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思修與法基第五章重點知識點

來源:文萃谷 1.83W

考生們在備考考研政治《思修與法基》時,知道有哪些知識考點嗎?以下是本站小編搜索整理的關於2017考研政治思修與法基第五章重點知識點,供參考學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2017考研政治思修與法基第五章重點知識點

  一、公共生活與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的含義及其特點

在公共生活中,一個人的行為,必定與他人發生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侷限,具有鮮明的開放性和透明性,對他人和社會的影響更為直接和廣泛。

當代社會公共生活的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活動範圍的廣泛性。經濟社會的發展,使公共生活的場所和領域不斷擴展,特別是網絡使人們的公共生活進一步擴展到虛擬世界。

2、活動內容的公開性。公共生活是社會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公眾性生活,它能為社會全體成員所享有,不具有排他性,它涉及的內容是公開的,沒有祕密可言。

3、交往對象的複雜性。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人們往往是在“熟人社會”中活動,交往圈子很小;當今社會的公共生活領域,則更像一個“陌生人社會”。人們在公共生活中的交往對象並不僅限於熟識的人,而是進入公共場所的任何人。

4、活動方式的多樣性。當代社會的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也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公共生活的內容和方式。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規則維繫的人們公共生活的一種有序化狀態,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學秩序、營業秩序、交通秩序、娛樂秩序、網絡秩序等。在當代社會,維護公共秩序對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愈加突出。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

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安定有序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徵,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一個社會安定有序,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羣體各顯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表現。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必要前提

忽視公共生活領域的和諧與公共秩序的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將會遭到干擾甚或破壞。有序的公共生活不僅有利於日常生活的和諧,也會促進經濟社會的順利發展。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會成員生活質量的基本保證

黨的十七屆代表大會提出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關注民生,不僅要重視人民羣眾的生活條件,更要重視他們的生活質量。這都有賴於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和社會公共生活的井然有序。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國家現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

有序的公共生活已成為城市文明風尚的重要標誌,同時也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三)維護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道德和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的兩種基本手段。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通過規範人們的行為來維護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實現經濟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二者互為補充、相輔相成。

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可以用來調節、規範人們的行為,預防犯罪的產生。道德是法律的補充。

道德發揮作用的領域更加廣泛,它能夠調整許多法律效力所不及的問題,不僅深入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而且深入到人們的精神世界。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範

  (一)社會公德的含義和基本特徵

社會公德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是維護社會成員之間最基本的社會關係秩序、保證社會和諧穩定的最起碼的道德要求。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在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舉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愛護公物、維護公共秩序;在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

基本特徵:

(1)繼承性。千百年來,人類在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過程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基本準則。這些準則凝結着人類的道德智慧,是社會公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2)基礎性。社會公德是社會道德體系的基礎層次,是每個社會成員都應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準則,是社會為維護公共生活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3)廣泛性。社會公德是全體社會成員都必須遵守的道德規範,具有最廣泛的羣眾基礎和適用範圍。任何一個社會成員,無論具有何種身份、職業和地位,都必須在公共生活

中遵守社會公德。

(4)簡明性。社會公德大多是生活經驗的積累和風俗習慣的提煉,往往不需要作更多的説明就能被人們理解,

  (二)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都應遵守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

  (三)社會公德的實踐與養成

1、我國當前社會公德的基本現狀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過程中,不斷加強全社會的公德建設,各種形式的社會公德建設實踐活動蓬勃開展。從20 世紀50 年代以“五愛”為主要內容的道德教育,60 年代起在全國掀起的學雷鋒活動,80 年代初的“五講四美三熱愛”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到90 年代及其以後以“講文明樹新風”為主題的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活動,以及社會各界組織的“希望工程”、“送温暖”、“志願者”、“手拉手”、“春蕾計劃”、“扶殘助殘”、“百城萬店無假貨”、“保護母親河”等活動,都成為社會公德建設的良好載體,使人們通過親身參與和體驗增強了踐行社會公德的自覺性。

當前,我國遵守社會公德的狀況,總體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盡如人意甚至令人憂慮的現象。比如,少數人缺乏基本的社會公德意識,一些人對社會醜惡現象聽之任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一些人説一套做一套,常常為圖一時方便或一己私利而違背社會公德。

2、在實踐中增強社會公德意識,踐行社會公德規範

社會公德與人們在公共生活中的實踐活動有着緊密的聯繫。實踐證明,只有廣泛倡導和遵守社會公德,才能逐步形成相互理解、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互相接納的和諧人際關係;才能在人與自然相處中保護生存環境,保持生態文明;才能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推動社會全面進步。

(1)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在實踐中培養社會公德意識和責任意識。

(2)從小事做起,從小節改起,帶頭踐行社會公德規範。

真題解析:(2010年,第37題,分析題)交通環境是由人、車、路構成的公共生活之一。目前,我國機動車擁有量已超過1.78億輛,擁有駕照的公民已超過1.3億人。由此帶來一系列的交通安全問題,引發社會公眾強烈反響。

下列是有關交通問題的一些調查數據:

