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開學典禮演講稿

來源:文萃谷 2.9W

著名的非裔美國人喬治.華盛頓.卡弗爾曾説:“沒有任何人毫無緣由地來這世界走一遭。”這就是我們所有人必須面臨競爭。而哈佛商學院幫助你面對挑戰,決定自身命運,正如他為我做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哈佛大學開學典禮演講稿,歡迎參考!

哈佛大學開學典禮演講稿

  哈佛大學開學典禮演講稿:

當我們的開國先輩於1630年來到馬塞諸塞州的這片海岸時,他們是作為持異見者而來的——他們摒棄了家鄉英國的體制。但是一直令我驚奇的是,在當時的這片荒地裏,在如何生存下去還是個未解的問題之時,這些開國先輩很快就意識到了建立(哈佛大學)這所高等學府的必要性。

自此以後,一代代人來了又去,哈佛的校園也不斷擴大,不再侷限於當年的幾間小木樓。但沒有變的是,每一代人都充滿信心,想要建立更好的社會,每一代人也都相信,這所大學將使這種願望成為可能。正如一位早期創始人Thomas Shepard 所説,我們希望畢業生走向世界之後,能夠成長為對國家有益之人。

而如今,將近四個世紀後,我們發現我們處在一個充滿挑戰的歷史時刻。我們應如何鼓勵我們的畢業生去做對他人有益之事?我們是否培養出了以造福他人為目的的畢業生?還是,我們所有人都已變得對個人成就、機遇和形象如此痴狂,以至於忘記了我們的互相依賴,忘記了我們對於彼此和對於這所旨在促進公共利益的大學的責任?

這是一個自拍——還有自拍杆的時代

不要誤解我:自拍真是件令人慾罷不能的事兒,而且在兩年前的畢業典禮演講上,我還特意鼓勵畢業生們多給我們發送一些自拍照,讓我們知道他們畢業後過得怎麼樣。但是仔細想想,如果社會裏的每個人都開始過上整天自拍的生活,這會是怎樣一個社會呢?對於我來説,那也許是“利己主義”最真實的寫照了。

韋氏詞典裏,“利己主義”的同義詞包括了“以自我為中心”、“自戀”和“自私”。我們無休止地關注我們自己、我們的形象、我們得到的“贊”,就像我們不停地用一串串的成就來美化我們的簡歷,去申請大學、申請研究生院、申請工作——借用Shepard 的話來説,就是進行不停的“自我放大”。

正如一位社會評論家所觀察到的那樣,我們都在不停地為打造自己的品牌而努力。我們花很多時間盯着屏幕看,卻忽視了身邊的人。我們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經歷不是被我們體驗到的,而是被保存、分享並流傳於Snapchat 和Instagram 等APP 上的——最終它們呈現出的是一種由我們所有人合成的自拍照。

為什麼我們還需要大學?

批評家們問道:我們就不能全靠自學嗎?硅谷創業家Peter Thiel 敦促學生們輟學,甚至還給予他們經濟補助,讓他們輟學創業——這其中也包括我們哈佛的一些本科生。畢竟,從邏輯上來講,馬克·扎克伯格和比爾·蓋茨都輟學了,他們似乎都很成功。事實如此,沒錯。

但是請大家別忘了:比爾·蓋茨和馬克·扎克伯格都是從哈佛輟學的!哈佛是孕育他們改變世界想法的地方。哈佛以及其他像哈佛一樣的學府培養了數以千計的物理學家、數學家、計算機科學家、商業分析師、律師和其他有一技之長的人,這些都是Facebook 和微軟公司賴以生存的員工。

哈佛也培養了無數的政府官員和人民公僕,建設和領導國家,讓像Facebook 、微軟以及類似的公司可以繁榮發展。哈佛大學還培養了無數的作家、電影製作人和新聞工作者,是他們的作品給互聯網增添了“內容”。

而且我們也要看到,大學是人類和社會技術革新的源泉,這些革新是互聯網公司發展的基石——從早期創造計算機和編寫計算機程序的成功,到為如今無處不在的觸屏奠定基礎的樣機的發展。

我們還被告知,大學將土崩瓦解,顛覆性的創新將使得每個人可以自學成才。

人們可以在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OOC)中選課,並設立DIY學位。但在線學習與大學學習並不相悖,前者可以拓展——但不會取代——後者。通過類似像edX 和HarvardX 的這樣的在線課程平台,我們已經開始與全球數百萬的學習者分享哈佛的精神財富。有趣的是,我們發現世界各地的在線學習者中,有一個羣體人數眾多,那就是老師——他們正用這些在線課程中的知識來豐富他們自己線下的學校和課堂。

總而言之,主張大學已經沒有存在意義的斷言來源於人們對於機構的不信任,這種不信任的根本在於我們對於個人權利和感召力的陶醉以及對於名人的崇拜。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都和大學一樣,成為了質疑和批評的靶子。

很少有反對的聲音來提醒我們這些機構是如何服務和支持我們的,我們常常認為它們的存在理所應當。你的食物是安全的;你的血液檢查是可信賴的;你的投票站是開放的;當你撥動開關時,一定會有電;你所乘坐航班的起落都是根據航空安全規定進行的。設想一下,假如所有的市政基礎設施停擺一週或一個月,我們的生活會是怎樣?

