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信息技術小組合作學習中更好的培養合作意識最終版

來源:文萃谷 1.8W

某位教師在上《計算機硬件安裝組機》這節課時,採用合作學習模式。學生分組實驗安裝,讓學生親自動手,共同探究計算機主要硬件的安裝,掌握網卡安裝。實驗室裏熱鬧非凡,但真正動手安裝的學生不多,小組中個別計算機能手開始大顯身手,更多的學生看着計算機組成部件不知如何下手,小組中的其他成員不是互相嬉鬧,就是看“表演”,小組彙報時也只是幾個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回答老師的提問。

如何在信息技術小組合作學習中更好的培養合作意識最終版

應該説這位教師的設想是好的。但在這個課堂裏,學生能學到什麼?體驗到什麼?師生、生生之間互動合作進行到了什麼程度?許多教師對合作學習不太瞭解,加上茫然無處借鑑。於是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些現象:課堂上又是小組合作討論,又是表演,又是動手操作,又是研究成果展示,課堂氣氛很活躍。仔細分析便會發現,所謂學生的合作學習只流於形式上的熱熱鬧鬧,並不能使小組中每個成員都積極參與到有着共同目標、明確分工的學習活動中去。

21世紀,學會合作是一個重要的教育命題。與此一致,課程改革中提出的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能力”就體現了該實質。因此,倡導合作學習是符合新教育理念的,但倡導合作學習並不是簡單地延續從前我們進行過的小組學習(這種小組學習往往是為了完成老師的教學任務服務的),不應該為合作而合作,而應該考查小組的每個成員是否都積極參與到有着共同目標、明確分工的學習活動中去;思想是否得以交流,甚至碰撞;是否互相支持、互相配合,會讚賞別人;小組成員是否真正達到知識技能上的優勢互補;社會責任感、團隊精神、合作意識等品質是否顯現並得以培養等等。

一 合作意識的概念

合作意識是指個體對共同行動及其行為規則的認知與情感,是合作行為產生的一個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礎,人的合作意識是隨人整個心理和行為活動能力的增強而逐漸發展,但並不一定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提高。合作意識需要通過某種活動,通過人與人的交往過程,通過共同完成任務和對各種結果的經歷,以及成果的分享和責任的共同承擔的關係去培

二 信息技術小組合作學習中合作意識的缺失

信息技術老師希望通過合作學習能給學生帶來什麼實質性的轉變?是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還是學生個體全面的發展與完善,或單單是為了在評選中取得好成績,還是看到別的老師都在用,而且是國家學校對這個有要求不用不行。對這一問題的回答直接決定了小組合作學習的使用效率。我們的教師在考試決定一切的特定教育氛圍裏,“合作”成為一種僅用來服務於“學習”的純粹式“工具”的認識是很自然的。但是,這種認識直接影響到教師在合作學習過程中關注的側重點及其行為表現。首先對於教師而言,合作學習的主要集中點是學生學業成績的提高,而不是學生整體性的發展,這樣就會導致教師與教師之間的自行其事。這樣,每個學生的小組身份都會因為教師的安排而隨需改變,信息技術課上剛剛結為“盟友”的小組成員轉眼間到了下節課就成了“對手”。這種短暫的“結盟”既不利於學生相對穩定的合作團體意識的形成,更無益於學生人格的穩定發展與養成。

其次,在小組成員中出現了 “小權威”,信息技術課堂學生任務一出,小組成員看似忙開了,可仔細一看,基礎好的同學,卻成了“包乾户”,什麼都給做好了,基礎差點的就有了“依賴”,就這兒點點,那兒點點,或是偷偷玩玩小遊戲,做一些無關的事情,結果這節課只是幾個同學在認真學習。其主要原因是小組成員在小組內參與機會的不平等。這種參與機會不均等的合作學習,實質上就是學生沒有形成真正的合作意識,學生與學生之間處於一種“偽合作”狀態,或者説是以表面的合作達到實質性的競爭。因此,這種優秀學生對合作學習話語的壟斷權,不僅不能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促進同學之間的合作,促進差生的發展,反而使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主體參與意識受到壓抑。這與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使每個學生都能成功地展示自己,獲得成功的喜悦,使自己得到最大的發展等是事與願違的。

這種行為也稱為合作中的亞社會行為或超社會行為的產生。亞社會行為是指學生個體遠離教師、遠離同學、遠離集體的行為。亞社會行為對課堂教學中的有效交往會產生消極的影響。首先, 其他學生不太可能主動或繼續跟亞社會行為者交往。亞社會行為者的社會接納需要將繼續得不到滿足。其次, 亞社會行為者在脱離教師和同學的同時, 也使自己失去作為重要學習資源的合作, 如果學生拒絕與教師及同學合作, 那麼, 課堂教學中的有效交往便不可能產生。亞社會行為者在滿足學習需要時, 將會不可避免地遇到困難。

《如何在信息技術小組合作學習中更好的培養合作意識最終版》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