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與德育的關係

來源:文萃谷 9.55K

導語:關於心理諮詢的操作性定義,古今中外的不同學者有着不同的説法。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心理諮詢是通過與個體持續的、直接的接觸,向其提供心理幫助併力圖促使其行為態度發生變化的過程。

心理諮詢與德育的關係

  一、兩個誤區:心理問題德育化與德育問題心理化

近幾年來,我們逐步體會到,德育要與心理諮詢有機地結合起來,豐富其內涵,擴展其功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為此,我們建立了心理測試諮詢中心,研究了心理測試諮詢在德育中的作用,並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正像“心理學”不同於“德育學”一樣。心理諮詢畢竟不是德育,能否在認識上明晰兩者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對於能否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務,特別是德育工作者能否提高德育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在德育與心理諮詢的關係上至少存在着兩個誤區,既心理問題德育化和德育問題心理化。

長期以來,很多人是把心理與思想品德問題混為一談的,沒有弄清兩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繫。因此在德育中,容易把心理問題當成思想品德問題來處理,導致了心理問題的德育化。其主要原因是:(1)長期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不高,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温飽問題上。心理問題沒有受到關注。甚至有人認為心理諮詢是現代社會的奢侈品,就像“休閒文化”是發達地區的奢侈品一樣。(2)過分強調政治,往往把人們的一切心理問題都看作是思想覺悟和政治觀念問題,不能科學和客觀地認識和對待心理問題。(3)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容易把個體的動機和需要簡單地看出對物質利益的追來,而忽視社會變革給人們內心世界帶來的振盪和不安。(4)對人的素質要來上只重視思裏覺悟、知識水平,而忽視了人們心理素質的提高,往往把心理問題歸結為品德問題,甚至把心理疾病同思想認識上的錯誤混為一談。這就導致教育工作者面對學生心理問題時往往束手無策或事倍功半。

但近年來隨着心理諮詢工作的開展,有些人又過分誇大了心理諮詢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認為心理諮詢應該完全代替德育,導致德育問題心理化。隨着心理諮詢熱的不斷升温,一些人認為傳統的德育工作已經過時,提出心理諮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條嶄新道路”,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學化的一種新形式”,並由此片面地把學生的思想品德問題與心理問題等同起來,主張用心理諮詢代替德育,用心理諮詢取代傳統的思想教育方式。這就導致德育工作矯枉過正。偏離了正確的方向。

以上有關心理諮詢與德育關係的兩種認識偏向。對於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是不利的,必須在理論上加以糾正。而這首先涉及到的是對人格與品德這兩個基本概念的界定及其關係的認識問題。

  二、兩個範疇:人格與品德(道德品質),心理諮詢與德育

1。人格與品德。習慣上,我們認為心理諮詢是解決人格問題,而德育是解決思想品德問題。在心理學與教育學中,人格一詞雖然廣泛使用,但卻很難為之下一個確切的定義。本文傾向於將人格定義為“個體在適應客現環境時所顯示的獨特個性”,此個性是在環境、遺傳、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個體的心理傾向和各方面的特徵。一個人的人格只有一種,但組成人格的心理傾向和特徵卻有很多。可供描述的如人的興趣、動切、需要、幻想、信仰、世界觀、性格和能力等。而思想品德通常指個體的內在政治、社會信仰、世界觀、道德觀及法律意識等等。人格與品德是既有聯繫但又有區別的兩個範疇。

(1)它們都指個體內在素質因素,都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能動的反映,二者均屬於心理現象的範疇。雖然這種反映包括一些共同的要素,如信仰、理想、信念、世界觀等,而且這些要素所包含的主要意義相同,但反映的包彩卻是有差別的。反映思想品德的客觀事物偏重於一定社會或階級意識。如社會主義的學校要求學生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具備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社會主義道德規範和法律意識等,而我們在研究人格結構時,卻並未強調個體所處一定社會的階級利益、政治背景多與社會意識相聯繫的杜會傾向因素。如《卡待爾十六種個性因素》測試。對於“樂羣性”個性特徵的測試,某些學生表現的緘默、孤獨、落落寡合、處事謹慎等;也有些學生外向、熱情、合作隨和、適應能力強等。從這些特徵中我們無法知道個體的政治立場、思想和道德狀況如何,一個緘默孤獨和一個外向熱情的孩子都可能是熱愛祖國的。

