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税評估的工作方法

來源:文萃谷 1.45W

國家税務總局在2005年就下發了《國家税務總局關於印發<納税評估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國税發〔2005〕43號),明確了納税評估工作的相關規定。近期又下發了《國家税務總局關於進一步做好企業所得税納税評估工作的通知》(國税發〔2006〕119號),對企業所得税納税評估工作做了進一步的規定。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納税評估的知識,歡迎閲讀

納税評估的工作方法

  一、開展納税評估具體做法

在目前尚不具備信息化條件開展批量企業所得税納税評估情況下,應通過人工計算、定性定量分析等方式篩選納税評估對象,依據税收宏觀分析、行業税負監控結果等數據,結合税收管理員掌握的納税人實際情況,參照納税人所屬行業、經濟類型、經營規模、信用等級等因素進行全面、綜合的審核對比分析。在綜合審核對比分析中發現有問題或疑點的納税人要作為重點評估分析對象;此外重點税源户、特殊行業的重點企業、税負異常變化、長時間零税負和負税負申報、納税信用等級低下、日常管理和税務檢查中發現較多問題的納税人也列為納税評估的重點分析對象,逐步開展納税評估分析。

在實際工作中首先對納税人申報納税資料及年度所得税彙算清繳報告進行審核分析時,重點包括以下四點內容:

1、納税人是否按照税法規定的程序、手續和時限履行申報納税義務,各項納税申報附送的各類抵扣、列支憑證是否合法、真實、完整;

2、納税申報主表、附表及項目、數字之間的邏輯關係是否正確,適用的税目、税率及各項數字計算是否準確,申報數據與税務機關所掌握的相關數據是否相符;

3、收入、費用、利潤及其他有關項目的調整是否符合税法規定,申請減免緩抵退税,虧損結轉、獲利年度的確定是否符合税法規定並正確履行相關手續;

4、與上期和同期申報納税情況有無較大差異。

通過此項工作確定納税評估的基本對象,並在此基礎上通過項目評估、整體評估或分行業評估等多種形式開展企業所得税納税評估,做到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同時,根據所轄税源和納税人的實際情況採取靈活多樣的評估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六種方法:

1、對納税人申報納税資料進行案頭的初步審核比對,以確定進一步評估分析的方向和重點;

2、將納税人申報數據與財務會計報表數據進行比較、與同行業相關數據或類似行業同期相關數據進行橫向比較;

3、將納税人申報數據與歷史同期相關數據進行縱向比較;

4、根據不同税種之間的關聯性和鈎稽關係,參照相關預警值進行税種之間的關聯性分析,分析納税人應納相關税種的異常變化;

5、應用税收管理員日常管理中所掌握的情況和積累的經驗,將納税人申報情況與其生產經營實際情況相對照,分析其合理性,以確定納税人申報納税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6、通過對納税人生產經營結構,主要產品能耗、物耗等生產經營要素的當期數據、歷史平均數據、同行業平均數據以及其他相關經濟指標進行比較,推測納税人實際納税能力。

  二、納税評估指標的配比分析

在信息化條件下,開展企業所得税納税評估可以採用很多指標進行自動對比分析。但如在手工條件下開展企業所得税納税評估工作,則受各種條件限制。現介紹九種納税評估指標,通過對比及配比分析,可取得一定成效。

1、主營業務收入變動率=(本期主營業務收入-基期主營業務收入)÷基期主營業務收入×100%。

2、主營業務利潤變動率=(本期主營業務利潤-基期主營業務利潤)÷基期主營業務利潤×100%。

3、主營業務成本變動率=(本期主營業務成本-基期主營業務成本)÷基期主營業務成本×100%,其中:主營業務成本率=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收入。

4、主營業務費用變動率=(本期主營業務費用-基期主營業務費用)÷基期主營業務費用×100%,其中:主營業務費用率=(主營業務費用÷主營業務收入)×100%。

5、資產利潤率=利潤總額÷資產總額×100%,其中:資產總額是扣除累計折舊後的淨額。

6、總資產週轉率=(利潤總額+利息支出)÷平均總資產×100%。

7、存貨週轉率=主營業務成本÷〔(期初存貨成本+期末存貨成本)÷2〕×100%。

分析總資產和存貨週轉情況,推測銷售能力。如總資產週轉率或存貨週轉率加快,而應納税税額減少,企業可能存在隱瞞收入、虛增成本的問題。

8、銷售利潤率=利潤總額÷銷售收入×100%

9、應收(付)賬款變動率=(期末應收(付)賬款-期初應收(付)賬款)÷期初應收(付)賬款×100%。

分析納税人應收(付)賬款增減變動情況,判斷其銷售實現和可能發生壞賬情況。如應收(付)賬款增長率增高,而銷售收入減少,企業可能存在隱瞞收入、虛增成本的問題。

10、指標的配比分析

  (一)主營業務收入變動率與主營業務利潤變動率配比分析。

正常情況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長。A.當比值<1,且相差較大,二者都為負時(即利潤降幅大於收入降幅),可能存在企業多列成本費用、擴大税前扣除範圍問題;B.當比值>1且相差較大、二者都為正時(即利潤降幅大於收入降幅),可能存在企業多列成本費用、擴大税前扣除範圍等題;C.當比值為負數,且前者為正後者為負時(即收入上升利潤降幅),可能存在企業多列成本費用、擴大税前扣除範圍等問題。

