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企業與建築施工企業的博弈

來源:文萃谷 2.32W

在建築業市場中,建築施工企業作為乙方一直是弱勢羣體,但隨着預拌混凝土的推廣與運用,建築施工企業委屈多年終於有了接班人了。不管在建設單位面前如何受氣,但轉身可以對原材料供應商隨意吆喝、甚至轉嫁風險。而預拌混凝土企業在建築業市場主體是最大宗原材料之一,尤其是在目前預拌混凝土產能嚴重過剩的大環境影響下,房產市場、建築業市場疲軟,混凝土企業與建築施工企業猶如是一盤在博弈,在合作過程中隨處充滿陷阱與挑戰,如何化解,這就要求我們混凝土企業的決策者們有智慧的眼光與高超的管理團隊,做好過程管控、預防風險事故的發生,也是一項絕對不能忽視的工作。

混凝土企業與建築施工企業的博弈

  混凝土行業的產能過剩,造成市場無序競爭

由於混凝土企業的入行門檻低、產值大、税收徵繳比例相對較高,促使中小型攪拌站林立,最後造成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市場競爭混亂。為了能承接到一個項目,甚至不擇手段,低價促銷,惡性競爭,同時還要滿足施工企業的各種需求。部分混凝土企業為了能盈利,只好絞盡腦汁,開始偷工減料,以次充好。例如個別混凝土公司採取所謂的技術措施,在水平結構尤其在基礎底板施工時,完成檢測試件製作後,立即降低強度等級供應混凝土,給項目施工質量造成很大隱患。混凝土企業最終還是要把自己的損失在項目中彌補回來,印證了江湖上一句話: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建築施工企業的管理混亂,缺乏行業有效監管

建築施工企業由於佔地面積小、工業產值高、流動施工作業、納税貢獻大,不斷出現一級、二級總承包施工企業,並且異地施工非常普遍。但在實際的操作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一級施工總承包企業往往自身不配有專業的施工隊伍,公司取得相應的資質後,靠項目掛靠收取管理費與放貸創收。雖然項目掛靠後,公司定期組織部分相關人員進行所謂的項目檢查,走走過場,萬一發生質量安全事故,公司會委派公關人員進行“擺平”。所以在許多質量工程隱患多的項目中,發現問題的都是消費者。但是最後一旦發現問題,施工單位總要找個材料供應商來墊背,所以預拌混凝土企業經常會莫名其妙地承接到施工企業轉嫁的風險。

  混凝土企業與建築施工企業的博弈,在惡性競爭和管理混亂的棋盤上日復一日

  一、質量爭議,各執一半

某項目商住樓,設計強度為C30,在供應混凝土三層樓板、柱時,現場取樣做試塊送檢為合格,但由於樑板有裂縫,回彈取芯強度不合格,施工單位把全部責任推給混凝土公司,混凝土公司認為:混凝土供應交付到施工現場,現場取樣試塊送檢合格,但現場施工澆搗、養護環節有問題,與混凝土公司無關。雙方爭執不下,施工單位拒付混凝土公司材料款,混凝土公司起訴施工單位,施工單位以質量不合格為由,反訴對方,最後法院調解,雙方對樑板、柱修復加固費用各自承擔 50%。

解析:針對混凝土企業發生類似質量問題,如何進行有效維權?首先,混凝土企業要明確現場見證取樣必須按流程讓現場監理參與,隨車抽樣,製作好的試塊讓監理做好標識,送檢時含監理三方見證,做好相關記錄,以便在爭議時保留好證據。因為混凝土交付為半成品,要通過施工單位的澆築、振搗、抹面、養護等工藝,才能達到合格效果。

  二、不專業的施工隊伍,發生質量事故混凝土企業買單

混凝土的澆搗是體力活,更是技術活。如今的施工單位,自己沒有專業的混凝土施工隊伍,全部外包給農民工作業。農民工沒有經過相應專業培訓,對商品混凝土的特性與施工流程不瞭解,更沒有相應的上崗證,根據習慣與喜好隨意蠻幹。夏天氣温太高,冬天天氣太冷,工作勞動強度大,在作業管理上施工單位現場不委派技術人員進行現場指導, 任意由農民工操作,在某項目上,為了使混凝土施工快,工人不顧混凝土公司技術人員勸導,私自大量加水,讓混凝土在樑板上自流平,混凝土企業技術員擔心質量問題,隨手用手機拍照,被現場工人把手機搶去砸壞,找施工單位交涉,施工單位認為混凝土企業自己多事。最後該樑板因裂縫過多,驗收不合格,施工單位將檢測費、修補費用50多萬元強加到混凝土企業。