(2)它們雖然都有優劣或好壞之分,但二者的具體標準存在差別,同時又具有統一性。如我們在講人格健康的標準時,一般強調個體瞭解自我,接納自我,能體驗自我存在的價值;能正視現實,接納他人,能協調控制情緒,心境良好;對社會有責任心;具有積極向上的,現實的人生目標;心地善良,對他人有愛心;有獨立、自主的意識等等。我們講品德(道德品質)的標準時,一般指個體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和道德素質。政治素質包括鮮明正確的政治立場、政治觀點、政治態度和政治行為;思想素質包括社會主義的思想覺悟和共產主義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道德素質包括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和生活道德等等。因此,思想品德着眼於社會、國家和時代的任務,而人格內容強調人與自身、人與他人等。因此。思想品德着眼於社會、國家和時代的任務,而人格內容強調人與自身、人與他人的關係等。相對來説,品德更強調個體的社會屬性,而人格更強調個體的自然屬性。但二者又有統一性,是表現在同一個體身上的不同素質待點。所以有人從兩者的統一性出發,把它們歸結為人的心理素質的1O個要素:強烈的愛國心、進取心、獻身精神;正直、誠實、守紀律,遵守社會公共行為準則。法制觀念;集體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關心他人。善於合作。正確評價自己,善於理解別人;適應社會環境。懂得適時、適度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具有廣闊的視野和靈活的頭腦,樂於接受新事物、新觀點,以積極心態對待變革和變化;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有不斷吸收新知的自覺要求,善於自學並靈活運用知識。樹立攻克難題的心理優勢;自信心、意志力、勤奮刻苦槽神,敢於面對挑戰。正確對待挫折,鍛鍊受挫的恢復力;具有自立意識和自理能力。通過自己的努力。積極投入生活;腳踏實地,樂於從基礎實踐做起,從“基層”起步;樹立效率觀念。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學會以最少投入獲最大效益等等。從上述要項可以看出。它們是個體的人格與品德因素的高度綜合,因此人格和品德是統一的。

(3)兩者的聯繫還表現為形成過程的統一性。個體思想品德形成發展過程,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説是個體人格的完善過程。因為思想品德形成發展過程的實質是個體知情意行的發展過程,而知情意行的活動過程是許多人格因素,如動機、理想、情感、意志等的參與及協同作用的結果,井且思想品德要求最終要落實到個體的動機、信念、理想、能力水平等一些人格要素上。因此。無論人格的發展還是思想品德的發展。都是諸種心理要素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結果。

