

眾所皆知,《安妮日記》是一個猶太女孩在二戰時期寫的日記,它記錄了安妮在後屋藏身的全程,也記錄下了安妮在後屋成長蜕變的過程。

安妮一家本在德國生活,安妮的父親是一名德籍商人,但原本和諧的生活卻被希特勒全盤打亂,由於希特勒的種族歧視,一家人為了生存,從德國流亡到了荷蘭,在一棟房子的後面,與範丹一家和牙醫杜塞爾一同祕密的生活。在日記中,這個地方被簡稱後屋。

在安妮13歲生日時,她收到了一本日記,於是她開始用書信的形式寫日記,並假託寄給幻想女友吉蒂。安妮把自己的愛情、困惑、苦惱與思考統統寫在了信裏,這讓日記本成為了她在後屋最好的朋友和精神寄託。

日記中安妮的情緒波動也比較大,她的語氣也從開始的無憂無慮變到了後來的成熟懂事。這讓很多人認為,一個只有十幾歲的小孩是不可能寫出這樣成熟的文章的。

我認為,可能正是後屋那不盡人意的生活,鑄就了安妮的早熟。

設想一下,你在一個不見天日的環境下生活兩年多,並一直面對同一羣人,不論誰應該都會產生厭倦之情吧。這其中,安妮還因為其行為舉止不招人喜愛,成為後屋人口中的“小丑”。這兩者使安妮提早開始思考複雜的人際關係,並不停地進行自我反省,想要改正自己身上的缺點。

當你看到安妮的早熟時,不要驚訝,因為那個時代就是這樣,猶太孩子從小就見到了人性扭曲的一面,見到自己的親人被德國軍人抓走甚至殺死,戰爭的殘酷使那時的猶太孩子都更加成熟。不止孩子,在那樣的環境下,很多人的心理也扭曲了、崩潰了。安妮通過對後屋藏匿者們之間的種種矛盾的描寫,也側面的體現出了法西斯統治下人性所遭受的扭曲。

這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猶太女孩的日記,但在日記裏把法西斯的殘暴暴露無遺。

最後也要講一下安妮他們的結局。在1944年8月4日,後屋全體人員都被蓋世太保逮捕,9月3日,被送達波蘭的奧斯威辛,男人和女人在那裏也分開了。10月時,範丹太太、瑪戈特和安妮被送到了德國的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1945年1月6日,弗蘭克太太由於精神恍惚,死於奧斯威辛集中營。範丹先生被毒氣毒死。杜塞爾死於諾恩加梅集中營。3月時,範丹太太、瑪戈特和安妮也相繼去世。八個藏匿者中,只有奧托·弗蘭克(安妮的父親)活了下來,也是他將安妮的日記公佈於世的。

這個故事是一個悲劇,那個時代也是一個悲劇。

安妮日記讀後感4

安妮·弗蘭克是個猶太少女,與父母,姐姐過着富裕安寧的生活。從1933年希特勒法西斯證券執政後,對猶太人進行殘酷地迫害,使安妮一家人移居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而在1942年6月12日,安妮過13歲生日,收到了一本日記本,從此與日記做朋友,名為“吉蒂”。這時候,德國法西斯已侵佔了荷蘭,對猶太人進行更為殘酷的迫害。為了躲避,逃到了自己公司大樓的房屋裏面,成為了他們隱蔽的“密室”,同樣為猶太人的一些人也躲了進去……

讀完這本書後,我深有感觸!他們在密室裏整整生活了2年。2年這可是什麼概念哪,他們居然那麼有毅力地生存了下來,我感到

十分地感動。詳細地描寫一下,為了躲避德國法西斯的攻擊,他們不得不把密室蓋得嚴嚴實實,窗户全部釘上了板子或者是厚厚的窗簾,擋住光亮。白天,為了不讓下面的人發現,只能輕手輕腳的,如果是現在的話,我們應該是很難辦到的!

可世界還是存有一些極少的好心人,他們的食品就是從靠公司幾位員工。這些人無私為他們奉獻,給予他們食物,書籍,學習!可是……

可是,想想也是!密室的生活可不是好過的,在裏面的生活不能看到陽光,不能觸摸自然,是極其枯燥,煩悶的和無聊的!這裏沒有要好的朋友,沒有良好的老師,沒有無限的快樂,沒有……而且再加上密室外的戰爭形勢,不停地轟炸使他們煩躁!