機構體現了我們與其他個體之間持久的聯繫,它們將我們不同的天賦和能力擰成一股繩,去追求共同的目標。同時,它們也將我們與過去和未來維繫起來。它們是價值的金礦——這些恆久的價值超越了每一個自我。機構促使我們放棄眼前即刻的快感,思考更遠大的圖景,更長遠的全局。它們提醒我們世界只是暫時屬於我們,我們肩負着過去和未來的責任,真正的我們要比我們自己和我們的自拍照要廣博得多。

而大學的責任正在於此——用我們共同的人類遺產號召大家去開拓未來——這個未來將由今天從這裏畢業的數千名哈佛學生去創造。我們的工作是一個持續的承諾,它並不針對單一的個體,甚至不針對一代人或一個時代,它是對一個更大的世界的承諾,是一個對於正在等待它服務的時代的承諾。

1884年,我的前輩、Charles William Eliot 校長為約翰·哈佛雕像揭幕,並談到研究約翰·哈佛——這位冠名了這所大學的人——“波瀾壯闊”的一生帶來的啟發。

Eliot 校長説:“他(約翰·哈佛)會告訴人們善行會流芳百世,會以超越所有計量方式的速度和規模繁衍。他會教導人們,在這個教育花園裏播下的種子,如何迸發出喜悦、力量以及永遠新鮮的能量,年年花開,隨着時光流轉,在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花繁葉茂。”

所以,今天下午我們列隊行進經過的那座雕像,它不僅僅是一座代表個人的紀念碑,更是代表一個不斷自我更新的社區和機構的紀念碑。你們今天坐在這裏,就代表了一種對於哈佛這個社區和機構的認可,這種認可也是你對於哈佛驅使你超越自我、惠及他人的感召力的認可。我感謝你們今天在這裏的許下的承諾,祝你們每一位都開心、健康且永遠充滿活力!

哈佛大學開學典禮演講稿二:趙小蘭以傑出校友身份在哈佛大學商學院企碩士新生開學典禮上的演講

我認為,無論你在哪個行業,一些基本的道理是具有普遍性的,這些基本的道理是在時間的長河中不會曇花一現。

首先,你必須敢於冒險。美國人善於抓住機遇。我們提倡企業精神,獎勵那些成功者,重要的是不會懲罰失敗者。

在我們國家,失敗並不意味着恥辱。企業家有許多機會,他們有勇氣、有實力去嘗試。

我在訪問中經常被問到對我人生影響最大的是什麼,應該説,哈佛商學院是其中之一,另一個是我的父親。

不難想象,他一個人在這個國家,為他的家庭創造一個更好的生活而奮鬥的情景。我父親離開處於處於戰爭割據的中國大陸時,還是一個青年,卻沒有帶上他的學歷證明。

但美國人性格中的信任、慷慨,是紐約聖約翰大學給了我父親一次機會,留在了美國。他敢於冒險,這是另一個美國人成功故事的開端。

與冒險緊密相連的是寬容,寬容需要自信,你不能不自信地開局,我想説的是哈佛商學院的學歷可以增加你的自信,但並不保證所有的人。

無論你承認與否,我們遇到的所有成功人士都非常自信。事業的成功回報他們的自信,而自信能增加成功的可能性。沒有自信,就會感覺失魂落魄,沒有自尊,無法自律,因此請牢記:通過自信增加成功的可能。

成功人士具有的第三個特點是勤奮踏實,這可能被大多數人經常忽略。我們應該樸素地傳統地勤勞地工作,試想,有多少懶惰的人成為成功人士?那麼,是什麼決定了一些人獲得了成功呢?我認為很簡單:是對成功的渴望的強弱決定的。他們為制定的目標不懈奮鬥,這個目標通常在他們看來比自身更重要。

第四,善於接納新想法,不斷學習很重要。向你周圍的人學習,每天都在學習中不斷進步。有太多的人每天都在那兒,等着出色的計劃自各兒跑到他們的辦公室。因此,每天要不斷尋找新想法、新方式去完善自我,提高生產率,祛除官僚作風。

我同樣認為新想法或多或少受查爾斯.達爾文進化論的左右,“存在即合理”仍有效。例如,如果你有100個新想法,可能百分之五或五以上奏效。那麼與百分比玩遊戲吧。

第五,你必須張弛有致。勤奮地工作,堅定的信念,許多關於未來方面的計劃都要求有這樣的思想狀態。這不僅僅是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狀況,你得事先做好功課。一個真正的體育超級明星也是這樣。韋恩.格瑞茲克是曲棒球史上保持進球數最多記錄的選手,包括單場進球數。當有人問他成功的祕訣時,每賽季格瑞茲克的問答同樣簡單:“我時刻準備着,而不是隨波逐流。”這説明:你必須時刻準備着。

這需要思路清晰,但大多數人沒有時間去想:他們的工作實在太忙了!很奇怪是不是?多少次聽到人們説,他們在車上思維活躍,但到停車場停好車後,立刻不再思考,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去工作。

因此我想做的是:每天抽出一部分時間,關上門,自我放鬆,凝視窗户,冥想20分鐘——如果要完全靜思的話,得30分鐘。

對我而言,這樣做可以保持一定的前瞻性,我的書桌上放着幾部電話,一些報告,記事本,緊急郵件和書信,當然這些都很重要,但沒有比做決定的思考過程更重要的了。

作為未來的經理人和領導者,我們應避免食入過量的信息。通訊的更新發展日益方便快捷,但混亂的狀況持續存在。正如作家約翰在2000年説的:“我們渴望知識的金子,卻被信息的垃圾淹沒。”

最後是平衡你的生活狀態,提高生活質量,做充實的人。體諒他人,慷慨大度,富有愛心,找到事業和生活的平衡點——把兩者融為一體。

長期的工作經驗告訴我,我們的工作環境並不完全是民主政體,那些通過贏得大多數選票而當選的領導人不會獲得長久的支持。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不會在做決定前投票表決。但是,最出色的領導者,能集聚眾方之力完成使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