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泡茶中茶藝師自身素質的重要性

來源:文萃谷 1.23W

導語:作為茶藝師,應該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得體的行為、舉止。茶藝師既要熟悉茶文化知識,又必須掌握熟練的泡茶技能。因為茶藝表演是茶藝師的一項重要的日常工作,所以對茶藝師來説,無論在外形、舉止乃至氣質上,都要有規範的等級要求。

在泡茶中茶藝師自身素質的重要性

  一、徐州茶文化現狀;

徐州地處蘇魯豫皖交界,素有五省通衢之稱,屬於中東部地區,為非產茶區的城市,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徐州市茶葉總消費額達20億之多,全市茶館、茶葉店已有3000多家。熱愛茶,研究茶,善品茶的茶人、茶商更是層出不窮,比比皆是。

以前,由於當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普遍較低,徐州只有“老同昌茶葉店”和一些小的茶葉店,人們的生活還處於温飽狀態,大多數人喜歡喝茉莉大方,茉莉花茶,以及被稱為“高沫”的茉莉花茶茶葉沫,那時候,還沒有形成茶的文化,人們對茶的需求只是解渴。

現在,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整體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養生,喝茶的品位有很大的提高。已經由“解渴”發展到“品茶”,龍井、碧螺春、安吉白茶、武夷巖茶、鐵觀音等已經成為大眾消費的主流,紅茶和金駿眉更是成為高端女士的喜愛。他們以茶養身,以茶養性,以茶悟道,茶文化逐步地在徐州大地悄然興起,形成了茶文化的氛圍。但是對於一個近千萬人口的大城市來説,人們對茶文化知識瞭解的還不夠,這就需要一些專業人員從事茶文化知識的推廣,因此,茶藝師起着重要的作用。茶藝師怎樣才能在泡茶過程中更好推廣茶文化?本文將以此作為切入點進行粗淺的分析和探討。

  二、茶文化論述;

《中國茶文化叢書》的“談藝”中指出:文化,直白地説就是生活的方式,文化滲透於生活之中。茶文化簡單地説,即是人們喝茶品茗的方式、習俗和箇中的情趣與感悟[1]。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有着幾千年的歷史,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其茶道精神。幾千年前,歷史就已經有了記載“神農氏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遇荼解之”。神農氏發現茶樹,嘗過茶葉,準確地認定茶葉富含藥理。茶從荼中來,從單純的藥性中走出,從原始的百草解百毒到尋常百姓家解渴消磨時間的方式,走了幾百年的光陰,茶的藥性依然在,並且由藥性增加為“精神療效”。但是,恐怕連他也未曾想到,幾千年後,在他的身後,喝茶已經發展成為茶文化,其精神內容的漫延已超出了他發現茶時治病救人的基本目的,而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主流。

當今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急速發展,人們給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在這一新時期,茶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內容豐富多彩,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含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茶與小説、茶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祀、茶與禪教、茶與楹聯、茶與諺語、茶事掌故、茶與故事、飲茶習俗、茶藝表演、陶瓷茶具、茶館茶樓、沖泡技藝、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遊等二十一個方面。新時期茶文化溶進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代化社會的作用進一步增強。

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形式,已呈大型化、現代化、社會化和國際化趨勢。其內涵迅速膨脹,影響擴大,為世人矚目。我國地域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的歷史、文化、生活及經濟差異,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各民族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經藝術加工和錘鍊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現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區茶文化。茶文化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發揚傳統美德、展示文化藝術、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促進民族團結、表現社會進步和發展經濟貿易等方面。茶道的精神是“和、敬、清、寂”,其精神內涵是謙虛禮貌、相敬互讓、清靜自守、無為獨處等。

古老的中國傳統茶文化是各國茶文化的搖籃,它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及人文相結合,演變成了許多國家的茶文化。茶人不分國界、種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聯合起來,互相切磋茶藝,互相進行學術交流和舉行經貿洽談,其方式多種多樣。

今天我們所處的市場經濟,競爭激烈,優勝劣汰,講利益、講效益。但勿庸置疑,由於種種原因,人際關係趨於淡漠,但是通過茶樓、茶藝館品茗或觀賞切磋茶藝,朋友聚在一起,放下手頭工作,放鬆一下自已緊繃的神經,放鬆一下自已被囚禁的心情。“偷得浮生半日閒”,朋友相聚在古色古香的茶館裏,隨意交談,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進了解,溝通友誼,回憶人生,重新獲得享受美好生命的樂趣,也不失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生活方式。古代就有“寒夜客來茶當酒”之説,以茶代酒體現傳統美德,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會名流和知名人士樂意參加。茶文化也是大眾文化,民眾廣為參與。茶文化覆蓋全民,影響到整個社會和人類。據有關資料表明,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都喜愛品茗。有的地方把飲茶品茗作為一種藝術享受來推廣。

  三、茶藝師的職業素養;

《茶道玄幽》一文中指出:茶藝館,是現代茶館的稱謂,其源於台灣的茶藝館。其實,早在唐玄宗時,就有了茶館,當時稱之為“茗鋪”[2]。茶藝師是茶葉行業中具有茶葉專業知識和茶藝表演,服務,管理技能等綜合素質的專職技術人員。通俗的説,茶藝是指泡茶與飲茶的技藝。茶藝師高出其他一些非專業人士的地方在於他們對茶的理解並不僅停留在感性的基礎上,而是對其有着深刻的理性認識,也就是對茶文化的精神有着充分的瞭解,而茶文化的重點是茶藝。