安妮總説“紙比人更有耐心”,是的!這種説法我也感受得到,對人講一些繁多的事情還不如跟紙對話!每天以日記為發泄,傾訴!她渴望自由,快樂。在這本日記中,可以看出來安妮對自己的看法,他人的看法,生活的看法。從13歲的黃毛丫頭長到成熟的15歲姑娘,再次聲明,很有毅力!

中間也有許多的人鼓勵安妮,比如説她的姐姐瑪戈,還有彼得!彼得是最多的,每次不是安妮上去,就是彼得叫她上去。

讀完這本書,我非常地感動!建議大家也去看吧——你們會感受到裏面的喜、怒、哀,樂。我接下來要看大仲馬的《茶花女》咯,祝大家閲讀愉快!

安妮日記讀後感5

在這個週末裏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是《安妮》。這本書描寫了小主人公——小女孩安妮和家人為了躲避戰火的災難,而不得不在密室中艱難生存的故事。

安妮於1929年出生在德國法蘭克福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一開始她和姐姐、爸爸、媽媽過着幸福、美滿、快樂的生活。可是在1933年希特勒當上了德國總理後,希特勒便建立了猶太人隔離區,只要是猶太人就必須配戴一顆黃星做標記,這樣德國人就好分辨猶太人了。因為德國人與猶太人發生了利益上的衝突,又由於他們的宗教信仰不同,再加上猶太人很富有、很聰明,所以希特勒開始對猶太人進行肆虐的壓迫和殘忍的屠殺。從此安妮一家便沒有了自由,安妮和姐姐不能去上學了,安妮的爸爸和她的媽媽不能再工作了。他們再也不能生活在幸福、美滿、快樂、和平的國家裏了,只能生活在恐怖和苦難當中了。為了人身安全,安妮一家人從德國幾經周折逃到荷蘭這個國家躲藏起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希特勒德國攻佔荷蘭。安妮一家和其他四人不得不躲進了密室,這一年安妮才13歲。她本應像我們一樣在學校裏專心致志的學習,開心玩耍,享受童年時代的幸福時光,可安妮和她的姐姐卻只能在黑暗、潮濕、沒有陽光的地方,苦苦的捱過過了兩年。在密室的兩年,安妮每天都在寫日記,記錄一家人在密室中的單調、困苦的生活,以及自己在困境中精神和心理的壓力,和她對未來生存的信心的希望。安妮還給她的日記本起了個名字叫————“貝蒂”。安妮把它當做自己最好的朋友,每天都會和貝蒂“説”幾句話,讓“貝蒂”知道戰爭的恐怖;希特勒的殘酷無情;猶太人的悲慘命運;自己家人生活的苦難。安妮她多麼嚮往原來沒有戰爭的和平時光啊!她不想在黑暗的密室裏生活了,她想重獲自由,再見陽光,她想進入學校學習,她想在自己的家裏和同學盡情玩耍……

我很喜歡《安妮日記》這本書,這本書讓我瞭解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讓我知道了人在困苦和在困境中應當採取的生活態度。還讓我瞭解了那時候希特勒的殘酷、無情、冷漠。如果讓我選擇在哪個年代生活的話,我想我一定選擇在和平年代無憂無慮的生活、學習、玩耍。不要讓安妮的悲劇重演,我也希望這個世界上永遠沒有戰爭發生,永遠和平……