2。心理諮詢與德育。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對受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響。以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德育旨在使個體具有一定的政治觀點和立場。具有一定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及一定社會要求的道德規範等等,而心理諮詢是運用心理學理論、知識和方法。通過語言文字或其他信息傳遞方式。給諮詢對象以幫助、啟發和教育的過程,是一種促進自我認識。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的過程。因此,它是一種技術性的服務·也是一種教育影響。心理諮詢與德育有着共同的目的,即培養人格完善的全面發展的人。但它們的內容、實施方法及其理論依據是有區別的。 (1)依據的理論基礎不同,心理諮詢主要是以心理學理論,如精神分析、行為分析及認知分析的理論和方法為基礎。德育主要是以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學的基本原理為理論基礎。(2)雖然有共同的目的,但具體任務不同。德育主要是解決政治觀念。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規範及法律意識等問題。心理諮詢則強調個性和諧,使對象擺脱消極情緒,確認內在價值,瞭解自身需求,洞悉自身心理特點,提高自我適應能力。幫助學生明確生活目標,建立“社會--個人”協調的生活模式。(3)兩者的內容不同。德育的內容主要包括: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規範、勞動觀念及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等,而心理諮詢的內容主要包括:心理衞生、學習生活、智力發展、戀愛婚姻、人際關係、職業選擇、人格評定、心理障礙、行為障礙、變態心理等。(4)兩者採用價方法不同。德育主要採用説服、集體教育、環境薰陶、實踐鍛鍊等方法。具有公開性、羣眾性等特點。心理諮詢則注重渲世、暗示、自由聯想、角色轉換等方法。具有個別性、保密性、教育者傾聽等特點。(5)運作機制不同,德育工作在某種意義上來説是一個“規範”過程。個體被動適應它提供的價值體系、行為模式。“符合”就予以公開性肯定、獎勵。“不符合”就予以公開性否定、批評、懲處。而心理諮詢雖然也會提供心理健康的標準及健康心理的模式讓學生參照,但首先是讓學生學會在自己接受的基礎上改造、建構其心理世界。在心理諮詢中教師一般沒有對學生的否定權。教師永遠理解、尊重、信任、接納學生,即便對有嚴重心理障礙者也一樣。這與在德育工作中對待犯了嚴重政治、思想錯誤的學生的態度是不同的。

3。心理諮詢的德育功能。以上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德育與心理諮詢的聯繫與區別,但心理諮詢究竟對德育有何作用或者説具有哪些德育功能呢?

一是補償功能。(1)觀念補償。心理諮詢使德育工作者進一步豐富了德育觀的內涵,它明確了德育工作者的地位不僅是主導者、權威者和塑造者。而且更應是協助者和治療者。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在德育過程中不僅是組織者和設計者,更應該是學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不僅是道德知識的傳授者。更應是學生內在信息的接受者。因此,德育過程不僅是以掌握道德知識、訓練行為習慣為基礎的過程,更是一個注重學生潛能開發、元認知能力培養及其他人格因素髮展的過程。(2)方法補償:傳統的德育主要運用説服、榜樣、評價、鍛鍊等方法來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想品德。雖然這些不失為重要的方法,但在具體運用時往往過分強調外在強化、強調社會要求等外在影響。而在心理諮詢中。教育者的地位由主導者、權威者變為協助者和治療者,因此,教育者往往根據精神分析、行為分析和認知分析等理論中的具體方法,如疏泄、自由聯想、暗示、系統脱敏、厭惡療法、催眠療法等來發掘學生心理中的潛意識能量,注重依靠學生自己的力量解決他們的心理障礙、病態行為等人格問題,以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3)內容補償:傳統的德育,主要使學生在政治觀念、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及社會道德規範和法律意識等較高層次上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它主要解決學生的政治立場、哲學思想及杜會道德規範和法律意識問題,而往往忽視了學生的一些最起碼、最基本和最一般的人格內容,如學生的社會適應、職業選擇、應付挫折、情緒調適及人際交往等。而心理諮詢本身是完善人格、發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實施的'內容為德育內容提供了補償。

二是指導功能。(1)在對象的研究上,心理諮詢為德育提供了客觀基礎。如通過心理諮詢中常見的測試、疏泄、自由聯想等手段和方法。掌握學生的“內在衝突”、“心理危機”、‘行為障礙”及人格特點,有利於分析學生人格中的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使德育工炸更具有針對性。(2)在方法上提供了理論基礎。傳統的德育把學生當作社會關係中的一個社會角色來要求,在心理諮詢中,我們把學生當作人際關係中一個具體的人來要求,它強調尊重學生人格、理解學生人格缺陷。教育者一般不急於對學生暴露的思想和行為問題作出判斷,而是與學生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合適方式,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樹立生活的勇氣和信心。

