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細胞檢驗中的幾點注意事項

來源:文萃谷 2.32W

血常規檢驗不僅是診斷各種血液病的主要依據,而且對其他系統疾病的診斷和鑑別也可提供重要的信息,是臨牀醫學檢驗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內容之一,因此,血常規檢測準確與否致關重要。本文的目的是使血常規檢驗在檢測中獲得更為穩定、可靠、準確的有效數據,防止臨牀診療中出現錯誤的判斷。所以在實驗室檢驗中,要充分考慮影響血常規檢驗的多種影響因素,並嚴格控制。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血液細胞檢驗中的注意事項的知識,歡迎閲讀

血液細胞檢驗中的幾點注意事項

  1 標本的採集

為了取得準確、可靠的檢驗結果,必須取得高質量的標本。高質量的標本是高質量檢驗的第一步。保證血液標本中各項細胞的形態完整是血常規高質量標本的最基本的要求。血液細胞檢驗標本的製備分為採集和抗凝2個步驟。

1.1 標本的採集

1.1.1 採血部位的選擇 最常用的途徑是靜脈採血和末梢毛細血管採血。各類文獻均表明,靜脈血血樣是最可靠的標本,手指血是末梢毛細血管血樣中與靜脈血差異最小且較為穩定的血樣。有研究表明,與靜脈血相比,手指血的準確性和可重複性仍然較差:白細胞計數明顯升高而血小板計數明顯減低。因此,絕大多數專家建議:血常規檢驗特別是應用血液分析儀時,應使用靜脈血。

1.1.2 採集靜脈血 要注意不能在患者輸液滯留針處或輸液靜脈同側血管採集標本,以免造成血液稀釋;止血帶壓迫時間過長(<1 min ),以免瘀血和血液濃縮。

1.2 標本的抗凝 用於血常規檢驗的血樣必須經抗凝劑抗凝處理,在目前的眾多抗凝劑中,EDTA鹽(EDTA-Na2,EDTA-K2,EDTA-K3)是對白細胞形態和血小板影響相對較小的抗凝劑,最適合用於血常規檢驗。除採血因素的影響(生理性因素、採血部位等)外,多數情況下,血樣的質量取決於血液和抗凝劑的比例。血液比例過高時,由於抗凝劑相對不足,血漿中出現微凝血塊的可能性增加,在用於血細胞分析儀時,微凝血塊可能阻塞儀器,同時影響一些檢驗指標。血液比例過低,抗凝劑相對過剩,對檢驗指標會造成嚴重影響。血液經EDTA抗凝後,白細胞的形態會發生改變,這種改變和時間及EDTA濃度有關。EDTA的最佳濃度(與血液比)為1.5 mg/ml,如果血樣少,EDTA的濃度達到2.5 mg/ml,中性粒細胞腫脹、分葉消失,血小板腫脹、崩解、產生正常血小板大小的碎片,這些改變都會使血常規檢驗和血細胞計數得出錯誤結果。這一點在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時尤為重要。

  2 儀器的校準

血細胞分析儀只能用儀器配套的校準物對儀器進行校準,一些血細胞分析儀無配套的校準物,這種情況下,實驗室只能使用經二級標準血液分析儀或規範操作的監測系統定值的新鮮血作為校準物對儀器進行校準。有數台的分析儀的需先對其中一台進行校準後,在用新鮮的全血對其他台進行校準。至少半年校準一次。實驗室有數台血細胞分析儀的,為了保證不同儀器間檢測結果的`可比性和準確性,需對每台儀器進行室內質控、儀器校準等,以保證檢測質量的措施,此外,還需定期用新鮮血標本在實驗室內不同型號的儀器上進行結果比對。

  3 標本的儲存

抗凝全血標本應在室温條件下(一般血液分析儀要求的室温條件是8 ℃~25 ℃)。如前文所述,抗凝劑因時間和濃度的不同,會造成對血細胞形態的影響。有研究表明,用EDTA抗凝靜脈血標本,8 h內(室温)檢測,可以得到最佳的檢測結果。白細胞2 h後粒細胞形態可出現變化;如果不能在有效時間內及時用儀器進行檢測時,須儘快推制血塗片,以便必要時用顯微鏡對血塗片進行復查。雖然2℃~8℃可延長保存時間,但血小板的體積會逐漸發生改變EDTA鹽與血液混合後血小板形態逐漸變為球形,體積由所增大,又研究表明可增大20%左右,1 h後才趨於穩定,1 h~6 h後的變化小於3%,故使用血液分析儀對紅細胞比容檢測時應在採血1 h後進行。如果不需要血小板和白細胞分類的準確數據,則標本可以在2 ℃~8 ℃的條件下存入至24 h。

總之,影響血常規檢驗結果的因素很多,要想取得準確的檢驗數據,就要在實驗的每一個步驟中都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