安妮日記讀後感6

對十三歲的安妮來講,這日記本就像打開一扇門,它通向成長,通向無限的希望。安妮説過“沒有日記,也就無我。”然而,安妮不再有機會回味這一切了,因為同時拉開的,是戰爭的序幕,隨着警報的拉響,惡夢就開始了。而她面對死亡的陰影,她的心靈一直是和平與真摯的。安妮説:“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當我抬頭凝望天空,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記者並最終成為享譽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所以,在閲讀《安妮日記》時,大的戰爭背景下,我們將得到更多的是一種温暖人心的東西貫徹始終。有一種種歡快温暖的種子縈繞在每一個角落,細節隨處可見,是安妮帶給周圍的每一個人。她可以説:“我必須承認,坐在天窗下面,感覺到陽光照在你的面頰上,擁抱着一個可愛的男孩,有什麼比這更愉快嗎?”安妮經歷了快樂,期望,抑鬱,意欲,悲憤,掙扎,死亡的人生歷程。安妮在日記中如實記錄了兩年間隱祕、艱苦的生活狀況,自己的寂寞、苦悶,對現實的恐懼、憎惡,對生的追求和期盼,對未來的嚮往和祝願,對戰爭、人性的深入思考。她渴望用年輕的激情、勇氣和天性的善良擁抱自然,擁抱世界,但是戰爭回報給她的卻是苦難和死亡。

安妮在寫日記的兩年多裏,生活困窘,她多次寫到阿姆斯特丹的被轟炸所造成的恐懼,也不斷譴責種族歧視,而藏匿又充滿了恐怖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中深深地打動着人心。她在見證着戰爭與迫害。1947年,倖免遇難的安妮的父親,將安妮的日記整理後出版。迄今為止,日記已被譯成5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三千萬冊,成為一筆人類共同的精神遺產。安妮真正地實現了自己的願望:“我希望在我死後,仍能繼續活着。”“走入世界,為人類盡一份力量。”我想一定會有許多孩子像安妮一樣,在法西斯瘋狂怒吼中,微笑着説,“我相信善良。”永遠無法忘記安妮赤裸身體被削髮的空洞眼神,永遠……希望類似的悲劇再也不要發生了。祈求和平。

安妮日記讀後感7

還原一個最真實的安妮,呈現一場最殘酷的戰爭。

所有認為人類在無數次大災難與迷失中會有尊嚴地挨下去的人,皆可以以安妮日記作為最有力的證明。

這本書以一個猶太小女孩的角度,為我們解析二戰,不,為我們感受自己,感謝家人,充滿信心,擁抱明天!就在這次大戰中,安妮一家為了躲避戰火,全家一齊逃到了一個密室中去,躲了起來,在這裏,安妮興奮過,傷心過,生氣過,開心過,羞澀過,她為媽媽的偏心傷心過,為自己與皮特的聊天興奮過,為凡。丹太太的愚蠢生氣過,為大家對自己的態度無奈過,可是,她仍然是那個安妮,她也希望在聽過別人對自己的意見後改變自己,她努力了,但最後她發現,無論自己怎麼改變,她始終無法滿足所有人,她願意做那個真實的安妮,那個周圍全是批評的聲音,驚愕的表情,嘲諷的面孔,不喜歡她的人!她自己也知道,這全是因為她不聽好的一面的忠告,她也希望自己變得更完美,但是大家卻都不相信她,以為她在變什麼戲法,哦!真是太好笑了!

“我總是家裏的小丑和淘氣包,做錯事總是要受到雙倍的懲罰;不僅要受到父母的責罵,還要受到感情上的傷害。”我很能理解安妮,的確,世上怎麼可能有令孩子百分百開心的父母呢?不管是在家,還是在學校,我都是大家眼中的小丑,無論幹什麼,都不會有人相信我,他們就是這麼偏心!

“如果我説話,他們説我炫耀;我沉默,他們説我可笑;我回答,他們説我無理;我有了好點子,他們説我狡猾;我累了,他們説我懶惰;我多吃一口,他們説我自私,還有愚蠢,懦弱,奸詐等等,沒完沒了!”看了這一段,我想問,難道這個密室中就沒有正常的人了嗎?太噁心了吧!?

安妮是個好女孩,她敢做敢當,有勇氣,有個性,有主見,她渴望的當父母的愛,不是因為她是他們的孩子,而是因為,她是安妮,她希望變得更優秀,她會更反省自己。她緊握理想,不讓它失去,因為她堅信,終有一天,她的理想就會實現!

她就是她,一個真實的,有無數缺點但是很快樂的安妮!

