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門紅茶的歷史

來源:文萃谷 2.68W

祁門紅茶的歷史 你知道祁門紅茶的起源嗎?

祁門紅茶的歷史

據歷史記載,清朝光緒以前,祁門生產綠茶,品質好,製法似六安綠茶,稱為“安綠”。公元1875年,黟縣人餘干臣,從福建罷官回籍經商,在至德縣(今東至縣)堯渡街設立茶莊,仿照“閩紅”製法試製紅茶。1876年,餘從至德來到祁門,並在西路歷口、閃裏設立茶莊,擴大生產收購。繼而在南路貴溪一帶,也有人試製紅茶成功。當時上海“同合榮”茶棧也在祁門貸出資金。由於茶價高、銷路好,人們紛紛相應改制,逐漸形成了“祁門紅茶”。對祁紅的創制與發展,祁門胡元龍亦是有貢獻的。據1916年《農商公報》第二期記載:“安徽改制紅茶,權輿於祁建。而祁建有紅茶,實肇始於胡元龍(又名胡仰儒)。胡元龍為祁門南鄉之貴溪人,於前清咸豐年間,即在貴溪開闢荒山五千餘畝,興植茶樹。光緒元、二年之間,因綠茶銷場不旺,特考察製造紅茶之法,首先籌集獎金六萬元,建設日順茶廠,改制紅茶,親往各鄉教導園户,至今40餘年,孜孜不倦。”

由於祁門自然環境優越,茶葉品質好,並逐年提高製茶技藝,其內質香氣獨樹一幟,竟與當時國內著名的“閩紅”、“寧紅”齊名。“祁紅”產區逐漸擴大,除原來祁門、至德縣外、毗鄰的貴池、浮樑縣也相繼改制紅茶,產量逐年增大,至1911年前後,生產購銷量旺時產達6萬擔以上。後因國內軍閥混戰,兩次世界大戰的破環與影響,我國紅茶生產開始衰落,但“祁紅”一直保持較好的產銷形勢。1939年,祁門縣最高年產達4.9萬擔,佔當時全國紅茶總產量的'三分之一。至1949年,下降為9618擔,1956年發展至3.3萬擔,1983年僅出口即達5.7萬擔。

好山好水出好茶

祁門地處安徽黃山西麓,與江西毗鄰,屬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自然條件優越,山地林木多,温暖濕潤,土層深厚,雨量充沛,雲霧多,很適宜於茶樹生長,加之當地茶樹的主體品種──櫧葉種內含物豐富,酶活性高,很適合於工夫紅茶的製造。

祁門的光熱特點

茶樹是一種喜温耐陰的植物,生長需要一定的光熱條件。祁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温和,年平均氣温15.6℃,極端最高氣温41℃,極端最低氣温—13.2℃。全年10℃以上有效積温達到4897.1℃。而且,祁門的光照適度,年日照總時數1908.8小時,無霜期240天,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理想的光照和熱量,有助於茶葉中的品質成分和芳香類化合物的有效積累。

歷史文化

祁紅同印度的大吉嶺紅茶和斯里蘭卡的烏瓦紅茶並稱“世界三大高香紅茶”。最初它們是英國貴族的飲品,被國際時尚評為“高檔茶”,後來在社會大為流行,卻因歷史原因經歷了數次起起落落。

祁門縣原產綠茶,18世紀六十年代,隨着殖民地茶葉生產的興起,中國茶葉在國際市場上銷路受阻,為了開拓銷路,當地借鑑寧紅的製作工藝,改綠制紅,祁紅創制成功。

1915年,祁門紅茶參加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一舉獲得金獎,名動天下。後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祁紅產銷受到衝擊,口岸也逐步由武漢轉至大都會上海。上海逐步成為了長達二十年的祁紅外銷的中轉站,茶號、洋行、茶棧林立,向各國輸出祁紅。後又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影響再受衝擊。直至建國,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大批茶界大師級人物如吳覺農、胡浩川、馮紹裘、莊晚芳等為祁紅的發展和推廣做出了很大貢獻,祁紅復興之路在波折中蒸蒸日上。

茶文化,是飲茶和製茶的文化。而製茶文化,祁門絕對佔有重要地位。“沃土化育靈草香”,用這一句來形容土壤環境條件因素對祁門紅茶品質形成的的影響最恰當不過,土壤為萬物之母,正是在祁門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出獨冠天下的祁門紅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