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2014年河北會考思想品德試題

來源:文萃谷 9.34K

2014年河北會考思想品德試題,堅持正面教育功能和積極價值導向,關注國家發展的關切,展現社會進步的成果,與時代脈搏保持同頻共振。試題在遵循學科課程標準和考試説明的基礎上,選取對初中學生成長有意義的生活,提出對國中學生品德發展有價值的問題,較全面地體現了學科考試的要求和各項功能。

點評2014年河北會考思想品德試題

一、傳遞主流價值,彰顯學科的德育功能

思想品德學科試題要有“品德”的底藴。試題以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對人的素質要求為主線,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貼近國中學生學習認知實際的生活話題之中,並通過靈活巧妙的問題呈現出來,以具體可感的方式向考生傳遞着正能量,使整個試卷顯示出濃郁的“品德”氣質。

這種“品德”氣質,首先在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指導思想貫穿試題始終,滲透到情景、問題和答案之中。既有國家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建設中新進展的展示,如第4、5、7、22、26、30題;又有從不同視角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理念的詮釋,如第2、24、25、26題;還有對“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些個人良好品質的浸潤,如第1、3、8、24題。其次是試題注重反映社會進步對公民文明素質的塑造和要求。如第3、24(2)、 26(探究二、探究三)體現的公德意識,引導考生認識公德意識的重要價值;第6、8、24(2)、25(4)、26(探究四)題體現的社會責任感,引導考生積極進取,勇於擔當;第2、4、25(3)、26(探究三)題體現的權利觀念,引導考生敬畏權利;第25題所體現的生態文明理念,引導考生敬畏自然,尊重自然。

試題豐富的“品德”底藴,有效地落實了幫助學生做負責任公民的課程理念,能夠激發考生道德情感,昇華道德認知,增強道德能力,彰顯了思想品德學科試題的教育功能。

 二、觸摸時代生活,突出學科的生活邏輯

思想品德學科試題要有生活的根基。今年的試題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一個個題目,就是一個個生活事件、生活現象、生活場景的再現,每個試題都有生活的依託,生活的真實。

首先,採用生活化題標,突出生活化色彩

將卷中“簡要回答”“分析説明”“探索實踐”這三個題型,分別標示為“大眾話題評説”“生活熱點分析”“社會現象探究”,使題型標識更為清新、活潑、明確,有利於考生理解題型的內涵,獲取答題提示。這既是試題在生活化道路上向前邁進的外在標誌,更意味着在生活化理念的引領下,傳統題型之間的界限進一步淡化,試題與生活的關聯更為密切,課程的生活邏輯更加突顯。

其次,建構生活化情境,提供生活化資源。

試題緊密結合學生思想和認知實際,從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選取真實可信的事例、事件、現象,將之轉化成生動直觀、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情景。如,第2題杭州圖書館向乞討和拾荒者開放,第3題跳廣場舞大媽遭遇潑糞事件,第6題餐桌上放置節約糧食的宣傳牌,第8題保定學院畢業生支教羣體的事蹟,第24題“網絡大V”受到法律懲罰,第26題京津冀地區的呼吸保衞戰,26題出境遊客的不雅行為等,均是真實的生活,具有生活的真實。試題情景的生活化建構,為試題提供了豐厚的生活資源,又為生活化問題的設計奠定的基礎。

  再次,創設生活化問題,揭示生活化意義。

試題圍繞生活事件、社會現象、生活熱點、大眾話題,着眼於對生活的觀察、思考、分析、評價,在學科內容與生活情景的結合處、聯繫點設置問題,將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緊密融合,體現了問題的生活化設計。如,第2題“從這件事中我們可以得出的正確認識,第3題“下列所示道理,有助於緩解大媽們委屈的是”,第 5題“據你對國情的瞭解推斷,促進糧食產量穩定增長的因素是”,第7題“小海是想説明”,第24(2)“簡評"網絡大V"的行為”,第25(3)“談談《環境保護法》的這一規定為何會使霾憂心忡忡”,等等。這些生活化的問題,落實了知識來自生活、服務於生活的理念,使知識的魅力因融於生活而展現,讓知識的價值因運用於生活而凸顯。這樣的設計,要求考生要有生活體驗,有對生活的觀察,有對生活的認識,有利於引導教學摒棄過於重視學科邏輯的做法,重視知識與生活的聯繫。