個人反感的不文明開車行為

不文明開車的原因

斑馬線不減速讓行 2156票

亂停車擋道 1687票

司機素質普遍有待提高 2269票

夜間會車不關遠光燈 2045票

胡亂鳴笛 1412票

跟風,隨大流 1469票

“加塞兒”,併線不打燈 1928票

司機出口成“髒” 1076票

行人不文明導致司機不文明 757票

雨天不減速水濺路人 1902票

搶黃燈 944票

因車多路堵無法文明駕駛 464票

某市交管局一年中查處交通違章的數據統計

全年查處交通違章總數

207萬起

比例:100%

其中:機動車違章

112.2萬起

54.2%

非機動車違章

80.5萬起

38.9%

行人違章

14.3萬起

6.9%

有專家指出,道路交通上普遍存在的交通不文明現象看似個人的私事,但卻折射出某些公民在公共生活領域社會公德和法律意識的缺失。要構建文明出行風尚,既是道德呼喚,也是法律要求。

(1)為什麼文明出行“既是道德呼喚,也是法律要求”?

(2)我們應如何從自身做起,構建文明的公共生活秩序?

  (四)網絡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網絡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們在網絡生活中為了維護正常的網絡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準則,是社會公德規範在網絡空間的運用和擴展。

2001年11月,共青團中央、文化部等有關單位聯合發佈《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提出“五要五不”的網絡道德要求:要善於網上學習,不瀏覽不良信息;要誠實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詐他人;要增強自護意識,不隨意約會網友;要維護網絡安全,不破壞網絡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虛擬時空。

2009年1月,國務院新聞辦等七部門開展的“整治網絡低俗之風”專項行動的目的:強調要採取有力措施堅決遏制網上低俗之風蔓延,進一步淨化網絡文化環境,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推動互聯網健康有序發展。

原因:網上低俗信息不僅有悖於社會公德,而且違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和行業規範。

倡導網絡文明,堅持文明上網,養成科學、文明、健康的上網習慣,在網絡生活中加強社會公德自律:

第一,正確使用網絡工具。

應當善於網上學習,使網絡這一先進工具成為提高自己學習能力的重要工具。同時要提高鑑別善惡美醜的能力,做到不涉足不良網站,不瀏覽不良內容。

第二,健康進行網絡交往。

網絡交往要做到誠實無欺,不侮辱、誹謗他人,更不能參與網絡色情遊戲、賭博等活動。同時,在網絡交往中樹立自我保護意識,不要輕易相信、約會網友,避免受騙上當。

第三,自覺避免沉迷網絡。

適度上網對學習和生活是有益的,但長時間沉迷於網絡對人的身心健康有極大損害。應當從自己的身心健康發展出發,學會理性對待網絡。

第四,養成網絡自律精神。

網絡的虛擬性以及行為主體的匿名隱蔽特點,不利於發揮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使得道德規範所具有的外在約束的效用明顯降低。個體的道德自律成了維護網絡德規範的基本保障。應當在網絡生活中培養自律精神,自覺做到自律而“不逾矩”,促進網絡生活的健康與和諧。

  三、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規範

  (一)公共生活中法律規範的作用

法律規範的作用分為指引作用、預測作用、評價作用、強制作用和教育作用。

1、指引作用

法律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夠為人們提供一種既定的行為模式,從而引導人們在法律範圍內活動的作用。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

法律的指引作用主要是通過授權性規範、禁止性規範和義務性規範三種規範形式實現的。與之相應的指引形式分別為授權性指引、禁止性指引和義務性指引。授權性指引是指運用授權性法律規範,告訴人們可以做什麼或者有權做什麼;禁止性指引是指運用禁止性法律規範,告訴人們不得做什麼;義務性指引是指運用義務性法律規範,告訴人們應當或者必須做什麼。

2、預測作用

法律的預測作用是指法律通過其規定,告知人們某種行為所具有的、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質以及它所導致的法律後果,使人們可以預先估計到自己行為的後果,以及他人行為的趨向與後果。

3、評價作用

法律的評價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夠評價人們行為的法律意義的作用。法律的評價客體是人們的行為。法律評價的標準是合法與不合法。不能用法律評價取代道德評價、紀律評價,也不能用道德評價、紀律評價代替法律評價。

4、強制作用

法律的強制作用是指法律能運用國家強制力制裁違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實施的作用。法律的強制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障。法律強制的主體是國家、社會成員與社會組織。法律的強制手段是國家強制力。法律強制的目的在於實現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即實施法律,確保法律的應有權威,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維護社會正義。從強制作用的角度看,法律對於義務者來説是一種強制約束,對於權利者來説則是一種強制保障。

5、教育作用

法律的教育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通過其規定和實施而影響人們思想,培養和提高人們法律意識,引導人們依法行為的作用。法律的教育作用的實現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法律作出規定,通過人們對法律的瞭解和學習,發揮教育作用;二是法律通過對各種違法犯罪行為的制裁,使違法犯罪者和一般社會成員受到教育;三是法律通過對各種先進人物、模範行為的嘉獎與鼓勵,為人們樹立良好的法律上的行為楷模。

真題解析:(2011年,第12題,單項選擇題)法律的指引作用主要是通過授權性規範、禁止性規範和義務性規範三種形式來實現的,其中義務性規範是告訴人們

A. 不得或者不準做什麼 B. 可以或者有權做什麼

C. 應當或者必須做什麼 D. 能夠或者不能做什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