解析:現場混凝土隨意加水,不但改變了混凝土的水膠比,嚴重影響到混凝土的強度,而且增加混凝土自身收縮,使裂縫增多。在現場可能經常會遇到類似現象,我們不能與施工工人進行正面衝突,但要使用有效管理和記錄工具,把現場交付狀況如實記錄並做好相應的存盤處理,以備待用。

  三、樑板大面積龜裂,原因是混凝土養護不及時

某混凝土公司在供應C25的混凝土澆築生產車間樑板,因跨度偏大(150m×90m),一次澆築成型,澆築完30個小時後發現樑板上佈滿裂縫,而且不規則,施工單位現場組織澆水養護也不見好轉,施工單位馬上通知混凝土企業派人到現場要説法,混凝土企業技術人員到現場看後也大吃一驚,這麼多裂縫,只咬定養護不及時。現場施工人員與監理按甲方要求提出敲掉重新澆築,一切損失由混凝土公司承擔。原因是混凝土公司的.原材料質量不合格,造成樑板大面積開裂。混凝土公司邀請有關專家前往現場分析原因,通過了解,當天施工温度在22~26°C,夜間風力在4~6 級,而且當時澆築完沒安排人員進行抹面和覆蓋養護,而是近30個小時後發現裂縫才開始澆水。在現場協調會上,專家把相關原因分析給在座的代表,造成樑板大面積龜裂與混凝土的質量無關,當時爭議頗大,最後商量決定,對旁邊同樣的車間樑板進行澆築,嚴格按照混凝土企業的施工工藝操作,如果還有裂縫,所有損失皆有混凝土公司承擔。雙方代表簽完字,第二天開始澆築,結果一切順利,樑板上無裂縫。施工單位無語,最終自己負責裂縫的修補。

解析:面對施工單位的蠻橫無理,怎樣保護自己企業的正當利益值得混凝土企業從業者高度關注。因為商品混凝土的快速發展,許多現場施工管理人員對商品混凝土的特性不太瞭解,總喜歡與傳統自拌混凝土相提並論,在商品混凝土中,應用了許多新材料、新技術而施工人員跟不上時代技術的發展需求,因為大多數現場施工人員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不參加學習,不知道新標準、新規範的實施,憑傳統經驗操作。

  四、設計犯的錯,混凝土企業擔責

某混凝土公司在供應一棟28層的商務辦公樓混凝土,從一層到六層的樑全部出現裂縫,強度為C45,而且呈貫穿趨勢,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多次發函責令混凝土公司停工,要求對裂縫的原因進行分析,並要承擔所有的損失。混凝土企業對原材料、配合比進行多次驗證,認為自身質量沒有問題,後來建設單位認為更換混凝土廠家供應可以解決問題,連續換了4家混凝土企業供應,結果每家都有裂縫,建設單位多次邀請專家到現場,也找不出具體解決方案。最後省建科院的專家到現場後發現,問題出在設計上,配筋有問題。最後設計調整方案,澆築混凝土沒有裂縫了。

解析:目前該項目還在繼續施工,但經歷了一系列周折,混凝土公司悟出一些道理,我們生產混凝土,不但要懂得下游產業鏈的施工工藝,上游的設計環節也必須懂,否則,施工單位會不分青紅皂白地強加責任給混凝土公司。

  五、為競爭項目,混凝土企業為施工企業幹活

由於市場競爭激烈,在許多區域混凝土企業為了競爭到工程項目,除了在價格付款上給予優惠外,還承受許多外加條件。一是代做試塊;二是代做資料;三是外加送檢且保證合格。而這三個條件皆是施工企業的份內事,施工單位為了減少開支,減少麻煩,所以在簽訂混凝土合同時一起打包給混凝土企業,面對這苛刻的附加條件,許多混凝土企業選擇默許,為施工企業幹活。所以在許多混凝土企業給施工單位代做試塊等工作是份內事了。浙江某混凝土企業試驗室主任曾滿腹牢騷對筆者説,公司所有的工地試塊全部是混凝土企業試驗室代做,每天都要代做100多組,專門安排三名員工做試塊也滿足不了工地需求。

