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1942》編導影評

來源:文萃谷 6.27K

作為馮小剛導演的又一個商業大片,我認為《1942》似乎不同於像《唐山大地震》或是更早一些的《集結號》這樣的大片。雖然它們都是在講述中國的戰爭或是災難的同時表現出對人性的看法,但是在我看來《1942》則是一出徹徹底底的悲劇。電影將肅殺的氣氛與難民們經受飢餓之苦的窘迫境況融合在一起,淒涼中更是讓觀眾們領悟到這份嚴肅的,深入人心的痛。

電影《1942》編導影評

【開頭用對比的方式,給影評的基本內涵下定義,簡潔明瞭的告訴別人自己所要表達的方向】

還記得電影的最後一幕,由張國立飾演的地主老東家因喪失了身邊的所有親人,再加上逃荒之路之坎坷與政府的無動於衷,老東家幾乎已走在到了生死線前的不遠處。與逃荒人羣逆向而返的他只想死在離家近一些的地方,而恰好在路邊遇見了同樣失去所有親人的一個前途迷茫的小女孩,於是二人便結為親人。直到一天這個小孩的後代向她詢問是否還記得1942年發生的事並要拍成電影時,她説道:“早已忘卻,拍它,圖個啥?”那帶有標準河南口音的腔調成為整部電影的最後一句台詞,那似乎是在向人們詢問着什麼,而與此同時有給人以反思。為什麼我們要了解並時不時回憶中國近代史上的各種災與難?是因為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而馮小剛導演就將這一段史實很好地呈現在了觀眾的眼前。

【影片段落篇幅過多,而重要的分析卻只有寥寥幾句話】

電影以災民的逃荒經歷和當時的政府的'應對為兩條主線,來記述1942年的一系列事件,而記者白修德則起到牽連這兩條主線的作用。河南的乾旱,莊稼不產,與此同時的重慶,蔣xx所生活的地方仍是豐衣足食,電影中這兩面鏡頭的快速替換,形成了很強烈的反差及對比。殫精竭慮的李培基作為河南省得負責人,雖然屢次將災難之慘狀報告給委員長,但令他以及所有人失望的是並沒有得到迴應。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國民x政府的貪腐,而在這種大範圍的貪腐之下,一個兩個的清官已是起不到作用無法改變本質的。

逃荒的天數已快接近一百天了,令災民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蔣xx己決定放棄河南這塊地,讓給日本,而藉口只是:要顧全大局,就必須要犧牲局部發展。當看到這一幕是我只是在感慨,並對那些人報以同情。沒有一個人願做一個被拋棄的玩物扔給別人。但在環境極其窘迫之時,人只能本能地為了生存下去而丟下顏面和自尊,以至於會出現母親吃嬰兒這樣慘不忍睹的局面。這也就有了日本兵使用出的卑鄙手段,給災民食物吃,以災民為奴隸。然而到此時蔣xx才意識到自己已失去了民心。

【這段依舊是對影片段落內容的分析,將影片段落穿插在評語中卻別於第二段較有提高,但是缺乏專業評價,過度類似觀後感】

這的確是一場悲劇啊!從結局來看,這場生存之戰中,沒有贏家,只有幸運的人,就是那些苦熬過來倖存者。對於活下來的災民來説,體面、尊嚴甚至民族大義都變得空前猶疑。現在我還清晰地記得影片中一日本軍官的一句話,“他們是中國人,但首先是人”。在那段非人般生活的日子裏,你們是被遺棄的,我知道那是不願再提起的往事,所有人都知道,他們還知道那是中國人犯下的一大錯誤,但是總該有一個提出錯誤並將錯誤告知於大眾的人,而編劇劉震雲與導演馮小剛就是這樣的人。《1942》讓我們這些未來的眼睛重温了過去的一幕幕殘忍現實,同時也讓那些災難中的倖存者看到了這樣一份來遲的慰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