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税改革必須抓牢起徵點

來源:文萃谷 7.87K

個税改革已經到了不改不足以安民心的時刻。個税改革2017年是否能夠前進一步?已經提出十多年的個税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制度能夠在2017年夢想成真?就跟隨小編去了解下吧,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個税改革必須抓牢起徵點

個税改革已經到了不改不足以安民心的時刻。

近日財政部部長肖捷表示,研究推進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税改革,是今年的工作重點之一。隨後有專家對媒體透露,2017年上半年有望出爐改革方案,對於這個消息,我基本上是喜憂參半。

喜的是期盼和呼籲了多年,終於要動真格了,略有“守得雲開見月明”之感。憂的是,專家已經提前説了,提高起徵點不再是改革的重點,新的改革重點應該是在徵收模式上,要把11類合併為綜合所得,再保留一部分分類所得,成為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税制度。這種表述難免要讓普通民眾掉入迷魂陣,雲裏霧裏,老百姓並不關心紛繁複雜的分類計算和專項抵扣辦法,人們最關心的是,改革之後我的個税真能減負嗎?進一步説,我的生活質量是會提高還是下降?

目前來看,專家給不出答案,財政部也沒有打包票。所以對於今年可能實施的個税改革,我保持審慎觀望態度,就目前所能接觸到的消息來看,我認為其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為一種改革的姿態,改革的力度恐怕有限。作為一種安慰劑,給久久盼望的民眾的眼神回以一個淡淡的微笑。

個税起徵點是個税改革的關鍵,拋開這個關鍵談改革,好比拋棄樹木的主幹而奔向枝葉的修剪,很容易跑偏。歷史地看,個税起徵點從1980年的800元,在2005年、2007年與2011年分別調整到1600元、2000元、3500元,表面數值確實有所提高,但實事求是地從當年的`收入比值(姑且稱之為“相對的事實起徵點”)來計算,個税起徵點不僅沒有提高,反而下降了。換句話説,三十多年來的個税改革,改來改去,老百姓的税負不僅沒有下降,反而越來越重了。

我們來算賬吧,1980年全國職工的年均工資是762元,月平均工資是64元,當時的個税起徵點是月平均工資的12.5倍,有資格被徵個税的,確實是極少數的高收入者。今天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職工平均月薪為5169元,個税已經基本上人人有份了。《人民日報》就曾對此提出坦率批評:個税徵收不能“見鵝就拔毛”。

如果説上面算的是微觀的個人賬,那麼我們再來算一下宏觀的國家賬。考察2000年到2015年的國家個税收入,這十幾年來,個税佔財政收入的比重長期在6%上下浮動,我們的經濟一年年在穩步增長,國家的個税收入也一年年增長,2000年是660億元,2015年已達到8618億元,增長了13倍。這種增長是以不斷降低事實起徵點、不斷擴大徵收面、不斷提高徵收值為代價,從而實現的。換句話説,是不計其數的“見鵝就拔毛”彙集成了個税收入的13倍增長,8618億元的豪華個税賬面背後,有許許多多工薪族的飢寒與辛酸——而這些,僅佔國家總税收的6%,佔比並不大,這也是許多憂國憂民的有識之士時常呼籲廢除個税、還惠於民的原因。

起徵點是個税改革之樹的主幹,税率是枝,抵扣辦法是葉,主次關係不能亂。現在税率檔次比較多,最高的竟然達到了45%,這對於工資收特別高的人,比如具有創新能力的人,容易挫傷創新和奮鬥的積極性。應該認識到,社會列車的整體向前,優先於國家收入的得失。高收入者往往處在火車頭的位置,如果他們因為税負原因失去了積極性,那麼這個社會不會好,整體看也不利於中國經濟走出L型的沉悶期。個税改革太慢,容易拖住經濟發展的後腿。

現在最大的問題還不在此,而是許多城市裏的低收入者被當作“高收入羣體”徵税,此前的12萬元高收入標準引發熱議,就是這種社會焦慮的集中表現。實際上在北上廣,人才機構的數據顯示,上班族的平均月收入是9000多元,除去房租和日常支出,原本就所剩無幾,事先還被視為高收入徵個税,可謂苦不堪言。

因此,接地氣的個税改革必須保持一定的彈性,與當地的中位數收入和支出相適應,並結合家庭因素做出安排。這種彈性表現在數據上應該跟房價掛鈎,表現在時間上,至少應該一年一個辦法,甚至根據經濟指數一個季度一個辦法。希望決策者和專家學者們能夠腳踏實地制訂改革方案,抬起頭來走路,抓準個税改革的主要矛盾,從主幹到枝葉,各個擊破,只為蒼生謀福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