安妮日記讀後感8

我是一個即將升入五年級的女孩,上學期語文第四單元中曾特寫過戰爭,而我暑假讀完的第二本書——《安妮日記》也是有關戰爭的。

它是由一名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寫的。這本書記載着1942年6月12日至1944年7月21日之間的66件事,從安妮13歲生日後不久便收到了蓋世太保給瑪戈特(安妮姐姐)的傳票,這使安妮一家不得不開始密室生活……安妮曾多次在日記中提到她渴望的藍圖:“很久都沒看到這麼明媚的陽光了,湛藍色的天空是那麼寧靜,迎面吹來的微風是多麼涼爽宜人,就連窗台前的小樹也努力地伸展着枝丫……”和“我渴望放學後迎着風,在草地上飛快地騎車;我渴望舞池裏有靈活優雅的舞步,每個人都陶醉的表情;我渴望有自由自在的生活”。

安妮一家為了生存在密室裏生活,躲避戰爭。現在地球上許多地區仍瀰漫着硝煙的戰爭,子彈這不速之客仍催毀着人類的家園。我渴望世界能和平,希望戰爭一去不復返,盼望戰火中的孩子能像和諧地區的孩子一樣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感受和平與愛,也希望在這個文明社會中不存着對某一種族特有的限制。與此同時,我希望無論是山區還是城市的孩子都應該得到平等的教育,快樂的生活,培養孩子的優良品行使祖國的花朵欣然怒放,使孩子們擁有一個快樂、難忘、美好、充實的童年!國家應該重視起山村教育,例如讓山村兒童有信息課上,讓大山裏的孩子瞭解電腦,瞭解科技,瞭解現代社會。讓他們通過電腦,通過網絡走出大山,認識外面雄偉的大樓、豪華的公寓、好玩的遊樂設施以及他們夢中全新的世界。讓山村的兒童有一間間雪白的,堅固的教室,給他們一個優良的學習環境,使他們專心學習。再如要讓孩子們上音樂課,使他們在悶悶不樂時能用音樂來陶冶情操,讓孩子們沉浸在美妙音樂的旋律中細細咀嚼音樂之美,用音樂去滋潤一個個稚嫩的心扉,使他們能像花兒喝露似的吮吸着音樂甘甜的蜜露。又如讓他們擁有一個寬大的操場,好讓他們飛似地奔跑,踢動着歡樂的足球,用手揮動着球拍,拍出第一個飛向太陽的羽毛球,也許它飛得並不遠……

這都是我的一個個夢,一個個中國夢,一個個值得大家關心的中國夢!

安妮日記讀後感9

好久沒有看到這麼讓人心痛的故事了。由於安妮一家是猶太人,在二戰期間為了躲避納粹的逮捕,一家人躲進了閣樓,一躲就是兩年多。在這兩年裏,安妮在她的日記“吉蒂”裏記錄了這兩年的心路歷程和點點滴滴。

從安妮的文字不難看出,她年紀雖小,但卻心智成熟,天性樂觀,洞察一切,明辨是非。之所以會讀《安妮日記》是因為知道阿姆斯特丹有這麼一個博物館叫安妮之家。這個博物館因《安妮日記》而聞名於世。於是懷揣好奇,開始看這本書。從序言開始,就知道這本書折射的是二戰時期被陰霾籠罩下的歷史。也是從序言便知道,安妮一家的最終結局。直到現在寫下“安妮一家的最終結局”,仍然抑制不住留下眼淚。安妮記錄了他們在密室裏的日常生活;記錄了住在一起的人們心情變化,喜怒哀樂;記錄了她對生活的惶恐和希望。文字生動而活潑,看書的過程中我分明看到了一部活生生的電影,看到安妮可愛的樣子。

如果,如果在看安妮的日記之前,我不知道她們的結局該有多好。安妮一次次的寫到戰爭到年底有可能就結束了,她們有可能就重獲自由了。每次看到這些字眼,反而更加心痛,心痛即使她生性樂觀,但現實卻不是如她所願。如果提前不知道結局,我一定像安妮一樣,滿懷希望,雖然當下生活艱難,煎熬,但終會過去。我會期待安妮迴歸自由的那一天,我會期待她穿上合身的漂亮裙子那一天,我會期待她暢快的呼吸自由空氣的那一天。讀日記的整個過程中自己的心情複雜而糾結,好像越往後她離自由越近,又好像越往後讀,越接近她的悲慘命運。