古代君子要求有四藝:琴棋書畫。四藝相通。作為茶文化的傳播者“茶藝師”,除了需要一些國學功底,還需具備藝術修養。《茶人、茶事、茶文化辯證》一文中寫到:世間凡一物,能“藝”而入“道”,可把玩,可深究,可昇華為理論者,必有可觀之技,必有可精之術,必有可探之道[3]。茶藝師需要有較深厚的國學功底,或對國學的熱愛。在茶席設計中,命題常會用到唐詩宋詞的一些詩名詞牌,作為命題的題命目。有些文案可以用今體的古詩,詞賦來體現,表現出古代茶藝的特有的文字敍述,表述是聲調可以表現得抑揚頓挫些。現在茶藝的命題與文案,可用白話文字題。文案的形式多種:現代詩歌、散文、等多種形來進行描述。

茶藝表演中要插花、焚香、掛畫、沏茶,茶道、花道、香道、琴藝相輔相成。表演過程中,需要掛畫來襯托氛圍,所以茶藝師需懂得什麼掛什麼畫適合這個主題的茶事活動。所以茶藝師們要通過長時間的藝術累積,才可以達到一定的審美要求。

  四、茶藝師在泡茶中應做好對茶文化的推廣工作;

1、茶藝師需要經過培訓後,才能具有一定的專業素養,方可達到專業茶藝師的水平,茶藝師並不等於年輕美貌的代名詞,而是有氣質,風度,優雅者。表演者可年幼可年長,可男性也可女性。在日本與台灣或是新加坡馬來等國家,茶藝師並不只是一隻技能,更是文化的傳播者,所以,通常都是年長者來進行演繹。年幼的有四五歲的孩子,年長着有七十幾歲的老人,每個年齡段的茶藝師,都抱着認真嚴謹的態度來演繹,把不同風格的的對茶的瞭解及感受帶給人們。《探尋“信陽紅”的歷史座標》一文中指出:全國茶文化界二三十年來已經做了很多的工作,我們的茶藝隊也多次走出國門到歐美各國表演,在美國、法國都開過多次中國茶文化活動周和研討會,都取得較好的效果[4]。

2、茶藝師是茶文化的傳播者,是温馨且富有品味的職業。1999年國家勞動部正式將“茶藝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1800種職業之一,並制訂《茶藝師國家職業標準》。如今中高級茶藝人才可謂市場中的“搶手貨”,各大茶葉公司、茶樓、涉外賓館把擁有茶藝師資格者看作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通過專業培訓的茶藝師往往能得到消費者信賴,給企業帶來直接經濟效益。飲茶是物質上的生活需要,而茶文化則是精神生活的享受,它有着深遠的內涵和文化的超越性,茶文化是雅俗共賞的文化。喝茶是人的一種文化修養,一門藝術,一份美學。

3、目前茶藝師的各類教學點都側重在手法上,而忽略了意境的重要性,手法的優美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茶藝,花哨的手法只是想烘托出茶藝師手法的.優美與流暢,但並不是手法就代表了泡茶藝術。只有把插花,茶席佈置,文案,掛畫,服裝,音樂,表演神態等融入到茶藝表演中,帶觀眾進入審美的意念中,才是真正的茶藝表演。《從日本的“國技”與“國粹”説起》一文中寫到:希望茶藝表演也應考慮到室內室外、人多人少問題的環境取得預期的效果,我們中國茶藝可與其他多種姐妹藝術形式結合,因為文化的多樣性是文化進步發展的動力[5]。

4、茶藝師必須懂得茶藝表演及接待的禮儀,要對茶類的認知與茶文化基本瞭解,懂得各類茶的沖泡技能與手法。對國內外的茶俗茶禮亦有所瞭解,還應該懂得簡單的幾門外語,用於接待外賓。對各類茶的製作工藝有所瞭解。懂得泡各種茶的擇水擇具以及要素。並對各茶類評審因子及評述有一定的瞭解,在茶藝表演中,能準確的對所沖泡茶葉的外形內質作出正解的描述,並能把各類茶的文化底藴作出描述。

5、高級茶藝師還要學會設計茶席,側重點在於茶藝的意境營造,意境營造需多方面的積因而成的結果,首先要有主題,有了主題後進行命題,並作出命題相關的文案描述,配合主題作出相應的茶席設計。茶席設計有幾大因素皆要符合主題:席中的鋪墊物品,擺置。器具,花器的選技,營造氛圍的掛畫與香爐的選擇也要符合主題。服裝,音樂等等都是意境中不可少的因素,其次才是個人的儀容儀表,儀態,表演神態與手法的優美流暢。

茶藝是一門盡善盡美的生活藝術,只有深入研究,不斷髮展創新,茶藝才能走下表演舞台,進入千家萬户,成為當代民眾樂於接受的一種健康、詩意、時尚的生活方式。茶藝師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更多的掌握茶文化知識,才能在泡茶工作中,更好地進一步推廣茶文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