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生活中引導學生學會選擇

來源:文萃谷 2.53W

一、選擇是一種比知識更重要的能力

如何在生活中引導學生學會選擇

成功的人生總是由無數個微小的積極“選擇”所構成,我國教育,有一個很大的失敗,那就是長期由父母和師長代替孩子進行選擇,一旦離開這種情景,需要自己決策、自我管理的時候,孩子就會感到束手無策,或盲目追隨,或選擇並不利於自己成長的自主性表達方式。因此,我們認為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重要的是要提高學生的道德選擇能力。學生學會選擇,那麼面對新環境、新情況,新問題,即使父母,師長不在身邊,也將不會再無所適從。

柯爾伯格關於道德教育的實踐策略中強調了受教育者的主體參與性。落實到學生主體的自我判斷和選擇等能力的發展上,要求學校道德教育“不應該成為循規蹈矩的培養者和無條件服從的訓練者,而是主體個性的有力促進者把學生從被動,盲目地接受種種道德灌輸轉向主動地對現在價值體系,行為規範獨立思考,並在反省,批評性理解的基礎上做出自己的選擇。” 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我們要充分利用社會現實、學校日常生活中發生的各種道德情況問題,利用新聞報道中的有關道德事件,讓學生通過討論來評價這些情況或事件中的道德行為表現是否合理,從而教育學生對這些問題有正確的看法,提高其道德判斷能力。

二、具體的方法:

1).在生活中創設具體情景。教師要從學生實際道德水平和認識能力出發,從國小生的親身經歷出發,設計或安排能夠在道德認識上使學生產生混淆的問題。尤其是一些使學生感到迷惘無措的道德上的兩難問題。然後以實際的情景使學生融入到角色中,引導學生在認知衝突中,通過體驗,激發情感,充分思考和分析自己應該如何判斷,做出何種選擇。比如:當值日生時,遇

到自己的好朋友不遵守紀律怎麼辦、做清潔那天小組的其它都走-光了,留下自己一個人時怎麼辦等等,不必要求一定要選擇哪一種才正確,而是要以自己的道德水準來進行衡量、比較,什麼更為重要,什麼最有益處。

2).在活動中引導學生討論。教師要動員全體學生就所提出的道德問題充分運用自己所掌握的道德知識或材料,從多種角度進行思考、討論,鼓勵學生大膽地説出種種不同的觀點。要讓學生明確,需求是多層次的,因此。選擇也是多層次的,不能將自己的需求唯一化,循着一條路,走上獨木橋。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根據需求的現實性和社會性,選擇合理需求。

3).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學生在學會選擇的的過程中,只有儘可能地向學生提供社會經驗和角色承擔的機會,才能促進兒童的人格不斷髮展。因此,可以通過各種模擬的形式,讓學生承擔各種社會角色,比如當小老師,當小記者,當小營業員,小清潔工等,從而對他們進行角色承擔教育,只有站在角色的位置上,才能深刻的體會到別人的感受,從而對他們進一步的瞭解,調節自己的行為,培養自己寬容,理解的心理品質。

4).及時對學生的選擇進行總結。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引出恰當的道德觀念,讓學生認識、理解、信服,從而促進他們判斷能力的發展。

三、在教育學生學會選擇過程中,老師應該遵循以下的原則

1).在學生選擇的過程中,教師要以引導者甚至朋友的身份參與討論,儘量淡化自己教育者的身份和地位。不能以權威者的姿態直接灌輸、命令。要引導學生用正確的價值觀,學會理性選擇,學會對自己、對他人、對班級、對社會負責。

2).要對學生的選擇持尊重的態度。教師要以尊重教育促進選擇教育,培養和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學生都是成長中的人,他們在不斷地探索周圍的環境,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就算出現失誤也是很正常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失誤中總結,進而提高認識、辨別、選擇的能力,提高責任感,引導他們的人格向健康的方向發

展。“學會選擇“教育的結果,應該是使學生學會從正確的方向進行選擇,從道理上能接受,從情感上得到感染,進而內化為人個的品質,外化為個人的行動。作為教師,必須努力尋找教育要求與學生心理需求的最佳結合點。

3).要懂得等待。道德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反覆中提升,尤其是學生的年齡特點,對許多問題的看法上都還比較感性和主觀,需要耐心等待,並且隨着年齡的增大,思想由比較單純逐漸呈現多樣性和層次差異,知識增多,思想認識日益提高,人生觀又開始逐漸形成,產生的困惑問題也增多。在日常生活中,要有心觀察,保持敏鋭的意識,把握好契機進行引導。使學生的思想得到昇華,道德更加純潔,能夠健康地成長與發展。 在教育過程中,只有切實地將學生看成是和自己完全平等的,具有人格尊嚴的生命個體,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瞭解他們的內心,才能發揮出教師的引導作用,培養出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如何在生活中引導學生學會選擇 [篇2]

家長代選擇、孩子不會選擇、被-迫選擇———如今很多的家長們習慣於給孩子安排好一切,從報名課外輔導班到小升中、會考、大學聯考填志願,現在的孩子似乎也習慣於總有人在給自己的未來鋪路,但是這樣的環境下,孩子還有選擇能力嗎?問題隨之而來。

問題一:父母的選擇往往不是最適合孩子的選擇

案例:這是一個並不罕見的現象,甚至可以説比較普遍,父母憑藉自己的人生閲歷認為自己的決策最為正確,因此要求孩子根據他們的想法做出選擇,哪怕是至關重要的專業選擇問題依然不能倖免。南京大學(招生辦)教育研究院教授操太聖表示:在中國特殊的教育條件下,孩子從小到大一些本應自己參與的重大決策卻往往依賴於父母,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做選擇的能力,當有一天他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必須獨自作出選擇時,卻發現自己已經無力選擇。

問題二:被-迫選擇,孩子真正的才能和興趣會被埋沒

案例:小明(化名)從八歲起學習鋼琴,幾年的.刻苦練習讓她順利通過了業餘鋼琴最高級別10級的考試。對音樂有着濃厚興趣和天賦的小明本想進入音樂類院校繼續深造,但是父母思想比較保守,不支持於然的選擇,而是讓她進入普通高校學習英語和金融。如今的小明雖然已經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但是每每看到鋼琴還是不免遺憾。

小明父母的想法可以理解,中央民族大學的薩如拉教授説:“人要立足於生存,再去談職業的選擇。”眾所周知,音樂這條路不好走,花費大,不容易成功,但是誰又有絕對的把握説於然無法脱穎而出?只不過和現在的這條路相比,那條路更加崎嶇,更難看到盡頭罷了。

專家解析:

家長的人生經歷更加豐富,不可否認在很多事情上比孩子成熟,但是如果幫孩子做選擇又會導致以上問題的發生,那麼我們如何從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呢?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薩如拉教授和操太聖教授都不約而同地表示要注意家長與孩子間的溝通。操太聖教授説:“家長的經驗固然重要,但是孩子也有自己做選擇的必要,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形成良好的討論氛圍,民主協商,一方面讓父母的經驗發揮作用,另一方面也讓孩子有自己判斷的空間。”

薩如拉教授也提出:“家長在教導學生學會選擇的同時,也要讓他們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無論選擇了什麼樣的道路都要腳踏實地一步步做起,正確的選擇配上正確的方法才能走向成功。”

隨着成長,國小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還將會出現各種複雜的學習,成長問題,作為家長的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去幫助他們,時刻陪伴着孩子進步。

熱門標籤