不敢想象,安妮被抓到集中營會是怎樣的心情。她聰明,成熟,心思細膩,活生生,該如何面對納粹集中營地獄一般的摧殘。不敢想象,當自己的所有希望全部幻化成泡影,該有多絕望,心痛。集中營的日子裏,她還會不會經常想起她的日記本“吉蒂”。安妮逝世後的一個周,德軍宣佈投降。她最終的最終沒有堅持到最後,沒有看到黎明。戰後,只有安妮的父親生存了下來,此時的父親又該是怎樣的痛徹心扉。他為了保護妻女,從德國搬家到了阿姆斯特丹,又進而攜全家搬進密室,可是,所有一切努力最終還是敗給了殘酷的戰爭。他拿到安妮的日記後,又是懷着怎樣的心情讀她心愛的小女兒的心路歷程,躍然紙上的明明是一個可愛的小女孩,明明是一個鮮活的生命。

很久沒有讀到一本書,像《安妮日記》一樣,給我帶來如此強烈的心痛。願世界和平,願不再有任何人因為戰爭顛沛流離。

安妮日記讀後感10

我沒有去過荷蘭,沒有見過在水一方的風車捲起嫩綠的草屑,轉動着漂亮的四隻白帆;也沒有見過大片大片的鬱金香,逼人眼的花海里,蜜蜂和蝴蝶嚶嗡地採着誘人的花蜜。我將手枕在腦後,垂下眼瞼,想象着自己沿着粼粼的運河走過,擷幾朵素色的鬱金香,用指尖描過那光滑的莖,一直到柄。我想象着自己來到阿姆斯特丹,衣領上別了幾束碎碎的小白花,在普林森河畔的小屋邊尋到一個石塊堆成的墓,將一捧白花攬在墓邊,猶太文字寫的,是一個不朽的名字——安妮。

有幸從一本雜誌上看過關於安妮的圖片,一個眉目清秀,十分精明的小姑娘。在安妮的紀念館前,有一尊銅像,她穿着裙子,手裏抱着自己心愛的日記,凝望着前方。閣樓頂層的密室外堆滿了書,一道機關之後,密室內部卻是一片黑暗。試想一個與我年齡相仿的姑娘是怎樣在黑暗中用黑色的眼睛尋找光明?她亦不是顧城,不過是一個平凡而內心強大的小姑娘。只是,密室的一道牆將光明與黑暗分隔,人從此與世隔絕。只是,那光明也不定就是光明,集中營裏婦女和兒童的哀嚎、壯年男子的鮮血逆流成河,這慘絕人寰的情景,只憑陽光把屍體照得更加明晰以外,哪裏有光明?只是,那黑暗也不定就是黑暗,最絕望的境遇裏往往就能遇見最美的驚喜,那本道破一切的日記就是燎原的星火,是黑暗盡頭一盞微微擎起的紅燭,只要有手,有紙,思想也可以擺脱肉體的束縛。悲喜仍存,思才未泯,信念永存,哪裏有黑暗?

硝煙瀰漫的世界,戰爭也會矇住我們的眼睛。集中營裏多了一個16歲的花季少女,多了一具無辜而純真爛漫的屍體。居里夫人説:“戰爭只能剝奪我們的生命,而搶不走我們的智慧。”一年之後,這本日記終由她的父親按照她的意願出版,我們今天才能讀到這本《安妮日記》。

她以深邃的思想、獨特的視角,描繪了她自己眼中的那個世界。她並不脆弱,並不迷惘,她沒有哭泣,沒有絕望。像一枝綠綠的橄欖,哪怕只是剛剛抽芽,經歷一翻徹骨的痛楚,也終會以自己的力量,多一片綠色,多一絲希望,幸福地仰望藍天上撲稜的白鴿。