 三、堅持能力立意,藴涵學科的思維品質

思想品德課學科試題要有“思想”的靈韻。有“思想”,即要求考生在正確立場、態度和價值觀支持下,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認識。有“思想”既是對思想品德是一門德育課程的詮釋,又是對思想品德是一門注重思維品質課程的強調。

2014年試題之所以將思維品質作為創設問題的基點,意在通過考生自己的理性思考解決社會生活中的複雜問題,從而實現考查能力的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關注思維過程展現,考查分析説明能力。試題重視對考生思維過程的考查,通過設置有一定思維含量的問題讓考生去分析説明,引發考生有序思考,完整展現思維過程。如第24題(1),讓考生簡釋“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説什麼就説什麼”與“法律懲罰”之間的聯繫,考生先要認識到“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説什麼就説什麼”是法律意識淡薄的表現,然後需進一步説明在這種思想意識支配下,可能會造成社會危害而觸犯法律,最後得出觸犯法律必須要承擔法律責任而受到受法律處罰。要將這種聯繫闡釋清楚,既要有正確的法治觀念,又要會運用基本的法律知識將前後的邏輯關係表達清楚,要求思維清晰,思維過程完整。

第二,強調思維方式轉換,考查評價應用能力。設置多個對事物進行評價的問題,加強對考生應用所學知識正確地觀察生活、分析問題、認識事物能力的考查,其着眼點是正確思維方式、方法的考查。如選擇題第2、3、5、7、9題,非選擇題第24(2)、25(4)、26(探究二)都體現了對正確思維方法的'要求。考生要答好這些問題,首先要基於情景,提取有效信息,進而進行正確判斷,最後得出正確認識。這些問題要求考生進行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體現了考生的自我建構,在自我建構中增強道德學習和道德實踐能力。

第三,突出思維靈活多樣,考查歸納概括能力。今年試題的設問方式更為靈活多樣。4個非選擇題共有13個問題,涉及到了簡釋、簡評、推論、推斷、歸納、概括、評價、談感悟、找依據、説理由、析原因等11個關鍵詞,這些問題都離不開歸納、概括能力。如第26題的探究一,考生首先要具體社會現象進行提煉,依照“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向實現思維轉換,進而推斷、概括生成正確結論;探究二,要求考生對兩組社會現象進行比較,通過正確的分析、歸納,方能概括出符合題意的答案。

第四,重視思維昇華深化,考查綜合運用能力。試題不但重視考查考生的思維方法、過程,更注重考生思維的昇華,引領學生在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中不斷反思、內化並提升。如第30題(2),這種“現象”隱含在材料二中,要生成後面的結論,就要結合材料中的語境和所學進行推論,既要考慮外在的條件—全球化的趨勢,又要考慮內在的條件— 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還要考慮技術條件— 信息技術的發展普及,重在考查考生思維的跳躍性和連續性。問題(3)要求考生既要回到材料中去,沿着材料所提供的方向繼續思考,又要掌握文化建設的有關知識,兩者結合方能得出正確推論,體現了對考生依據材料,做出合理推斷的思維品質的考查。問題(4)則體現了從具體到一般的抽象思維過程,體現了對學生思維過程與思維方式的深度考查。這樣的設計,浸潤着多樣學科能力,涵養着多種學科素質,充分體現了對綜合運用能力的考查,突出了對考生思維的縝密性和準確性的要求,使試題變得典雅、厚重。

2014年河北省思想品德試題無論是內容的總體建構,還是立意的整體構思,均充分體現了學科特點。力求在話題確定、材料選擇、問題設計、答案設置、呈現形式等各個環節多側面地註解課標提出的教學建議,以期通過考題詮釋教學、引導教學、促進教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