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園林中人與自然的關係

來源:文萃谷 1.76W

中國園林景觀建設不僅是哲學思想對它的反射,溯其源泉,中國人造景的自然觀也源自中國人生存的自然觀,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孕育了中國民族獨特的文化和對自然的深切感悟。在中國歷史上,文人、士大夫們一方面表現着積極的入世情結可另一方面從內心深入又崇尚隱於山林的樂趣,他們願意和大自然融為一體,寄情山水,在現實生活中難免會遇到種種的不順心,每當此時,文人們都藉以歌詠山水寄託情感,這樣的一種心理情結深深的影響了園林設計者的靈感。他們按照本於自然、建築融於自然的原則,追求一種意境,在真實的山水畫中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

中國傳統園林中人與自然的關係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中,中國人處處體現了“熱愛自然,崇尚自然”的情感指向,如孟子的“上下與天坁同流”;莊子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老子《道德經》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都是天人合一的思想的代表。古代很多思想家都把自然(包括人化的自然)、萬物和人聯繫起來,中國曆代的文人雅士也都探求自然,親近自然,從而啟發人們去寄情於自然,寄情于山、水、景,既可明心見性,抒發“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寧靜淡泊桃源情懷,又可直抒胸懷寫意“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的夢想畫卷,還可借“留得殘荷聽雨聲”來排譴“欲黃昏,雨打芭蕉深閉門,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的'人生無奈憾想。甚至連一統天下的秦始皇也在長安城上林苑中昆明湖內,離池堆山三座,象徵着傳説中海上蓬萊、方丈、瀛台三座仙山,藉此體現征服四海的氣度。可見,中國人造景的自然觀是從哲學思辯的理髮演繹,落實為飽含人格魅力的文化意藴和審美趣旨的闡釋。

中國人的自然觀對中國人造園理念和審美觀產生了直接影響,無論是小巧精製的江南文人園林,還是氣勢恢宏的北方皇家園林,無論是傳統的深宅大院或是神聖的洞天禪林,凡成功的作品在創作中注重的都是意境、是趣味、是別具一格、是物質世界中的精神世界,在園林審美中注重的也是情緒,是寄託,是人與自然的交融,是在有限物質世界中無限心靈體驗,也是對自然世界的心靈依偎,故常以意境格調為上,景物優美僅居其次。在表現形式上中國園林與西方園林着眼於幾何美和人工美不同,強調自然美,並將人工美與自然美高度結合,以自然變化、曲折為特點,形成了自然式山水風景園的獨特風格,同時強調人的“可參與”性,構建“可探索”的互動空間特徵。

早在1685年,英國人坦柏爾伯爵便在《論造園藝術》一文中稱讚中國的園林如同大自然的一個單元,它佈局的均衡性是隱而不顯,同時謀求“人與自然的完整”。而大多數西方園林,構圖宏闊嚴謹,富於圖案式的規則、整齊、華麗,事實上造成了的將人排斥在環境場所之外。人們只可在旁欣賞,一旦步入其中,人的存在與活動則會破壞景觀構圖的完美。中國園林虛實相生,小中見大,有起有伏,或藏或露,或淺或深,移步易景,迴環曲折,在組景手法上,有分景、隔景、對景、借景、框景、障景、引景、漏景等,據説組景手法有18種之多,如不置身其中,便難解其中之妙。遊覽過程形成了流動的空間,觀者也成了其中一景。有了心靈的參與,有了主觀的互動,景觀才構成了完整體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