我不能答出安妮提問的那些問題,我沒有資格也沒有能力。我只能留戀那猶太文字的墓誌銘,祈禱這個世界永遠都是生氣勃勃的春天。

在那石頭的墓碑上,一滴滾燙的淚珠綻在猶太文字的刻痕裏,濺出一朵朵碎碎的白花,一個少女,以她自己的生命渴望着光明與和平……

安妮日記讀後感11

有一本書,它雖然年代久遠,但寶刀未老;它曾久經滄桑,卻面孔如新。它就是-------《安妮日記》。

在那個深受着納粹黑暗勢力張牙舞爪的年代,猶太族人民正遭受着滅頂之災,沒有光明,沒有未來與希望。

在納粹的魔鬼統治下,所有猶太人都受着歧視排斥。隨着一道道殘酷的命令下達,猶太族的孩子被強行要求轉入猶太學校,安妮也不例外。自此開始,安妮不能平等的同外界交流。納粹分子這樣的行為是多麼的自私,令人咬牙切齒。在學校,安妮和她的猶太族同學理應是無時無刻遭受着精神的屈辱。從日記“我們的自由已經少的可憐,不過總算還能忍受”看出,這時候他們沒有了言行自由,有的是思想束縛的牢籠;他們抬頭望不見深邃而湛藍的天空,看得見的只是黑暗而骯髒的角落。這羣可憐的人們,甚至連在街頭都不能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在我看來,這無疑是納粹分子站在所謂的高角度去質疑一個民族的骨氣和尊嚴。這羣惡煞窮盡所有手段,想方設法的捆綁猶太人的所有,但我看來,他們用鐵籠子囚禁住的僅僅只是幾幅軀殼,他們捆綁不住猶太人自由不屈的精神靈魂。

緊跟着納粹憲兵的抓捕猶太人行動開始,安妮一家與他們的其他朋友被迫躲在了一座食品大樓。這兒只有小小的幾間密室,狹小黑暗。從此他們便長期的定居在這個祕密的小閣樓中。我覺得生活中,他們的食品供給可能是最困難的一項。在無人問津的小閣樓裏,他們根本沒有任何外界援助,只有夜晚偷偷的跑去,還只能是去“黑市”購買食物。由這一個詞語的選用,就可以看出在納粹統治下,社會各民族的不平等,還能隱隱透出社會矛盾的不安存在。仔細看過,從這些日記文字中,單是食品一項,就制訂了看似繁瑣的許多規則,“早餐每天早上九點,星期日和假日約…….”。我想,正是這些平時看似無用的食物和吃飯規則,才能維持在困難時期小閣樓裏的長久生存。這恰恰更好的體現了安妮與他們的鎮定智慧。從這些一個個小小的生活片段中,安妮向我們展現了他們躲避納粹的真實的生活細節。

也許安妮的生活只是簡單地敍述艱苦的生活,也許安妮的生活是那時候猶太人生存的一個縮影……但我覺得無論安妮日記是什麼,它永遠體現着在特定困難時期,人們所體現出來的鎮定智慧。在我看來,這種智慧的產生可能是被壓迫的,是被束縛的。但這種智慧的價值一定是萬分寶貴,值得我們去好好深思與琢磨。

安妮日記讀後感12

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無止境的,在二戰期間,有成千上萬的孩子都是在苦難中長大的,安妮就是一個這樣的孩子。

安妮是一位普通的猶太少女,本應該擁有幸福、快樂的童年,但當時德國排斥猶太人風氣日盛,1933年,父親奧圖便放棄於德國的事業而將家庭移至荷蘭阿姆斯特丹,安妮便在那裏上學,暫時有一段平靜的時光。但是1940年5月後,荷蘭為德國攻佔之後,荷蘭的新統治者英夸特也將排猶法律於荷蘭執行,1941年夏天安妮姐妹也因此轉入猶太人學校就讀。這段期間安妮開始寫日記。

1942年,由於納粹捕捉猶太人的行為日益嚴重,安妮一家決定搬到更隱蔽且安全的地方,那年的7月9日,安妮一家與範丹一家搬入奧圖公司的三樓與四樓,以書櫃擋住出入口以避人耳目,過着隱蔽的生活。應還可以住一個人,所以後來他們的夥伴又多了一位牙牙醫杜賽爾。

在”密室“中,安妮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了她在密室中的生活。安妮自從搬到荷蘭以後,就一直生活在陰森的密室裏,白天不能打開窗簾,怕別人看見,晚上只能打開一點點窗户透透氣,但立刻就要關上;上午吃完早餐以後就不能用水了,因為隔壁會聽到;再加上一家人脾氣暴躁,經常大吵大鬧,克萊爾的體弱多病,外面不斷傳來的猶太人被殺的消息,搞得大家心神不寧。