對產生疑點的納税人可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分析:結合“主營業務利潤率”指標進行分析,瞭解企業歷年主營業務利潤率的變動情況;對“主營業務利潤率”指標也異常的企業,應通過年度申報表及附表分析企業收入構成情況,以判斷是否存在少計收入問題;結合《資產負債表》中“應付賬款”、“預收賬款”和“其他應付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數進行分析,如出現“應付賬款”和“其他應付賬款”紅字和“預收賬款”期末大幅度增長等情況,根據《國家税務總局關於企業經營收入確認時間問題的批覆》(國税函〔1999〕295號)的'相關規定,“納税人以預收貨款方式銷售商品,除國家税收法規另有規定者外,一般應在商品發出時確認收入的實現”。此時應注意檢查企業是否存在通過以上會計科目少計收入的問題。

  (二)主營業務收入變動率與主營業務成本變動率配比分析。

正常情況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長,比值接近1。A.當比值﹤1,且相差較大,二者都為負時(即收入和成本都降低,但收入的降幅大於成本的降幅),可能存在企業多列成本費用、擴大税前扣除範圍等問題;B.當比值﹤1且相差較大,二者都為正時(即收入和成本都增加,但收入增加幅度小於成本增加幅度),可能存在企業多列成本費用、擴大税前扣除範圍等問題;C.當比值為負數,且前者為負後者為正時(即收入減少成本增加),可能存在企業多列成本費用、擴大税前扣除範圍等問題。

對產生疑點的納税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結合“主營業務收入變動率”指標,對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情況進行分析,通過分析企業年度申報表及附表《營業收入表》,瞭解企業收入的構成情況,判斷是否存在少計收入的情況;結合《資產負債表》中“應付賬款”、“預收賬款”和“其他應付賬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數額進行分析,如“應付賬款”和“其他應付賬款”出現紅字和“預收賬款”期末大幅度增長情況,應注意檢查企業是否存在少計收入問題;結合主營業務成本率對年度申報表及附表進行分析,瞭解企業成本的結轉情況,分析企業是否是否存在改變成本結轉方法、少計存貨(含產成品、在產品和材料)等問題。

  (三)主營業務收入變動率與主營業務費用變動率配比分析。

正常情況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長。A.當比值﹤1且相差較大,二者都為負時(即收入和費用都降低,但收入的降幅大於費用的降幅),可能存在企業多列成本費用、擴大税前扣除範圍等問題;B.當比值﹤1且相差較大,二者都為正時(即收入和費用都增加,但收入增加幅度小於費用增加幅度),可能企業存在多列成本費用、擴大税前扣除範圍等題;C.當比值為負數,且前者為負後者為正時(即收入減少費用增加),可能存在企業多列成本費用、擴大税前扣除範圍等問題。

對產生疑點的納税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結合《資產負債表》中“應付賬款”、“預收賬款”和“其他應付賬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數進行分析。如“應付賬款”和“其他應付賬款”出現紅字和“預收賬款”期末大幅度增長等情況,應注意檢查企業是否存在少計收入問題;結合主營業務成本,通過年度申報表及附表分析企業成本的結轉情況,分析企業是否存在改變成本結轉方法、少計存貨(含產成品、在產品和材料)等問題;結合“主營業務費用率”、“主營業務費用變動率”兩項指標進行分析,與同行業的水平比較;通過《損益表》對營業費用、財務費用、管理費用的若干年度數據分析三項費用中增長較多的費用項目,對財務費用增長較多的,結合《資產負債表》中短期借款、長期借款的期初、期末數進行分析,分析企業財務費用增長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基建貸款利息列入當期財務費用等問題。

  (四)資產利潤率、總資產週轉率、銷售利潤率配比分析。

綜合分析本期資產利潤率與上年同期資產利潤率,本期銷售利潤率與上年同期銷售利潤率,本期總資產週轉率與上年同期總資產週轉率。A.如本期總資產週轉率-上年同期總資產週轉率>0,本期銷售利潤率-上年同期銷售利潤率≤0,而本期資產利潤率-上年同期資產利潤率≤0時,説明本期的資產使用效率提高,但收益不足以抵補銷售利潤率下降造成的損失,企業可能存在隱匿銷售收入、多列成本費用等問題;B.如本期總資產週轉率-上年同期總資產週轉率≤0,本期銷售利潤率-上年同期銷售利潤率>0,而本期資產利潤率-上年同期資產利潤率≤0時,説明資產使用效率降低,導致資產利潤率降低,企業可能存在隱匿銷售收入問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