解析:混凝土企業為施工企業代做試塊是違規的,現場抽檢試塊是對混凝土企業一個監督,但全部由混凝土公司代做對質量監管不利。而且混凝土企業代做試塊還存在風險,發生任何質量問題全由混凝土公司負責,此舉不可取,這也是施工單位質量風險轉移的一種手段。

  六、地面混凝土起砂,混凝土企業賠償

某混凝土公司在供應一小區地下室停車場時,施工工人為了趕時間,在澆築時往混凝土攪拌車內加水過量,又沒攪拌均勻,澆築完畢後,發現地面大量起砂,業主不同意,要求重新澆築,施工承包人找到混凝土企業要求賠償,混凝土企業沒辦法,當初現場加水沒有取證,並且現場施工人員是承包人臨時外面叫來的,再加上現場取芯強度不夠,混凝土公司只好啞巴吃黃連,賠償了停車場地坪的修復費用。

解析:其實混凝土公司在當初地坪澆築時沒有安排技術人員對現場進行技術交底,駕駛員對現場隨意加水沒有制止,事故的教訓讓混凝土公司應該好好反思,一不小心就被坑了。

  七、合同陷阱,讓混凝土企業苦不堪言

某混凝土公司與建築施工企業簽訂一份混凝土加工合同,但在合同中付款條款裏註明:“本工程項目所有付款均按建設單位同比例付款,在建設單位未支付工程款的前提下,乙方(混凝土企業)不能向甲方(施工企業)催討。若因付款問題造成的混凝土停供乙方必須支付本工程款的 20% 作為違約金。”合同簽訂總金額為5600多萬元,所以混凝土企業在供應了半年多混凝土,應收款達 3000 多萬元了,卻不能停供,問何時能支付,被告知等建設單位付款再説。

解析:如此合同陷阱,讓人防不勝防,甲乙雙方簽訂的合同,付款時把建設單位拉進來搪塞,其實建設單位是否支付工程款乙方是不清楚的,也無權利進行干預查詢,因為合同本身與建設單位不搭邊,所以混凝土企業陷入施工單位的圈套。

  八、混凝土公司一不小心成了房產銷售公司

在房地產市場低迷時期,建築施工單位拿不到建設單位的工程款時,只有拿建設單位的房子抵給材料供應商,在建築行業中也很普遍,以物換物,否則材料款也遙遙無期。某混凝土公司在一年多時間裏,拿到房子 60 多套。抵工程款的房子大多數是在房型、樓層上不太理想的,到目前還無法變現。如果要徵收房產税,60多套房子也成了燙手的山芋。

解析:對於中小型房產公司而言,資金實力讓人擔憂,與其拿材料款遙遙無期,倒不如以物換物,拿到房子踏實,降低了應收款的風險,但數量多,不能及時變現,只能存留或轉抵自己的供應商,畢竟企業需要現金流。所以遇到類似情況,在合作前須瞭解對方實力,尤其市場非常時期,須謹慎。

  九、砂漿澆築到結構承重部位,混凝土企業“替罪”

某商住樓在混凝土澆築時,施工人員直接把潤管砂漿澆築到柱子裏,拆模後才發現三根柱子底部全是砂漿,無明顯強度,作為結構承重柱子底部無強度,嚴重影響結構使用安全,施工單位要求混凝土公司承擔處理費用,混凝土公司一臉無奈,提供潤管砂漿卻被施工人員澆搗到結構承重柱子裏,企業還要承擔損失。

解析:類似這種現象經常發生,關鍵是施工人員不瞭解砂漿的作用,誤當作混凝土去使用,釀成質量隱患。如今使用新產品潤泵劑的完全可以杜絕這種現象再次發生。

  十、混凝土結算和付款,混凝土企業處於弱勢地位

某混凝土公司低價中標某地標建築,約定每月末雙方辦理結算並按合同付款。履約過程中,混凝土供應和質量得到了施工企業好評。但每月的結算遲遲辦不下來,約定款項也拿不回來或只能拿回一部分。致使資金短缺,該項目成本也超出預算,混凝土企業很鬱悶。

解析:這種情況,往往是施工企業未按約定得到建設單位應付款或得到又挪作他用,故種種理由不辦理結算,拖延付款。

博弈多種多樣,結果大相徑庭。期盼價格理性迴歸?期盼提高自我保護意識?期盼加強管理防範風險?都是辦法,但在強弱地位不對等的前提下,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何擺正混凝土企業與建築施工企業的關係,以求雙贏,是我們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