在密室生活的兩年裏,正處於花季少女時期的安妮,在極度的恐慌與不愉快下,在暗淡無光的密室裏,度過了少女成長的關鍵時期。然而她卻毫無辦法,因為他們是走到處處都會受到德國人歧視的猶太人。戰爭的'殘酷令我們無法想像。

在1944年的8月4日,在光明就要來到的時刻,納粹分子衝進了公司的後屋,逮捕了這些猶太人,結束了他們兩年的密室生活,最後,安妮以及她的姐姐、媽媽,凡丹夫婦一家,杜瑟爾都慘死在集中營裏。克萊爾被送往德國服勞役,中途逃脱;只有安妮的爸爸活着走出了集中營。

安妮死的時候,年僅15歲,因傷寒而死去,她本來應有一個美好的生活,但由於戰爭,她失去了生命。但從她的日記裏看出,她渴望和平,渴望光明。她從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漸漸成長為一個有主見的少女。所以,我們要遠離戰爭,減少戰爭對我們的傷害,讓和平永駐人間。

安妮日記讀後感13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句話是讓我們互相關愛,可我卻從《安妮日記》中讀出了痛苦,但又發現了痛苦中的一絲微笑。雖然那微笑多麼渺小,但卻給猶太人帶來希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侵略了荷蘭,對猶太人實行了“種族”清洗。當安妮的姐姐瑪格特收到了通知單,大家為了安全,躲到了公司的小屋裏。在屋子裏,同為猶太人的達思一家也躲了進來,過着暗無天日的生活……

在祕密的小屋裏,大家都無時無刻的擔心着,可是安妮卻總是用微笑面以戰爭,面對痛苦,面對全世界。雖然她也是個猶太人,但她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讀書。她在日記中説到:我常常問自己,要是沒躲進來,要是我們都遇難了,那就不會受那麼多苦,不會連累那些保護我們的朋友,不也挺好嗎?不,不對。我們還想活下去,還想自由、幸福的活下去!看啊,安妮是多麼替人着想啊,但又多麼渴望活下去,不過,作為猶太人,他們沒有選擇的餘地。在此,我深深地感到了希特勒犯下的罪惡和猶太人的無辜。安妮躲在祕密小屋時,她也會害怕,但她卻相信未來是美好的,和平的,只是她等不到這一天來到了……

所以説,我們是幸福的,是幸運的,可是當今世界上,能像安妮一樣樂觀的人又會有幾個呢?可是我就比較樂觀,為什麼呢?事情是這樣的:

新學期新氣象,我們班來了一個轉學生,名叫來孔寧。我早就跟她打過交道了,發現此人“知識淵博”、“才華橫溢”,算得上“女強人”。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我們幾個好學生被“冷落”了,大家都有點不服氣。可是我轉念一想:既然多了一個對手,就又可以學“知識”了。所以我相信,也許我們不會成為好朋友,但我們卻可以把優點放大,把缺點拋棄,成為學習上的對手,充當別人的吸塵器,把好處“吸”過來

總之,《安妮日記》裏的安妮是個永不放棄的女孩,她堅定的微笑讓我明白了生命的含義,就是:痛苦像雪球,你越想遠離它,它就越滾越大,把你壓迫。只有陽光能融化它,這道陽光就是——微笑。

安妮日記讀後感14

如果大家讀過《安妮日記》就知道安妮是一個樂觀的女孩,字裏行間都透漏出她對未來的美好希望,她將温暖帶給了周圍的每一個人。當人們都在黑暗中掙扎、絕望時,她正等待着黎明並鼓勵別人,温暖別人。

下面我們看看作者是怎樣寫的吧。

那是一段並不美好的日子,剛過完13歲生日的女孩安妮跟隨家人躲藏在父親公司的頂樓上。為了不驚動別人,安妮做什麼事都是小心翼翼的,連上廁所和用水的時間都被控制,還常常擔驚受怕。在這樣的環境下安妮拿起筆記錄頂樓內每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長,她思考戰爭、反猶太人主義,思考與父母的關係、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她逐漸由一個任性的女孩變為成熟的少女。