三是調節功能。(1)克服意義障礙。影響教育效果的內在因素是學生受教育時的心理狀態。所謂學生的意義障礙是指由於學生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其對道德要求和意義的理解受到阻礙,從而對教育目的要求、措施手段等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消極態度和消極行為‘學生產生意義障礙是不可避免的。教育者如果採取不恰當的方法,如壓制、懲罰等,一般不會收到好的效果。甚至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如果採取心理諮詢中的一些方法。如疏泄、暗示、角色變換等方法,效果肯定會好些。(2)建立良好的心境。心境具有彌散性特點。如心情愉快時會感到周圍的一切充滿生機。富有一種喜悦的情緒色彩:抑鬱不快時,就可能“見花落淚”、“對月傷心”。因此,良好的心境有利於調動人的主動性,提高活動效率。心理諮詢則能改善學生的不良心境。指導他們採用自我暗示、適當發泄、轉移注意等方法來調節自己的心境,以達到人格發展與環境和諧統一。(3)矯治心理疾病。目前,許多學生由於不能適應複雜的社會環境而產生了各種生理、心理反應,如恐怖症、焦慮症、強迫症、抑鬱症等。一般的醫藥措施只能緩和症狀,採取德育手段也不可能根本解決問題。但如果採用諮詢中的某些行為治療方法,則能幫助他們克服某些行為障礙,從而進一步改善情緒和消除不良生理、心理症狀。

  三、德育與心理諮詢的角色衝突與統一

在實際工作中,無論德育工作者還是心理諮詢工作者,常常會產生多種角色的衝突。

首先是工作依據上的衝突。作為德育工作者的角色體驗,工作的依據是比較確定的政治觀點、哲學思想和道德標準等。常常使用它們來教育學生掌握其內涵並以此來評價自己的所作所為,從而讓學生作出價值判斷,並通過強化途徑來達到教育的目的。而作為心理諮詢工作者的角色體驗,其工作的依據是充分尊重、理解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人格,不把自己對生活的看法、真善美的標準等強加給學生。由此在實際工作中。常常會出現“價值導向”觀點與“價值中立”觀點的衝突。

其次是工作重心上的衝突。前面已闡述過德育的着眼點在於強調個體的社會屬性方面,強調社會的政治觀念、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規範等,傾向於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而心理諮詢是着眼於個體的自然屬性,強調學生的內在需求和本能的發展,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取向,達到獨立自主。自控實現。傾向於個人本位的價值取向。由此,在工作中,常出現是以“社會利益為重“還是以“個體利益為重”的矛盾與衝突。

再次是工作原則上的衝突。工作原則是工作指導思想的保證,德育要求教育者要有敏鋭的眼光,要有強烈的責任感。發現問題要及時向有關方面彙報,與有關人員取得聯繫並儘快解決好問題,這是一種“公開的”教育原則。心理諮詢卻正相反。“保密性”是心理諮詢的首要原則。在心理諮詢過程中,學生懷着對心理諮詢工作者的信任,傾訴自己內心的隱祕,期望得到同情和幫助。為來訪的學生保密是心理諮詢工作者的職業道德,也是心理諮詢取得學生信任、取得成效和提高聲譽的重要保證。因此,工作中把有“公開性”與“保密性”的原則衝突。

面對德育工作者與心理諮詢工作者角色的種種衝突,我們應開拓視野,尋找減少衝突、協同發展的突破口,有效地促進心理諮詢與德育間的聯繫,以提高學生做人的素質。

因為從對學生的心理諮詢實踐中可以看到。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關鍵在於改變其認知觀念上的偏差。這就需要找們從哲學的角區去分析學生真正的內心感受,從德育的角度來把握學生思想品德形成規律,從心理學的角度去理解學生心理髮展的主要矛盾,弄清楚學生中一些常見的心理問題原因。以及思想認識上出現的誤區,設身處地的從學生的角度去看待他們。這就需要廣大的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具備優秀的思想品質、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合理的知識結構,認真研究和掌握心理學規律。有效的改進我們現有的工作模式。只有這樣才能減少心理諮詢與德育工作兩種角色的矛盾和衝究。從而做好學生的心理諮詢和德育工作。使二者有機地統一起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