“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當我抬頭凝望天空,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記者並最終成為享譽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安妮在日記裏寫道。

安妮想當一名記者,但這個簡單的願望被當時的黑暗籠罩和淹沒,像海面上的泡沫一般,只能遠望而無法觸碰。但她依然懷着希望,用樂觀的眼神觀望現在,暢想未來。

日記本該是少年少女記錄日常,平凡而快樂的“流水賬”,而隨時受着死亡威脅的安妮卻留下了一本不一樣的日記!因為希特勒發動的戰爭,她的美好花季被埋葬在納粹集中營裏,冰冷黑暗的集中營成了她人生的句點。戰爭不是我能想象的,我也不期望有戰爭來臨,我只能敬佩和緬懷這位女孩,同時珍惜現在的時光。

“我希望在我死後,仍能繼續活着。”她做到了!1947年,倖免遇難的安妮的父親,將安妮的日記整理後出版。迄今為止,日記已被譯成5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三千萬冊,成為一筆人類共同的精神遺產。也許,在法西斯的瘋狂怒吼中,還有許多孩子在微笑着説:“我相信善良。”我不敢去想象當時的情景,也無法可想,但日記裏自始至終滲透出的一份温暖卻讓我無法忘記。

戰爭能摧毀一切,但它無法摧毀人的心靈,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安妮日記》,它寄託了一個少女的美好願望,記錄她對自己和社會的思考,感動和啟迪着我和更多人。

願安妮能將這温暖永遠留在人世。

安妮日記讀後感15

暑假裏,我花了很長的時間細細地品讀了《安妮日記》這本書。這本書帶給了我很深的印象,很大的震撼,很多的啟示與感悟。

《安妮日記》主要通過一篇篇日記告訴人們一個活潑,聰明的猶太少女安妮·弗朗克出身在一個猶太家族,從小就過着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她不得不和父母,姐姐以及鄰居們躲進“後屋”。在狹小、完全封閉的後屋裏,膽戰心驚地生活了兩年。兩年的生活十分的艱苦而又難熬。但是即使這樣安妮仍然勤奮學習,每天仔細記日記。然而,他們最終還是被兇惡的納粹黨徒逮捕了,關進了令人窒息的集中營的故事。

我十分喜歡安妮,他是一個純潔、率真、熱愛思考、熱愛生活、堅強的小女孩,她渴望着自由,她渴望着和平,她渴望着不再受到歧視。

最令我佩服的是,安妮的堅強與對生活的熱愛,十三、四歲的她本該盡情的享受生活、陽光、友情和歡樂,可是卻不得不躲藏在與外界隔絕的小屋裏,他們每天都得小心翼翼、輕手輕腳的,白天不能開窗,晚上不能開燈,一個月都不能洗澡,食物又日漸短缺,天天説話只能低聲細語,生怕被人發現。但是她很堅強的,即使在密室這樣的環境裏的兩年生活仍然沒有讓她自報自棄,並沒有讓她對生活失去信心,她依然對一切充滿希望,身處逆境卻不屈服、不絕望,她曾説過:“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這就是她對生活積極向上的態度。

安妮勤奮學習,用自己的筆,用她要做個作家的夢想,支撐她記錄自己的生活,記錄每一天的所發生的事情,她對戰爭、人性、反猶太人主義進行思考,對與父母的關係、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進行思考,逐漸的從由一個任性、不懂事的女孩成長為了一個成熟的人。安妮嚴格要求自己,最難能可貴的是她的自我反省精神,每天不斷的檢驗自己的言行,糾正自己的缺點,錘鍊自己的性格。最令我感動的是,安妮看到自己悲慘的遭遇,看到人性的醜惡,看到自己理想被粉碎,感到痛苦的同時,仍然堅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屈服於失敗,用汲取知識、精神上的充實,彌補物質的匱乏。是的,正是安妮這種積極向上的態度、熱愛生活的品質,身處逆境卻不屈服、不絕望的精神,使我感動,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讀完整本書,我的心中漾起了莫名的感動,為安妮的不幸遭遇而感到悲傷,也為頑強的猶太人民的鬥爭精神而感動,更為安妮身上的精神品質而震撼,所折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